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我對印度狼孩是怎麼看的

我對印度狼孩是怎麼看的

發布時間:2022-06-04 11:05:17

『壹』 印度狼孩事件說明了說明問題

狼孩的現象很奇怪,也很少見。
我想說明了兩點:一、動物也是很有母性的,有時候會撫養人類的孩子。二、狼哺育的孩子只能像狼一樣行走,不會說話。說明人類的語言和行動等都本領不是遺傳的,是後天學會的。
印度狼孩包括其他的一些狼孩回歸社會以後很不適應,學習人類的語言和動作很困難,活的時間也很短。說明了人類一出生的時候其自然屬性和動物其實差不多。而且人類的學習有一個最佳時間,一旦錯過了最佳時間,將很難再學會了。

『貳』 狼孩故事的啟示

說明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兒女不負責任,他們將自己的孩子的生死置之度外.我們應該幫助狼孩,讓他們得到正常人應有的生活,不能用一種怪異的眼神去看待他們,他們會變成狼孩,這不是他們願意的.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們.

『叄』 狼孩兒的故事說明了什麼

1、「狼孩兒」是指從小被狼攫取並由狼撫育起來的人類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個,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發現的兩個。狼孩和其他被野獸撫育的幼童又統稱為野孩兒。

2、「狼孩兒」的故事說明:人類的知識與才能不是天賦的,直立行走和言語也並非天生的本能。所有這些都是後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產物。

從出生到上小學以前這個年齡階段,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人腦的發育有不同的年齡特點,言語的發展可能有一個關鍵期(發音系統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神經通路,以後要重新改變,非常困難)。錯過這個關鍵期,會給人的心理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因此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的幼童,就不會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也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成人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長期離開人類社會後又重新返回時,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這就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人類社會環境對嬰幼兒身心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3)我對印度狼孩是怎麼看的擴展閱讀:

狼孩兒事例引發的思考:

人們會問:這些「狼孩」回到人類社會後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麼不同?

據記載,印度「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獨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

。每天午夜到清晨三點鍾,她們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只知道飢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間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樣。只是在一年之後,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們看到卡瑪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一滴淚」。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2年後才會直立,6年後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並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4年內只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時才學會45個詞並勉強地學幾句話。

在最後的3年中,卡瑪拉終於學會在晚上睡覺,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死去了。辛格估計,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此外,關於狼孩是否需要回歸人類社會 及如何回歸也引發了人們的不同觀點。有觀點認為,與其讓難以接受人類社會的狼孩經歷痛苦的融入過程,不如順其自然,畢竟狼孩的人身權益也是應該受到尊重的;而反對此觀點的人認為,讓狼孩接受人類社會是保障他們人身權益的前提。兩種觀點的爭論至今伴隨狼孩問題存在著。

『肆』 狼孩的故事是真的嗎在古羅馬、印度和蒙古都有狼收養小孩的傳說。

是真的...
資料:
"那還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
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於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
人的怪物」尾隨在三隻大狼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於發現這兩個「怪
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
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
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狼孩」一事。
據美國《自然史》雜志1976年4月號刊登的一篇書評說,「狼孩」的發現者、孤兒
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寫的《狼孩和野人》①一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
努力把這兩個像狼的女孩轉化為人的經過,書中還附有美國人類學家津格的評論。
①此書於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像印度「狼孩」這種野獸撫育人類幼童的事例絕不止一件。1875年時,著名的瑞典
生物學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類著作中,就記載了關於野獸撫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
德國黑森發現的被狼哺育長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發現的與熊一起長大的小孩;及
1672年在伊朗發現的為綿羊所哺育的小孩。據傳我國古籍中也記載過有關「狼孩」的事
例。
最近上海《少年報》編輯部知識組的同志,還為本文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資料——
據伊拉克《笛子報》1978年第339期報道:
一批醫生和心理學教授正前往肯亞首都內羅畢,去研究一個曾在猴群中生活過的
男孩。
這個男孩是四年前蒲隆地的一些村民發現的。發現時,他全身赤裸,身體大部分長
著毛,用四肢爬行、跳躍。村民們經過一段緊張的追趕,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一家
精神病醫院,現在住在肯亞的一家醫院里。
人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約翰」。已確定他現年八歲,是在森林中與家人失散或是
家裡人全部遭難後獨自留下的。猴子們見到他很高興,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來撫養,並保
護他免受其他動物的傷害。
在被發現後的一段時間內,他學習了兩腳行走,由於回到人類中生活,性情也變得
溫順了。但是,他至今還不會說話。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習慣吃人們所吃的各
種食物。
關於被遺棄在森林裡長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國大革命時代,獵
人從森林裡找到了一個17歲的男孩,由於長久隔絕於人類社會之外,找到他時已變成
「野獸般的孩子」。這一發現曾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並進行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
這個野男孩死於40歲。據說經過長期人為的訓練,他終於被「馴化」了,「失盡了他的
動物行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龍的野男孩》一書,介紹了這個野男孩被發現的概況。
至20世紀50年代末,科學上已知有30個小孩是在野地里長大的,其中20個為猛獸所
撫育:5個是熊、1個是豹、14個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開首講的印度「狼
孩」。
人們會問:這些「狼孩」回到人類社會後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
么不同?
據記載,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
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獨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行。怕
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
地上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點鍾,她們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
只知道飢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間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
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樣。只是在一年之後,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
們看到卡瑪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一滴淚」。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
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2年後才會直立,6年後才艱難地學會
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並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4年內只學會6個詞,
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時才學會45個詞並勉強地學幾句話。在最後的3年中,卡瑪拉終
於學會在晚上睡覺,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死
去了。辛格估計,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狼孩」的事例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呢?
我們知道,人類學和心理學工作者往往通過對高等類人猿的觀察和實驗,來探索人
類語言、智力及許多社會行為和習性的形成過程,而人類兒童與動物共同生活的意外事
例,卻提供了少有的機會,通過對這一類特殊情況下的人的觀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
價值的資料。
首先,「狼孩」的事實,證明了人類的知識和才能並非天賦的、生來就有的,而是
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會化了的人,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環境,
脫離了人類的集體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點。而人腦又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
物,它本身不會自動產生意識,它的原材料來自客觀外界,來自人們的社會實踐。所以,
這種社會環境倘若從小喪失了,人類特有的習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發展不了,一如
「狼孩」剛被發現時那樣:有嘴不會說話,有腦不會思維,人和野獸的區別也混滅了。
這里也應當指出,「狼孩」本身畢竟是人類千世萬代遺傳下來的後輩,因此當「狼
孩」回到了人類社會中,必然會逐漸恢復人類特有的習性。印度「狼孩」盡管似乎成了
野獸般的生物,但她死時已接近於人了。而辛格夫婦所豢養的那些家狗從沒有學會直立
行走,更沒有學會說話。
其次,「狼孩」的事例說明了兒童時期在人類身心發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
兒童時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例如僅就腦的重量而言,新生兒
平均約390克,9個月的嬰兒腦重560克,2.5歲到3歲的兒童腦重增至900~1011克,7歲
兒童約為1280克,而成年人的腦重平均約1400克。這說明在社會環境作用下,兒童的腦
獲得了迅速發展。正是在兒童時期,逐步學會了直立和說話,學會用腦思維,為以後智
力和才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狼孩」由於在動物中長大,錯過了這種社會實踐的機會,
這就使她們的智力水平遠遠比不上同年歲的正常兒童。
再次,正如個體發育史是它的種系發展史簡短的重演一樣,人類幼兒智力的成長過
程也反映了從猿到人漫長歷程中人的智力的發展歷史。由於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狼孩」
未能學會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們的發言器官——喉頭和聲帶的運用受到阻
礙,發不出音節分明的語言。更重要的是,由於脫離人類社會,印度「狼孩」自然不會
有產生語言的需要。此外,她們總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從下方攝取印象,不可
能使頭腦獲得較其他四腳動物更多的印象,這一切根本地阻滯了她們智力的發展。「"

