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LCA發動機
按照印度目前的計劃,由於國產發動機很困難且遲遲不能定型,印度的LCA還是采購國外發動機,目前公布的好像是通用和歐洲噴氣的發動機,具體型號網上消息是通用的F414和歐洲噴氣的EJ200。LCA外形和法國幻影類似很正常,目前印度空軍裝備有法制幻影2000戰斗機。
㈡ 印度卡佛里發動機比中國發動機怎麼樣
差太遠了。
無論是設計指標、實際水準、工藝水平、國產化程度……乃至裝機對象,都不在一個量級上。
卡佛里是中推;「太行」是大推。
卡佛里至今未達到裝機試飛標准;太行已經小批量生產。
卡佛里尚未成功運用諸如高溫合金、定向合金、單晶凝固葉片、復合材料機匣……等技術;太行已經部分或全部採用或試用了。
卡佛里的材料、工藝和生產技術,大量引進,成熟的不多;太行的材料則基本立足國內。
卡佛里的裝機對象是LCA,飛機本身至今未定型不說,離設計確定都有很大距離;太行的裝機對象是殲-10、殲-11等,不但基本成熟,甚至J-20都可能會採用其發展型號……
要論技術水平,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目前在世界上,基本排在美、歐(要整個算,單獨一個國家沒啥好說的)、俄,這三家後面,與烏克蘭、日本等基本相當,但在一些型號和技術上,又有所領先,可算是第二集團的領頭羊。
至於阿三國,則根本排不上號……
㈢ 印度LCA戰斗機是怎樣研發的
LCA機體的40%都採用了先進的復合材料,不僅有效地降低了飛機的自重和成本,而且加強了飛機在近距纏斗中對高過載的承受能力。機體復合材料、機載電子設備以及相應軟體都具有抗雷擊能力,這使得LCA能夠實施全天候作戰。
據印度航空發展局介紹,LCA正常起飛重量85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080千米/小時,具備一定的隱身性能。在這里要指出的是LCA的外形並沒有採用隱身設計,由於LCA機體極小,大量採用復合材料,進氣道的「Y」型設計遮擋住渦輪葉片的因素使得LCA的擁有了所謂的「隱身性能」。
TD-1在班加羅爾進行地面測試,LCA的進氣道對應於2080千米/小時的速度要求採用簡單的不可調式,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翼面下的襟副翼動作裝置的整流罩是如此的巨大LCA原定的動力裝置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GE-F2J3發動機。1999年印度進行核試驗後,美國停止向其提供發動機,因而LCA生產型將不得不採用本國研製的「卡韋里」渦輪風扇發動機,目前該發動機樣機正在俄羅斯進行測試。
LCA的機身和機翼內都布置了油箱上,機翼和機腹下可以掛載1200升和800升的副油箱。值得一提的是LCA配有空中受油裝置,為這種小飛機提高了續航力。據印度軍方披露,適於在航母上起降的艦載型LCA也在試制進程中。
這架LCA模型展示了LCA的典型掛載方案,三具副油箱+四枚無制導炸彈+兩枚自衛用空空導彈LCA兩側機翼下各有三個外掛點,機身下方也有一個外掛點。飛機還可外掛電子吊艙和偵察吊艙。
電子設備在現代化戰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LCA所配備的「綜合數字電子設備」是由設備系統,管理系統,推進系統、電氣系統及飛行控制系統共同組成。其核心是一個LCA戰斗機「32位任務計算機」,能夠完成諸如飛行控制、機載設備自檢等數據計算任務。任務計算機軟體採用美國國防部Ada語言。
在1月4日首飛前數日,LCA在進行地面滑跑測試LCA的精確導航及制導是通過「慣性導航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共同完成。該機裝備有抗干擾無線電通信系統以及先進的電子對抗設施。電磁和電光接收機/干擾機等電子戰設備,為飛機提供了必要的「軟殺傷」能力。
㈣ 印度LCA戰斗機有哪些歷史
