A. 為什麼12萬英軍在新加坡干不過山下奉文,直接投降了
第一,軍心渙散,那12萬人裡面,缺乏戰鬥力的印度軍隊就佔了一大半,日本人有效策反了大批印度人,導致軍無鬥志
而且之前的馬來之戰中,美國人更是被嚇破膽了
唯一有戰鬥力的就是澳大利亞部隊,但數量也不多
面對的是久經征戰又訓練有素的日軍,自然無心苦戰
第二,後援斷絕,Z字艦隊被消滅了,大家都知道,援軍不會有了,新加坡孤城一座,沒法守
加上日本人切斷了水源,更是沒法玩了
第三,擔心日本人的屠殺
B. 日軍二戰中最慘戰役,進攻印度英帕爾後怎樣了
日軍打下緬甸之後,開始謀劃下一步動作。當時,作為駐緬甸第15軍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狂熱分子,他認為堂堂大日本就應該不斷進攻,從緬甸直接捅穿印度,然後和德國會師中東。當時前線的日軍一線軍官都對他的計劃表示質疑,認為打下緬甸之後,日軍已經筋疲力竭了,不可能再有精力去列印度。不過,這時候,大名鼎鼎的豺狼辻政信來到前線視察,他對牟田的大膽計劃贊賞不已,於是,兩個人一拍即合:牟田率領自己的第15軍和部分印度偽軍,越過茫茫的緬甸雨林,進攻英帕爾,給英國佬一點顏色瞧瞧。
雖然日軍打得很辛苦,但是牟田一直死撐著不讓撤退。最後,他手下的幾個師團長公然抗令,不聲不息的帶著部隊就跑了,這也是日軍陸軍建軍以來的第一次戰場抗命。一看長官跑了,底下的士兵們也一窩蜂的全部都跑了。整個戰場亂成了一鍋粥,英軍趁勢掩殺,一直打到熱帶雨林邊境。由於沒有糧食,大批日本兵就這樣倒在了雨林里再也沒有站起來。十萬堂堂之師再回到起點就僅剩下兩三萬人了,其他的人大多數餓死或者累死。日本人為自己的狂妄和無知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C. 為何清朝幾十萬軍隊,會敗給八國聯軍一萬人呢
首先,武器落後肯定不是原因。因為清軍和八國聯軍武器是一樣的,清軍機槍、步槍的裝備情況都跟抗戰時期的軍隊差不多。武衛軍的步槍、火炮火力還比抗戰時候的 雜牌師強一些。
清軍方面
八國聯軍方面,兵力約5萬人。
日軍 20,300
俄羅斯帝國 12,400
英國 3000人,800人華勇營(由印度人,華人及組成的參加英軍同清軍作戰的部隊);英國殖民地也有派遣軍隊,澳大利亞派遣海軍1000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3,130 派遣自法屬印度支那,多數是越南人
美國 3,125 派遣自美屬菲律賓的殖民地民兵
德意志帝國 600
奧匈帝國 295
義大利王國 80 最初由戰艦上的水手組成,後派遣自義大利本土
總計 49,255
清軍方面,兵力大約6萬。其中包含 武衛前軍、武衛中軍、武衛後軍、武衛左軍(唯欠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清軍步兵裝備是漢陽造、毛瑟、曼立夏步槍。騎兵裝備曼立夏卡賓槍。連級支援火力是馬克沁重機槍、機關炮。一個武衛左軍(人數約一萬)的遠程支援火力是十餘門克虜伯75mm榴彈炮。炮兵支援火力比抗戰的時候還要豪華。
義和團方面,人數不詳,估計約10-20萬。
至於原因
首先,清軍、義和團、八國聯軍是三股勢力,三者是相互殺傷的。比如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就是在與八國聯軍激戰後,馬上被義和團擊斃。清軍和義和團並不是聯盟關系。你大概是把義和團跟清軍加在一起了。
清軍戰力低於聯軍的最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士氣低落——清軍長期跟義和團糾纏,已經疲了。另外被列強壓了這么多年,也沒有自信自強的精神。更沒有進攻精神。戰斗中沒有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的意識。面對不利的戰斗放幾槍就逃跑。
二是戰術落後。尤其是不習巷戰,使館區的戰鬥暴露出攻堅能力奇差的問題。
三是沒准備好。並不是只有準備時間不夠這么簡單。還包括動員太慢、體制太臃腫、官僚作風盛行導致的體系效率底下。清軍並未做好與八國聯軍全面交戰的准備。
總之就是硬體上來了,軟體沒跟上。
D. 印度人在二戰中出過兵么,是幫著英國人還是日本人
印度在二戰中主要是作為英軍的仆從兵參戰的(英印軍);但也有部分投靠日軍,希望藉助日本實現脫離英屬。
二戰中,印度兵動員達數百萬,跟隨英軍在世界各地的戰爭作戰(如 香港、東南亞、北非、歐洲),當然戰力低下、士氣也不佳,前期都是一潰千里。
E. 印度軍隊為什麼頻頻被曝士氣低迷
印度軍隊士氣低落的問題近期頻頻被曝光,這次更是有上百名陸軍軍官「集體爆發」,他們走上印度最高法院,控訴印度軍中不合理機制。據9月11日報道,有100多名中校和少校級別的軍官走上最高法院,稱陸軍勤務部隊的官員在晉升中受到「歧視以及不公平」待遇。
百名軍官控訴軍中晉升機制不公
據報道,此次上訴的軍官們提到:「軍隊和政府在晉升方面的歧視行為已造成了巨大不公,這會嚴重影響軍官士氣,進而對國家防務造成了不良影響。」他們還表示,如果無法在晉升機制中確保人人平等,那麼就不要將陸軍勤務隊像作戰部隊那樣部署在作戰區域中。
這些上訴的軍官們通過法律顧問質疑說,陸軍勤務隊的官員被部署到作戰區域,明明和作戰部隊面臨同樣的挑戰,為什麼只有負責勤務工作的軍官要被剝奪晉升的權利?他們還表示:「部隊和聯合政府只在需要調度的時候想到我們,但是在晉升的時候就不記得了,這侵犯了中層陸軍軍官的基本權益。」上訴的軍官稱,這種長期的晉升歧視對那些勤懇服役超過10至15年的軍官士氣有很大的打擊。
一名平民被綁在印度軍車上當人盾,引發輿論批評。
