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楝的印度習俗
1、印楝,在印度是人人從小到大都離不開的一種樹木,印度人用印楝枝條刷牙,以擁有健康的牙齦和潔白的牙齒;用印楝葉子泡茶,以去暑健身。雖然無法想像他們的這種刷牙方式,但是印度人的牙齒普遍比較白,卻是不得不承認的。據說印楝還可以防止白發、脫發、青春痘、頭痛、發燒;也可以治糖尿病、發熱病、癌症、以及不孕等現代病!
2、印楝原產於緬甸和印度等熱帶地區,一般高15至40公尺,印楝樹枝就是印度窮人的刷牙工具,當然這種東西已經不普遍了,只存在於一些偏遠的貧困地區,但以前的印度人都是用這種樹枝刷牙的。
3、據印度人介紹越來越多的人的摒棄用這種原始刷牙方式了。2013年還保留的這種習俗的主要存在於兩個地方:一個是印度偏遠落後的鄉村地區;另一個是穆斯林群體。有網友說用Neem刷牙,確實可以起到清潔口腔、美白牙齒的作用,只是Neem非常苦澀,估計外國人都受不了雲雲。
② 印度人用什麼樹枝清潔口腔,中國有這種樹嗎,
印楝[liàn]樹
http://ke..com/view/1636358.htm
走在印度的馬路上,如果你看到了兩個小孩拿棍子在嘴裡咬,可能會納悶,他們在干什麼?
我告訴你,他們是在刷牙,就跟我們起早刷牙一樣,這是一種獨特的印式刷牙法。
在印度,人們刷牙基本不用牙刷牙膏,而是用樹枝,這種樹枝的樹種學名叫印楝樹。據說用印楝樹枝刷牙有很多益處,如解眾毒、發口香、能明目、潤喉等。還有人說,印楝可以防止白發、脫發,治療發燒、頭痛、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印楝樹神奇的療效被印度人世代傳承著。
印楝原產於緬甸和印度等熱帶地區,一般高15米至40米。以前的印度人都是用這種樹枝刷牙,在印度街頭地攤上隨時可以買到它。
印度人使用印楝樹枝刷牙的方法非常簡單:從一端刮掉樹皮,放入口腔內,輕輕咀嚼,直到纖維變軟,呈刷子形,能深入清潔普通牙刷難以刷到的地方;也不需要水和牙膏,可以隨時隨地刷牙。
不過,據當地人介紹,越來越多的人現在已經摒棄了這種原始的刷牙方式,但在印度偏遠落後的鄉村地區仍保留這種習俗。雖然我們無法想像他們的這種刷牙方式,但看印度人那口潔白的牙齒,就能感受到這種刷牙方法確實起到了清潔口腔、美白牙齒的作用。
③ 用2%土地養活17%人口,印度是怎麼做到的
無非是地理位置好和消耗少等以下幾個原因,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一是印度耕地的面積大,地型對種植比較有利。我們中國好多地方都是山川和戈壁沙灘,根本不適合耕種。但是印度就不同了,雖然只有2%的土地,但是大多數地方是平原,可用於種植的耕地面積多。
三是因為印度的傳統飲食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少消耗少。看印度的電視電影你會發現,印度人很少吃牛肉,再看他們習慣吃魚肉。這跟他們印度有吃素的傳統和三面靠海就地取材有很大關系。印度因為靠海近,捕魚業發達,這個花費比養牛花費的代價要少多了,所以他們更少吃牛肉了。因為養牛,就要消耗很多糧食以及糧食有關的食材,而他們少吃牛,那不就變相的節省了糧食了嘛。
④ 古印度 農業,文字,建築,醫學,數學簡介
古埃及:引用尼羅河水種稻穀,象形文字,金字塔,防止屍體腐爛,構造金字塔的數據。
古中國: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倉頡造字,萬里長城,《黃帝內經》,《九章算術》。
古印度:種植小麥,梵文,巴利赫蒂希爾神廟,阿輸吠陀,阿拉伯數字(印度數字)。
古巴比倫:農業貢獻無,楔形文字,空中花園,醫學貢獻無,數學貢獻無。
⑤ 印度人用來刷牙的樹枝
因為在印巴次大陸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區生長著一種奇特的牙刷樹,其嫩枝和根是一種純天然的護牙用品,現代科學已證明其中含有牙膏中所含有的化學成分:
風靡全球的純天然樹枝牙刷Miswak-健齒植
――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純天然口腔護理專家
產品介紹:在非洲、中東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健齒植(PEELU MISWAK)作為口腔護理用品,已有千年的歷史。目前其功效已得到專家論證。AL-KHAIR健齒植是由純天然的普魯(烏爾都語)樹的根,經精選,真空包裝而成。普魯樹在英語中也稱為牙刷樹。
成分:天然氯化物、丹寧酸、維生素C、硫化物等。
產品功效:
清潔口腔,美白牙齒;
祛除牙垢牙漬;
抑制牙菌斑;
預防牙齦炎;
堅固牙齒牙齦; 也可以治糖尿病、發熱病、癌症、以及不孕等現代病!
