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侵略的歷史,印度都被哪些國家侵略過
1498年達伽馬遠航至印度,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1616年,荷蘭在印度獲得了一地塊殖民地,蘇拉特,並建立起東印度公司,並曾一度控制馬拉巴東岸和泰米爾納德邦海岸;1660年,英王伊麗莎白一世宣布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1624年,英艦登陸,對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進行軍事滲透;18世紀,法國開始插手印度殖民,並一度佔領安得拉邦和奧里薩邦的大半印度領土;1770年,英法針對印度殖民問題發動英法戰爭,法國喪失其殖民地;19世紀初,英國的殖民勢力已滲透印度全境。
❷ 印巴軍事停火線位於什麼地區控制這個地區的國家又有哪些
克什米爾 印度與巴基斯坦控制這里
❸ 印度佔領了中國哪些地方
中國與印度兩國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3段,1962年兩國因邊界爭端爆發了一場戰爭,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印度侵佔了我國大面積領土至今未收回,
一、東段藏南,侵佔中國9萬平方公里土地
雙方爭議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
1959年3月22日,在西藏剛剛發生叛亂後,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稱中印邊界早已確定,並正式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在東段,印度政府認定麥克馬洪線為邊界線,在中段佔領了屬於中國的9處領土,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在西段佔領著3.3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1959年7月28日,中國阿里邊境調查組一行16人,在班公湖地區普爾楚那附近的赤卻堅山工作時,越境印軍即以2人在北山腳下埋伏,5人向調查組逼近。結果,7名印軍除1人倉皇逃跑外。
6人被捕獲。後來印度政府照會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請求中國釋放被拘留的6名印度偵察人員,並詭稱班公湖地區系印度領土。
1959年9月23日,中國101測量隊在莫爾多附近測圖時,印軍竟開來一輛輕型裝甲車,後面尾隨持槍實彈的10餘名步兵,氣勢洶洶地侵入中國境內約500米,妄圖捕捉中國測繪人員。為了避免武裝沖突,中國測繪隊員在邊防分隊掩護下主動撤離。
1960年10月9日,印軍8人乘吉普車2輛由莫爾多通道越境400米,觀察中國班公洛卡駐地,返回時竟鳴槍挑釁。
3、巴里加斯是中國和印度西部邊境中的一塊爭議領土,位於獅泉河以西,現除東部的典角村外,大部分由印度控制。
巴里加斯地區歷來為中國所屬,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國邊防部隊即沿著傳統習慣線守邊巡邏。1954年在典角設立邊防檢查站,以後撤至札西崗地區。
到了1955年5月,印軍占駐巴里加斯。 10月4日中國邊境工作組人員抵達巴里加斯,印軍知趣的撤回。1956年,印軍又跑到巴里加斯以南卓普河西岸,與我邊防部隊隔河相對峙,雙方約距650米。
1957年10月中旬,印軍在巴里加斯設立常年卡,開始對巴里加斯常年侵佔,強佔中國領土約450平方公里至今。1962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該地,後又被印度再次非法侵佔。
印度政府為了擴張其領土,逐步蠶食中國大片領土,一直發展到60年代初期深入中國境內設立了40多個侵略據點,逐步將整個巴里加斯地區納入其控制范圍。
三、中段分4塊,侵佔中國約2000萬平方公里土地
在中段,中印邊界爭端共有四塊,共約2000餘平方公里,現主要由印度控制。
1、巨哇、曲惹地區。面積332平方公里。位於札達縣楚魯松傑鄉以西南。1954年,印度官方地圖標為已定界,將該地區劃入印度,形成爭議。1958年6月2日,印軍進入巨哇、曲惹,並在曲惹修房設卡,從此控制該區。
2、什布奇山口地區。屬札達縣底雅鄉什布奇村。爭議地區共35平方公里,位於什布奇山口以西至活不桑河。1958年4月,印度控制該地。
3、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位於札達縣城西偏南。該地區面積1451平方公里。1954年印度控制該地。
4、烏熱、然沖、拉不底地區。屬於札達縣達巴鄉。本地區總面積855平方公里。印度1956年6月度控制烏熱。7月,控制香扎、拉不底。
❹ 印度分成了哪三個國家
古印度分成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這三個國家。
1、印度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2、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簡稱「巴基斯坦」,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國語為烏爾都語。
