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生素有哪些種類
抗生素原稱抗菌素,是指由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經培養而得到的某些產物,或用化學半合成法製造的相同或類似的物質;也可化學全合成。抗生素在一定濃度下對病原體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目前,世界上生產的抗生素已達200多種,作為飼料添加劑的有60多種。Swan(1968)將抗生素分為治療用抗生素和飼料用抗生素兩類。這一劃分主要是考慮人
類的安全、葯物的殘留和交叉抗葯性。依其化學結構,抗生素可分為以下幾類:
1.多肽類
此類抗生素吸收差、排泄快、無殘留、毒性小、不易產生抗葯性,不易與人用抗生素發生交叉耐葯性。屬於此類抗生素的主要有桿菌肽鋅、黏桿菌素、維吉尼亞黴素、硫肽黴素、持久黴素、恩拉黴素和阿伏黴素等。
2.四環素類
四環素類抗生素是四環素、土黴素和金黴素等抗生素的總稱,均由鏈黴菌發酵產生。四環素類抗生素為廣譜抗生素,對畜禽呼吸系統疾病和家畜的細菌性腹瀉非常有效,連續低濃度投葯有好的促生長效果,而且還能促進產蛋和增加泌乳量。但因四環素類抗生素屬人畜共用抗生素,易產生抗葯性。歐洲已禁止該類抗生素作為促生長抗生素應用,美國和日本仍在使用金黴素和土黴素季按鹽,我國仍大量使用土黴素鈣鹽。
3.大環內酯類
此類抗生素類是利用放線菌或小單孢菌產生的具有大環內酯環的抗生素的總稱,因含有氨基糖而呈鹼性。該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菌,一些革蘭氏陰性菌,耐青黴素的葡萄球菌,支原體都有抑製作用。同類中不同的產品生物活性有很大差別,如十六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活性最強,對多種耐葯細菌有抗葯活性。此類抗生素主要從腸道中吸收,能產生交叉耐葯性,主要包括泰樂菌素、北里黴素、紅黴素、螺旋黴素。
4.含磷多糖類
此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菌的耐葯菌株特別有效,因其分子量大,不易被消化吸收、排泄快,在歐美廣泛使用。常用的有黃黴素和大碳黴素。
5.聚醚類抗生類
此類抗生素分子含有眾多的環狀醚鍵,顯酸性,具有親脂性,不溶於水,可溶於有機溶劑,成鹽後的溶解性也相似。聚醚類抗生素抗菌譜廣,具有離子運輸的作用,它既是很好的促生長劑,又是有效的抗球蟲劑。在動物消化道內幾乎不被吸收,無殘留。常用的有莫能菌素、鹽黴素、拉沙里黴素和馬杜黴素。
6.氨基苷類
氨基苷類抗生素是分子中含有一個環已醇的配基,以糖苷鍵或與氨基糖相結合(有的與中性糖結合)的化合物,也稱氨基環醇類抗生素。此類抗生素用飼料有兩種完全不同的作用,一種是抗菌性抗生素如新黴素,狀觀黴素和安普黴素;一種是驅線蟲性抗生素,如越黴素A和潮黴素B。盡管作用不同,但此類抗生素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腸道內不易被吸收。
7.化學合成類
此類抗生素由於副作用大,正被逐漸淘汰。大部分只允許做獸葯,而不用作飼料添加劑。此類抗生素有磺胺類、喹乙醇、呋喃唑酮、硝呋烯腙等。
『貳』 萬古黴素最高效價是多少
倪大新介紹,福建省攜帶NDM-1耐葯基因鮑曼不動桿菌患者,是一位83歲的老人,因右肺癌並胸膜轉移伴右肺阻塞性肺炎、高血壓、腦梗塞後遺症,於今年5月12日入院治療,6月1日出院,6月11日死亡。
鮑曼不動桿菌系條件致病菌,可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感染。
倪大新指出,該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為晚期肺癌,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在該患者病程發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確。
我國每年8萬人因濫用抗生素死亡
中國是抗生素使用大國,也是抗生素生產大國:年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出口3萬噸,其餘自用(包括醫療與農業使用),人均年消費量138克左右(美國僅13克)。