香型:原味,薄荷香型,酸橙香型,丁香香型,肉桂香型。
優勢:刷毛和手掌平行,能深入清潔普通牙刷難以刷到的地方;不需要水和牙膏,可以隨時隨地刷牙;沒有滿嘴泡沫,不需要噴吐,不必擔心吞食牙膏,是全家人的最愛。
使用方法:從一端刮掉樹皮,輕輕咀嚼,直到纖維變軟,呈刷子形,用其刷牙,待纖維用舊,滋味減退,切掉舊纖維,重復以上用法。
⑥ 怎樣種植樹
為了保證樹木成活率,應該注意植樹的步驟
第一,挖坑。根據根系的長、寬挖大小適宜的樹坑。深度一般以50厘米為宜。
挖坑時要將表面的熟土、下面的黃土分倒在坑兩側。
第二,回填。種樹前應該按樹根的長、寬及其根系頂端長度的情況,在坑內先回填部分熟土。一般情況下,回填熟土20至30厘米。
第三,栽植。謹記一句話「三二一」——三埋、兩踩、一輕提。放置樹苗時要將根部扶正、枝要展開,這是前提。栽樹時,須分三次填土。第一次填土少許,在距坑頂一定距離的地方先停止填,在已填的土上繞樹一周,用均力踩實,然後輕提樹莖、抖松,以保證樹根的呼吸暢通。第二次填土後,再繞樹踩實。在第三次填土後,盡量保證與坑面平齊。樹根放位時要與南北、東西方向的樹對齊。然後,在坑面上圍一個大圓盤,便於日後澆水養護。
第四,覆土、保墒。將樹苗栽好後,覆蓋一層薄土,以保持水分[2] 。
植樹要領
為了確保植樹成活,林業和園林綠化專家細化植樹要領,提出植樹的要訣——「一墊二提三埋四踩」:一墊是在挖好的樹坑內再墊一些鬆土,樹木栽種的時候要提一提樹干,起到梳理樹根的作用,而埋樹的土要分三次埋下,每埋一次要踩實土壤,其間至少要踩四次。
在華北地區,約3月中旬至4月下旬為種樹的最佳時段,最好選在陰天和降雨前進行。種植時,在確定好樹坑位置後,可根據樹種根系情況或土球大小以及土壤情況決定樹坑的規格,一般應比根幅范圍或土球大,周圍應加寬40—100厘米,高度加深20—40厘米。
樹坑的好壞對栽植質量和日後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因此要格外注意,樹坑以圓柱形最好,以樹干為圓心畫圈,沿圈邊向下垂直挖掘,直到達到規定深度,要保持上下垂直,大小一致,切忌挖成上大下小的錐形或鍋底形,否則栽植踩實時會使根系劈裂、拳曲或上翹,造成不舒展而影響樹木的生長。
挖坑時注意把表土和底土分開放置,並按相應位置回填。如果是堅實的上壤或建築垃圾土則應該加大樹坑的直徑,並將坑底的土挖松;土質不好的應過篩或全部換土;在新填平和新堆土上挖坑時,應先在樹坑附近適當夯實,挖好後坑底也適當踩實,以防栽後灌水土塌樹斜。
栽植時,一人扶正苗木,一人填土,填一部分踩實一遍(若粘土不可重踩),直到填滿後再踩實一次,填好的土要與原根頸痕相平或略高3—5厘米。
栽後應立即灌水,無雨天不要超過一晝夜就應澆上頭遍水。水一定要澆透,使土壤吸足水分,有助於根系與土壤密接,才能確保成活[2] 。
生態改善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這個運動啟動之前的1981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經過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
⑦ 世界最特殊的橋梁,印度人用樹種出來,為啥歷經500年後卻越來越堅固
樹根本來就是堅固的材料,只要大樹不倒正常生長,印度這座特別的橋梁確實會越來越堅固的。印度確實是最早採用樹木造橋的方法,國內也存在引導樹木造橋的方式,只是對比印度的這座橋梁就真的遜色不少了,畢竟這是世界最特殊的橋梁。
印度人的這座樹橋因為是活的,因此越長越牢固。
⑧ 在拉賈斯坦邦的一個小村落,為什麼每生一個女兒,村民就會種下111棵樹
這個令人感動的行為最初是由這個村子上一任的村長發起的,因為他的愛女去世了,他通過這種方式來緬懷他去世的愛女。印度人和傳統而古板的中國人一樣,都是重男輕女的,但是,這個村子的父親不一樣,不管男女,他們都深深的愛著自己等孩子。
在傳統的觀念里,印度是一個經濟落後的人口大國,環境差,女性地位低,犯罪率高。我覺得這個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觀念改變,行為就會跟著改變,這個村子就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值得所有印度人思考。
⑨ 大棚種植神仙樹行嗎
可以
神仙樹,原產於印度、肯亞等地區,為多年生熱帶落葉喬木,喜較強光照和較高的適宜生長溫度,對土壤和水分條件適應性強。神仙樹傳說——老茶樹
