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女神」指的是什麼
章西女王
Ⅱ 印度烏瑪女神
濕婆大神之妻烏瑪女神有著多種化身,主要的有帕爾巴蒂Parvati, 印度教萬物之母,同時代表創造和毀滅的力量,兼具女性柔美與威猛強悍的特質。在印度,他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所共同崇敬的神祇。就像印度教三位主要神祇一樣,Parvati女神也有許多化身,「Parvati」可以是一種宇宙之母的力量,也可以是一個具有數不清化身的女性神祇的統稱。她以不同的形象出現時有不同的名字(這也是印度教諸神的一貫特徵)濕婆有上千個化身,她也有百多個化身,最有名的是以溫柔相出現的帕爾巴蒂(Parvati),以恐怖相出現的女戰神杜兒噶(Durga )和兇猛的卡莉(Kali)。
帕爾巴蒂(Parvati)是是印度教中著名的雪山神女的名字,她的名字意思就是「來自雪山」,雪山自然就是喜瑪拉雅山(Himalaya)之女。她是一位溫柔的女神,同時也是美麗的象徵。常與濕婆以及她的兒子象頭神嘉涅夏(Ganesh)和卡爾提柯亞(Kartikeyya)一起出現。另外則以與濕婆相吻合的女性生殖力或豐收新娘的形象而受崇拜。
帕爾巴蒂(Parvati)受到人類崇拜,聲望逐漸高過男神們,引起他們的驚慌,所以雷神 Indra 殺死她,砍掉她的頭並將身體拋棄。她的丈夫 Shiva 很傷心,向大梵天 Brahma 求救,大梵天允其所請,但身軀已找不到,遂將Parvati的頭接在妓女身上讓她復活。為了怕 Indra 嫉妒引起雷擊,民眾特地在敬拜Parvati的廟宇刻上性交畫面。雷神生性害羞,不敢看這些景象,就無法以雷電攻擊神廟。
卡莉或許是所有示現的女神中最驚世駭俗的。主司殺戮與破壞,是戰斗女神Durga發怒的形象,手握長劍,面目猙獰、口吐紅舌,穿斷臂做成的裙子,戴妖魔頭骨串成的項鍊的黑面女剎;憑著她種形象,怎麼也難以相信她就是印度掌管死亡與重生的「濕婆」(Shiva)神溫柔美麗的妻子——帕爾巴蒂(Parvati);當她殺盡了世間所有的妖孽,喝盡了他們的鮮血以後,仍然無法平息她的憤怒,為了平息愛妻的憤怒,焦心的濕婆躺到卡莉的腳下。
Ⅲ 印度河谷女神的歷史淵源
大母神在世界各地母系氏族社會的原始宗教當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何如此,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並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伸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3]人類早期普遍存在著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氏族的確立必然是母系,這是由婦女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所決定。那時婦女採集食物,管理氏族內部事務,男人們則從事狩獵活動。狩獵收獲難以保證,而採集植物根莖果實收獲相對穩定。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是生產的組織者,財物的分配者,重大事務的決策者。此外,母系氏族皆起源於一位受人尊敬的女始祖。由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中外都有童貞女神受孕生子的神話。例如,中國就有部族由女始祖感生而來的傳說。據史書記載,伏羲之母華胥氏、炎帝之母女登、黃帝之母附寶、堯之母慶都以及舜之母握登分別在龍、閃電、虹等自然物的感應下使五位太古統治者得以降生。華胥氏、女登、附寶等便是這些部族的女始祖。在小亞細亞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區,也發現了許多類似例子,體現為母神及其身邊的處於從屬地位的年輕男神。其中著名的有埃及的伊希思和賀魯斯;腓尼基的阿斯塔爾特和塔穆茲(阿多尼斯);弗里吉亞的庫柏勒和阿蒂斯;希臘(特別是克里特)的瑞婭和年輕的宙斯。在各個地區這位母神都未曾婚嫁,由聖靈懷胎而最初成為其伴侶的母親,繼而又成為諸神和眾生之母。
