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苦海無邊的印度留學生活,唐朝和尚效法唐僧,為何卻成邯鄲學步
王玄策上表舉薦玄照
公元660年左右,唐高宗顯慶年間,傳奇的王玄策又一次蒞臨印度。
這不是他第一次來印度了,早在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就作為正使出使印度,副使是蔣師仁。時值戒日王新死,印度大亂,權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出兵搶劫唐朝使團。
王玄策一行寡不敵眾,隨行的三十名騎兵全部戰死,王玄策被俘。後來,王玄策、蔣師仁逃出,傳檄各國借兵,吐蕃派來一千二百人,尼婆羅(即尼泊爾)派來七千人,王、蔣就帶著這八千多人,在茶鎛和羅城一戰大敗阿羅那順,印軍戰死數萬,阿羅那順被俘,被虜到長安獻俘。
顯慶年間,王玄策又到了印度。在中印度的信者寺,王玄策見到一個從唐朝來的留學僧,法名玄照。玄照已在印度待了十四五年了,精通佛法,經王玄策親自認證為一代高僧。回國後,王玄策立即上表舉薦玄照。唐高宗很重視,很快降旨,要求玄照即刻進京。
遠在西天的玄照馬上啟程回國。玄照走了一條玄奘沒有走過的路,他先到尼婆羅。此時的尼婆羅也與吐蕃聯姻,尼婆羅尺尊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尼婆羅派人護送玄照穿越喜馬拉雅山,來到吐蕃,拜見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深致禮遇,並贊助玄照歸唐。玄照是在第一年九月離開的印度,第二年正月就到了洛陽,五月之間,途經萬里,可謂神速。
玄照為何如此歸心似箭?這是功利心在作祟。他很可能以為唐高宗將會任命自己主持翻譯佛經,自己一輩子追求的榮耀時刻即將降臨。什麼榮耀呢?就是成為第二個玄奘。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榮歸,轟動全國。唐朝政府予以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持玄奘譯經。從貞觀十九年到龍朔三年(663年),玄奘主持翻譯了七十四部佛經,合計1338卷。為表彰玄奘,唐太宗親自為之御制一篇《聖教序》,唐高宗親撰一篇《述聖記》。
如此榮耀,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和尚能夠比肩。後來,玄奘的弟子懷仁,將《聖教序》、《述聖記》以及玄奘翻譯的《心經》綴在一起,刻成一座《聖教序碑》。懷仁從王羲之傳世的作品中檢索出每一個字,拼湊成完整碑文,號稱《集王聖教序碑》。此碑耗資巨萬,歷時二十年才完成,也稱千金碑。
見此榮耀,很多和尚紛紛效法,也去了印度。其中,有史可考的第一個和尚,就是玄照。
玄照出身名門,年紀輕輕就出家為僧。大概在貞觀末,玄照踏上西去之路。一開始,玄照與玄奘走的是同一條路,途經中亞粟特地區、吐火羅地區,然後南下。這個時候,吐蕃已經擴張到了中亞拉達克等地,所以,離開吐火羅後,玄照進入了吐蕃的勢力范圍。在貞觀十五年下嫁吐蕃和親的文成公主,篤信佛教,了解到有關情況後,派人護送玄照前往印度。
來到印度後,玄照先到了闍闌陀國,在這里度過了四年,學習律經和梵語,得到過當地國王的供養。之後他南下到了莫訶菩提,也就是大覺寺,也住了四年,一邊瞻仰佛祖遺址,一邊研習佛法,精通了《俱舍論》等小乘佛教理論。
後來,他又去了那爛陀寺,又住了三年,學習《瑜伽十七地》等大乘佛教理論。再後來,他又來到庵摩羅跋國,住在信者寺,接受國王的供養,又是三年。就在這里,他等來了王玄策,得以踏上光榮的回國之路。
曾經際遇最隆,結局命運最慘的玄照
但是,玄照萬萬沒有想到,唐高宗完全無意讓他主持譯經,而是命令他再次前往印度,去迎接一個叫盧伽逸多的婆羅門神棍。玄照不願去,但唐高宗下了死命令。
唐高宗要見盧伽逸多,是妄想長生不老。這種爛事,歸根到底要怪王玄策。當年,王玄策橫掃印度後,帶回一個神棍,叫那邏邇娑婆寐。唐太宗讓他造長生不老葯,雖然勞民傷財,終是一枕黃粱。此時的唐高宗,仍心存僥幸,還做夢想長生不老。
不得已,玄照再次前往印度。但是,由於吐谷渾和西突厥的問題,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已近破裂,他被吐蕃人攻擊,僥幸不死,又跋山涉水,爬棧道,遛繩橋,也是九死一生,終於在巴控克什米爾碰上了盧伽逸多。居心叵測的盧伽逸多,請求玄照去西印度的羅荼國找長生葯。
於是,玄照又經巴基斯坦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和信德省,來到了羅荼國。他在此逗留四年,集齊各種葯物,又來到那爛陀寺,然後打算取道尼婆羅回國。
唐太宗昭陵前十四國酋長雕像中的阿羅那順雕像的底座
反倒有幾個印度和尚要聰明的多,比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他們在開元時來華傳教,名揚天下,其中的不空,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並列為四大譯經家。這里特別要說的是善無畏,他是印度烏荼國王,在位時兵荒馬亂,禍起蕭牆,最終在19歲時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善無畏長期在那爛陀寺工作,義凈等和尚們應該有不少會認識善無畏,他與義凈年紀也相仿。8世紀初,善無畏以八十高齡來華傳法和譯經,是中國密宗祖師。他得到唐玄宗的禮遇,最後圓寂於洛陽,高壽九十九歲,贈鴻臚卿。看看人家善無畏選擇的道路,再看看玄照、大乘燈那幫人,高下立判,判若雲泥
② 唐玄宗為什麼要求多國進獻精製葯物
公元716年,因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購珠翠奇寶,宣稱獅子國有靈葯和養醫之嫗,玄宗便叫監察御史湯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蘭卡。之後,屢賓、克什米爾、吐火羅等國多次進獻精製葯物,這些葯物無非是所謂的長生不老靈葯,其主要來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陸。
③ 唐玄宗去印度取經為何不走海路,而是選擇不遠萬里的繞道西域
這是我們站在時代之上,以現代眼光看古代所產生的的時間差。如今的地球,儼然已經成為地球村,就算是一個沒出過國門,甚至不會使用網路的人而言,用一個地球儀也能計算和比較出地球任何兩點之間最短路徑(不算航空)。但這對玄奘法師取經的年代而言,不現實。