據總部在歐洲的「克什米爾觀察網」報道,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印度軍隊里,類似流血沖突不時發生,不少印度士兵沒死於「敵軍」之手,卻因為各種糾紛命喪戰友槍下,例如,在2016年,有兩名印度陸軍士兵曾開槍互射,結果一死一傷。專家分析稱,遠離家人、環境惡劣等原因讓印度士兵精神壓力大增,導致「軍營相殘」事件頻發。
英國廣播公司曾援引印軍消息人士的話說,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駐軍士氣「非常低落」,很多士兵漸漸對印軍在克什米爾地區扮演的角色感到不自在,「擔心自己實質上變成佔領軍身份」。
F. 印度民運首領聖雄甘地說:「以眼還眼」會造成盲目報仇,說明並比較
和誰比較你沒說啊
++++++++++++++++++++++++++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意義:
第一:斗爭性、革命性。從歷史背景上看,由於受到英國長期的殖民壓榨、剝削,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種種的壓制,民族資本主義和英國殖民統治者之間,印度民族和宗主國英國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從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這塊具有悠久文明底蘊的美麗土地起,印度人民就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領導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國大黨及其領袖甘地代表著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利益,雖然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比較弱小,但它所處的地位必然決定了這場運動的強烈的革命性和斗爭性。我們在認識這場運動時應該首先看到這一點,革命性和斗爭性是第一位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策略性、現實性。首先表現在斗爭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對強大的敵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爭武器就是堅持真理與非暴力。用甘地的話說,真理是神,非暴力則是追求真理、即認識神的手段,甘地認為這是強者的武器。這種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學說看起來令人費解,但它卻包含著重要的政治內容,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因為在印度這樣一個種族混雜、宗教信仰多樣、種姓隔離和英國實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國家,「真理是神」實際上是把印度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眾神歸一」,把宗教的神與現實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眾熟悉、了解的語言和形式,喚起人們在真理的旗幟下不分種族、宗教、教派、種姓團結起來。這無疑是印度資產階級藉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吸引群眾參加反英斗爭的有效武器。同時因為它提倡非暴力,不僅適應了英國殖民統治下人民被剝奪了武裝的權利,一直受宗教成見麻痹的現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著議會民主制外衣、富於統治經驗的殖民者接受;不僅能發動群眾,又能始終把群眾運動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因而很適合在「一戰」和十月革命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無產階級世界革命高潮來臨的時代條件下,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既希望利用群眾的反帝斗爭以實現自身的政治經濟目標,又要防止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雖歷遭挫折,卻歷久不絕,並最終迫使英國殖民者撤出印度,應該說,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這一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表現在斗爭提出的目標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後的「非暴力」運動中逐漸提出「獨立」;所謂「自治」就是在隸屬於英國統治的情況下,民族資產階級行使一些權力。這不能簡單理解為它的妥協性。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了半個多世紀,殖民機構基本穩定。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國在遠東的殖民中樞,殖民統治力量相當強大,要一下子實現「獨立」是不現實的,更容易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反對。