這種童貞女神受孕的故事是那個古老時代的遺存。其時,初民對於男性在繁殖後代中的作用缺乏認識,正如E.O.詹姆斯所說:「……最初女神是優先於那位與她相關聯的作為其子或其夫或其情人的年輕男神。有數條理由可以說明她在社會和神殿中的極高地位。但起因卻是:其家庭結構及其更為廣泛的親屬支系幾乎只能源於最初的母親與子女的關系。人們從不懷疑,一個嬰兒只能由他母親所生,無論對其來源和出生作何種解釋……。父親的作用可能非常模糊,甚至不存在。但是母親的作用卻不容置疑,僅僅是觀察的問題。……婦女們由於其令人費解的特性和不能說明的屬性與作用,如月經、懷孕、生育、哺乳,從來就是神秘之人,使人產生神聖的反映和評價,滲透了宗教情感,並立即賦予她神聖和禁忌。」[4]古代還流傳著女媧氏造人一類的神話,這說明女性崇拜是母權社會的重要特徵。追溯血統和繼承財產無一例外通過女人世代相沿,而不是通過男人。也許,這就能在相當程度上解釋為什麼在原始社會中女權優先。
另外還需指出一點,原始社會中財富積累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農業的發展,一為馴養家畜。根據埃及神話傳說,奧希利斯從伊希思那裡接受穀物的種子,這使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崇拜大母神的民族中,農業文明具有女性起源。如前所述,採集和保存食物的工作大都由婦女進行,這項工作逐步發展為部落居住點附近的種植業。於是,在犁發明使用之前,農事幾乎普遍成為女人的工作。從這點來說,農業可能是婦女的創造。在提供食品方面,農業仍然優於由男子從事的狩獵,因此婦女地位十分崇高。在農業獲得相當發展且未夾雜有任何畜牧階段的地方,母權因素往往成為社會的推動力。例如北美的易洛魁人和普韋布洛人等部落,在那裡馴化動物沒有發生,而農業在婦女手中獲得了重要發展。在印度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一些部族中,稻穀文化是維持生活的主要手段,而發展畜牧業的條件並未出現,因此這里也保存著母權社會的秩序。同樣,社會的母權性質曾在許多非洲的部族中存在,因為他們的主要生產活動為農業。農業部落崇拜作為女神的母神,初期主要是對地母的崇拜,其儀式基於豐饒巫術。在原始思維中,婦女耕種土地和養育兒女的能力,與大地生長植被效應等同。人們普遍信仰婦女能使果實繁多,因為她們知道如何生育後代。基於巫術的相似律原則,初民們認為孕婦播種的土地會獲得豐收,而不育婦女會使土地貧瘠。後來,這種對地母的崇拜,發展為對無所不在的母神的崇拜,這是農業文明的特點。於是,由於婦女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中優於男性的強勢地位,在原始社會至關重要的兩種生產活動——生殖繁育與物質生產中的明顯作用,以及其在初民眼中的與生俱來的神秘感,當人類文明之始——母系社會的原始宗教形成時,母神自然保持著至尊地位。
Ⅳ 藏語仙女怎麼說
藏語仙女的說法拉姆。
原因是「 拉姆」是藏族婦女的名字。 它的意思是「仙女」,一個非常美麗的女神。 「 拉姆」是一個仙女家庭,他們拯救並挽救了苦難的生命,也是藏傳佛教各流派所崇拜的女性奉獻團體。
七世紀中葉,趙無極的宋贊·甘波國王在拉薩建造了大昭寺,並特別邀請印度女神吉祥女神坐在大昭寺的三樓,以保護寺廟並保護大昭寺和拉薩市。 藏族人從遠方的班丹蘭(Bandanlam)取了一個吉祥的女神的名字。
藏族人從小就學習諺語。藏族諺語有悠久的歷史,在公元9世紀前後的藏文史料中,有一部《松巴諺語》集,就記錄了一批諺語。藏語稱諺語為「丹慧」,無數丹慧內容豐富,寓意深邃,貫穿在神話、傳說、寓言和故事等民間文學作品中。藏族諺語常用排比、譬喻、誇張等手法,而它最突出的特色,在於具有燦爛的民族色彩和濃郁的高原氣息。
常用藏語
1、 您好
發音:ta-shi de-lek
中文諧音:扎西德勒
意思:扎西是藏語的吉祥,德勒則是如意,直譯就是吉祥如意。