神仙樹葉為橢圓形、卵形,無毛,花為兩性花,有香味,花瓣5瓣,白色或黃色,氣味芬香;果莢長條形,表面有縱形條紋。樹皮為軟木質。樹干直立,達到1-2米時萌生主枝,種子褐色,其上有三薄翼,可榨油,含油約30%。樹高可達十餘米,直徑可達三四十厘米。
主要價值
神仙樹的葉子、樹干、根等部位中都有豐富的營養,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鈣、鐵元素,可做蔬菜食用,在國外也作為深加工營養產品的營養來源。有國外的營養研究數據表明:1000G新鮮的神仙樹葉片中含油維生素E的含量為90毫克,乾燥葉片中含量為160毫克。
營養學家指出,只要約20克左右的神仙樹葉乾粉就含有幼兒每日所需2.7倍的維生素A、40%的蛋白質,1.2倍的Ca,70%的Fe,以及20%的維生素C,對於懷孕以及哺乳期的女性,神仙樹葉片和果莢更可以幫助維護母親以及胎兒的健康,供給大量的蛋白質、鐵等營養及微量元素。
不過,因為神仙樹含植物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孕婦最好慎用,經醫師指導、以免中毒。印度人和非洲當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將神仙樹作為一種食物營養來源,鮮葉是一種廣受喜愛的蔬菜,可以做湯、炒食;花、嫩果也可食用。根、樹乾等部位干制後還是一種上好的燉湯輔助材料,營養豐富。
在非洲奇缺糧食、缺營養的時期,當地人食用此食物,用於防止營養失調和預防疾病,都取得神奇效果。所以這種耐乾旱,又生長快速的樹木,被當地人尊稱為神仙樹,也作為當地人的神樹保護和膜拜。
在現代社會,雖然不存在營養缺失的問題,但是各種亞健康、現代病的預防,神仙樹又體現出了他神奇的功效和發展前景。基於神仙樹的神奇價值,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不斷開發和銷售神仙樹的功能產品,將神仙樹的全身各部分添加到各種食品、保健品中,產品深受喜愛、異常暢銷。
⑩ 菩提樹的種植方法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應選10年生以上健壯母株,於11月果實呈紅黑色時采種,採回的果實反復搓擦,除去肉渣皮屑取出種子,稍加晾乾即可播種。一般採用沙床撒播,播種前用小木板稍微壓實床面,將床面整平,把種子均勻撒於床面上,播種時應避免種子重疊成一小團團,盡量使每粒種子均撒在床面上。播完後用細篩篩一層薄土覆蓋在種子上,以剛蓋上種子為宜,播完後用稻草或用陽網搭蔭棚遮蔭,減少苗床的水分蒸發、保持床面的濕潤。同時在沙床四周撒上滅蟻清等,以防種子發芽時被螞蟻、螻蛄等危害。因菩提樹種子無休眠習性,播種後10d左右即可發芽出土,當種子陸續發芽達一半左右時,揭開全部稻草,適當遮蔭,每天早晚淋足水。當幼苗長至2~4cm時,移人10cm×12cm事先裝好土(含腐殖質較高的表土)的營養袋中培育,幼苗移入營養袋後要用太陽網搭棚遮蔭,早晚淋足水。待幼苗恢復生長後,每隔7d用尿素+挪威復合肥0.1%水溶液灌根,灌根後淋入少量的水(有條件的苗圃可採用噴頭灑水),有利幼苗對水肥的吸收。當幼苗長至15cm左右時水肥濃度可提高到0.2%~0.3%。同時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病害的發生,當幼苗長至30~50cm時即可出圃。
扦插繁殖
菩提樹枝條也容易扦插成活,在春季或秋季選擇8~15年生健壯的母株,在母株上選取具有飽滿腋芽的枝條,截取半木質化部分長約15cm的插穗(直徑為0.5~0.8cm左右)進行扦插繁殖,插穗株行距5cm×10cm,扦插深度約為3cm,扦插完後搭上小弓棚,用白色塑料。農膜蓋上,前後兩端保持通風透氣,每天多次淋水保證小棚內較高的相對濕度(有條件可採用定時彌霧噴水)。扦插後用廣普性殺菌劑(白菌清、多菌靈等)0.125%~0.2%濃度溶液每隔7d噴灑插穗,防止插穗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腐爛。10d左右即可長根。菩提樹也可用大枝條扦插,在樹上截取直徑10~15cm的健壯枝條,長1.5~2.5m,剪去全部的側枝和葉片,埋人土中20~30cm,用稻草包紮整個露出地面的枝幹,遮蔭保濕,一般在20d後即可生根。出圃移植時應帶土團,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