據2006~2007年度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葯監測結果顯示,全國醫院抗菌葯物年使用率高達74%。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如此大規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發達國家,醫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僅為22%~25%。中國的婦產科長期以來都是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婦產科多年的統計顯示,目前青黴素的耐葯性幾乎達到100%。而中國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則高達70%,其中外科患者幾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達97%。
另據1995~2007年疾病分類調查,中國感染性疾病佔全部疾病總發病數的49%,其中細菌感染性佔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說80%以上屬於濫用抗生素,每年有8萬人因此死亡。這些數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至少15國報告病例
1959年,西方科學家用一種半合成青黴素(甲氯西林)殺死耐葯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之後,僅隔兩年,在英國就出現了耐甲氯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MRSA),它被公認為世界上目前為止最著名的超級細菌。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MRSA已成為全球發生率最高的醫院內感染病原菌之一。
而攜帶NDM-1耐葯基因的細菌是最新出現的超級細菌。據報道,這種細菌自從2009年被發現後,多個國家報告了病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英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法國、德國、巴西、肯亞、澳大利亞、日本、美國,以及中國。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巴西、英國已分別因它致死27人、18人、5人。
日本新潟大學教授山本達男日前通過電子顯微鏡拍攝到的「超級」大腸菌照片。
『叄』 印楝素 水產養殖業可以用嗎
印楝素
印楝是一種速生落葉喬木的名稱,種子和樹皮都可入葯。 印楝是2013年世界上公認的理想的殺蟲植物。印楝廣泛種植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印楝素存在於印楝樹的種子、樹葉及樹皮中,正是由於它的存在,使印楝樹具有趨蟲治病的神奇功能。
中文學名
印楝素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科
楝科
屬
楝屬
種
印楝素
植物
原產於緬甸和印度,在70多個國家有分布和種植,以印度等亞洲國家產量最大。印楝的果實、種子、種核、枝條、樹葉、樹皮及樹液中都含有活性物質,但以種子尤甚。迄今,印楝中已發現了100多種化合物,至少有70種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它們為二萜類、三萜類、戊三萜類和非萜類化合物。主要為印度苦楝子素、苦楝三醇和印楝素等,這些提取物對昆蟲有拒食、干擾產卵、干擾昆蟲變異,使其無法蛻變為成蟲、驅避幼蟲及抑制其生長的作用而達到殺蟲目的。印楝素是從印楝樹種里提取的一種生物殺蟲劑,可防治200多種農、林、倉儲和室內衛生害蟲,是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類從印楝中分離出來活性最強的化合物,它屬於四環三萜類。印楝素可以分為印楝素-A,-B,-C,-D,-E,-F,-G,-I共8種,印楝素-A就是通常所指的印楝素。
作用機理
一般公認的印楝素對昆蟲的作用機理有如下幾個方面:直接或間接通過破壞昆蟲口器的化學感應器官產生拒食作用;通過對中腸消化酶的作用使得食物的營養轉換不足,影響昆蟲的生命力。高劑量的印楝素可以直接殺死臭蟲、跳蚤等昆蟲,低劑量則致使出現永久性幼蟲,或畸形的蛹、成蟲等。通過抑制腦神經分泌細胞對促前胸腺激素(PTrH)的合成與釋放,影響前胸腺對蛻皮甾類的合成和釋放,以及咽側體對保幼激素的合成和釋放。昆蟲血淋巴內保幼激素正常濃度水平的破壞同時使得昆蟲卵成熟所需要的卵黃原蛋白合成不足而導致不育。