而「自治」比較現實,相對而言,它比較溫和,容易被英國接受。而隨著英國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在第二、第三次「非暴力」運動中逐漸提出了完全「獨立」的口號。這種由「自治」到「獨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三,軟弱性、妥協性。當然,甘地把非暴力作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則,明顯地具有種種弊病和缺陷,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如絕對的非暴力不可能實現;貶斥一切暴力,給群眾運動制定清規戒律,不準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縛群眾的積極性;如果只要發生暴力就停止運動,必然挫傷士氣,喪失革命時機,延長革命過程;群眾性自苦和自我犧牲,總有時間和環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鎮壓下,徒手的抵抗只能足無謂的犧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眾的蒙昧落後意識,不利於群眾的真正覺醒;等等。
++++++++++++++++++++++++++
以下個人觀點
印度這個民族 ,被奴役時間很長, 而其本身又有諸如: 種姓制度、不尊重女性權益等諸多弊端 , 國內私有化過分嚴重, 政府又不是很富裕, 導致基礎設施建設遲遲跟不上國家發展,人口問題也很嚴重 。可以說這個國家現在基本在走中國20年前的路 而且相比中國 其弊端更多 只是依靠對本國下層人民的剝削發展
G. 歷史話題:亞歷山大大帝的方陣對中東一些國家有效,為什麼到了印度就不怎麼行了是不是打不過大象兵
其實亞歷山大大帝的步兵方陣與當時中國秦國的步兵方陣有相同的方面,就是其方陣合理的利用了遠距離殺傷武器弓箭,在和敵方軍隊作戰時(當時大部分國家裝備有騎馬的騎兵),一開始用弓箭就造成了大量殺傷,形成了一定優勢,其次就是步兵用的是3米長的長矛,避免了近身戰的傷亡,但印度很少裝備有騎馬的騎兵,但是裝備有大量的大象兵,弓箭長矛對大象作用也不大,就失去了步兵方陣的兩大優勢。加上後來很多馬其頓人都染了病,所以不打了,就回老家了。
H. 都過去半個多世紀了,為何印度對62年戰爭依舊耿耿於懷呢
因為那場戰爭徹底地挫敗了印度人的士氣,在結束了兩百多年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印度也開始有了成為世界大國的夢想。以至於開國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個超級大國的目標。所以當時印度蒸蒸日上,發展穩定,而且國土廣大,人口眾多,還領導了不結盟運動,在南亞的對外戰爭中氣勢雄厚,打敗了葡萄牙,法國等。
在世界現代史上,發生了幾百場戰爭,所以對於1962年的這場小規模的戰爭,世界史都懶得關注。畢竟只打了一個多月,而且軍隊數量都不大,快速開打,快速結束。所以在國際上都將這場戰爭看作一場小規模的邊界戰爭,不足為道也,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對我國來說,在歷次戰爭中規模也不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場小戰。距離現在都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時間也是很久遠了,更加應該沖淡戰爭帶來的影響。但是對於印度來說,卻並不是如此,印度至今都對這場戰爭耿耿於懷,而且提到這場戰爭,都是滿臉的可惜和沮喪。甚至很多人還在為這場小規模戰爭,印度的慘敗而難以接受……
I. 李約瑟難題
難題介紹
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 李約瑟其他文明?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李約瑟問題其實是:為何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歐洲經歷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時期,希臘、羅馬的古代典籍也被歐洲中世紀的焚書毀滅,歐洲從阿拉伯帝國保存的希臘、羅馬古籍復興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消化吸收了中華文明的科技與產業、體制與文藝等成就,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 - 全球化地球文明。
從馬可·波羅游記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與研究東方文明。從1643年牛頓誕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歐美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然而,1840年的中國卻進入了鴉片戰爭時期。1840年前後,英國的機器化生產已基本取代手工業生產,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47年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製造公司建立,開啟了電氣化時代。從馬可·波羅的誕生到工業革命電氣化的開始,歐洲經歷了約6百年的努力終於徹底超過了中國。
