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點頭這一普通的肢體語言,在別的國家有不同的意思嗎
小編認為,人生在世,身而為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不同的國家同一種肢體語言卻有著不同的含義,畢竟世界那麼大,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承。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談一談點頭這普通的一肢體語言,再別的國家有什麼不同的意思嗎?
好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到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要和我們分享的,都可以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哦。
❷ 印度人的搖頭方式到底都是什麼意思
印度的搖頭意思確實需要理解,個人表達意思不同,不過一般用來表示「同意」
❸ 印度人民為什麼搖頭表示接受呢
搖頭Yes點頭No———印度人的身體語言.這種類似慢節奏搖頭迪斯科的動作,是表示肯定的意思.與非暴力不合作沒有關系。
❹ 印度人為什麼用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反對呢求解
去班加羅爾的時候問過這個問題,印度同事的解釋是很多印度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下意識的左右輕柔的搖晃腦袋,並沒有用搖頭表示贊同的習慣。
❺ 印度人搖頭點頭的意思跟我們相反嗎
對,印度人搖頭就是對的意思,搖頭yes點頭no
❻ 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禮儀有哪些
1、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
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2、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
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3、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
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
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4、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
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5、擁抱:
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❼ 同樣是表達贊同,為什麼中國人點頭而印度人確是搖頭呢
通常我們的習慣是點頭yes,搖頭no,印度卻恰恰相反,點頭no,搖頭表示yes,用點頭或搖頭表達是或否屬於肢體語言,很多人認為全世界的通用語言是英語或者西語,但實際上,肢體語言才是全球通用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每個人基本都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大致判斷出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
印度的等級制度導致人們很難去說no,所以點頭的表達方式也是完美的妥協,給人留有表達的餘地,很多外國遊客到印度旅遊特意觀察了印度人的這種習慣,但是本地人很少注意到,看來這種習慣已經在印度人心裡根深蒂固,不只是生活方式的形成了。
❽ 文化差異容易產生誤會,有哪些搖頭表示「是」的國家
文化差異的國家我只記得有個阿爾巴尼亞的,他們搖頭表示同意,點頭的表示不同意呢,和我們是反著來的。
❾ 去印度旅遊跟當地人交流時,對方一直晃頭,到底是什麼意思
去印度旅遊的時候和當地人交流,對方總是一直搖頭,是屬於印度搖,是印度人獨有的一種交流方式,也許我們認為語言不通,交流困難所以才搖頭,其實不是,搖頭晃腦是印度人的一種習慣,不同的搖頭方式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在印度人的意識里,他們認與別人談話的時候搖頭晃腦的是對人家的一種尊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印度的普通民眾對他們國王等統治階層的人非常的恐懼,不敢公然說不。不敢搖頭的人們就把頭先慢慢的歪向一邊,然後再慢慢扭回來到另一邊,就這樣反復慢慢的轉動,這樣一來,既沒有直接表示yes, 又沒有直接表達no,我也沒搖頭也沒有點頭,至於什麼意思,就自己看著辦吧。
❿ 印度人講話為什麼老喜歡搖頭
對印度人的了解,除了讀過一些泰戈爾的詩歌,看過《流浪者》、《大篷車》之類的歌舞電影之外,別的幾乎一無所知。當然,通過瀏覽一些書籍和報紙,知道這個國家歷史悠久,人口總數僅次於中國,經濟發展迅猛,還有那裡各類宗教對人們的影響深遠,民族眾多,光成型的語言就有兩千多種。
這次還沒上車,就有黑黢黢三對印度年輕人外帶一個一歲的嬰兒等在那兒。他們參加華人旅行團自然是為了節省費用,可是這對導游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他們有權要求我漢語講解之後再用他們聽得懂的英文重復一遍,否則他們將拒付合同規定好了的小費。這不僅僅是收入問題,更重要的是牽扯到導游的職業榮譽。我一向認為,客人出現不滿和拒付的情況,錯的不該是他們。但義大利深不見底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即使用練了幾十年的漢語來解釋,還經常語塞。但我轉念一想,畢竟沒讓我用孟加拉語或者梵語來說吧。咱們走著瞧。
前兩天還算好對付,尤其車到電影聖地戛納之前,我用英語評介了幾句印度電影,居然引出他們的應答和笑聲來。但接下來將到義大利的比薩時,我確實找不到詞兒了。奇跡廣場上的三個主要建築:大教堂、洗禮堂和鍾樓(斜塔),都有八九百年的歷史。教堂是托斯卡納大區最早出名的大型宗教建築,融合了幾大流派的建築風格,它在西方建築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另外,斜塔從建造的那天起就故事不斷,尤其近些年的拯救過程更是充滿戲劇性的科學探索。對此,我的托詞顯得有些無奈和油滑:「印度朋友們,我有一個主意,斜塔前面有好幾種語言的介紹,你們先去看,如果有問題,請不要過於不好意思向我提問。」他們聽罷又是一片笑聲。
這辦法當然不行,連我自己都通不過。所幸我背著筆記本電腦,還恰好有一張「探索頻道」製作的關於比薩斜塔的 D VD光碟。於是當晚我就把他們一起組織到下榻酒店的餐廳里,播放光碟給他們看。那個片子做得當然沒得說,他們觀看時認真的態度也令我關注起他們來。那天晚上過後,我跟他們之間產生了某種朋友般的諒解,每到一地,他們自覺地去購買英文導游畫冊,很少再提我用英文回答不了的問題。有時還安慰我說,他們理解用英語講解這些古跡有多難。這反倒弄得我不好意思起來。
漸漸地,我在這些印度人身上發現了許多稀貴的品質:他們個個身體健康,待人和藹,不沾煙酒,對事物專注,守時而安靜,他們的眼睛裡放射出一種單純的光芒,時常令我思索和莫名地感動。我跟他們交談過,他們是虔誠的印度教徒。有時我想,看來人有信仰總比什麼都不信要強。他們是非常自律的素食者,除了簡單的早餐可以在酒店吃之外,他們從不參與團餐。他們的飲食是個謎團,第一天就見到他們抬著一個裝著微波爐的大紙箱,我還挺納悶,後來才知道,他們一路抬著這個大傢伙,是用來做飯吃的。直到旅行結束,茹毛飲血慣了的法國司機知道這個之後,吃驚得眼珠子都快掉了出來。
他們帶的小男孩簡直是個奇跡,八天漫長的旅程,大巴動輒在洲際高速公路上馳騁四五百公里,此中顛簸連一些成年人都吃不消,而這個有一對大黑眼睛的孩子很少哭鬧。自打我給孩子在車的最後一排開辟了一個小床之後,這孩子只要跟我四目相對,準保笑盈盈的,像一個皮膚幽深的天使。
據統計,人類的肢體語言有幾十萬種,超過最全版本的《韋伯斯特英文大辭典》。我想更為重要的是人的情感和心靈溝通,它是絕對超越話語和肢體語言之上的。只要有溝通的強烈願望再佐以一定的技巧,你就會無往而不利。對於這一點,我想那些印度朋友會同意的。而他們表達 O K時是搖頭,當他們一起表示 O K的時候,就像一片大黑撥浪鼓一樣,搖得我心裡一陣陣發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