印楝素能降低昆蟲的血細胞數量、降低血淋巴中蛋白質含量、降低血淋巴中海藻糖和金屬陽離子濃度,能抑制昆蟲中腸酯酶和脂肪體中蛋白酶、澱粉酶、脂肪酶、磷酸酶和葡萄糖酶的活性,降低昆蟲的取食率和對食物的轉化利用率,能影響昆蟲的正常呼吸節律,降低昆蟲脂肪體中DNA和RNA含量,降低雌蟲卵巢、輸卵管、受精囊中蛋白質、糖原和脂類的含量及一些酶的活性,對雄蟲生殖系統有影響,使昆蟲的腦、咽側體、心側體、前胸腺、脂肪體等發生病變,影響昆蟲體內激素平衡,從而干擾昆蟲生長發育。
適生條件
印楝是熱帶亞熱帶常綠樹; 年平均生長溫度為21~32C ; 印楝耐乾旱,在年降雨量為400~1200mm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生長良好,在年降雨量為130mm以下的地區,若有地下水仍可生存。 印楝能在黑棉土(蘇丹和印度)、粘土(奈及利亞)、磚紅壤(貝南)和高鈣土(海地)等土壤中旺盛生長。其主根約為樹乾的2倍,可以在缺水的貧瘠土壤深處吸收水分和養分,與其它許多樹種相比,印楝在貧瘠、多石、缺水、石灰質含量較高或質地粘硬的土地上更具生命力。 印楝適生土壤的pH為5.9~10,最適宜的pH為6.2~7。印楝能在鹽鹼地存活。 在多米尼加高鹽度的荒地,在地下水含鹽量很高的索馬里Mogadish地區,印楝生長旺盛。多米尼加是一個少雨且土壤含有大量鹽分的地區,印楝種植2年後就高達6~7米。 在沙烏地阿拉伯,用地下鹽水每周灌溉一次,每次每株150升,印楝長勢良好。 在海地和馬來西亞等沿海國家,印楝能夠生長在離海水只有數米遠的鹽鹼地上
主要價值
幾千年來,印度人一直將印楝產品用作農葯和醫葯。 印楝果、種子、油、葉、莖桿和樹皮具有防腐和殺菌作用,可治療小便失調、支氣管炎、敗血症、腹瀉、發燒、皮疹、燙傷、刀傷、高血壓、黃疸、傷口感染、麻風病、皮膚病、胃潰瘍和水痘等。 現代研究表明,印楝對許多疾病具有醫療作用,在醫葯中將有更廣泛的應用。
經現代研究表明,從印楝果實中提取的印楝素等成分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且沒有抗葯性,對幾乎所有植物害蟲,室內臭蟲、跳蚤、蒼蠅、蚊子等都具有驅殺效果,而對人畜和周圍環境無任何污染,同時印楝對許多疾病還具有醫療作用,在醫葯中將有更廣泛的應用。
Nimbin是印楝種子中的物質,被用作醫葯,具有退熱作用、能治療關節炎、低血糖、胃潰瘍和內分沁失調等疾病,也被用作抗生素 印楝莖桿水提物中的多糖具有抗腫瘤和誘導產生干擾素作用。Lal等(1986)報導,印楝油具有避孕作用。印楝具有殺精作用和免疫避孕作用印楝樹皮:味苦、辛辣、具有鎮定、清涼和收斂作用,對疲勞、過度乾渴、創傷、皮膚病、咳嗽、發燒、厭食和蚧蟲引起的疥瘡有較好的療效。印楝果:味苦,通便、驅蟲和antihemorrhodia。 印楝花:具有收斂和驅蟲作用,無毒,可用於治療咳嗽和發燒。 印楝油:味苦,能治療皮膚病,具有強烈驅蟲作用,是一種廣譜優質的傳統醫葯。印楝素具有抗細菌和抗真菌活性,可用於防治或驅避室內、菜園、花園內和草坪上的蠅類、蚊子和蝗蟲等害蟲及寵物、牛、羊和其它家畜身上扁虱、大蒼蠅、虻、蠓、臭蟲、跳蚤和蚊子等。
成分
新鮮印楝葉中的成分: 水份59.4 %,蛋白質7.1 %,脂肪1.0 %,纖維素 6.2%,糖類22.9%,礦物質3.4%,鈣510mg/100g,磷80mg/100g,鐵17mg/100g,維生素B10.04mg/100g,煙酸1.40mg/100g,維生素C218mg/100g,胡蘿卜素1998mg/100g,熱能值1290Kcal/Kg,谷氨酸73.30mg/100g,酪氨酸31.50mg/100g,天冬氨酸15.50mg/100g,丙氨酸6.40mg/100g,脯氨酸4.00mg/100g,谷氨酸鹽1.00 mg/100g。
已從印楝中分離並鑒定出100餘種protolimonoids、limonoids或tetranortriterpenoids、pentanortriterpenoids、hexanortriterpenoids和一些nonterpenoid(Jones,1989; Koul,199)。最重要的活性物質是印楝素,至少還有其它10多種檸檬素類物質具有昆蟲生長發育調節作用(Saxena, 1989; Schmutterer, 1990)。
從化學結構上看,印楝素類化合物與昆蟲體內的類固醇和甾類化合物等激素類物質非常相似,因而害蟲不易區分它們是體內固有的還是外界強加的,所以它們既能夠進入害蟲體內干擾害蟲的個生命過程,從而殺死害蟲,又不易引起害蟲對產生抗葯性。這類化合物與脊椎動物的激素類質的結構差異很大,所以它們對人畜幾乎是無害的。
研究歷史