難題表述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 李約瑟
第一段是: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 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第二段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 ?李約瑟難題的實質內容在於中國古代的經驗科學領先世界一千年,但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近代實驗科學,這是關於兩種科學研究範式(Paradigm)的起源問題。
表徵意義
「李約瑟難題」很耐人尋味,它猶如科學王國一道復雜的「高次方程」擺在了世人面前。眾所周知,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在科學技術上也曾有過令人自豪的燦爛輝煌。除了世人矚目的四大發明外,領先於世界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還有100種之多。美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著名的《中國,文明的國度》一書中曾寫道:「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都屬於中國人。」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從17世紀中葉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卻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據有關資料,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劇降為只佔0.4%。中國與西方為什麼在科學技術上會一個大落,一個大起,拉開如此之大的距離,這就是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久久不得其解的難題。
李約瑟與中國
編輯本段個人努力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不僅提出了問題,而且花費了多年時間與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試圖尋求這個難題的謎底。雖然他所尋求的答案還缺乏系統和深刻,就連他自己也不甚滿意,但卻為我們留下了探索的足跡,為這個難題的解答提供了有價值的思維成果。 李約瑟傳李約瑟從科學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國沒有具備宜於科學成長的自然觀;二是中國人太講究實用,很多發現滯留在了經驗階段;三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學而優則仕」成了讀書人的第一追求。李約瑟還特別提出了中國人不懂得用數字進行管理,這對中國儒家學術傳統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經濟管理是很好的批評。
編輯本段解答一
從文化競爭模型給出另一個解答:中國小農經濟的資源限制和保守傾向,阻礙了勞動分工和科學文化的多樣發展。 李約瑟研究中國以前人多地少,卻認為人口少,所以各個王朝建立的一個首要任務是鼓勵生育;而西歐人少地多,他們卻認為生活的空間狹小,要向外擴張,這個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為什麼。
一、資源因素。中國多山少地,半乾旱氣候的生態約束促使中國發展了節省能源、消耗勞力的農業技術,而非擴張資源、節省勞力的牧農技術,導致周期性的生態危機和治亂循環,阻礙了勞動分工的發展。
二、文化因素。從文化競爭模型可以看到:冒險精神利於多元和創新,避險傾向利於穩定和趕超。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導思想無不是規避風險、明哲保身。
三、系統復雜性因素。勞動分工的發展,要求穩定的環境,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的出現不是單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種文明沖突演化的結果。中國面臨單一小農經濟造成的生態危機的惡化,秦漢以來自然災害的周期不斷縮短,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不斷,加上政府貨幣、財政政策的多變,都不利於勞動分工的保持。
本觀點的辯論:
本觀點的重點在於認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一在於小農經濟導致的社會分工的不足,二在於中國人缺乏冒險精神。但我們知道:首先,西方歷史是從西歐庄園制經濟發展過來的,而西歐庄園制經濟是一個更封閉、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式,一個庄園內各種物品生產幾乎無所不包,自給自足的程度達到極致,這也是西歐中世紀自羅馬帝國後具有商品交換、商品經濟功能的城市極端沒落的根本原因,但這也沒有影響西歐最終走向科學技術的進步。其次,我們知道西方歷史上富於冒險探索精神的民族和國家很多,特別是西班牙還發現了新大陸,但西班牙也並沒有因此成為科學技術的強國。