LCA的首架原型機TD-1的第四次飛行,在外形上顯然受法制幻影-2000影響甚多。另外原型機還是安LCA戰斗機裝的F404發動機,單單在日後的換發問題上,改動工作量就很大一架戰斗機從研製到投產前後歷時三十多年,這在航空史上實屬罕見。不過根據印度軍方公布的材料,融合了印度軍事和民用領域中各項最新研究成果的LCA輕型作戰飛機,整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LCA的氣動外形經過廣泛的風洞試驗和復雜的計算機分析,結果產生了類似幻影-2000的布局。該機採用無水平尾翼的大三角翼設計,這種氣動外形能夠在確保LCA輕小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操縱面,擴大外掛的選擇性、增強近距纏斗的能力,同時繼承了無尾三角翼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高速性能,但印度軍方認為,現代空戰強調的是高機動性以及視距外打擊能力,沒有必要追求更大的飛行速度。從雙輪前起落架和粗壯的主起落架可以看出LCA已經做好了上艦准備。
㈤ 印度LCA好還是殲10好
雖然說我們的殲十不是十分先進,但就兩國積累的相關技術和知識產權來講,印度真是差得遠了,印度的航空工業水平一直比我們落後一段時間,完全依靠進口軍用飛機。從其成立至今僅僅自行研製了兩種戰斗機,一是HF-24「marut」(風暴之神),服役到九十年代中期,然後是LCA這個奇怪的傢伙。僅就其對兩款戰機的預期性能的期望值過高過全面就可以看出該國航空技術的不成熟。
我國有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從殲五開始中國的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印度好高騖遠,LCA的設計指標印度的工業水平一直無法達到,一直做的改進都要依靠國外的技術支持,把一個好端端的自主設計變成「萬國貨」,只能說明印度的設計思路有問題,陸軍的「阿瓊"坦克的教訓,一直沒有吸取啊。
單講LCA的性能,其機翼向前凸的前沿氣動外形就註定了它的機動性不佳,不適合空戰,所以後來印度也將其改為對地方向的戰斗機了。
發動機是美國的F404-F2,中間推力4800daN,加力8000daN,殲十的太行發動機源自AL31,中間推力7620daN,加力12250daN,比比這個數字差別,看看兩機的動力。。。。
座艙都是智能的玻璃座艙,沒什麼好說的。
LCA採用的是愛立信的PS-05A。對空中目標最大搜索距離達到120公里。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具備同時與4個目標交戰的能力,不過由於LCA的機頭比JAS-39要小,所以限制了其天線的尺寸。其性能要縮水很多。
J-10用的是國產1473型雷達這是已經裝備最好的雷達,空空模式3平方米以下探測距離為130公里,雷達攻擊距離為90公里,可以跟蹤10個目標對其中4個最有威脅的進行攻擊. 看得比LCA遠~~~
數據比較:
LCA
空重:5.5噸
載彈量 4000KG
最大起飛重量 12500KG
最大平飛速度(高空) M1.6
升限 15240米
作戰半徑 800千米
最大過載 9G(瞬時)
殲十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kg
最大速度 2.0馬赫
升限 18000米
作戰半徑 1100千米
最大航程 3000千米(不進行空中加油)
載彈量 7000公斤
推重比 大於1.1
最大過載 10G(瞬時)
綜上所述,阿三天天吹噓自己的神機多好多好,其實真是很二流的貨色
㈥ 介紹一下印度自行研製的LCA光輝戰斗機的相關情況,並說明LCA能否抗衡殲
1980年開始研製,至今32年,尚未具備完整作戰能力
當初設計的時候是想成為印度的主力戰機,現在已經修改為替代Mig-21
印度的主力戰機將由Su-30MKI和陣風承擔
發動機為美國的F404,起飛重量8.5噸,最大速度1.7倍音速(無任何掛載),最大機內燃油航程1300公里
目前印度已經聘請達索公司做最後的收尾工作,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完成最後的修改了
32年的時間,已經不斷下調要求,隱身不指望了,空戰掛載時1.5倍音速也不指望了,航程也不指望了,電子掃描雷達也沒戲了
不可能是J-10的對手,實際上,連中國外銷的梟龍都很難抗衡
㈦ 中國J10與印度LCA詳細屬性