使用時機:這句話帶有濃厚祝福的意思,主要用於和人見面時使用。
2、 謝謝
發音:thuk-je-che
中文諧音:圖接且
使用時機:和平常中文使用的語境相當,在藏地旅遊時,如果服務生或是當地人提供幫助或服務,都可以用這句。
3、對不起
發音:gong-da
中文諧音:汞塔
使用時機:等同於英文的Sorry,用於道歉時使用。
4、 是 / 不是
發音:re / ma-re
中文諧音:勒 / 馬勒
使用時機:表達對一件事情的真偽判斷。
5、 沒關系
發音:gye-nang-kyi ma-re
中文諧音:給囊吉 馬勒
使用時機:如果別人跟你道歉,可以用這句安慰他,或是說明一件事情不用太擔心。
6、慢慢的
發音:ka-le ka-le
中文諧音:卡雷 卡雷
使用時機:希望別人把動作放慢時可以使用,例如講話慢一點或是走慢一點。
Ⅳ 用殘忍都形容不了!印度的薩蒂制到底有多恐怖
印度的薩蒂制聽到就會感覺毛骨悚然,非常的殘忍,薩蒂制是古印度傳下來的一個古老習俗,至今印度的一些部落還在執行這個制度。
三、關於薩蒂制的傳說:印度女神。在古印度有一位以美為稱的女神,名為娜拉亞尼·薩蒂瑪塔,有一天她丈夫決定帶她回去故鄉居住,本來兩個人就是奔著回鄉度蜜月的,誰想到在路上丈夫被毒蛇咬到不治而亡,薩蒂見到丈夫死去非常的傷心。她請求過路的人幫忙搭個柴堆,然後便抱著丈夫跳進了火堆中,在後來一直被印度人當作最美的愛情故事來贊頌。
Ⅵ 印度女神卡莉和濕婆是啥關系她為啥踩著濕婆呢薩蒂和濕婆又是啥關系
卡莉是薩克蒂的一個化身,卡莉的舞蹈會毀滅世界,濕婆為了不讓卡莉毀滅世界於是用身體墊住卡莉。濕婆是自願的,並非被降伏。
Ⅶ 4歲出道13歲拿獎,印度寶萊塢女皇希里黛玉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她可是保持了十多年的寶萊塢女皇稱號,而且也是拍了236部寶萊塢電影,四座Filmfare獎最佳女主角
Ⅷ 印度的守護神有哪些
印度教眾神
梵天/Brahma/ブラフマ
最普遍的觀念認為梵天是眾神之首,宇宙的構造者和世界的守護者.他被認為是從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來的;也有的說他是從毗濕奴肚臍上生出的蓮花中誕生的。梵天本來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體現,但是當其演化為與其他神一樣具有了肉體的時候這個神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開始了墮落.
八部眾:婆羅門神話中有八種不同部類的神,是佛教八類護法天神。其中以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故稱「天龍八部」,亦稱「八部眾」。
天天眾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 「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盪,極為優美。在古印度神話中,他們屬於半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他們為天神備制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 他們在佛前演唱的時候 『三千世界皆為之震動『。
毗濕奴/Vishnu/ヴィシュヌ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維持的神毗濕奴.掌管世界的繁榮並維護世界.在《吠陀》中,毗濕奴僅僅以「三步」著稱,他用三步量出了地界和諸天的大小。這一行為的意義後來在史詩中被引申為包括其他職能,毗濕奴等同於創造者和最高神。
毗濕奴的天國韋昆塔在世界之山梅盧正的山坡上,方圓八萬英里,全部用黃金和寶石築造。韋昆塔有五個池塘,塘中長著藍色的、紅色的和白色的蓮花;毗濕奴和拉克希米置身於白色蓮花之中。
與強調暴力的濕婆不同,毗濕奴的神話更多地體現了他睿智的一面.毗濕奴經常通過化身的辦法來尋找不可動的法則的空子從而達到目的.他最有名的事跡都是通過化身而不是他本人完成的.
