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人聚餐、中國人聚餐、印度人聚餐,各有特色,到底哪個更值得嘗試
當然是中國人的聚餐更值得嘗試。因為我們喜歡吃自己國家的飯。
❷ 印度人一天吃幾餐
在印度,有錢的印度人一天吃三餐,外加下午四點左右學英國的下午茶(餅干小西點)。
某些虔誠的印度教徒在星期二這一天不吃煙火食,只吃香蕉,喝牛奶。
很多窮人(據說30%左右)每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頓飯。
古佛教在印度有戒律「過午不食」,也反映了這種窮日子。
要注意,一天吃一頓飯的人是不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❸ 大多數印度人都吃素食嗎
印度真是個很有意思的國家啊。這里的素食主義者占據了印度總人口的23-37%左右(大約為3.05億~4.89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素食大國。在印度旅行,大街上看到的素食餐廳也多於肉食餐廳。但是,與之相反的是,印度的肥胖率在短短的十年間,就從10%上升到了20%左右,成為一個越吃素越發胖的國家。
印度的吃素由來
印度是地球上的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雖然它的發展史沒有中國這般輝煌,但是也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宗教文化,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宗教大國(我們所熟悉的佛教,印度教等就是起源於印度)。即便到今天,大部分的印度國民也都會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印度教。而印度教和佛教都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有因果輪回的。教義的指導思想也都是不害或者不殺生。
除了飲食結構單一外,印度的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也是他們長胖的另外一個原因。走在印度的大街小巷時,很容易就能找到拐角處的小吃店,但是這些食物基本都是以油炸為主。這是因為澱粉類食物無論有怎樣製作都沒有肉食產品香,如果想要達到同等的效果,只能多油多糖。而高糖高油的食品就是發胖的罪魁禍首之一,長期以往,素食為主的印度人就只能越吃越胖咯。
❹ 印度美食數不勝數,為什麼很多人看到就沒食慾了呢
去過印度的人知道印度衛生條件令人堪憂。奇葩的是,印度人上廁所不用手紙,他們使用手去解決問題。更奇葩的是,他們還喜歡吃手抓飯。大家印象中的印度菜總是跟臟亂差分不開,蒼蠅昆蟲鍋邊飛,各種香料混合在一起,黏黏糊糊的用手抓起食物就往嘴裡塞,好多人看完都大呼惡心。
印度的食物看上去沒有什麼賣相,也沒有中餐那麼講究色香味形四樣俱全,但吃起來其實挺好吃。咖喱和辣椒也比較對我的胃口。各種口味的咖喱,好吃的酸奶,咖喱加餅,味道不錯。
❺ 印度人飲食
印度人因宗教關系氣候原因,食素者多,食葷者少。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以食羊肉為主,絕不吃牛肉,但允許吃雞蛋、黃油、牛奶,也可以吃雞、鴨、魚肉。有許多印度教徒從不吃肉,甚至連雞蛋也不吃一個,因為在他們看來,雞蛋也屬於有生命的東西。特別是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他們認為只有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
因此,在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伊斯蘭教徒以食牛肉為主,絕不吃豬肉。其他教團,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對肉類無所禁忌。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菜餚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別愛吃土豆,認為是菜中佳品。不吃菌類、筍類及木耳。
印度人吃飯,與許多國家不同,他們既不像西方人那樣用刀叉,也不像中國人一樣使用碗筷,他們大多使用盆子,用右手抓取。吃抓飯是印度人的習俗,他們用右手抓飯、接食物。在抓飯時,一般只用三個手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他們的三個手指不但能吃米飯,甚至還能把菜湯同米飯一起攪拌,然後一一送進嘴裡,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外,一般都用右手。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客人用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印度的食具別具風格,無論是盆、壺、罐,還是盤、碟,不少是銅製品,富貴人家還有不少銀器。廚房的各種大小炊具一般也都是銅製品。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所以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錫克教徒絕對禁酒。印度人大多喜愛喝紅茶。他們把茶葉放人銅制或鋁制的壺里煮沸,再加入適量牛奶和白糖,所以印度茶不帶苦味,香甜可口而且富有營養。印度的茶水呈稀粥狀,不像中國的茶水那樣清淡,兩者的味道也不大相同。有些印度人寧可不吃早點,也要喝上一兩杯奶茶。除飲紅茶外,印度人也比較普遍飲用咖啡、牛奶、涼水等。
❻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 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 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
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6)印度會餐有多少人吃擴展閱讀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
尼格利陀人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過著最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在新移民到來以後,尼格利陀人多被他們屠殺、同化,或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被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
❼ 中國遊客在印度吃自助餐,當看到菜品的時候都說「這不是給人吃的」,究竟是怎麼回事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印度也不例外,但不是所有國家的特色飲食都會受到人們的喜愛的。例如印度就是,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恆河被當地人們視為聖河,但實際上這條河的衛生環境十分堪憂,印度也到處充斥著臟亂差的環境。但是他們的主要水源就來自於恆河,一想到恆河上漂浮著的屍體和垃圾等,真的會讓人毫無食慾。
綜上所述,印度的飲食文化特色就是使用各種香料來調味,看起來口味很重又沒有好看的賣相,這也是讓人沒有食慾的原因所在。所以說敢於品嘗印度美食的人都非常厲害。
❽ 全球吃素食的有多少人
有時間的話我一定去好好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