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有航母嗎其軍力是否能與中國匹敵
解放軍艦隊基礎要強於印度(轉)
印度海軍雖有航母但形不成編隊 中國海軍目前已經建成航母編隊所需要的護航艦隊只缺航母。
全方位論述這個題目,有一點難度,限於篇幅,筆者從兩國海軍戰略理論、航母編隊實力、承受遠海戰爭的能力這三個基本方面進行分析,不能說能反映兩國海軍真實遠海殲敵戰力的九成,也能反映七成或八成。
一、先談談中印兩國海軍的戰略理論
對於中國海軍的戰略問題,這方面的文章很多,從以前的近岸防禦,到現在為沖出第二島鏈而進行的藍水海軍戰略的實施,以及目前媒體上倡導的大海軍戰略,等等所有這些,許多軍事愛好者都能說出所以然。在此筆者並不想過多的浪費筆墨,還是談談我們並不太熟悉的印度海軍戰略。印度海軍目前的戰略已從以前的「近海防禦」和「區域威懾」思想轉向「遠海殲敵」戰略,具體是通過重點發展戰略核潛艇和航空母艦來建立可靠的海基威懾力量,努力打造一隻力量均衡、結構合理,具備相當威懾力的現代「藍水海軍」,在控制整個印度洋的基礎上,再採用「西出、東進、南下」的戰略思想,逐步將印度的海洋戰略利益延伸到西起波斯灣、東至南中國海、南抵非洲的廣大海域。可以說,中印兩國的海軍戰略思想有相似點,都想經略海洋,都想成為未來世界多極社會之中的一級,也體現出中印軍事戰略家的英雄所見略同。不同點就是經營戰略思想的實施步驟和手段了,也就是海軍遠海殲敵主戰裝備上的革新、改造和換代問題,這也是筆者要在下面詳細談的海軍航母編隊實力上的對比分析。
二、海軍航母編隊的對比分析
目前印度有1艘1986年從英國購買的「維拉特」航母在役;1艘2002年從俄羅斯購買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正在俄羅斯改造升級;還有於2005年4月就在印度國營科欽造船廠開工建造現在仍未服役的1艘輕型航空母艦(ADS),它用來接替即將退役的「維拉特」航母;此外印度還與俄羅斯有聯合研製新一代艦載機的計劃,艦載戰斗機「米格」-29K的從今年5月開始陸續接收。
可以說印度的航母計劃相當完備,不論從購買國外成熟航母的時間上還是在航母、艦載機的研製計劃上都走在了中國的前面。盡管他目前「維拉特」航母已經接近服役期限,但經過1998年現代化改裝之後,據說其服役期限可延長至2010年。更為重要的是這艘1987年服役印度海軍的航母,20年使用和維護,它為印度海軍培養了一大批掌握航母各個平台、各個子系統的業務骨乾和技術能手。它不但為進一步掌控更先進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積累了人才,也為印度自研建造的輕型航母(ADS)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么一分析,可以肯定的說印度的航母計劃是一套組合拳,連環套路。筆者作為一名愛國的軍事愛好者,一方面羨慕印度有那麼好的國際合作大環境,那麼好的可利用的資源的同時;一方面暗地裡為實施我航母戰略計劃默默奉獻的自主設計和自主建造人員加油打氣。沒辦法自主創新太難了!