實際上,西歐之所以在近代科學技術能夠領先,首先在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其次在於自英國後西方民主制度在各國的建立。重點的重點在於基督教新教對天主教的反權威意識、自主自由的意識培養了近代西方人的民主思想意識。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不在物而在於人,在於人的思想意識。
科學技術是在否定之否定中進步的,這就是成人之所以區別於少兒的辯證邏輯思維過程。一個國家科學技術要進步,具有反權威的勇氣與思想意識是最重要的。但儒家從思想上就提倡和維護等級制度,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等學霸作風,東亞包括中國知識分子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既盲目追求「面子」、等級身份,不願意承認學術錯誤,且又盲目崇信權威,缺乏反權威的意識,這就使得中國人在近代乃至現代科學技術上難以進步的根本原因。當然,反權威的勇氣與思想意識的建立是要有民主制度進行維護與建立的,民主制度的建立相對於民主意識的形成又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關系。
編輯本段解答二簡介
中國的古代文明燦爛輝煌,有至今仍使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中華民族早在西方科學昌盛之前就有極其卓越的科學成就,15世紀之前,中國的科學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遙遙領先於當時的西方文明。李約瑟在數十冊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證明:「中國在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對此,李約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觀點,但李約瑟這些觀點還不足以說明近代科學之所以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因為在這些原因在近現代都被解除了以後,中國人仍然沒能在中國土地上某方面獲得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度的科學成就。比如說在中國科舉制度廢除已近百年、西方發現發明自然科學文化知識早已大規模普及並為眾人所接受、科學技術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可說與西方人已別無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沒發生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以應有的速度發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現的狀況也沒有做到。特別是諾貝爾獎截止如今已經有六位華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卻沒有一人為中國本土華人,這不能不令人深思。詹克明教授在分析中國未獲諾貝爾獎的原因也談到這一問題。他認為,中國科學家與外國科學家從素質上比,差距並不明顯,差距大的是他所處的科學環境。移居美國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等獲諾貝爾獎就是證明。由此可見,之所以「境內為枳,過海為橘」,使得這塊大陸迄今與諾貝爾獎無緣,主要原因是國內的科學土壤與科學環境。
那我們現在不禁要問:現代中國的科學土壤與科學環境在那裡?!中國在13-15世紀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中西方歷史的分際
中國13世紀初是處於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時期,中國在北宋和特別是南宋時期已經佔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特別是南宋時期朝廷偏安一隅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鼓勵經濟貿易發展來維持國家的稅收收入,這樣也就使得國家工商業空前發展。工商業的發展致使南宋社會分工更加細致,貧富差別加大。在政治上一方面表現為民眾為追求工商業發展特別是相關技術的發展,需要一種更加自由開放的、更加寬松倡明的社會環境,要求封建統治者在保護封建土地制度的同時也能夠保護工商業者的社會利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社會關系愈來愈向商貿化金錢化方向發展,私慾膨脹、只認利益而輕視道德規范,特別是缺乏對封建道德意識和國家民族意識的認同,從而造成社會混亂,特別是造成了宋朝普通民眾、軍隊的愛國熱情嚴重低下。當時的狀況使社會發展走到了一個政治上的十字路口,要不國家政治通過一定程度上打破封建專制而使社會制度更加清明民主,要不就為了鞏固封建專制更進一步地加強對民眾的政治思想統治。