殲10戰斗機是中國最新一代單發多用途戰斗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戰斗機在國際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戰機已得到一致的公認。殲10戰斗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殲10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2007年2月,殲10戰斗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殲10戰斗機有單座及雙座的改型型號,殲10採用了大量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殲10裝備的航電系統基本由國內研發生產。殲10戰斗機殲10最初裝備俄制AL-31FN發動機,同時正改進測試國產WS-10發動機。
中國官方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殲10戰斗機服役的消息以及新聞片斷,在此之前民間已經流傳一些照片證實其存在。2008年11月5日,殲10戰斗機在中國珠海航展上首次對公眾公開亮相並進行了飛行表演。
殲10第一個出口的對象將是巴基斯坦。目前雙方進入了價格談判階段,巴基斯坦空軍將采購36架殲10。
殲10的國內綽號是「猛龍」,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惡棍」。
[編輯本段]概況
殲10戰斗機殲10戰斗機採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鴨式前翼氣動布局的氣動布局,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採用翼身融合設計。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配合垂直尾翼保持飛機大迎角飛行時的穩定性。四片減速板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殲-10戰斗機的位於機腹下進氣道採用二維可調式進氣道,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
殲10戰斗機為放寬靜穩度設計,採用四餘度數字式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飛行控制系統。殲-10的單座座艙採用了大屏幕抬頭顯示儀、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系統。採用了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集中顯示,將各任務系統的操作進行集中控制。殲10採用一種多模「邊掃描邊跟蹤」雷達。
殲10戰斗機殲10的首批生產型將採用俄制AL-31FN渦輪風扇發動機(蘇-27戰斗機也採用了AL-31系列發動機)。由於俄羅斯未提供AL-31FN的生產許可證,因此殲10將採用國產發動機,如黎明發動機公司生產的WS-10(太行發動機)。
殲-10裝備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口徑機炮,位於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戰斗機有11個武器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串聯掛架。中國官方尚未公布殲-10的外掛載荷能力
LCA基本技術數據
機長:13.20米
機高:4.40米
翼展:8.20米
展弦比:1.8
機翼面積:37.5平方米
主輪距:2.20米
前後輪距:4.34米
空重:5.5噸
最大外掛量:>4噸
起飛重量(無外掛)8.5噸
翼載荷(無外掛)221.4千克/平方米
推力載荷(無外掛)106kg/kN
最大平飛速度(高空)M1.6
實用升限:15240米
限制過載:+9/-3.5g
