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種姓是怎麼劃分的
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而婆羅門主要負責祭司事宜,這表明祭司活動對雅利安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且祭司階層在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婆羅門特殊的社會地位我們在吠陀文獻《梨俱吠陀》中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那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擔任任何職能。
在古印度人看來,婆羅門祭司掌管著祭祀大禮,是人與神溝通的中介,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具有神的意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古印度社會,婆羅門精通各種知識經典,其職責是教授人們各種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施禮行政和教育等。由此,創造和傳習文化知識都脫離不了婆羅門的領導,自然而然,婆羅門一開始就享有最崇高的社會地位。
僅次於婆羅門的第二種姓是剎帝利,它主要由王族和武士階層演變而來。剎帝利掌握了一部分政治、經濟和軍事實權,且隨著權力的增長,他們也越來越不滿足於屈居於婆羅門之下並時時向婆羅門的無上地位進行挑戰。到了吠陀時代的後期,剎帝利的權威已經超過了婆羅門,吠陀文獻已公開聲稱,剎帝利是最高貴的,僧侶也只不過是國王的侍從。
第三種姓是吠舍,他們是農工商庶民組成的階層,社會地位遠低於兩個高級種姓,而略高於首陀羅種姓。在古印度吠舍被認為是不潔者,凡是手工木匠接觸過的東西會使祭典不潔,獻神的祭品他們是不準接觸的。吠舍往往同首陀羅結合成一個團體,共同抵制來自婆羅門和剎帝利的剝削壓迫。
最低等的第四種姓被稱為首陀羅,意為不可接觸者,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首陀羅的社會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他們是奴隸種姓。首陀羅主要由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組成,隨著雅利安人的不斷爭戰,首陀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
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旦確立,就是世襲相傳而不能更改的。種性制度不僅與社會地位有關,而且與經濟狀況、政治權利息息相關,所以說它不僅是階級制度,而且還明顯具有種族隔離的意味。
『貳』 古印度四個種姓是怎樣劃分的
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而婆羅門主要負責祭司事宜,這表明祭司活動對雅利安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且祭司階層在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婆羅門特殊的社會地位我們在吠陀文獻《梨俱吠陀》中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那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擔任任何職能。
在古印度人看來,婆羅門祭司掌管著祭祀大禮,是人與神溝通的中介,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具有神的意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古印度社會,婆羅門精通各種知識經典,其職責是教授人們各種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施禮行政和教育等。由此,創造和傳習文化知識都脫離不了婆羅門的領導,自然而然,婆羅門一開始就享有最崇高的社會地位。
僅次於婆羅門的第二種姓是剎帝利,它主要由王族和武士階層演變而來。剎帝利掌握了一部分政治、經濟和軍事實權,且隨著權力的增長,他們也越來越不滿足於屈居於婆羅門之下並時時向婆羅門的無上地位進行挑戰。到了吠陀時代的後期,剎帝利的權威已經超過了婆羅門,吠陀文獻已公開聲稱,剎帝利是最高貴的,僧侶也只不過是國王的侍從。
第三種姓是吠舍,他們是農工商庶民組成的階層,社會地位遠低於兩個高級種姓,而略高於首陀羅種姓。在古印度吠舍被認為是不潔者,凡是手工木匠接觸過的東西會使祭典不潔,獻神的祭品他們是不準接觸的。吠舍往往同首陀羅結合成一個團體,共同抵制來自婆羅門和剎帝利的剝削壓迫。
最低等的第四種姓被稱為首陀羅,意為不可接觸者,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首陀羅的社會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他們是奴隸種姓。首陀羅主要由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組成,隨著雅利安人的不斷爭戰,首陀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
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旦確立,就是世襲相傳而不能更改的。種性制度不僅與社會地位有關,而且與經濟狀況、政治權利息息相關,所以說它不僅是階級制度,而且還明顯具有種族隔離的意味。
