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印同為四大文明古國印度為什麼一直都很自信
一,是同為四大文明古國,印度人自認為在文化、歷史、國家發展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遠超中國。可是印度卻不承認,中華文明是世界上現在唯一沒有斷代的流傳至今的偉大文明。
二,同為亞洲大國,印度在人口資源上不比中國差,中印同為世界人口大國。印度人認為中國雖然大,但是很多國土卻不適宜人住,也不能耕種,而印度除了侵佔的克舍米爾之外,所有國土都是良田,糧食作物可一年3熟。印度自以為一旦發展開來,就會超過中國。
三,1962年的中印戰爭印度輸得心不服口不服。1962年印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區爆發激戰,印度以「一個月陣亡3770人」的代價輸掉了「天堂門口的戰斗」。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大國自信」不僅為此破碎,印度人心中也自此多了一種「無可比擬的恥辱」。所以,至今印度在這個方面無比糾結,總是不服氣。
四,印度自詡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其制度比中國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可悲的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卻是最可恥的,最不民主的。真是生活在印度這個國家可悲!
五,巴基斯坦的原因。因為我們在巴基斯坦最危機的關頭無私的幫助,將印度完全佔領巴基斯坦的企圖破滅,這也是印度揮之不去的「痛」。
『貳』 中印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印度專家是怎麼說的呢
中華文明悠遠流長,中國歷史悠久是全世界公認的,但同樣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卻不多。古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為恆河而蓬勃發展,擁有繁榮輝煌的恆河文明。在古印度文明剛剛建立起來,正要尋求穩定持續發展時,就不幸被雅利安部落進攻侵佔,隨後,這篇土地戰亂紛紛,一個個奴隸制的小國不斷交替,瓜分土地。印度的戰亂,使得國土分裂,整個國家統一的時間較短。
後來,通過長時間的英印戰爭,英國逐步瓜分印度,直至全部佔領,並開啟了殖民統治,時間超過百年。對印度人民來說,殖民統治使他們陷入了沉重的災難,他們被迫淪為奴隸,印度平民百姓不斷大批量的死亡,活著的人也難逃被壓榨的命運。所幸二戰結束後,印度才獨立,至此才是一個主權完整的國家。
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軍事實力上,印度都不能與中國相比,更別妄談超越中國。印度與中國,確實有著很大的差距,不過確是印度遠遠落後於中國。希望印度人民能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國家,好好發展本國。
『叄』 印度對中國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印度對中國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羨慕?仇恨?看完就懂了
我當時的感覺真的是不知道說什麼好,因為一直以來我只知道日本人對中國人罪大惡極,我從沒意識到原來隔壁的某個國家的人民,把中國也視為入侵者。這對當時的我是一種震驚。印度對中國的這種恐懼就像中國人對日本的仇恨——同樣來源於幾十年前的戰爭!!同樣一大塊領土的歸屬未定!!!同樣還有一場戰爭等著兩國!!!
所謂戰略,往往是指作戰的方略,策略等,是一個國家或者集體發展為鞏固自己的防禦甚至日後作戰的考量。也延伸到國家的軍力等,而當中也包含了發展研製武器等項目,而具體研製與製造稱為軍工,有軍工企業等。具體聯系學科還包括國際關系、大國戰略(或大戰略、國家戰略)。所謂戰術,往往是指戰爭的技術、技巧。常見的戰術為避實擊虛,而延伸技巧有調虎離山、聲東擊西等。 在科技上的戰術,例如殺傷力大的有核彈頭,大都用作威脅敵國妥協條件、釋放被虜的將士等等。
印度對中國心態太復雜瞭望採納
『肆』 看印度人怎麼看中印比較
印度人肯定覺得中國人(技術)好。。這東西的話。。還是要看地方的。。。省會級別的城市的花。。肯定還是很好的。。。但是鄉下的話。。就悲劇了。。。沒辦法的。。這東西的話。。。
『伍』 文化交流的中印交流
中印交流肇始於秦代,到兩漢時逐漸頻繁,在隋唐時趨於高潮,宋元時更加深入。在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是柱石。印度佛教、音樂、舞蹈、天文歷算、文學語言、建築和製糖等傳入中國,其影響正如魯迅所言,「印度則交通自古,貽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藝文,無不蒙貺,雖兄弟眷屬,何以加之。
同樣,中國的造紙、蠶絲、瓷器、茶葉、音樂傳入印度,也極大地豐富了印度文化,而中國《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游記更成為印度構建古代歷史的基礎。兩個大國,地理上相鄰,交往歷史如此漫長,卻鮮有戰爭和沖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學習、友誼的傳播和加深,這在世界歷史上實屬罕見。