武器裝備:23 MM雙管機炮(220 發炮彈);七個外掛發射點,可發射空空、空地、空艦導彈、無制導火箭、反坦克炸彈、常規炸彈等,還可外掛電子戰吊艙和偵察吊艙、副油箱。
㈧ 印度的LCA型戰斗機和美國的F16C/D型戰斗機 那個更加優越
導彈驅逐艦109和我是一個團隊的。
這么跟你說,印度整個國防自主研發才剛剛起步。而且LCA是艦載機。不好和F-16比。
你看他造的阿瓊坦克,能用嗎?不但性能一塌糊塗,造價也甚至超過了美國M1A1
跟中國俄羅斯的國美國能比嗎。
據我了解,這種飛機目前仍在試驗階段。如果未來服役的話也沒有太大意義。中國殲15可以秒殺他。還有,不是體型小機動性就一定強的,LCA犧牲了很多機動性。還有,現在戰機都超視距作戰了。
再有,等他服役了,中國四代機都不知裝備多少架了。
不要看F-16七十年代就有了,他的技術現在仍非常先進。美國軍方也積極的升級系統。
印度這個國家,還不會走,就想跑了。
㈨ 印度LCA輕型戰斗機有什麼特性
LCA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滿足印度空軍需要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全天候超音速戰斗攻擊機,主要任務是爭奪制空權、近距支援,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性能戰斗機。印度空軍提出其作戰能力必須優於美國的F-20。
LCA項目是由印度政府1983年提出的,作為米格-21和Ajeet的後繼機,1988年底完成任務規劃,90年完成初始設計。
飛機的研製工作由航空發展局劃分為600個工作單元,由全國50家公司與機構分工完成,如國防材料研究室研製發動機用超合金,國家物理試驗室研製碳纖維,國家航空試驗室作疲勞試驗,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作靜力試驗,印度技術學院研究復合材料結構,作系統模擬試驗。可謂印度航空工業整體的結晶。但實際上LCA的研製最終還是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特別是美英的技術力量才能進行下去,如以1000萬美元合同從達索公司聘請30名工程師進行技術援助,並向美國提出引進技術的申請。1987年已提出採用美國莫格公司電傳操縱系統用零件,利爾·西格勒公司的電傳操縱系統技術,霍尼韋爾公司的任務計算機、導航設備,本迪克斯公司的座艙顯示、剎車、液壓技術,諾斯羅普公司F-20上的電子綜合化技術,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發動機。所以LCA並不是靠印度本身的力量所搞出來的。
1995年11月17日首架技術驗證機TD-1出廠,首飛原定於96年7月,後推遲到99年中,96年底完成第二架驗證機TD-2的製造。由於技術和管理的問題,LCA計劃進度不斷延遲,進展緩慢。1998年印度接連試驗核武器,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幫助,同年5月印度不得不將自行開發的GTRE發動機交給俄羅斯進行為期兩年的測試工作。LCA從70年代提出設想,到2001年1月5日的試飛,整個研發過程歷經了近18年,已耗資數百億盧比。在此過程中遭受過國人的嚴厲批評和外界的冷嘲熱諷。另外印度搞核試驗遭到美國制裁使其受到很大影響,因為兩架驗證機採用的是美國GE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發動機。經過了這些曲折之後試飛成功,自然是一個鼓舞。LCA的試飛的消息傳出,印度全國反應強烈,總理瓦傑帕伊向參加試驗的全體人員表示熱烈祝賀。1月5日,當地各大報紙也都報道了該機試飛成功的消息。難怪印度政要如此高興,因為它確實來之不易。
LCA翼展8.2米,機長13.2米,機高4.4米,正常起飛重量8500千克,空重約55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M1.7,實用升限15240米,限制過載+9/-3.5G。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LCA是一種自重很小的輕型超音速戰斗機。但正因為如此,使用上也會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有效載荷不會太大,航程也會受到影響。至今未見公布該機的航程數據,但可以斷定它的作戰半徑也一定不會太大。