下面再談談印度的航母編隊的建設情況。通常航母編隊由航母、防空型驅逐艦、反潛型護衛艦、攻擊型核潛艇,後勤支援艦組成。粗看起來,以上編隊成員印度都有,能攢和成標准航母編隊那樣的強大戰鬥力。但細分析起來,就會發現這裡面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在此以印度海軍國產化最高的「德里」級驅逐艦為例進行分析,該艦除艦體是印造船廠建造的外,艦上的其他電子設備均來自於國外,它的雷達探測系統來自於法國,電子裝備來自於英國,武器系統來自於俄羅斯等等。它是一個集合體。那麼印度的航母編隊呢,更是集合體之中的集合體,其戰鬥力我們可以進行專業的分析。試想一想航母編隊都是有一個統一的戰術數據系統的,它是集成在航母編隊中各個作戰單元中每一個電子系統之上的一個戰術數據系統,它需要將航母編隊中每一個作戰單元每一個電子系統進行整合成一體化的一個作戰系統,由於印度的航母編隊中的作戰單元中的電子系統,都來自不同的國家,這些不同國家的電子系統都有各自獨立的介面、標准,想在這么多的不同國制、不同功能的作戰電子系統之上集合成一個戰術數據系統勢比登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筆者推斷印度不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戰術數據系統,印度的航母艦隊只是一個單獨作戰的航母,還沒形成編隊的實力,它的作戰能力就大打折扣了,其「海鷂」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僅局限於「維拉特」航母上的導航雷達所控制的300~400Km區域,作戰半徑很小,300~400Km 作戰半徑使母艦都暴露在遠距反艦導彈的射程內。防禦區域也是「維拉特」航母上「巴拉克」艦載防空系統的防禦區域,由於沒有統一的戰術數據系統,故行不成編隊的整體防禦能力,防禦區域也小。這樣的航母戰鬥力目前看還算不上威懾,更想是一種擺設。
但印度海軍還有正在俄羅斯改造升級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如果在未來幾年升級完成的話,其戰鬥力將不容小視,到時筆者將根據「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的資料再進行其戰鬥力分析。對於印度自研建造的輕型航母(ADS)目前看還是一個未知數,那是更長遠的未來計劃了。
接下來談談中國的航母編隊的建設情況。由於中國的航母計劃處於高度保密中,筆者只能根據一些簡單的專業資料和國內外新聞媒體上的報道來進行推斷分析。隨著我海軍新的052B、052C驅逐艦,054A護衛艦,093核攻擊型潛艇的服役,目前大家公認的看法是航母編隊之中防空型驅逐艦、反潛型護衛艦、攻擊型核潛艇我們已經能夠自主建造了,後勤支援艦的相對簡單一點,更是應該不在話下,也就是說構成中國航母編隊的基礎作戰單元我們具備了,唯一缺少的是母艦。更為重要的是構成我海軍航母基礎編隊的作戰電子系統都是中國自主研製,更進一步的說這些電子系統的介面、標准都是中國標准,所以他能集合成統一的一個中國標準的戰術數據系統,這一點與印度大不相同,走的自然也是兩條不同的路,印度走的是買母艦、買作戰單元、買整套子系統,然後它來整合的思路。中國走的是自主研製為主,先發展簡單的編隊作戰單元,然後再發展復雜的母艦的思路。這兩種思路都有相應優點和缺點,一個是印度借鑒外國成功的經驗先攢和出一母艦,這有助於印度海軍在短時間內熟悉航母的作戰單元和各個作戰子系統,為短時間內形成作戰能力和將來更先進的航母及航母編隊打下了基礎。一個是中國以我為主,自主研製,由簡入繁,一步一腳印的發展。這樣做的缺點是短時間內不能形成戰鬥力,但能最大的發揮出每個子系統的作戰效能。在整個的中國航母計劃中,唯一欠缺的是我航母編隊之中的母艦目前還沒有建成竣工,而且還沒有合適的國產艦載機出台。可喜的是目前已有國內外的媒體報道中國航母的國產動力系統已經解決,還有艦載機采購俄羅斯SU-33的報道。這都表明我們的航母計劃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引進SU-33,表明我國也在借鑒印度發展航母的思路,不再局限於自主研製的思路。這種思路將有助於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航母編隊,形成戰鬥力。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或許就在印度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服役的那一天,我們的航母編隊就將建成服役,這就要看中國的實力了,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中印兩國海軍承受遠海戰爭的能力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得出,印度有航母,但形不成編隊,中國是有構成編隊的基礎作戰單元,但沒有母艦。目前,印度在役的「維拉特」航母戰鬥力相當有限,不可小視的是它的正在俄羅斯改造升級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那才具有相當的威懾力。所以,相對遠海作戰的海軍而言,目前兩國的能力都非常有限,印度僅有的300~400Km 作戰半徑的「維拉特」航母上30架「海鷂」艦載機也經不起小規模戰爭的消耗,打沒了就是沒了,印度自己又不能自產。這就決定了目前兩國海軍都還是近岸防禦,這才是根本。而近岸防禦我國就占優勢了,由於我海軍的作戰艦艇大多是中國自主建造,使用起來順手。不象印度的艦艇是整合出來的集合體,更多的是依賴於外國。這也是我國國力強於印度的地方。