3、孟加拉國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簡稱「孟加拉國」,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之北,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為鄰,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連,並在北方邊境尚有大量飛地,全國總面積為147570平方公里。
❺ 為什麼印度吞並一個國家,控制兩個國家都沒人
早先的印度是比較大的,後來英國人退出,從印度分出了巴基斯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巴基斯坦人又要分家了,就分出了孟加拉國。
原先的印度,現在變為三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❻ 印度獨立以來不斷擴張領土,為什麼沒受到歐美國家的制裁
印度從獨立伊始,就經常以南亞霸主身份,對周邊國家的領土進行吞並整合。我們知道,當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等國際社會立刻介入。不過,印度在實施霸權的過程中,美英等歐美國家卻很少管。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二,兩個超級大國不願介入。
當時的國際社會,唯前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馬首是瞻。由於這兩個國家對印度吞並錫金的行為,表示沉默,因此國際社會自然也沒有及時出現具有影響力的反對聲音。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作為冷戰對手的蘇美雙方,都想通過拉攏具有南亞重要戰略地位的印度獲得支持,並實現對南亞的控制和影響。蘇聯為了向印度示好,僅1955年,就曾向印度給予38億盧布的援助。當年印度邊界軍事沖突之際,蘇聯也是挺身而出,支持印度。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不可能為錫金和印度翻臉。
而把印度作為遏制中國重要棋子的美國,也將印蘇親密引起的不快擱置一邊,主動和印度增進溝通,加深交流,兩國關系迅速升溫。在印度邊境沖突時,美國更是積極支持,提供武器及技術援助。更不可能率先向印度發難。
❼ 印度有那些國家
印度本身就是一個國家,全稱印度共和國。南亞次大陸又稱印度次大陸,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等7個國家。
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8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
希望能幫到你
❽ 印度分裂成哪幾個國家
錫金、巴基斯坦、孟加拉。
❾ 印度被哪個國家統治過
英國。
時間1600--1775
英國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奪(1600~1757) 中世紀末西方國家熱慕印度的富庶,千方百計想到印度發財致富。發現好望角(1488)和繞過好望角直達印度西岸卡里卡特(1498)的都是葡萄牙人。他們收購印度的香料 (胡椒、生薑、肉桂、豆蔻)在西方銷售,獲得厚利。但葡萄牙國弱民貧,只能佔領印度海口,不能深入內地,不能成為殖民主義強國。繼之而起的是荷蘭。荷蘭商人壟斷了香料貿易,抬高了產地收購價格,降低了西方的銷售價格。1600年12月31日,英國為了同荷蘭商人競爭而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英荷兩國商人劍拔弩張,武裝沖突一觸即發。到了1623年,英荷才達成默契:荷蘭壟斷東印度群島,英國壟斷印度次大陸。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9年續領特許狀時,取得了5項特權:掠地鑄幣、築城養兵、締結盟約、宣戰媾和、審理刑事民事案件。80年後,1689年孟加拉、馬德拉斯、孟買3 個管區形成。1651年東印度公司被允許在胡格利通商(見彩圖孟加拉胡格利港-葡、法、英殖民者先後在此建立商站)。1698年買下3個村子的包稅權,實際上等於買下3個村子的領土,其中的一個村子就是加爾各答。後來,東印度公司的中心就從西海岸轉移到孟加拉。在這個時期內東印度公司的活動主要是為建立政權准備條件。其中清除法國勢力和培植親英勢力是主要因素。加爾各答原是偏僻荒村,從18世紀初起,商業開始繁榮。當地商人和錢商都大發橫財,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親英勢力。這股勢力的存在為英國取得孟加拉政權創造了條件。普拉西戰役(1757)開創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時期。1765年東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爾、奧里薩的收稅權,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財政和軍權,間接掌握了行政權。印籍人員負責辦理事務,但無實權。