由於嚴格的種姓制度的隔離,古印度社會中存在許許多多禁忌,這些禁忌是包括婆羅門在內所有的人們都不敢僭越的。如婆羅門所做的食品其他種姓的人都可以吃,但首陀羅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種姓的人都不能吃。各種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們認為水井會被其他種姓污染。如果首陀羅犯了禁,可能會被痛打或處死,而婆羅門犯了禁也不會好過。在《佛本生經》。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青的婆羅門外出學習,他整整一天糧水未進,又累又餓。後來遇到了一個首陀羅,後者看到他飢餓的樣子,由於好心便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了飢餓的婆羅門年輕人。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已餓得幾乎連思考的氣力都沒有了,狼吞虎咽地把東西吃進了肚子里。吃完後,這個婆羅門才想起該問清楚施捨者的身份,那位首陀羅如實相告。一時婆羅門青年只覺如睛天霹靂,他翻腸倒胃地把剛吃進去東西吐光,仍覺自己骯臟不堪,最後直到把鮮血也吐了出來。他悲不自禁,獨自走進密林深處,不再見任何人,不吃不喝,直至悲傷地死去。
在通婚方面,只許在同種姓內部之間通婚;一般還允許「順婚」,即高級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級種姓的女子,但禁止「逆婚」,如果堅持,高級種姓的人會被開除出種姓之外,連最低等的種姓也不會接受她。
不同種姓有不同的權利地位,這對於古印度社會來說再正常不過。顯然,婆羅門權位最高,享有種種特權,其中「戴沃錫風俗」就是典型的婆羅門特權的例子,它起源於原始雅利安人以妻待客的習俗。在《訶利世系》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雅萬國王曾把回家途中的伽爾劫大仙(雅度族人的老師)引到自己宮中做客,並派自己的妻子「款待」大仙,並留宿宮中。一夜風流後的大仙與國王妻子的結晶,就是後來稱雄一時的迦爾雅萬。「戴沃錫風俗」雖然說是雅利安人遺留下的野蠻文明的一部分,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高貴血統人的特權,就連集權力於一身的國王也擺脫不了它的禁錮,更何況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民呢?
種姓制度非常強調婦女貞節,然而,婆羅門在強化種姓制度的另一面,卻保留了原始的戴沃錫陋俗。它打著為女神服務的旗號,實際上是在把一些青年或少女買進寺廟後供婆羅門祭司蹂躪,使他們聲稱的寺院變成了比妓院還骯臟的地方。
在種姓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古印度,一個人的職業也是與其種姓相應是固定世襲的。古印度人相信祭祀是與神靈的對話,是萬能的,所以凡同宗教有關的職業都是神聖高貴的,這樣的職業只有婆羅門的人才能勝任,並世代相傳。凡是那些「骯臟」的工作都應由下賤的人來完成,故低種姓的人只能世代從事掃地、洗衣織染之類的工作。為了維護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利益,高級種姓極力限制和反對各種姓的人改行從事別的種姓的職業。
印度的種姓制度發端於吠陀時代,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極端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卻持續了數千年之久,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只能驚嘆於宗教對整個印度社會及印度人民的影響是如此之深,相對於種姓制度,也許就與婆羅門教的宗教影響,及其相應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有密切的關聯。
『叄』 古印度人是什麼人種
印度在歷史上屢遭異族入侵和佔領,因而人種繁多,血統混雜,語言紛亂,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
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人種:
尼格利陀人(Negrito)
原始澳大利亞人(Proto Austaloid)
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
印度的雅利安人
蒙古人種(Mongoloid)
其中既有黃種人也有白種人
『肆』 古代印度有哪三大人種
今天的印度主要人種是白種人,但是在印度南部邊緣有少量的黑種人,棕色種人及黑白混血人,也許還有更少量的黃白,黃黑混血人,但是已經沒有純種的黃種人了,印度的主要人種還是白種人,這大概就是印度人非常看重種族與血統的原因吧,當然也與印度教把印度人分成四種檔次有著更密切的關系
『伍』 古印度人是什麼人種
1、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
3、達羅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歐羅巴人種,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
4、雅利安-旁遮普人
雅利安人一譯亞利安人,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後納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將北歐五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地區的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定義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實際上兩者毫無關系,相距甚遠。
5、東亞人種
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東亞的東亞人種在不同時期,從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南亞次大陸,東亞人種其膚色多呈紅潤色、白色、淡黃色。
長顱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圓顱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5)古印度有多少種族擴展閱讀:
印度人有著自己的文明,印度人的祖先,是印第安人與蘇門答臘人的後裔,在幾千年的雜婚風俗下,印度出現了白色人種與棕色人。而真正的印度次大陸土著部落人種是像阿育王一樣的尼、藏人種,也都是高度文明的,可是已經消亡了,現在的印度人有七、八成是非洲人的後裔。
從解剖學上來說,印度人和標准白種人的性狀是差不多的。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
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種
『陸』 古印度 古巴比倫 古埃及都是什麼人種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就中國好點 中華民族沒有消失 如今埃及都變成了阿拉伯人 巴比倫不復存在今天的伊拉克也屬於阿拉伯國家 古印度都是民族大混血 唯有中國是始終是以漢人為主體民族 沒有受到野蠻民族的入侵
印度 埃及 是黑種人
巴比倫是白種人
『柒』 古印度人與現在的印度人是同一個民族嗎
古印度人與現在的印度人是同一個民族,北印度雅利安民族以印度斯坦人為最多,此外還有馬拉地人、吉吉拉特人、奧薩人等等民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而從印度獨立出去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分別以旁遮普人和孟加拉人為主體,而達羅毗荼諸民族,以泰盧固人口最多,此外還有泰米爾人等。
(7)古印度有多少種族擴展閱讀: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全國共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餘分別為: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納達族佔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捌』 關於古印度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種姓」這個詞兒,它原來的字義只是「顏色」或「品質」而已。古代印度,也像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一樣,諸侯紛爭、群雄割據。大約3500年到4000年前,雅利安人逐漸由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裡的土著民族。膚色白皙的雅利安人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品質高貴的種族,深色皮膚的達羅毗荼族和其他土著民族則是品質低賤的種族。在那個時候,種姓制度還只是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但隨著工作和職業的分化發展,本來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種姓差別,也在雅利安人中間有了反映,於是便有了四姓(四個種姓)的劃分。最高的便是婆羅門種姓,主要是僧侶,大多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動;其次便是剎帝利種姓,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第三是吠舍種姓,是平民,也就是商人、手工業者和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下等的種姓是首陀羅,是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古代印度盛行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視大梵天為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按照婆羅門教義的解釋,婆羅門是從梵的口裡出生的,剎帝利是從梵的雙臂出生的,吠舍是從梵的腹部出生的,而首陀羅是從梵的足部出生的,是不為「宗教拯救的人」。連神都不去拯救的人,這樣的人還要得么?於是,首陀羅就只能做「別人的奴僕」,專干那些別人不願干、不屑於乾的最低賤的事。這叫服從梵天的意旨。這就是種姓制度的根據。這等於向所有的人宣告了:每個人的地位都是神早就註定了的,是世世代代不可改變的。神的旨意誰敢妄加揣測和動搖呢?
可見婆羅門種姓如何之高貴,也可見首陀羅種姓地位之低賤。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在四種種姓之外,還有比最低賤的首陀羅更不如的人群,就是賤民階級。賤民在印度也叫「不可接觸者」。僅從這一稱呼,就可看出賤民的低賤。據前兩年的資料介紹,全印度賤民就有七千到八千萬人,幾乎佔到印度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這是一支多麼大的隊伍啊!
『玖』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回事
種姓制度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由國家統治者在法律上將社會成員分成三六九等,不同的等級享有不同的待遇。雖然等級制度作為剝削階級有效的統治工具,在世界各國都實;行過,但在古代印度表現得最突出、最充分、最露骨。
隨著時間推移,社會分化加深,種姓制變得越來越復雜,等級越來越多,較首陀羅地位還遠為低下的種姓也出現了,這就是「旃茶羅」種姓,人稱「不可接觸者」和「賤民」。他們不能和社會其他成員住在一個村裡,共用一口井的水;要穿死人衣服,用別人扔掉的容器進食;進城時需敲擊一種木器,以便人們躲避,不致因遇到賤民而晦氣。他們干社會上認為是最低賤的工作,如搬運無主的死屍、清除糞便等,是最受壓迫的社會成員。
由於種姓制掩蓋了階級矛盾,容易在人民中造成對立,有利於剝削階級的統治,因此千百年來印度盡管更換了許多朝代,可這種吃人的制度卻延續了下來,直到今天還可以看到它的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