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國怎麼看1965年中國給印度的最後通牒
對於1965年9月16日凌晨,中國外交部向印度駐華臨時代辦遞交的照會。巴基斯坦方面肯定是歡迎的。印度的反應則是「一邊嚴詞否認中國的指責,一邊又表示願意『進行調查』」。
至於西方和蘇聯,對於第二次印巴戰爭,它們先是宣布「保持中立」,提出「由聯合國進行調解」。當中方發出對印照會之後,它們則將這份外交照會稱為是中國(對印度)採取軍事行動之前的「最後通牒」。
(在中方對印發出外交照會的)同日,印、巴兩軍繼續大打出手,巴軍轉敗為勝,並趁勢反擊。蘇聯的態度此時也發生了改變。9月20日,在聯合國(主要是蘇聯出面)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蘇聯正府的斡旋下,印、巴兩國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區,第二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
Ⅱ 俄羅斯和印度的關系咋那麼好(特指軍事方面)!俄為啥不與中國多嘎乎嘎乎
因為印度可以大批量訂購他的軍事裝備,而且三哥不會仿製,中國因為軍事科技的不斷提高,對俄制裝備的依賴越來越小,只看中俄羅斯的高端裝備,俄羅斯因為怕中國仿製不賣給中國,俄羅斯對印度不算什麼好,只是買家跟賣家的關系
Ⅲ 我國原子彈研製成功後,美國蘇聯印度的態度和反應如何
我國原子彈研製成功後,美國蘇聯印度對我國的外交態度明顯有所好轉,而且積極對我國開放。
Ⅳ 1971聯合國大會,為什麼印度和蘇聯這兩個剛剛和中國交火的關系極差的國家會贊成中國呢
1954年圖阿普謝號事件,蘇聯和台灣關系破裂,1971年,仍有部分船員被扣,而蘇聯也一直想動武奪回船隻,嚇得改名會稽號的圖阿普謝號始終不敢出港。所以任何打擊台灣的事蘇聯都樂於干。
印度當時唯蘇聯馬首是瞻
Ⅳ 中印戰爭時蘇聯對印度給予了哪些支持
1959年4月25-27日,中印邊界附近發生了郎久事件。事件發生後不久,蘇聯立即向印度提供了15億盧布的貸款。
1960年4月,中、印總理會談破裂後,蘇聯又向印度大量提供軍事裝備(根據美國遠東情報中心原派駐官員霍華德.本傑明的評述:「印度正府當時緊急接受了來自蘇聯的13個陸軍師,2個空軍師的全套蘇制武器援助)。印軍在喜馬拉雅山高原地區使用的,能夠適應16000英尺高度飛行的直升機、運輸機就是當時蘇聯最新生產和提供給印度的。包括印軍的飛行員也全部都是由蘇軍培訓。
印度還向蘇聯洽購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1戰斗機,這種飛機之前蘇聯明確拒絕提供給中國,但在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前的幾個月,蘇聯卻連同該型飛機的設計圖紙一起交給了印度。蘇聯並向印度保證:將來印方在生產和製造這種飛機時,蘇聯可以提供全套的設備。
由此可見,隨著當時蘇聯跟中國關系逐漸破裂,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其也從之前的偏袒印度,逐漸轉變為直接支持印度。
Ⅵ 為什麼中印戰爭時期,蘇聯和美國偏袒印度
因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當時美蘇都視中國為心腹大患,所以他們拉攏印度。
Ⅶ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慘敗,美國和蘇聯為何都保持沉默
1962年的時候,在中國和印度邊境上演了中印戰爭,這場戰爭被我們國家稱之為是中印自衛反擊戰。其實對於華夏兒女來說,這就是一場普通的邊界戰爭而已,因為印度不斷的侵擾中國的邊境,不斷叫囂的同時還傷害了邊界的解放軍,忍無可忍之下,我們才發動了這場正義的自衛反擊戰。
四是不願出。
我國對印自衛反擊戰,從當時的交戰環境來看十分惡劣,是高原缺氧的環境下作戰。特別是西段已經到了嚴寒時間。無論美國與蘇聯,都沒有在這種條件下作戰的經驗,因此他們不會願意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出兵幫印度。
Ⅷ 中印戰爭中印度慘敗,為什麼美國和蘇聯這次都沉默了
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一直是友好鄰邦,直至到了近代印度獨立後不僅不講道理的要求中方承認他們定下的領土劃分、還試圖侵佔中方領土。對於印度這種行為中方外交部再多次交涉後無效,且印度更加變本加厲。先後在西段邊境建立幾十個入侵點,強佔中方領土達四千多平方公里。
中印戰爭後印度慘敗美國和蘇聯都沉默的原因不僅是他們與中國都已交過手,美蘇一時找不到新的理由打壓中國。連支持的印度也再次被中方打敗,使中方不僅贏了的了戰爭還宣揚了我國的仁道主義精神。因為他們的理屈再加上找不到借口所以只好保持沉默,而中方的退讓也為我國發展核武器贏取了時間。正是因為有革命前輩在那段特殊期里的堅韌,才為祖國贏來了和平和發展。
Ⅸ 中國與印度之戰是怎麼回事
當時國內情況是三年自然災害,國內反右擴大化,生產下降,上億人吃不飽飯。周邊危機四伏:東部沿海面臨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威脅;南方邊境受到越南時事的牽制;雲南邊境又有國民黨殘余勢力的襲擾;北方又受到蘇聯的潛在壓力。國際環境則是:中蘇剛剛交惡,我國失去了重要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敵視紅色中國;印度是不結盟運動領袖之一(萬隆會議上雖然周總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風頭全被尼赫魯得去了)。
印度之所以敢於玩火就在於此。所以,中印一開戰,全世界的輿論就立刻倒向了印方,同聲譴責中國(可能除了朝鮮和越南),不僅美英向印度提供了大批軍火,蘇聯也向印度提供了軍事援助。雖然我軍快速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由於後勤的困難(不僅僅是交通運輸的困難,還有整個中國的糧食生產和軍工生產都很困難),再加上國際和周邊情況的不利,我軍也不可能守得住。因此,按我軍一貫的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傳統,撤軍是必然的了。
如果單純考慮問題,我國的利益當然受到了重大損失,但我們如果從整個戰略角度來考慮,將會發現,在暫時消除了印度的威脅後:1、我國克服了三年自然災害,恢復了國民經濟;2、克服了蘇聯毀約的不利影響,建立和完善了軍事工業;3、出兵緬甸,消除了國民黨殘余勢力的影響;4、加強了沿海防禦,使蔣不敢輕舉妄動;5、絕大多數國家認為中國人不是要侵略印度,而只是要捍衛國家利益(如果不是這一仗,恐怕大多數國家要承認印度的既占事實),從而放心中國,為我國的外交打開局面;6、抗美援越。還有「兩彈一星」,所有這些使中國贏得了大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