遺憾的是:當時的國家政治終究還是走向了反動的一面,自南宋統治朝廷稍微穩固以後,宋高宗就開始大肆迫害功臣,通過秦檜等一幫人殺害了岳飛、去除剝奪了戍邊大將的軍事政治權力,不但使國家統一大業功敗垂成,更使得封建統治專制制度得以進一步加強。封建專權的形成使得民眾自由意志不能得以伸展,其反作用的抑制力使得民眾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意識更加低下,社會思想道德意識更加趨於混亂,對社會秩序形成了更大的破壞性。在這種狀況下為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根據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以讓人們回歸所謂「善的本性」,也就是回歸人們愚昧混沌的幼兒時狀態為目標,以消除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企望、願望為理論上的手段,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提倡「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的理論思想。「中庸之道」表面上看好似是很合乎情理,但這一「中庸之道」在集權制度下的實際社會效果卻只是導致了只認「天」不認「人」,道理邏輯歸於權位,只認君父不認平等權益的「三綱五常」制度。自此以後,儒家學說一反前朝歷代只限於道德說教的范疇,在禮儀甚至從法律規范上對上至士紳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為,實施強行的灌輸與限止,從而嚴重地禁錮了人們的思維思想,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動力。
而在與南宋至明朝幾乎同時期,西歐自1215年英國《大憲章》以來,文藝復興運動啟蒙了民眾民主自由思潮的形成,特別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民主制度建立大幅度地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使得西歐成為近代文明的發源地,造成西方社會和中國社會在民主程度上的差距越來越大。一個國家要發展科學技術,民主是很重要的,民主是科學的基石,沒有說那個國家民主不如別的國家但科學技術卻比別的國家強的。即使是說中國自戰國建立中國式的封建制度以來由漢至唐宋一直執世界科學技術之牛耳,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國的封建制度就當時世界來說還算是最民主的。即使是象歐洲當時所謂的希臘民主制度、羅馬共和國其民主也只是對奴隸主階層、對平民階層的民主,對占相當多數人口希臘、羅馬的 古羅馬奴隸破壞生產工具奴隸何嘗有民主可言?
公元476年,中國農業生產早已於公元前就進入了以僱傭方式為主的封建勞動生產關系,大部分農民有基本的人身權力與自由。但此時的羅馬社會仍是在奴隸社會的後期,當時雖然中國已經廣泛採用了牛拉犁耕等先進的生產勞動工具,但此時的羅馬社會仍是將奴隸當作「會說話的工具」,奴隸只有勞動的義務,不能從較高效率的勞動生產中獲得相應的個人收益。所以面對先進的生產勞動工具,羅馬奴隸缺乏勞動生產熱情與主動性,從而使這些先進的生產勞動工具不但難以普及,有些甚至還遭到奴隸的有意破壞。公元476年後,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古代歐洲奴隸制社會的終結以及封建制度的確立,但此後古歐洲的庄園制經濟模式除了庄園內隸農私田耕種收獲部分可以歸隸農所有以外,與中國西周奴隸井田制下的奴隸一樣仍無人身自由可言。更何況,歐洲中世紀人們的言論、輿論、行為自由遭到天主教會的嚴格限止,其當時的社會民主性與中國宋、明以前的狀況更是無可比之處。
自中國洋務運動提倡「中體西用」到戊戌的變法維新、自中國「土地改革」到鄧小平提倡的改革開放政策,實際上無數成敗的歷史早已證明沒有民主開放的思想與制度,科學技術乃至經濟的發展是受到限止的。
得出結論
由上可以知道,「中國在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其原因在於中國在13世紀之前社會制度的民主程度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還算是最高的;而中國自13世紀以後經濟技術與科學發展水平越來越落後,是因為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愈來愈完善,特別是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愈來愈受到集權制度下扭曲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總而言之,宋明以來被集權制度下奴化的儒家違反人性的「三綱五常」等,實際上是變相地提倡懶惰思維和奴化意識,這一社會意識對宋明以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造成了嚴重的約束,特別是嚴重毒化了中國知識階層的思想,使中國知識階層留戀於自身歷史上業已形成的社會地位,長期以來不但不能成為推動民主的主力,反倒以傳統捍衛者的身份成為反對「民主、自由、博愛」思想的急先鋒。中國人應該進一步擺脫受集權制度下奴化的思想,進行一場如西方式「文藝復興運動」類似的「道家」、「墨家」、「佛教」思想的復興運動,提倡政治上的「大道無為」、提倡行為上對人類與世界的「兼愛」與慈愛,從思想上建立起還權於民、自律而又倡明的意識,為中國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到來作好思想上的基礎與准備。