四、結束語
印度海軍能遠海殲敵的「維拉特」航母看似很強大,但經不起科學的分析推敲。還不如中國的航母編隊計劃來的更實際一點,更現實一些。中印海軍的遠海殲敵的能力都很弱,當前都還沒有形成攻防能力都很強的航母編隊,都只是近海海軍,遠海殲敵作戰還是戰略設想,還是將來的事情。
⑵ 印度軍事戰略經過那幾個階段
印度是南亞地區大國,也是歐亞大陸一支重要的地緣戰略力量。長期以來,印度把「立足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視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並以此作為制定和調整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及地區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印度實施了全方位的軍事戰略調整。更新軍事戰略理論突出強調積極主動
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發生重大變化,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各國角力的主要方式。
隨著實力不斷增強,印度在確保南亞次大陸戰略優勢的同時,積極向亞太地區拓展勢力,試圖從南亞大國逐步走向亞太大國,努力成為歐亞大陸新的政治棋盤上「主要的和積極的地緣戰略棋手」。
進入21世紀,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將過去被動防禦的「拒止威懾」戰略調整為「懲戒威懾」戰略,提出對敵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強調打贏核威懾條件下的有限戰爭,明確將作戰范圍由周邊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與以往相比,這一戰略更強調軍事行動的進攻性、主動性和先發性。為配合新戰略的實施,印軍提出所謂「冷啟動」作戰理論,即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軍隊的動員、集結和部署,並在第一時間率先對敵發動攻擊。2007年印軍制定頒布了第一部聯合作戰理論,並據此擬制新的陸海空軍作戰條令,突出強調區域外行動,強化軍隊以信息優勢和精確打擊為核心的聯合作戰能力。
近年來,基於對安全環境和威脅的新判斷,印度軍事戰略的關注重點已由陸地為主向陸海並重轉變——在印巴邊境繼續部署優勢兵力,保持對巴基斯坦的強大威懾;積極向中亞、西亞地區滲透軍事力量,力爭在大國角逐中搶得一席之地;提出「東方海洋戰略」,致力於建設一支既能控制印度洋又能遠征太平洋的「藍水海軍」;打破「本土防衛」傳統,擴大前沿軍事存在,加強軍事打擊恐怖主義、維護海外利益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力度。國際評論認為,這些變化表明印度正努力向世界更遠的地方伸出軍事觸角。強化戰略威懾能力加快發展空間技術
在印度看來,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信心是成為地區性大國的現實基礎,而提升戰略核威懾能力和發展尖端空間技術不僅是增強實力和信心的重要步驟,更是一條捷徑。因此,核戰略和太空戰略成為印度大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8年,印度成為世界上第6個公開的有核國家。此後,印度實行「最低限度的核戰略」,不斷加強核力量建設。2003年,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建立核戰略司令部,標志著印度「有核大國」地位完全確立。為實現在21世紀初期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威懾系統的目標,印度除耗費巨資租借購買核動力潛艇、航空母艦等先進武器外,還一直加緊導彈研製工作,先後成功試射射程700-3500千米、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系列中程導彈,以及「布拉莫斯」地地超音速巡航導彈。2007年4月,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表明其基本掌握導彈分導技術。目前,印軍裝備的導彈射程已能夠覆蓋東南亞、中東地區,其戰略核力量已具備一定威懾力。
為提高防核襲擊和生存能力,印度全力支持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並從以色列、俄羅斯購進反導系統,構建多層反導攔截體系。據稱,印度還准備在新德里及其附近地區修建兩座核防護地堡,以確保國家核力量指揮機構的安全。同時,印度還著手構築導彈預警衛星網,以便全天候監視印巴邊境的兵力部署以及導彈發射情況。印度主管導彈研發項目的科學家公開宣稱,印軍將在2010-2011年間同時擁有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導彈防禦系統三種能力。
