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岡仁波齊》的主題是什麼
近日,電影《岡仁波齊》在中國大陸上映,作為一部以「信仰」和「宗教」為主題的電影, 電影名稱《岡仁波齊》,讓很多第一次聽到的人感到不理解。
岡仁波齊,是西藏的一個山脈。
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岡底斯山脈橫貫在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峰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岡仁波齊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雍仲苯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濕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
而這部電影,就是講述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艱辛路途。
⑵ 岡仁波齊是一個怎樣神秘的地方
說起西藏這片土地,總會縈繞著一些揮之不去的符號,比如藏傳佛教、比如凈土。
其實,去掉的這些關鍵詞的西藏同樣迷人。
對於我來說“ 有生之年系列 ”基本意味著,如果我去過,這輩就不可能再去了。
因為這些地方去一次就足夠在你的記憶里開出鮮花。
當人們和我聊起西藏,聊起阿里地區。
我大概會和你們說,沒有宗教加持的岡仁波齊同樣神秘,沒有故事修飾的瑪旁雍錯同樣迷人。
這就是為什麼這片土地能吸引如此眾多朝聖者的主要原因吧。
拉薩的街頭手持佛珠和轉經輪的僧侶已經模糊了樣貌,彌漫著藏香的大昭寺留給我的最後記憶是一片和煦的陽光。
⑶ 印度人為什麼認為岡仁波齊峰是神山
LZ您好
印度人知曉岡仁波奇峰是在唐朝。並且沒有徵服過該處。
7世紀初,發生了唐玄奘取經,還有王玄策出使印度等事件,之後,唐朝與印度關系沒有更為拉近,反而是吐蕃與印度北部政權越走越近。
在此之前,印度宗教興起時,無論是佛教,還是印度教,其「天下」的范圍就是印度半島三角形的一畝三分地,喜馬拉雅山對他們而言並不是神山,而是人與神居住的分界線。
之後,他們推測了神明分別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之後哪裡,其中財神閻婆羅的財富,被推測在岡底斯山脈所在位置附近。這一些,可以在古印度《往世書》中找到記載。
【當然,岡仁波齊峰附近不可能滿地財富。】
然後就回到開頭,吐蕃與印度交往密切之後,終於,有印度僧侶被邀請,前往吐蕃弘法,然後就發現了岡仁波齊峰獨特的外形,符合佛教教義中「須彌山」的形象,於是就將其稱為神山,並將這一說法帶回了印度。
這本來只是佛教內的事,但也很快引起了濕婆崇拜的印度教徒的注意,於是岡仁波齊峰也就「順便」變成了印度教的神山。
在這里必須明確重申:藏區在吐蕃崛起之前,與周邊是幾乎0交流的【要有,也是東北青海方向羌人有交流】,非要有宗教,也是偏向中西亞的拜火教等。與南方印度是隔絕的。岡仁波齊峰成為神山,完全就是個偶然事件,是其特殊外形造成的。
⑷ 「岡仁波齊「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其流傳最廣的切莫之迷事件是什麼
據信不少小夥伴在電影院看過一部叫《岡仁波齊》的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一位虔誠的藏民,為了去祭拜「岡仁波齊」,與途中所發生的許多故事,而此片中的岡仁波齊正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且該片中也有關於「切莫」的傳說。
⑸ 西藏神山岡仁波齊,專家在山中發現了什麼山上時間流動異常
我們總共發現了100多座金字塔和各種古跡,它們分布在海拔6714米高的岡仁波齊峰周圍。金字塔形狀各異和規模之大令人驚嘆不已。整個金字塔群非常古老,因此損壞得很厲害。完全可以有根據地說:在西藏存在著主要由金字塔組成的古建築群。
⑹ 岡仁波齊是全世界公認的神山,為什麼至今也沒人敢登頂
因為岡仁波齊山是世界公認的宗教的神山,是四大宗教的發源地,同時還被認為是世界的起源,同時還有很多科學都未能解釋的事件。是對神山的尊敬,地位十分崇高,攀爬它就是對此的不尊敬,且所在的地理位置攀爬也有一定的難度。最重要的是中國唯一禁止攀登的山峰。
在世界上,不論國籍、文化、種族、教派等等,都把這岡仁波齊當做是心裡的神山,對次深深的敬畏和朝拜,認為去朝拜的路是一種心靈上自我的救贖。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