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的自然條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印度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光熱水資源豐富,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恆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恆河水提供灌溉水源。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不穩定,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印度的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的分布:
水稻對水分的要求高,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黃
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
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小麥比較耐旱,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
⑵ 地理問題。印度班加羅爾,加爾各答,孟買,德里,分別是什麼產業
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矽谷,為著名的高興技術開發區。加爾各答為東北部的港口城市,主要發展化工、製造產業等。孟買西部城市,產業主要有鋼鐵、紡織、化等產業。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為政治中心,有機械製造工業和紡織工業。恆河平原種植水稻、小麥,經濟作物有甘蔗、黃麻;印度平原種植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
⑶ 印度與俄羅斯的地理位置、農業生產、工業分布有什麼不同點
地理位置一個南一個北,一個氣候很冷,一個氣候很熱。
農業生產俄羅斯主要是小麥。印度的話,有那種黃麻,還有水稻生產。
工業上面俄羅斯主要是軍事工業和重工業比較佔多。
印度就是那種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⑷ 印度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什麼
影響是: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
1.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暑季和雨季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2.地形: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⑸ 印度最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什麼,它發展的區位條件是什麼
印度的恆河中下游平原生產水稻
德干高原的西北部為棉花主要產地
東北部產黃麻。
農業地域類型也要從不同的側面進行分類呀。
按生產對象分類:水稻種植業
按投入多少分類:密集農業
按產品用途分:自己農業。
⑹ 印度的地理特徵(工業、農業、交通、城市)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印度全境分為德干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等三個自然地理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喜馬拉雅山區年均氣溫12℃~14℃,東部地區26℃~29℃。
主要城市
孟買 英語:Mum;印度西岸大城市和全國最大海港和印
印度國花——蓮花
度棉紡織中心。是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 德里印度前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新德里位於南部,與舊城隔著一座德里門。新、舊德里的總人口為1130萬(1997)。 加爾各答是印度的最大城市,也是印度的第二大港口城市,和麻紡織中心。 金奈(泰米爾語:''Chennai'' )以前稱為馬德拉斯(英文 ''Madras''),南印度東岸的一座城市。 班加羅爾(Bangalore) 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首府。人口連郊區291.4萬(1981)。也是印度高科技工業區。 艾哈邁達巴德(Ahmadabad) 一譯「阿默達巴德」。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和重要紡織中心。人口連郊區251.5萬(1981)。 海得拉巴(Hyderābād),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的首府,人口連郊區252.8萬(1981 )。 坎普爾(Kānpur) 印度北部北方邦南部城市,臨恆河,加爾各答以西970千米。市區面積262平方千米。人口約168.8萬(含郊區)。 浦那(Pune) 印度西部城市,在孟買東南140公里。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第二大城。人口連郊區168萬(1981)。 那格浦爾(Nagpur) 印度中部城市。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東北部。瀕臨納格河,幾乎位於印度的地理中心。人口129.8萬(1981)。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錳、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但是,印度的資源利用率很低,開發利用不高。據統計為15-30%左右。(主要是煤炭,鐵礦)
更多請見: http://ke..com/view/2174.htm
⑺ 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這與地形、氣候有何關系
印度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恆河平原和印度半島沿海地區。
印度半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風(風向:西南風)來自低緯印度洋帶來豐沛水汽,遇印度半島西南部西高止山阻擋,沿海地區形成地形雨,降水豐富有利於發展水稻種植業。
印度半島東部沿海及恆河平原地區受偏南風帶來印度洋水汽影響,降水豐富也有利於發展水稻種植業。
印度半島東北部主要種植水稻的原因是:
印度半島東北部為平原,氣候是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水分和熱量充足,有利於水稻生長。
印度發展水稻種植業的自然條件是:熱量資源豐富,大部分國土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土地肥沃,耕地遼闊;水資源豐富,有足夠的水源供稻田灌溉。
印度北部主要是恆河平原,主要由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形成,地勢比較開闊低平,土層比較厚,而且開墾歷史悠久,也是印度農業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東北部是黃麻和水稻的最大的生產區,東側的加爾各答是麻紡中心。印度南部主要是得干高原,由於是古老高原,所以海拔不高,起伏和緩,並且土壤為黑棉土,利於棉花種植,西側的孟買是棉紡中心。
(7)地理印度農業生產什麼擴展閱讀:
水稻生長發育與氣候條件的關系:
水稻的產量是由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四項要素構成的,因此只有根據水稻生長發育的規律,通過栽培措施滿足其生育需要,才能獲得高產。
正農業生產是受氣候條件所制約的,農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溫度、光照、濕度等氣候條件。因此,氣候條件的變化能影響農業生產的收成。
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就能夠使二者協調起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採取一切措施,避免或減輕不利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奪取農業生產的高產穩產,持續豐收,為農業大幹快上,普及大寨縣作貢獻。
⑻ 巴西.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經濟(工業農業)特點.主要氣候類型與特點
巴西(Brazil):亞馬遜(孫)平原與亞馬孫(遜)河: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國家,國土面積854.7萬平方千米。巴西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亞馬遜平原部分約佔全境的1/3,其餘部分基本上屬巴西高原。這里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林中幽暗濕潤,人煙稀少,通行苦難。亞馬遜河支流眾多、水流平緩,航運便利。河口為喇叭形海灣,寬達300多千米,洪水季節一片汪洋,號稱「河海」。 發展迅速的經濟:巴西是南美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巴西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水平比較高。巴西農業機械化程序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的鐵礦儲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鐵礦。巴西水力資源豐富,水電在國內供電量中的比重逐漸提高。
人口與城市: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總人口達1.70億人。巴西的最大城市聖保羅城市。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亞。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主要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牛奶、油料、甘蔗、茶葉、棉花和黃麻等。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擁有雲母、煤、鐵、鋁、鉻、錳、鋅、銅、鉛、磷酸鹽、黃金、石油等豐富的資源,其中雲母的產量和儲量為世界之首,鋁土產量和煤產量均居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印度的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電力、礦業、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製造、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行業。近年來,印度政府實行全面經濟改革,經濟發展速度引人注目。印度目前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此外,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印度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和英國之間爆發了普拉西大戰,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巴沖突的由來
⑼ 區域地理知識,印度糧食生產實現了————。
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糧食對於印度來說是一件國家重大的工程,
第一: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糧食供應,但實際上還是不夠,還是需要進口。
第二:實現了農業、工業和輕工業的互補。
第三:實現了印度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的政治大國的經濟政治外交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