中印解放和獨立後,兩國文化交往再度繁榮。由於文化交流是鞏固友誼的基礎,兩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文化的作用。中印文化古老而有生命力。它們曾創造了世界上最燦爛的文明,當今又在創造著被著名學者譚中先生譯成「中印大同」的「CHINDIA奇跡」。 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中印兩國文化底蘊深厚,印度人過簡朴生活、追求高尚精神的人生哲學,非暴力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觀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很有借鑒意義。同樣,很多印度人也認為中國人刻苦勤奮和持之以恆的精神也是他們建設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
增信釋疑,加強合作。信任的缺乏緣於不了解。中國人不了解印度的歷史和正在發生的變化,同樣,許多印度人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和當今。這種文化上的隔膜和交往的不暢不僅影響到兩國經貿活動的開展,還影響到潛力的挖掘。增進中印了解需要多方努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要重視和推動,學界要加大研究力度,媒體要進行客觀報道,企業要贊助,人民之間要尊重學習對方人民和文化。後者尤為重要。看看中印文化交往史,那些有名的文化使者多為民間人士,如中國玄奘、印度的鳩摩羅什等,他們都是自發地、自籌資金到對方國家學習或傳播文化。隨著兩國航班的開通和旅遊市場的開放,民間接觸會越來越多,相信新一代的「玄奘」和「鳩摩羅什」也會逐漸涌現。
復興東方文化,創造亞洲世紀。亞洲世紀正在初步展現,但它的內涵應包括「硬體」和「軟體」兩方面。「硬體」是兩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軟體」則是在兩國文化交融和互動基礎上產生出的新的東方文化。「硬體」重要,「軟體」也一樣重要。「軟體」是「硬體」的支持基礎和保障。
『陸』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呢
那要看是在印度國內的人,還是來過中國旅遊的印度人。
記得之前在uc上面,有看過一個視頻,就是一個印度小哥,坐中國的高鐵。他自己錄了視頻,然後在視頻裡面,一直吐槽說,印度的媒體都是騙子。
在這個印度小哥的眼裡,他覺得,中國的高鐵,特別牛逼。和機場差不多,查一些方向的車,都很簡單。而且,高鐵特別穩,環境也特別好。還有安保這個,都比較嚴。
在這個視頻裡面,可以明顯的看到,這個印度小哥眼裡都是充滿著好奇和感嘆。
不過,也正如這個小哥所說,他覺得印度的媒體都在騙人。
所以,不難想像,印度國內的人,那些沒來到中國的人,都是通過網路或者是當地的新聞媒體,來獲取到中國的消息。而這樣的消息,往往帶有一定的歧視和謊言。
在之前,我也有看到過某個台灣人錄視頻,同樣在視頻裡面,他也一直吐槽台灣的媒體,都在騙人。
確實,有一些地區,在宣傳中國的時候,都會帶有一定的敵意。故意抹黑中國,貶低中國。所以,他們只會宣傳某些不好的事,對於中國強大的地方,他們都是避開的。
而正是如此,一些沒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不了解,都還覺得中國很落後。
『柒』 什麼是中印文化交流
中國與印度,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與印度,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國與印度,又是亞洲的兩個國土最廣、人口最多的國家。歷史上,中印兩國在文化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彼此間的交往與交流,千百年來始終不曾中斷。
『捌』 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那麼古時的印度有派使者或者使臣到訪過中國么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身毒。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會自稱大,如大韓民國,大日本帝國,大宋等等,這是自尊的體現。但是如果稱別國也為大,那麼那是由衷的尊敬或者懼怕,如我們稱大英帝國等,所以說當時印度給中國取得名字還是很善意的。
『玖』 中印對持,看印度人怎麼評判,印度學者,說出了大
中印對持!看印度人怎麼評判!印度學者,說出了大實話!
2017-07-26 18:38 印度
近日,中印邊界對峙一直穩居國際新聞熱點位置。日前,印度火線網站記者就此視頻采訪了印度觀察家基金會資深學者、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前成員、印度政府智囊團成員馬諾吉·約什。馬諾吉·約什在采訪中終於說清了誰才是理虧的一方。
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在采訪中,約什以翔實的史料和自己的研究向記者解釋了印軍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事件的原委。
印度學者給印度觀眾講明白了一個道理,印度現在的無理取鬧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其所謂的說辭也完全站不住腳,印度政府和媒體自然是無話可說了。
現在印度明知錯了,還拒不認錯,越往後,越沒有台階下。約什在最後奉勸,印度現在除了默默撤軍,還有別的路可走嗎?選一借口,悄悄撤回去……
但或許連約什也沒想到,這次長篇訪談在轉化成火線網站文字稿時,竟被冠以如下標題:一個尼赫魯主義者是如何成為中國特工的?該文章質疑,為何約什的說辭與中國外交部如此一致?
那是因為,如果講道理,只有一種推導結果:那就是印度絕對理虧!
來源綜合:環球時報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