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印度文明比中國文明早3000多年,中國文明有可能是古印度文明遷徙過來的嗎
古印度文明比中國文明早3000多年,中國文明沒有任何可能是古印度文明遷徙過來的,因為中華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
② 中國和印度相比較哪個的歷史文化更久遠
西方公認的中國只有3500年歷史,古印度有4000年了,所以是古印度歷史文化更久遠些。
但我們中國一般都認為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這樣中國更久遠些。
但不管怎麼樣,古印度已經被滅了,歷史文化早已被湮沒,而中國的歷史文化則傳承下來
③ 為什麼說古印度的文明比中國早
古印度的文明比中國早?!
這個命題是不正確的。
.
1,無論是誰提出的「古印度的文明比中國早」命題,僅僅從「印度次大陸」的語句來看,都是缺乏人類智能的非正確命題。
「印度次大陸」,對應的是全球原生大陸的中國大陸而言的。
.
2,也就有說,第一塊露出水面的大陸,是以喜馬拉雅山脈斷裂帶作為界線的中國黃土高原/青藏大陸,是本初的原生大陸。
而喜馬拉雅山脈斷裂帶以西的亞洲大陸,當時還沉積在海洋水面以下的部分,就是數千億年後露出水面的次生大陸——印度次大陸。
在其他大陸還沉睡在海面以下時,全球唯一的大陸——中國大陸上的黃土高原上,就演化生成產出了生命。
當印度次大陸喚醒後還未來的及孕育生命的時期,中國大陸上就已經擁有了人類活動,中國本初原生大陸上的黃土高原人類,要遠遠的早於印度次大陸上的類人數億年出現。
當中國的原始人類抽象出繪畫字形的時候,印度次大陸類人生物還未進化出人類語言,是中國古人類啟蒙了印度次大陸類人的人類語言,大大縮短了印度次大陸類人生物的進化歷程。
.
3,當五十萬年以前原生大陸上的中國古人,已經具備了人類的語言文字象形抽象、炎黃發明了農糧、醫葯、天文、製造車船、航海、測繪經緯線、編制《黃歷》等重大科學大文明活動的時候,印度次大陸上的人形動物還並不具備人類的文化能力,如何會有「古印度的文明比中國早」的說法呢?
.
因此,可以很科學的、很肯定的、很負責任地說,「古印度的文明比中國早」是不科學不負責任而不正確的命題。
④ 印度的歷史比中國的歷史更古老嗎
四大文明裡中國最晚(可考證的歷史中),其實古希臘(愛琴海文明)就比咱們晚了百年左右,完全可以說世界五大文明。咱們的歷史主觀的無視了,自己進入排名就好,多一個豈不是分散了榮耀,所以只說四大文明。
⑤ 古印度文明比中國文明早3000多年,那中國文明有沒有可能是從古印度文明遷徙過來的
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和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不一樣。
⑥ 中國歷史和印度歷史相對比,哪個更悠久有何證據
印度的歷史更為悠久,根據書籍記載古印度國家出現時間比古中國早了400多年。古印度國家出現時間早,故而證明印度的歷史更悠久一些。
⑦ 為什麼說古印度的文明比中國早
主要是從有文化記載算起
⑧ 古代中國存在的時間早還是古代印度存在的時間早
印度時間更早一些,比中國早了幾百年
⑨ 中國和印度的歷史哪個更悠久
印度一詞,本是地理名詞,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區域。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以至整個南亞次大陸。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在歷史上幾經改變。西漢稱印度為「羌獨」、「身毒」,至東漢,則稱印度為「天竺」。
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國」,中國稱印度為天竺是因為漢明帝時佛教的傳入,當時的中國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洛陽白馬寺就建於此時。
《西遊記》天竺少女
我國用「印度」這個詞指代現在的南亞次大陸始自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從此,「印度」一詞成為正式的名稱。
如果將印度的歷史和中國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個地區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1、文明的起源
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現在中國的「巴鐵」――巴基斯坦地區。
這一時期的文明一般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稱為「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
哈拉帕文明大致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時而略晚,此時的中國處於三皇五帝時期。
2、古典文明時期
哈拉帕文明消失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取代它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明,這一時期以雅利安人的聖典的名字被命名為吠陀文明,它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吠陀文明是古典印度文明的起源,種姓制度也在此時出現,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轉移到現在的印度恆河流域。
此時的中國則處於商周時期。
3、十六雄國時期
吠陀文明後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進入列國爭霸時期,這一時期的印度主要有十六個強盛的王國,其范圍從印度河延伸至恆河平原。
十六雄國時期
於此同時,中國也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
4、印度的第一個統一時代
十六雄國時期的印度先後被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入侵,公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驅逐了在印度的希臘人勢力,逐漸征服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帝國。