國家昌盛的根本與道路
就現代中國以擴展工商貿易為主而缺乏科學技術根基的經濟發展模式來說,應當清醒的是:GDP的總量雖然是中國科技發展的經濟基礎,但這還不是國家昌盛的根本。國家民族昌盛的根本一在於民眾的凝聚力、二在於技術的進步。
首先就民眾凝聚力來講,中國北宋南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那麼高,但朝廷專制、腐敗,貧富差別劇大,導致民不聊生,半亡於遼金,最後亡於元。宋朝雖然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實力地位、科技水平,但在一盤散沙的狀況下,仍然不免被嚴酷自然環境下鍛煉出來的少數民族的鐵騎所踏破。所以,國民的凝聚力是國家存在的根本。那麼怎麼樣建立國民的凝聚力呢?從政治上來說經濟地位上的平等是國民凝聚力建立的根本,只要那個國家那個時代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別,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民眾凝聚力肯定是成問題的,因此也就很難有效抵禦內部的抗爭和外來的侵略,就中國來說西漢、東漢、東晉、北宋、南宋、明等等的滅亡,從經濟上來說無不是封建土地兼並造成的就說明了這一點。而中國抗日戰爭前後,中國國民乃至政府的軍隊在戰爭中士氣低落有目共睹,而自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怎麼就能在朝鮮戰爭中打敗比日本帝國主義還強大的美國軍隊呢?這就說明了社會主義所創造的經濟平等確實是給了中國人極大的凝聚力。但馬上得天下,可馬上治天下嗎?毛澤東主席力主「一大二公」,積極推行平均主義政策,其結果是國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嚴重低下,造成國民經濟整體的倒退。可見平均主義政策雖然可以提高國民凝聚力,但卻是不能當飯吃的,所以中國社會在保障基本凝聚力水平的前提下必須尋求另一條發展的道路。
其次再說說技術進步,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清代GDP雖然居於當時世界首位,但在世界民主風潮的影響下頑冥不化,拒絕進行社會變革。結果怎麼樣?還不是在被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接著又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甲午之戰中打得一敗塗地。所以,技術進步可說是國家存在的另一個根本或者說是另一條發展的道路。那麼,如何求得國家技術的進步呢?國家技術的進步,最重要是在於國民思想的開放,而國民思想的開放最重要的是在於政治制度的民主開放程度。比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醫學、特別是與勞動生產相關的物理等科學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這種科學技術的進步首先是得益於當時的「百家爭鳴」的政治言論環境,而這種「百家爭鳴」的言論環境又是瓦解打破舊的「井田」等奴隸主制度,建立土地私有化等封建制度的時代需求。
我們中國現在人民生活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還較低,GDP確實需要進一步地推進發展,但我們知道現代人類的生活水平追根究底不過是來源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的GDP追究是要有走到頭的一天,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實是一個真理。但要實現科學技術進步這一真理,推進國家的民主水平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要推進國家的民主程度,靠現在受耳濡目染、儒家思想文化透到骨子裡的中國人是不行的,所以中國應從中國人的幼少時期就向他們灌輸民主思想和文化習慣,特別是破除權威意識,但願我們中國的下一代人或下下一代人有幸能迎來民族民主的復興昌盛。
本觀點的辯論
反駁方:
1、科學技術的產生和民主文化自然有一定關系,但不是由於民主文化而產生了科學技術,恰恰相反,是科技的發展產生了資產階級才催生了近現代的民主文化(資產階級的民主)。所謂西方的民主傳統不過是古希臘、古羅馬奴隸制共和國時期的民主,而這種民主在其中世紀的封建社會中已經被拋棄了。因為它不適應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環境,正像民主不適應中國的的封建皇權社會一樣。西方近代的民主是在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才重新提出來的,而這時也正是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資產階級興起等西方近代文明萌芽的時期。