在空間技術領域,印度也不甘人後。為盡快成為太空強國,印度在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70項太空發展項目,較上一個五年計劃增加44項。2008年10月,首顆探月衛星「月船1號」發射成功,標志著印度成為繼俄、美、日、中之後世界上第5個掌握探月技術的國家。印度還計劃於2014年進行載人太空探測,2020年實現載人月球探測。印度媒體評價說,印度已經「自信地成為主要太空強國」。
印度國內有輿論認為,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航天技術有促進軍事工業發展之意。原印度海軍准將烏代·巴斯卡更直言不諱:「像探月火箭這樣,任何可承擔巨大有效負載、精確並長距離發射的能力,都可以應用在洲際導彈技術中。」提高整體作戰水平重點加強海空力量
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新趨勢,印度逐步把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作為軍隊建設的主攻方向。早在2000年,印度就制定出陸海空三軍20年遠景規劃,計劃投入數百億美元提高軍隊現代化水平。目前,印度軍事實力已有很大提高,被一些評估機構稱為世界第四大軍事力量。
通過引進、研製和仿製等多種方式,提高軍隊高技術裝備比例。印度近年來不斷加大國防領域的投入,國防開支逐年攀升,其中軍備采購費上漲尤為顯著。1997-2004年間,印度一直占據世界武器進口第一大國的位置,約占同期全球武器采購支出的10%。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印度2007-2008財年的國防預算約為218億美元,占當年國家財政預算總額的14.1%,比上一財年增長7%。2008年2月印度國際防務展期間,為填補武器庫存在的「軟肋」,印度陸海空三軍展開數額驚人的采購招標。目前擁有19艘潛艇的印度海軍,在已訂購法國6艘蠍子級潛艇的基礎上,又增購6艘新型潛艇,計劃建立印度洋上最強大的「水下獵殺軍團」;空軍則提出采購126架多功能輕型戰機的招標計劃,總計約100億美元;而陸軍則考慮與他國合作生產下一代坦克,並為實現「4000輛坦克軍團」的建設目標而努力。與此同時,印度自行研發生產武器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目前已初步建成研究水平較高的國防科研和加工製造體系。
依據現代戰爭特點和軍事任務需要,加快軍隊結構調整與轉型。近年來印軍重點突出海空軍建設,同時強化快反部隊,擴建和組建特種部隊,試驗數字化部隊。從2005年起,印度海軍的新型潛艇、隱形軍艦和遠程偵察機陸續服役,以「核武加航母」為特徵的戰略「雙箭頭」初顯雛形。按照「海軍戰略構想」,到2015年前後,印度海軍將形成一支以3艘航母為核心,145艘遠洋艦艇相配套,核常兼備、水面與水下能力兼具,勝任印度洋及以外海域作戰任務的力量。印度空軍則以提高戰略預警、遠程戰略攻防和投送能力、逐步向航空航天部隊轉型為發展目標。目前,印度已與多國簽署購進空中加油機、教練機、空中預警系統、防空導彈和「幻影」新型戰機等先進武器裝備的協議。印軍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將作戰部隊按同型兵器集中編組,使之具備多種作戰能力;大力發展遠程作戰飛機,使空軍成為強大高效的戰略力量;發展激光武器和反衛星武器系統,提升太空作戰能力。印度陸軍也逐漸向戰略打擊部隊轉型,根據克什米爾地區作戰和國內維穩的任務需要,印軍專門制定了組建新型特種部隊、打造新型快反部隊和數字化部隊的計劃,重點發展立體進攻、遠程打擊和快速反應能力。擴大軍事交流合作拓寬戰略迴旋空間
進入21世紀,開展積極務實的軍事外交成為印度軍事戰略調整的重點。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抓住全球力量格局和軍事斗爭形勢的轉變之機,積極加強同世界各國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編織戰略制衡關系網,營造有利的安全環境。蘇聯解體後,印度原來所依賴的戰略基礎不復存在。為此,印度一邊繼續鞏固同「傳統盟友」俄羅斯的軍事關系,一邊以「天然盟友」的身份加強同美國的聯系。印度還積極響應日本「共同平衡亞洲力量格局」的戰略意圖,2008年簽署《印日安保共同宣言》,從制度和法律層面為兩國軍事合作關系的持續深化提供了保障。此外,印度還主動緩和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系,並通過技術合作、安全對話、聯合軍演等方式加強同歐盟、中國以及東盟國家的交流,建立安全合作新機制。
加強軍事技術交流合作,促進本國軍事力量建設。近年來,印度利用美、俄、法等國的軍售競爭,全方位地開展了對外軍貿和技術轉讓合作,加速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和來源多元化。目前,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關系已遠遠超越軍品買賣的范疇,在信息、航天、核能、航空等高端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都取得明顯進展。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聯手俄羅斯,加緊研製「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近日,美國宣布首次向印度出售總價值超過1.7億美元的24枚「魚叉Ⅱ」反艦導彈,標志著印美軍事外交也取得新突破。此外,法國、以色列等先進武器出口國都與印度保持著密切的軍貿關系。