與秦同時的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在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時期達到頂峰,此時的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是印度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阿育王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與孔雀帝國同時的中國,秦王國逐漸一統天下,建立秦帝國,秦始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5、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公元55~425年)
孔雀帝國在阿育王之後逐漸衰落,不斷受到外敵入侵,而大月氏人則是最成功的一支。
大月氏人於公元55年在北印度和阿富汗地區建立貴霜帝國,貴霜帝國與漢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並稱帝國時代的四大帝國。
四大帝國
此時的中國處於古代的鼎盛時期――漢帝國。
6、印度人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公元320年~540年)
公元3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分裂為許多小國,這些小國最終在公元320年被笈多帝國所統一。
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建立的第二個統一王朝,也是最後一個,這一時期是印度文明的黃金時期。
笈多帝國
超日王,是笈多帝國的第三代君主,公元375~415年在位,超日王時期笈多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笈多帝國時期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今天的印度教轉變,佛教也擁有許多信徒,只不過後來印度教逐漸取代了佛教在印度地位,佛教的主體在東亞和東南亞,南亞反而信徒甚少了。
此時的中國處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最輝煌的時期即將到來,而印度的歷史卻馬上就要暗淡無光。
7、中國唐帝國時期的印度
笈多帝國在中亞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漸解體,中國唐朝時期的印度處於四分五裂的時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暫的霸權。
戒日王朝
赫赫有名的王玄策借兵滅印度便發生在這一時期。
8、伊斯蘭教統治時期
隨著阿拉伯帝國在西亞的崛起,伊斯蘭教開始入侵四分五裂的印度。
伊斯蘭教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並且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王國因首都都在德里而被統稱為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是指先後在德里進行過統治的5個伊斯蘭王朝: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
這一時期是印度的伊斯蘭文化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中國處於宋朝至明朝時期。
9、伊斯蘭在印度的統一時代
結束德里蘇丹國時期的是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帝國1526年建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王朝,也是英國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最後一個統一時期,其統治者並不是印度人,這一點和英國人進入中國時期很像。
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和清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並稱世界進入近代史前最後的四大帝國。
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上流社會和文學外交的通用語言。
莫卧兒帝國在第三代帝王阿克巴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帝國版圖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與大清帝國很相似,大英帝國、法蘭西、荷蘭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國開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勝出的是大英帝國,莫卧兒帝國的皇帝成為傀儡。與大清帝國不同的是,公元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英國成立了英屬印度,印度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至二戰結束的印巴分治。
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
此一時期的中國處於大清帝國,帝國末期至今則是中國在黑暗者摸索並逐漸走向復興的時期。
10、如果以文明起源時間論,古印度比中國文明起源要早,只不過古印度文明在現在的巴基斯坦,而非現在的印度。
四大文明古國
如果以文明的穩定和綿延而論,印度文明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印度與中國幾乎同時進入統一時代(孔雀帝國和秦),然而中國在唐帝國時期涅磐重生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時,印度文明則完全沉淪。
中國雖然也受外敵入侵,但華夏文明主體不變,而印度則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立。
如果以中國歷史比附印度,那孔雀帝國相當與漢帝國,笈多帝國相當於唐帝國。但中國漢唐之後尚有宋,有明,印度則只有相當於中國清王朝的莫卧兒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