整個LCA計劃分為600個工作單元,由50多家公司和機構參與,印度斯坦公司負責整體集成。雖然印度政府雄心勃勃,但是仍然不能改變核心技術需要外國提供的事實。1987年美國同意向印度出口航電設備、復合材料等技術。98年美國空軍為LCA提供了技術和後勤支援。在項目定義階段法國達索公司也提供了包括信息數據處理、軟體在內的一些技術。
LCA採取無尾三角翼布局,進氣道位於機身兩側機翼下方。飛機按放寬靜穩定度設計,集成4餘度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利用垂尾和機翼後緣的兩段式升降副翼以及前緣的三段式縫翼對飛機的飛行姿態進行控制。飛機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鋁鋰合金以及鈦合金等先進的材料。其修型三角翼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安裝在機身上部,前緣復合後掠,內段後掠角小,外段大,大扭轉角,上下單塊蒙皮使用螺栓安裝在翼盒上,大部分翼肋和桁條採用復合材料製造。前緣裝有三段式縫翼,後緣為兩段式升降副翼,氣流在前緣內側的渦流分離器和內側縫翼的共同作用下,在翼根和垂尾處形成渦流。減速板位於機身上方垂尾兩側。垂尾、方向舵、升降副翼、減速板以及起落架艙蓋都採用了復合材料。這一機翼設計非常獨特,尤其是向前凸的前沿,但外界普遍懷疑這一設計的合理性,認為外凸設計實際上會減低LCA的機動性能。而且大三角翼並不符合短距起降的要求,因此也不適合艦載使用。另外機翼下還有著非常奇怪的4個大型突起物,但又並非翼刀,估計為作動筒,但若真如此設計,似乎比較笨拙一些。
原型機採用1台通用動力公司的F404-F2J加力渦扇發動機,推力80.5千牛;批生產型的發動機由印度自行研製,具體型號是裝有道蒂/史密斯公司的全權數字式控制系統的GTX-35VS渦扇發動機,推力83.4千牛。進氣道為幾何不可調Y型方式。但實際上印度自己研製的PV1-5發動機是否可靠,還是很大的問題。2002年2月,出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再度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和貿易,同意出售數量尚未公布的F404-GE-F2J3發動機,用於裝備LCA戰斗機。因此,批量生產的LCA非常可能放棄國產發動機,全面採用F404-GE-F2J3。
印度LCA輕型戰斗機LCA採用了洛克希德·馬丁電子公司的四餘度電傳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實現了「手不離桿」操縱。武器包括1門23mmGSH-23雙管機炮,帶有220發炮彈,射速3300發/分。機翼下有7個外掛點,可掛印度的各種導彈和火箭、炸彈等。
LCA型別有:單座基本型;LCA-T雙座教練型,將來可能會取代Kiran教練機;NAVALLCA,計劃中的海軍型,將在飛機尾部增加著艦攔阻鉤。LCA計劃總費用為560億盧比。美方則估計費用為650~780億盧比。除了兩架技術驗證機外,HAL還在製造5架原型機,目前的客戶則只有印度空軍,大約需要200架左右,算上海軍型也不會太多,生產型的飛機大約單價在2500萬美元左右。但是,看現在LCA舉步維艱的情形,LCA何時投入、能否投入裝備還存在很大的疑問。
2002年6月5日LCA第二次試飛,飛行了大約30分鍾。令外界驚訝的是該機於2001年1月完成了首飛,直到目前才第二次試飛,進度非常緩慢。印度國防部稱已經制定了2008年將LCA引入空軍服役的戰機發展目標。
隨後,幾經計劃延期和技術延誤之後,第二架LCA原型機在班加羅爾進行了飛行試驗。目前看來,在2010年前該戰斗機服役的可能性不大。最近有媒體稱,印政府正在從國外尋找適當的替換機種。這表明LCA計劃的前景潛伏著危機。印度工業界部分人士認為,LCA的拖延,主要是政治而非設計上的原因。一位工業界人士說:「LCA計劃受政治驅動,它將繼續為政府官員提供就業機會,並將無限期地繼續下去。」2002年底,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LCA將在3年內投產。他說等原型機完成一系列試驗和測試飛行之後,印度將在3年時間內生產該型戰斗機,用於海空軍。費爾南德斯聲稱鑒於印度將在4到5年內實現俄羅斯蘇-30MKI戰斗機的國產化,和其他戰斗機一起為印度構成一支強大的空軍隊伍。