積極參與國際軍事行動,樹立地區大國形象。參與國際聯合軍演是各國開展軍事外交、提升國際影響的重要平台,目前印度與美、法、新加坡等國的聯合軍演已經機制化,與俄羅斯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也已恢復。同時,印度還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聯合反恐行動,尤其重視加強同美國、以色列及東盟國家的反恐協作。經過努力,印度逐漸擺脫了因核武器風波而造成的國際孤立和外交被動局面,國際影響逐漸提升,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戰略迴旋空間。
⑶ 印度為什麼能買到那麼多世界上先進的軍事裝備
眾所周知,印度幾十年來一直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大買家」。該國通過從多個不同渠道引進裝備,成功武裝了一支員額超過百萬、裝備有3000餘輛主戰坦克、100多艘各型艦船、700餘架作戰飛機的軍事力量,這種規模的國防軍在世界上並不多見。而憑借這些「雜七雜八」且很難認為形成系統的武器裝備,印度軍隊自印度建國以來竟然先後經歷了歷次印巴戰爭、中印邊境軍事沖突和多次反恐作戰行動,雖然印度軍隊本身的表現實在難以恭維但期間各類武器裝備的表現尚算正常,除印度國產武器一直處於「拉後腿」的地位以外基本上很少出現因武器裝備性能問題導致的重大軍事失敗(除對印自衛反擊戰外),這種情況實屬世界罕見。印度國防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障實現印度「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1998年5月,印度連續進行了5次核試驗,從而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
總體上,印軍蘇式裝備為主,美式裝備為輔,歐洲裝備也不少。原因自然是他跟這些國家關系都不錯。印度是南亞地區的霸主,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當今美俄中三強對其競相拉攏,可見一斑。而且當年中印邊境戰爭時正值中蘇交惡,蘇聯對其在軍事上的援助,也始於此。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繼續與印度保持良好關系,也是擔心一度完全倒向美國,使俄在南亞的多年來的戰略利益,化為泡影。另一方面印度是俄武器的最大出口國,對俄經濟的影響也不可小視,從這方面來講,俄印關系也非常緊密。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軍備市場之一,在西方國家眼裡就是一塊肥肉,不忍心失去這個賺取暴利的機會成為他們的基本共識。為此西方國家願意拿出一些先進裝備出口到印度。總體而言,印度能夠從全世界買來各種先進裝備是以上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⑷ 印度的軍事實力和武器國產化大家覺得到底是什麼水平
印度軍事實力號稱世界第四,這一點也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至於到底世界第幾,相信大家心裡都有譜;至於印度武器國產化水平,雖然國內媒體經常報道印度國產武器的「奇聞逸事」,但個人認為印度武器國產化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至少研發體系要比絕大多數國家要完整,能力也算過得去,因此,絕對不能輕視印度軍事方面的發展潛力。
印度的武器國產化水平,雖然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各種嘲諷印度國產武器的文章,但是,客觀的的說印度的武器國產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說到印度國產武器,大家肯定會想到研發40年最終下馬的「阿瓊」主戰坦克、研發30餘年連自己的空軍都不敢裝備的「光輝」戰斗機、三次下水而還泡在水中的國產航母、以及只要經手就必定墜機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誠然,這些重大武器裝備方面,印度都沒有修成正果,但是不得不說世界上除了「五常」外也沒有幾個國家有實力嘗試研發這些武器,而且研發過程中也建立了自己的能力、具有一定基礎,為後續發展能夠提供借鑒。
⑸ 印度為什麼一直跟中國搞軍備競賽印度有沒有能力跟中國抗衡
遠交近攻是慣例,三哥還是有顆大國心的。
不過和中國抗衡他沒這個實力,不是一個級別的。
⑹ 印度現行軍事戰略是什麼
1、戰略目標:統治南亞,控制中國,統治印度洋,努力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俄羅斯的軍事收縮嚴重,美國也在減少其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從而在南亞造成相對的權力差距。在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戰略夥伴關系來加速核軍備和軍事現代化。加快建設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戰略方針:
(1)在確定戰爭威脅時,強調在核威懾條件下高科技局部戰爭(低強度戰爭)的威脅,並為從全面戰爭到多次局部邊界戰爭的戰爭做准備。
(2)以「有限戰爭」為主要戰爭手段。即,通過對對手施加必要的懲罰,實現了相對有限的戰爭目標。
(3)巴勒斯坦和中國是主要敵人。它有能力對巴基斯坦發動全面戰爭,並迫使其撤出被佔領土。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不要放棄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而是促進新的擴張和共同進食。
(4)通過外交,軍事和經濟手段,特別是核威懾力,尋求和維持對南亞國家的威懾和控制。
(5)管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的水域,並遵守不允許外國干涉南亞和印度洋問題的政策,特別是中國與印度鄰國之間軍事關系的發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與東盟的經濟戰略聯盟和「軍事合作」關系。
3、作戰意識形態:印度軍隊現在認為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在進攻和防禦過程中以及在核威懾條件下倡導進攻意識。基於高科技的局部戰爭。基本內容如下。
(1)著眼於進攻性行動,先發制人行動和必要的跨界行動,努力將戰爭的火焰引向敵人領土。
(2)實施全面的三維防攻作戰。
(3)專注於移動作戰,並努力掌握戰場計劃。
(4)強調各種服務和武器的協作,強調空軍的作用,強調軍隊和空軍的協調協作。
(5)強調主力方向的絕對優勢,以達到快速戰斗,快速決策的效果。
(6)強調電子戰的作用,執行電子欺騙,抑制電子干擾,隱藏戰斗意圖,並結合電子殺手和火力。
(7)強調執行有效的作戰指揮。
⑺ 印度未來軍事發展方向是怎麼樣的
武器裝備采購渠道多,自研能力逐步增強,太空技術,計算機技術十分先進。戰略思想是先控制印度洋,成為地區性的強國,然後逐漸轉變為亞洲強國,最後轉變為世界性的強國。由於宗教信仰,有較強的凝聚力。現在國際中的地位次於中國,但試圖想要超越中國。中國和印度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現實中的最佳比較。
⑻ 印度的軍事實力如何,真的有那麼差嗎
印度軍事實力難道真的那麼落後不堪?其實並非如此,你真的了解嗎?
大家都知道,最近印度和中國的關系因為邊境戰事很是吃緊,印度最高領導人甚至發言稱,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時代在發展,我們也很清楚的意識到,每一個國家都在進步和成長,中國也已經非1962年的中國,但是即使中國現在發展成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第三大國,我們對於印度的態度是不容小看的,印度之所以敢說出這種話,他也是有一定的實力所在的。
烈火導彈發射瞬間
「大地」系列陸基彈道導彈是短程彈道導彈,分為「大地-1」「大地-2」和「大地-3」三種型號,射程分別為150公里、250公里和350公里。
在三軍航空兵中,海軍的圖-142、空軍的蘇-30和幻影-2000等機型均具備核作戰能力,可以配備核炸彈和核導彈。
印度一方面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戰略核威懾力量,並強調核反擊能力的建設。
目前,印軍已經配備反導系統,具備一定的反導作戰能力,能夠對幾千公里飛來的對方彈道導彈進行攔截,為首都新德里和金融中心孟買等大城市和其它戰略目標提供一定程度的空中保護。
所以中國今天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如果認認真真,用真實端正的態度面對別的國家的挑釁,不用輕視對方,也不可以強化多方,要與一個對手相抗衡,就要從這個對手的多方面考慮,腳踏實地的分析敵人的弱點和優點,這樣才會戰勝對方,贏得自己的領土與爭議。望採納
⑼ 印度政府將採取什麼樣的軍事采購策略呢
近期印度政府在軍購上不斷的實行大手筆,采購了很多最新的軍事裝備,這些軍事裝備很多都已經開始裝配到印度軍隊了。根據媒體最新消息,印度政府打算改變自己以往的軍事采購政策,開始實行新的軍事采購政策,印度的新軍購政策就是租借,印度現在開始考慮向外租賃軍事設備了,其實在很早以前印度政府就向美國政府租借了無人機和海軍艦炮。
從這就可以看出來印度政府目前對於海陸空三軍都打算採取租借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近期印度的空軍的戰鬥力就嚴重缺乏,雖然印度政府購買了法國的陣風戰斗機,但是也很難說印度政府不會為了對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壓力而進行租借戰機。不過這也是印度政府的聰明之舉,在有限的資金投入中盡可能地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不過印度日後萬國造可能就會更加響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