我們再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有能夠航行的海路,選擇海路也還有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從長安西行,出嘉峪關就是去西天之路了,而若是走海路,玄奘法師先要抵達沿海,不論是從福建沿海還是從廣東沿海離境,自長安出發所需時日不少。而出海之後,同樣需要「繞行」才能抵達印度半島,路程相比陸路,只長不短。從時間考量上而言,也是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④ 唐玄宗去天竺取經是在什麼時候出發的
有沒有搞錯了,唐玄宗還會去西天取經。是唐僧去取經。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
⑤ 唐僧到印度取經,李世民在通關文牒上寫了這些,沒有一個人敢怠慢
在唐玄奘去西方取經的時候,唐玄宗李世民給他的通關文牒上寫了“大唐駕下御賜”這六個字就表明了唐玄奘的高貴身份,所以唐玄奘每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國王都會對唐玄奘盛情款待,沒有人敢怠慢了這位來自唐朝的高僧。這也從側面表現了當時唐朝的名聲在世界各國之間都非常受尊敬,當時的唐朝國力強盛,可以說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國,很多國家也都想巴結一下唐朝,給唐玄奘行個方便。在唐玄奘離開大唐長安的時候,唐玄宗封唐玄奘為他的御弟,這件事情也寫在了通關文牒之中,別的國家一看唐玄奘是大唐來的皇室成員,所以也不敢怠慢了唐玄奘,他們也害怕唐朝會對自己做出不利的事情。當時唐朝的國力是這些西方小國的數倍之多,唐玄奘這么大的人物到小國家,肯定會受到當地國王的熱情招待。而國王也希望多交流一下不同國家的文化。
⑥ 印度曾經真的是唐朝的宗主國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宗主國」是什麼意思,宗主國是指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統治,可以在其附屬國進行政權統治,這么說大家對於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了,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雖然後面經歷了「安史之亂」導致國家衰弱,但這也僅限於唐朝內部,和印度是沒有任何關系的,所以印度不可能是唐朝的宗主國。
玄奘西天取經,不僅是個人信仰也是傳播兩國文化,為唐朝和印度建立一種良好的外交關系,後來唐朝就和印度開始文化交流,印度學習了中國的種植和瓷器,中國學習了印度的佛教文化。
⑦ 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時期對外做貢獻的是哪兩位僧人去了哪兩個國家
唐太宗時,玄奘,去印度。唐玄宗時,鑒真,去了日本。
⑧ 唐玄宗取經回來的時期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這時,唐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太宗接見 。唐太宗深感欣慰,與玄奘並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麼不報道朝廷得知」,玄奘說:「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太宗說:「法師出家後與世俗了斷,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家鄉東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剎,遠離市廛,環境清幽,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未獲太宗允許,這才又於三月初一從洛陽折回長安。
⑨ 唐玄宗千里迢迢去印度取經,經書取回來之後被存放在哪裡
那啥,是唐玄奘,不是唐玄宗,取回的經書放在白馬寺
⑩ 歷史真實的唐三藏去印度取經了嗎
唐玄宗時期,僧人玄奘確實去往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求取佛法。玄奘歷盡艱辛,前往天竺,遍訪佛教寺院,追求佛經真諦,並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他在天竺各地講學,受到當地人的尊敬。經過長達18年的西遊,跋涉5萬多里,終於回到長安,他帶回了大量的經書,又花了19年的時間來翻譯這些經書,今天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就是玄奘當年譯經的地方。玄奘不僅是一位大翻譯家,同時還是一位大旅行家、大作家。他根據自己的經歷見聞寫成了《大唐西域記》。詳細記載了當時西域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的風土人情、物種、氣候、地理、歷史、語言、宗教等情況,大大豐富了唐朝對西域和天竺的了解,成為現在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在世界上影響巨大,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所以說,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取得成功,從這點上真實人物和小說中的人物是相同的,但是小說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經歷的具體情節大多都是虛構的。歷史人物與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人物不同,歷史人物是真實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可以有虛構的情節。我們應該學會辨別文學作品與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與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