印度信息系統技術公司於2002年7月成為LCA提供機身復合材料的設計軟體。該軟體能夠增強復合材料的設計能力。機身復合材料由輕型高強度纖維混合構成,強度大。估計LCA機身的45%由這種復合材料構成。
在關鍵的數字飛行控制計算機設備上,2002年11月確定由英國BAE系統公司提供。該合同是由印度航空發展部ADE授予的。從事飛機飛控系統開發的BAE系統控制公司將提供6套激勵器和感測器,每套包括28個可更換元件。該公司同時在兩架飛行中的LCA飛機上完成激勵器硬體的性能測試。這項工作預計將花費2000萬美元。作為主要分包商的Moog公司將生產系統激勵設備部分。BAE系統控制公司與ADE在為輕型戰斗機設計飛控系統方面具有建設性關系。實際上,隨著關鍵的數字飛行控制技術的引進,LCA的國產化程度與印度官方的說法已經相去甚遠了。
進入2003年後,印度軍方一些好高騖遠的研製計劃開始暴露出其固有缺陷,例如自行研製的高性能反坦克導彈、空空導彈都遇到了無法自行解決的困難,這對LCA的進程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㈩ LCA的各部件簡介
氣動布局
LCA採取無尾翼型三角翼布局,進氣道位於機身兩側機翼下方。飛機按放寬靜穩定度設計,集成4餘度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利用垂尾和機翼後緣的兩段式升降副翼以及前緣的三段式縫翼對飛機的飛行姿態進行控制。飛機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鋁鋰合金以及鈦合金等先進的材料。其修型三角翼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安裝在機身上部,前緣復合後掠,內段後掠角小,外段大。大扭轉角,上下單塊蒙皮使用螺栓安裝在翼盒上,大部分翼肋和桁條採用復合材料製造。前緣裝有三段式縫翼,後緣為兩段式升降副翼,氣流在前緣內側的渦流分離器和內側縫翼的共同作用下,在翼根和垂尾處形成渦流。減速板位於機身上方垂尾兩側。垂尾、方向舵、升降副翼、減速板以及起落架艙蓋都採用了復合材料。這一機翼設計非常獨特,尤其是向前凸的前沿,此翼型比標准無尾三角翼布局具有更好的起降性能和操控性,並提高亞音速穩盤性能,降低亞音速巡航油耗。但外界普遍懷疑這一設計的合理性,認為外凸設計實際上會減低LCA的超音速性能。由於LCA的翼展較小,因次不可避免的引起誘導阻力增大的缺點。
發動機
LCA採用的是美國的F404-F2發動機。採用帶進氣錐的環形進氣口。有可調進口導流葉片。風扇採用3級軸流式寬弦實心鈦合金風扇葉片。高壓壓氣機為7級軸流式。高壓渦輪1級軸流式。氣膜加沖擊空氣冷卻的渦輪葉片和導向器葉片。低壓渦輪1級軸流式。Rene80製造的空心氣冷轉子葉片。其中間推力為4800千克。加力推力為8000千克。推重比為7.8左右。
座艙
LCA的座艙由法國設計。由HUD和中視顯示器和四塊MFD-55液晶顯示器組成。配備的「綜合數字電子設備」是由設備系統,管理系統(USMS),推進系統、電氣系統及飛行控制系統共同組成。其核心是一個「32位任務計算機」,能夠完成諸如飛行控制、機載設備自檢等數據計算任務。任務計算機軟體採用美國國防部ADA語言。系統的綜合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操縱系統採用了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
雷達
LCA採用的是愛立信的PS-05A。工作模式包括:空空:遠程搜索,多目標邊掃邊跟,近程寬角快速掃描,導彈和火炮火控空地:海面和地面目標搜索、截獲,地形測繪,導彈火控等。對空中目標最大搜索距離達到120公里。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具備同時與4個目標交戰的能力,不過由於LCA的機頭比JAS-39要小,所以限制了其天線的尺寸。其性能要縮水很多。