史書稱之為「雙層統治」。當時,統治者是一夥強盜,人民深受痛苦。從 1772年起情況有所改變,但「雙層統治」的格局卻持續很久。過去,東印度公司要從英國撥款來印度購買貨物運往國外銷售。自從1765年以來,他們就用孟加拉的稅收購買印度貨物,運銷國外,牟取厚利。但英國政府每年迫使東印度公司向政府交付40萬英鎊。當時英國殖民勢力霸佔市場,盛行強制買賣,生產者往往被迫按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產品,因此英國大量收購印度貨物並沒有刺激印度的工業生產。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革命迅猛發展。英國工業資本家不遺餘力地迫使東印度公司增加英國工業品的出口。他們認為東印度公司壟斷貿易是英國工業發展的障礙。從1793年起,英國工業資本家對東印度公司及其商業特權發動猛烈攻擊。 自從東印度公司成立以來,英國新貴族海陸軍軍官為帝國擴張領土立下了□馬功勞,新貴族資本家在東印度公司的名義下積聚了大量財富並且集中了巨大權力。自從工業資本取得優勢以來,新貴族在東印度公司的權力和財富就逐步被轉移到代表英國資產階級總體的英政府手中。1773年,英國議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其目的是使政府管理東印度公司在倫敦和印度的事務,使政府取得對英屬印度的政治指導權。1784年英國議會又通過《改善東印度公司和不列顛領地行政法》(即《印度法》),使政府享有政策上的管理權。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工業資本家力圖控制印度,以使英工業品暢銷印度各地。所以,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也是英國在印度擴張領土最突出的時期。在55年內(1763~ 1818)英國在印度直接進行過30次兼並土地的戰爭。在52 年內(1766~1818)英國與印度地方政權簽定過23次割地條約。它在50年內(1765~1815)解決了歐洲其他國家在印度絕大多數的據點。 最有成效的兼並方法是同土邦締結「補貼金聯盟條約」。這是利用盟國的經費供養英國軍隊。它把精兵駐扎在盟國要地,控制它的防務和外交。巨額的「補貼金」往往超過土邦的承受能力,迫使土邦財政破產,割地抵債。 1798年英國同海德拉巴簽定第一個「補貼金聯盟條約」,土邦解散原有的法國人訓練的軍隊,每年出24萬多英鎊給英國人並由後者訓練6個營的軍隊,要英國保證它不受馬拉特勢力的侵擾。
1818年6月,馬拉特勢力覆滅。拉賈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島的一些首腦都承認了英國的主權。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國已經控制整個印度,印度成了英屬印度帝國。1818年後,殖民統治基本上處於鞏固政權時期,但是也還有過兩起兼並高潮。第一批被兼並的是信德(1843) 和旁遮普(1849)。英俄兩霸的角逐遍及亞洲。19世紀的戰爭大多是為了侵略殖民地或是爭奪殖民地。英國慣於利用印度的人力財力對鄰國進行戰爭。除前一時期侵略尼泊爾戰爭(1814~1816)外,其他重要戰爭如兩次侵略緬甸戰爭(見英緬戰爭)、第一次侵略阿富□戰爭(見阿富□抗英戰爭)以及侵華鴉片戰爭(1840)都發生在這個時期。經過對錫克教徒兩次戰爭(1845~1846,1848~ 1849)占據了旁遮普以後,英國殖民地疆域就達到了防範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線。
另一批被兼並的土邦是貝拉爾(1853)和奧德(1856)。它們的被兼並,與英國的紡織工業有關系。貝拉爾是理想的原棉供應地,奧德是理想的英國棉織品的銷售市場。 19世紀30、40年代印度大興鐵路,50年代電報暢通。英國自信實力已經強大,可以不再依靠舊勢力的協助,用自己的力量單獨地統治印度。在這個時期英國用「絕嗣喪權原則」兼並的土邦有薩塔拉(1848)、那格浦爾(1853) 和詹西(1854)。
最後階段的兼並引起了 1857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這次大起義後,英國正式結束了名存實亡的莫卧兒王朝,也結束了東印度公司。1858年頒布的英國女王詔書開辟了一個新的統治方式。
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後,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行政制度不斷強化。《帝國立法參事會的法案》規定,印度由英王通過印度事務大臣進行管理。印度事務大臣接管了原屬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及印度事務管理局的全部職權。印度事務大臣是內閣成員,對議會負責。有一個顧問性質的印度委員會協助印度事務大臣管理印度。印度委員會的人員不超過15人,不少於10人,任期7年,由印度事務大臣任命,其中至少有 9人曾在印度任職(或居住)10年。
❿ 印度近代史上主要收受到哪個國家的致命侵略
英國。英國人在1858年到1947年間所統治的印度次大陸,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緬甸。這期間上述地方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