2、這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政治環境是不可能產生民主文化的,若要產生民主文化只有改變那個社會的環境,即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3、文化根本上說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如果一種新的文化提前出現,那麼就必然要求經濟基礎的變革,否則這種文化便不能持久。
觀點持有方:
1、您的主要觀點是:「科技的發展產生了資產階級才催生了近現代的民主文化(資產階級的民主)」這一結論,我需要提醒您的是:我們現在是在討論「李約瑟猜想」,而李約瑟用大量的史料證明了中國在南宋以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是大大高於西方的,若照您的說法您所說的「民主文化」應該是在中國,而不是在西方,可見您這一結論是很荒謬的,特別是在討論「李約瑟猜想」時特別顯得如此。
2、您的第二個觀點是「文化根本上說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中國古代的經濟政治環境是不可能產生民主文化的」。但我認為經濟基礎只是決定文化發展的一項因素,且不是決定性的。那麼我們先來看看中國人的文化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群體、一個單位乃至一類人的體能、性格、氣質、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等等,那我們說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是什麼文化?中國人是黃皮膚、性格謙遜、氣質內向、行為方式更重於情感交流、地方方言眾多、各地風俗不一,包括象形字、詩、書、棋、畫、戲劇格式等等。實際上,經濟發展是可以推動相應文化的多樣化繁榮發展的,但這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社會的民主程度,愈民主則經濟對文化帶來的整體效應愈大愈多,否則就愈小愈少。就象明清時期專權制度的加深加大,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甚至連孟子所謂「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的言論都不能容忍,硬是要把孟子從天下廟堂中趕出去,在這種專權制度下經濟雖然還在緩慢發展,但建築、瓷器、傢具格式樣式愈來愈仿皇室化,中國上至衙門下至社會、家庭,對人們思想行為控制的手段愈來愈花樣翻新,社會黑暗,而所謂「女人的小腳」等等封建惡習大都產生於這一時代。所以說,文化雖說是受經濟發展影響的,但更是人類與社會環境斗爭的結果,更是千百年來思想行為教育與統治的結果,不承認這一點就等於不承認孔孟之道對中國人的影響,就等於不承認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差別。
編輯本段解答三
其一、全球化程度
在中國領先時:世界上的各民族主要還是由於自然地理因素的原因,處於相對封閉隔離的階段。
而歐美領先時:世界上各民族的發展越來越具有相互影響性,全球化程度逐步提高!
其二、主觀因素
在中國領先時:中華民族並未有主觀的掠奪其他民族的想法。
而歐美領先時:歐美的初衷就是發財和掠奪,傳授任何新技術都是為了下一步的(不平等)貿易利潤!
其三、實際發生的對比!
在中國領先時:中國基本沒有通過領先的技術對其他民族的野蠻而長期的掠奪(當然那時的科技業不足於這樣),相互的聯系只有通過游牧民族把中華的那點先進技術帶去了歐洲!
而歐美領先時:初期,也就是世界近代史歐洲+後來的美國,對亞非拉的赤裸裸的掠奪!世界現代史就是歐美+小日本瓜分世界資源殘酷戰爭,和亞非拉各地的反抗!(以上的掠奪都是非常驚人的)如今,就是WTO貿易規則下的不平等貿易,歐美利用他們的技術、亞非拉的資源、亞非拉的人力,只給予少量的報酬,製造的產品除了自己享用之外,剩餘部分還高價銷往亞非拉賺取了更多利潤!而歐美對他們領先技術的保護和使用更是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能將利潤超額收回的貿易制度!
總結:
中國領先時:各民族相互獨立,中國的領先不阻礙和掠奪其他民族,只有少量的關鍵的技術傳播!
歐美領先時:各民族相互關聯,歐美利用領先的技術先是赤裸裸的阻礙和掠奪其他民族;之後又規劃了現在有利於歐美領先方的世界貿易制度,平和而冠冕堂皇的欺詐落後方的各方面資源。
中國的落後在於中國歷史中的內部因素,而無法再次領先或許更多緣於歐美領先方阻礙/控制的外部因素!
J. 印度高鐵打破世界紀錄!印度人卻選擇沉默,坦言:實在太丟人了,為什麼
縱觀中國歷史,在洋務運動時期也同樣出現過只照搬科學技術卻不重視思想變革的情況,但是迄今為止,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主要源於敢於正視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並且絕不妥協,絕不放棄地作出改變和斗爭。
印度電影在近幾年發展的非常好,以反映國內社會現實出名。然而當娛樂行業都開始直面現實生活慘淡問題時,政府卻一意孤行,活在自己的美夢中。
如果印度政府繼續活在自己製造的美夢之中,不直面自己國家的問題,那麼其差距將會與其它國家越來越遠。總而言之,印度要實現「印度製造」和真正的「印度高鐵」,還有一大段路需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