空空導彈
LCA採用的是以色列的德比中距彈和怪蛇-4格鬥導彈。這兩種導彈系採用同種彈體搭配不同的導引頭研製成而成的。其中德比的尺寸為的長度為3.8米,直徑150毫米,翼展為500毫米,重量118千克。動力射程60千米。其採用了慣導+末主動雷達導引方式。並沒採用通行的指令修正的輔助制導手段,所以其遠程能力受到限制。「怪蛇」4近距空空導彈是西方使用的第一種大離軸角近距空空導彈。導彈裝有數字式自動駕駛儀,其氣動設計使它能作70g的機動,重量105千克,採用雙波段紅外製導系。怪蛇」4的特點是控制面很多,其高機動性是通過其總共18個氣動面的協調工作而實現的。從彈頭往後是四個固定的前翼,同樣數目的俯仰/偏航/滾轉翼,兩個水平方向的全飛行副翼,四個固定的逐漸變窄的邊條,尾部組件上的4個固定彈翼,這個尾部組件一旦在發射時由兩個掣子松開,就可在滾轉方向自由旋轉。四個邊條的作用是產生升力,並為彈體提供結構剛度,特別是在飛行末期推進劑燃盡,再也不能增加導彈的剛度時更為需要。
近距格鬥
進入近距格鬥的話,根據海外資料JF-17的空重大約為6586公斤,內油2300公斤,與LCA MK1的空重取6500公斤,內油3000公斤相近;JF-17採用的RD-93發動機推力約8300公斤,而後者的F-404-GE-IN120在8600公斤左右;取標准空戰狀態(半油,紅外彈*2)JF-17空戰重量為6586+1150+80*2(PL-5E重量在80公斤左右)=7900公斤,推重比為1.05左右,而LCA為6500+1500+105*2(R-73)=8210公斤,推重比也在1.05左右。從氣動布局來說,JF-17採用的是帶大條邊的後掠梯形翼,大迎角性能較好,且展弦比大,誘導阻力小,因此在穩定盤旋、爬升、加速及SEP等性能都要優於LCA。從空戰包線來說,JF-17的優勢幾乎覆蓋了中及左下區域,而LCA的優勢在於展弦比小,激波阻力小,因此超音速性能較好,包線的右上區域性能較好。
精確對地
LCA可以攜帶以色列的利特寧吊艙,其已經用於蘇-30MKI戰斗轟炸機。其裝備有前視紅外跟蹤系統、激光測距/照射系統、捷聯慣導系統等。對坦克大小的目標的跟蹤距離可達20千米。配備的武器包括法國激光制導炸彈和AS30空地導彈。
反艦
LCA的能夠發射的反艦導彈應該有法國的飛魚,其AM39的性能為:最大射程70公里。彈重670公斤。彈長4.69米,直徑0.35米。戰斗部重160千克。俄羅斯的Kh-35:性能為:最大射程130千米。彈重480千克。彈長4.4米,直徑0.425米。戰斗部重145千克。
LCA基本技術數據
機長:13.20米
機高:4.40米
翼展:8.20米
展弦比:1.8
機翼面積:37.5平方米
主輪距:2.20米
前後輪距:4.34米
空重:5.5噸
最大外掛量:>4噸
起飛重量(無外掛)8.5噸
翼載荷(無外掛)221.4千克/平方米
推力載荷(無外掛)106kg/kN
最大平飛速度(高空)M1.6
實用升限:15240米
限制過載:+9/-3.5g
艦載版
印度國防部長科技顧問、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總經理薩拉斯瓦特博士宣布,印度國產輕型戰斗機「光輝」的艦載版將在進行首飛。該型飛機將成為未來國產航母艦載航空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印度輕型戰斗機「光輝」的艦載版NP1型驗證機目前正在全面測試機載系統,進行地面滑跑試驗。這種飛機將具有最現代化的技術,配備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設備,其中包括超視距反艦導彈,計劃在印度海軍采購的國產航母甲板上使用。
印度「光輝」輕型戰斗機項目共有航空版和艦載版兩個版本,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航空發展局負責設計、研製、生產和地面及飛行試驗,印度海軍、空軍、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印度飛行認證軍事中心、印度航空裝備質量保障總局,各大實驗室,教學機構,以及其他國有和私人組織都有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