濕婆/Siva/シヴァ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破壞神濕婆.當一個時代結束時他毀滅世界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吠陀時代濕婆的前身魯陀羅,是紅色的風暴和閃電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們必須好言撫慰的牲畜和醫葯之神。作為閃電之神。由於魯陀羅是濕婆的前身,濕婆作為他的後繼者可以要求得到眾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權候補者的地位。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 「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迦樓羅
金翅鳥。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 佛教中的金翅神鳥,極其龐大,據說兩翅展開就有 336萬里。 密宗中 迦樓羅 象徵勇健菩提心。
緊那羅
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緊那羅與乾逹婆的聯姻 緊那羅的頭上都長有一個犄角,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疑神。
羅剎女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帝釋天
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既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因陀羅。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傳說其「身體巨大,力大無窮,全身茶褐色,毛發直立。手持金剛杵,坐在軍車上巡視大地」。在佛教中隸屬八部眾天眾中的二十諸天。傳說釋迦降生時,他與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為女相帝王身。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亦被稱做「斗神」,但皆處於劣勢。因為他太好戰,所以後世便把戰場稱做修羅場。(很符合要毀滅一切的阿修羅形象,此外,大家該知道「非天夢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歸正,成了護法「八部眾」之一,輪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羅道。(阿修羅在眾多漫畫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聖傳》)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大唐雙龍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門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為人所樂道的當然是孔雀明王,看過獲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guggle:不過一直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位佛的「忿化身」,知道的高人請賜教)
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意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有時又譯為「開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薩稱為大士的,比如「觀音大士」既是。菩薩在佛國的地位僅次於佛,最有名的四個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本來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話中的狼牙棒、粗棒,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的武器。金剛由金、銅、鐵;山岩製成,有4角或l0O個角,還有1000個利齒,在佛教中,金剛以其譬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成為堅固、不滅的象徵。古印度兵器金剛桿也作為豐產的象徵,也曾作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則表示伏魔、斷煩惱、堅利智的法器。
金剛力士:就是一些手執金剛柞在佛國從事護法的衛士。
金剛密跡:又叫密跡金剛、密跡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剛杵給佛擔任警衛的夜叉神的總頭目。「夜叉」是梵文音譯,又譯為「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大日疏經》卷一說;「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為密跡。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跡」是因其能聽到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
Ⅸ 印度河谷女神的簡介
上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溫迪亞山區發現了一件業已風化的石灰岩雕刻品,造型酷似一尊母神像,年代應屬舊石器時代晚期。這大概是印度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母神像。公元前2700—前2400年,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北部和南部,曾分別出現過茲霍布文化(Zhob Culture)和庫里文化(Kulli Culture)。在這些文化的村落遺址中,出土了以地母神為主要形象的大批陶俑。這說明,當時,由於農業的發展與村落之間聯系的加強,女神崇拜廣泛流行。正是從這些陶俑中,人們可以一睹典型的印度原始母神的風采。庫里文化的陶俑多為腰部以上的半身塑像,下面是八字形的底座。這些陶俑臂膀彎曲,手置於臀,通常乳房顯露,雙眼以小石子做成,有著精心梳理的發型,佩戴類似貝殼的橢圓形飾物,並飾有臂釧和手鐲。在茲霍布的遺址中發現的大批陶俑也都屬於庫里類型,她們頭罩頭巾,頸佩項圈,鼻大,狀如鳥喙,有著圓圓的眼窩和細長的嘴,乳房誇張。這些女神像大都身佩貝殼飾物,表明她們兼司生殖和豐饒,這在茲霍布河左岸附近莫卧兒袞代(Moghul Ghundai)山上發現的一具石雕陽物以及在河右岸的佩里亞諾袞代(Periano Ghundai)附近山地一塊十分醒目的女陰(yoni)雕刻上獲得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