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與印度對峙是中國的什麼地方
【重磅】就在今天下午兩點半,印度軍隊撤出中國領土!
外交部消息,28日下午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問:據了解,8月28日下午,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的印度邊防人員及裝備已經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印軍越界事件已得到解決。請介紹有關情況。
答: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過中印錫金段已定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中國通過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向國際社會說明事實真相,闡明中方嚴正立場和明確要求,敦促印方立即將越界邊防部隊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同時,中國軍隊採取有力應對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
8月28日下午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中國政府重視發展同印度的睦鄰友好關系。希望印方切實遵守歷史界約和國際法基本原則,與中方一道,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發展。望採納
⑵ 巴基斯坦為什麼敢與印度打仗呢
巴基斯坦為什麼敢和印度作戰?因為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軍事實力都很一般,與平原不同的高原環境限制了雙方的正常軍事發揮,與其說是雙方交戰,不如說是雙方在玩小孩子過家家的游戲。細數雙方戰爭歷史,印巴雙方其實一直是半斤半兩,誰也奈何不了誰。
印度自從建國之後就一直試圖成為亞洲的霸主,在一戰二戰時期都沒受太多損失,並且一直跟隨英軍作戰的印度自視甚高,它一直看不起千瘡百孔的我國,對巴基斯坦更是視為盤中餐口中肉。大家都知道六二年我國的自衛反擊戰,可少有人知的是,自衛反擊戰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在印度對我國十幾年擅自侵略、之後更是大舉入侵的基礎之上。印度對我國尚且是如此,更不要說是比我國還要弱一些、小一些的巴基斯坦了。
:被印度陸軍打下來的印度直升飛機
⑶ 歷史上印度跟哪個國家發生過戰爭
很多了。首先是雅利安人吧。古印度文明神秘消失,後來雅利安人東支進入印度,他們算最早入侵者,但也算是當今印度人的祖先。
在古代,主要是西北印度地區,與波斯(伊朗)各個時期的國家、希臘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帝國)、大月氏人(還在西北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阿拉伯帝國等都打過,與吐蕃也發生過戰爭。另外,蒙古西征的時候,也進入過西北印度,蒙古帝國之後的帖木兒帝國,也攻入了印度,其後裔征服了整個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近代,主要是英法,後來英印軍隊進入緬甸,與日本人作戰。
中國和印度,也有很多戰爭。唐朝時,吐蕃就與印度有過沖突。此外,唐朝使節王玄策出使印度時,正趕上戒日王死,內亂爆發。王玄策從吐蕃等過借了一點兵,然後迅速平定了這次內亂。更為華麗的一場戰爭,是60年代初那一次。
⑷ 因為哪個地方,巴基斯坦和印度一直在打仗
在1947年的時候兩個國家剛建國的時候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之戰。結果就是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印度獲得了3/5的地盤。之後在1965年的時候又開始第二次印巴戰爭,這一次1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1965年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然後沒幾年在又打起來了,這一次巴基斯坦可以說徹底的失敗。這一次印度成功的把東巴基斯坦分離出去了,成立了孟加拉國。而且巴西的海軍幾乎被打沒了。印度可以說這一次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後雖然一直有摩擦,但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差距卻是越來越大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初的因果,這兩個國家也不會一直在打仗。
⑸ 巴基斯坦的綜合軍事實力沒有印度的高,為何還要和印度打仗
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擁有非常深的歷史矛盾。而且在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和沖突。兩個國家因為克什米爾地區還有東巴基斯坦地區,曾經爆發過非常嚴重的流血沖突事件。而且因為巴基斯坦信奉伊斯蘭教而印度則信奉印度教,兩個國家也經常因為宗教原因,打的不可開交。
更重要的是因為印度它沒有一個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印度現在甚至連子彈炮彈都需要大規模的進口。而且他自己所生產建造的坦克航母和戰斗機,都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問題造成很多的印度軍人死傷。所以一個連軍事工業生產能力都沒有的國家,並沒有什麼好怕。反觀巴基斯坦至這邊,中國為巴基斯坦量身打造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巴基斯坦自身生產的坦克梟龍戰機,還有護衛艦,都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所以巴基斯坦才會這么強硬,也是很正常的。
⑹ 1962年中印戰爭打到印度哪裡
1962年中國軍隊打到了距離新德里也就幾百公里的地方,先遣部隊更是到了外圍五十公里的地方,只是最終我方主動退到實際控制線20公里。
1962年爆發的這場戰爭,中方那時候的實力還並不強大,而印度還有美國和蘇聯的支持,差距不是一般大。有這兩大強國在背後兜底,印度的自信心一下就膨脹起來,在邊境地區不斷挑事,我國忍無可忍發起了反擊,這場戰爭結束得很快,我國再有優勢的情況下主動宣布停戰。這場戰役我方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受傷697人,殲滅了印軍3個旅,斃傷准將以下就有3968人。
中印戰爭的爆發並不是偶然性,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埋下了隱患。雙方各有各的理,印度在大國的慫恿下想要用武力解決也能理解。只是印度軍隊的紀律散漫,他們採用的戰術不合理,我軍認真分析了對手,採用穿插戰術,分小隊對印軍實施包圍,就連他們的王牌部隊都無一倖免。可能大家會很疑惑,蘇聯和美國不是支持印度么?它怎麼會還是這么不經打?
美國和蘇聯確實援助了印度武器,還派遣了軍事顧問幫助印軍,他們都希望印度可以贏,可是印度失敗後這兩國並未出手。一是很不劃算,他們支持也只是幕後,要是擺在明面上就是地區性戰役,沒有真的和中國打這個打算。況且中國贏了之後主動停戰,選擇和談還歸還了俘虜和繳獲的武器,這種行為在國際上贏得好感,美蘇再發難也不合適。二是美蘇兩國還在忙著較勁,也沒有多餘的功夫再去招惹一個大國,所以印度說到底還是在孤軍奮戰。
⑺ 中國和印度打過仗嗎是什麼時候
有過,名字就叫做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這場戰爭普遍聚焦在陸軍的戰鬥上,因為地形的關系,雙方的海空軍幾乎沒有參與這次戰爭沖突。
時 間:1962年6月至11月
結 果:中國完勝
傷亡情況: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
主要指揮官:張國華;布里吉·莫漢·考爾
⑻ 中印之戰是哪一年
1962年。
20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
1954年起,中印雙方開啟會談,數次交涉無果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8)和印度打仗是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
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英明領導和指揮下,緊緊依靠邊疆各族人民群眾,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敵愾,英勇戰斗,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
⑼ 中國跟印度什麼時候打過仗
中國和印度在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的時候打過仗。
中國稱之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稱之為「瓦弄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