20世紀60年代,一位德國植物學家在印度進行生物考察時巧遇了一場蝗災,當時,有一群蝗蟲鋪天蓋地地壓向一片作物,頃刻之間,這片作物就被蝗蟲蠶食得盪然無存,但是其中有一棵樹安然無恙,這就是印楝樹。這位科學家研究分析,印楝樹的種子、樹葉及樹皮中,含有一種物質——印楝素,正是由於它的存在,使印楝樹具有趨蟲治病的神奇功能。後經進一步研究,從印楝果實中提取的印楝素等 成分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且沒有抗葯性,對幾乎所有植物害蟲,室內臭蟲、跳蚤、蒼蠅、蚊子等都具有驅殺效果。試驗證明,印楝對防治10目400多種農林、倉儲和衛生害蟲,特別是對半翅目(Hemiptera、)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有特效,而對人畜和周圍環境無任何污染。
化學元素
中文名稱:印楝素
英文名稱:azadirachtin
英文別名:Azadirachtin; Azadirachtin A; Azadirachtin-A;Bioneem; CCIRS 9142; CCRIS 9142; EPA Pesticide Chemical Code 121701; HSDB 7372; NSC 368675; NeemAzal;
CAS:11141-17-6
分子式:C35H44O16
分子量:720.7143
物化性質
相對密度:1.513g/cm3
『肆』 印度仿製葯神話背後有何故事
近來,印度「神葯」讓中國人非常唏噓。正值全球籠罩在「貿易戰」的陰影下,關於WTO承諾與知識產權保護的論爭也正在中國如火如荼。「神葯」究竟是怎樣「煉成」的?或許在多方面都可以給同為發展中大國的我們一些啟示。
值得深思
當然,每一顆救人於水火的葯丸背後都是幾十年、幾十億、幾十個團隊的巨大投入。專利保護是創新科技的基礎,沒有這種保護,創新也將不復存在,人類將無法進步。而印度「神葯」不但因過分保護而難以創造出創新環境,也因保護過度而存在質量隱憂。有研究指出,在印度及非洲和其他非洲部分中等收入國家市場上,印度生產的抗生素和治療肺結核葯品中10.9%包含的活性成分很少,或根本不含活性成分。近年來,包括最大幾家葯廠在內的印度仿製葯企業由於質量問題屢被歐美監管部門警告、禁止進口。
我們應該看到的,可能不是印度葯有多「神」,而是印度在發展過程中斡旋國際規則的姿態和手段。
首先,印度的法制化進程和國際化歷程,沒有脫離本國的發展階段和需求,而是盡可能地去尋找適應自身現狀的方式。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家,印度居民貧富分化懸殊,一直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許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需要得到醫療保障。與此同時,印度擁有大量廉價年輕勞動力,勞動力成本只有西方國家的一半,廠房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只有西方國家的60%。因此,大量仿製葯戰略不但更有助於解決貧困人口的生存與健康問題,也有助於制葯產業的發展和勞動力就業問題。
其次,印度還相當善於利用規則與國際規則接軌、博弈,以取得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在反復「抗爭中」,印度充分利用了人道主義價值觀、發展中國家過渡期、本國法律程序、WTO上訴持久戰等各種手段,不是全然的「對抗」,也不是全然的「接受」,而是很明確自己的目的,為達到目標盡量爭取時間和空間。
最後,關鍵仍然是市場的終究要歸市場,企業的歸企業。在寶貴的過渡期和保護傘下,印度企業積極主動作出融入國際規則的努力,提高現代化公司治理水平,實現與市場、行業、產業的更好對接,自我提升迎接轉型升級才是正確而可持續的作法。
『伍』 印度癌症特效葯治療胃癌晚期
赫賽汀(曲妥珠單抗)正式被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下稱「S FD A」)批准用於晚期轉移性胃癌,這是中國市場上首款拿到批文的靶向抗胃癌葯物。此前,赫賽汀在中國只被允許用於乳腺癌的靶向治療。
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赫賽汀進入胃癌市場,不僅將對現有的用葯市場格局構成影響,同時還將引發跨國葯企新一輪H E R 2技術開發熱。
胃癌分型檢測可免無謂治療
據羅氏中國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2年,赫賽汀就已獲SF D A批准用於H ER 2(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晚期)的治療。10年之後,晚期轉移性胃癌適應症也在中國獲批。這期間,醫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截至目前,赫賽汀這一新適應症早已經在美國、歐盟獲批,在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准前,同樣為胃癌高發國家的日本和韓國也批准了這一新適應症。
而促成上述地區對赫賽汀胃癌適應症「放行」的原因則主要是基於一項名為T oG A的三期國際臨床研究。該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中約有16%屬於H E R 2陽性,在594名該類型胃癌患者中進行的研究顯示,赫賽汀聯合化療在H ER 2陽性晚期胃癌患者中的療效顯著優於單純化療,其死亡風險降低35%,中位總生存期延長4.2個月。
「我們國家在寫衛生部的胃癌治療規范的時候,赫賽汀T oG A研究結果已經出來了,所以我們把它寫進去。但是由於H ER 2的表達到底是不是預後指標?那時候還有爭議,所以我們只是寫」建議「,即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經過兩年臨床經驗,現在看我們應該是」推薦「了。」參與上述研究的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如是稱。據她介紹,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 C AA)指南此前已經推薦其用於H ER 2陽性的晚期胃癌治療。
(曲妥珠單抗)赫賽汀 440毫克 50毫升 110700盧比 印度當地購買會有折扣 需要冷鏈運輸
『陸』 抗生素的種類有幾種
按照其化學結構,抗生素有四種:喹諾酮類抗生素、β-內醯胺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
而按照其用途,抗生素可以分為抗細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腫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畜用抗生素、農用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葯物(如麥角菌產生的具有葯理活性的麥角鹼類,有收縮子宮的作用)等。
根據其種類的不同,抗生素的生產有多種方式,如青黴素由微生物發酵法進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諾酮類等,可用化學合成法生產;還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將生物合成法製得的抗生素用化學、生物或生化方法進行分子結構改造而製成的各種衍生物。
(6)印度產哪些抗生素擴展閱讀
抗生素能選擇性地作用於菌體細胞DNA、RNA和蛋白質合成系統的特定環節,干擾細胞的代謝作用,妨礙生命活動或使停止生長,甚至死亡,而不同於無選擇性的普通消毒劑或殺菌劑。其抗菌活性主要表現為抑菌、殺菌和溶菌三種現象。
抗生素的作用具有選擇性,不同抗生素對不同病原菌的作用不一樣。對某種抗生素敏感的病原菌種類稱為該抗生素的抗生譜(抗菌譜)。
僅對單一菌種或屬有抗菌作用,這類抗生素稱為窄譜抗菌素,如青黴素只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抑製作用。
不僅對細菌有作用,而且對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及原蟲有抑製作用,這類抗生素稱為廣譜抗菌素,如四環素族(金黴素、土黴素等)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立克次體以及一部分病毒和原蟲等都有抑製作用。
各種抗生素一般都能在很低濃度下對病原菌就發生作用,這是抗生素區別於其他化學殺菌劑的又一主要特點。
各種抗生素對不同微生物的有效濃度各異,通常以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最低濃度(MIC)作為抗生素的抗菌強度,簡稱有效濃度。有效濃度越低,表明抗菌作用越強。有效濃度在100mg/L以上的是作用強度較低的抗生素,有效濃度在1mg/L以下的是作用強度高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