『伍』 狼孩是怎麼回事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人的心理特徵是天生的重要,還是後天獲得的更為重要?周圍環境、習慣和人的生存條件在人生命的最初幾年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對「狼孩」現象的研究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莫大的希望。

英國作家P.吉卜林著名的短篇小說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人與野獸共處的令人稱奇的故事。一群狼從一隻兇殘的老虎那裡救下一個男孩並喂養他,人們稱他為狼孩。後來他成為一個美男子、大力士和「熱帶叢林的主宰」。古羅馬關於羅馬締造者孿生兄弟羅慕洛和穆斯的傳說同樣講述了一隻母狼搭救並哺養他們的故事。還有關於人猿泰山的多集電影也值得提起,他是在熱帶叢林中猴子的陪伴下長大的。這些作品的根據是什麼?純粹是杜撰,還是確有其事呢?

其實,確實有令人信服、證據確鑿的材料來證明野獸哺養小孩的事情。狼、熊、老虎、猴子、豬都曾充當過哺養者。這類悲劇性的事件多發生在鄉村地區,那裡的生活方式不允許大人們時時刻刻地照料自己的小孩兒。經常是在小孩兒丟失之後,父母卻還懵懵懂懂的。

其中人們最常提到的一件事發生在東方印度一個叫米德納普爾的村莊里。1920年秋天,在一個狼窩附近人們跟蹤發現了兩個小女孩,並把她們捕獲。一個女孩大約一歲半,另一個大概八歲。根據觀察判斷,成齡狼像照料自己的後代一樣照料了她們。姐妹倆能夠靈巧地用四肢行走,像狼一樣長號,有抓撓的習慣。她們被送進了孤兒院,年齡小的女孩在那裡很快就死去了,年齡大的那個活到了16歲。她逐漸學會了像人一樣站立和行走。她甚至習慣了人類的食物,但她僅能學會三十多個單詞。

1972年印度北方的一所孤兒院來了一個由母熊撫養的3歲的孩子。這個小男孩後來與人生活了大約14年,但在許多方面他還保留了野獸生活的習慣——十分警覺,對學習沒有特別的興趣。

前不久人們在烏干達的熱帶森林中發現了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他的養父母是黃狒狒。盡管人們想方設法,但他仍是彎曲著腿奔跑,不穿衣服,只吃生水果、蔬菜和草。醫生們推測,這個孩子是在嬰兒時期落入熱帶叢林中的,他對人類社會充滿了敵意。

對孩子們在幼年不幸落入動物群中的事例進行的大量研究使科學家們作出了不妙的結論。重新教育這些孩子、使他們養成人類生存的習慣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小說里狼孩的故事情節是按照文明道德的高級法則來演繹的話,那麼在實際生活中一切都要復雜得多。早在17世紀著名的瑞典科學家卡爾·林耐就對動物世界的分類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分類法構成了現代生物學的基礎。他的著作中關於人的那一章專門辟出一節,題名為「理性和野性共存的人」。

現代的研究者們把那些在森林和熱帶叢林動物之間開始自己生活的孩子們列入所謂的第三文明。他們認為,狼孩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但也還不算野獸。他們的生理條件使他們不能敏捷和迅速地逃離危險、不能找到足夠的食物、不能去爭取獸群的領袖地位。當然,他們可以具有敏銳的嗅覺,他們的聲帶能夠發出吼叫聲和長號聲,他們之中有些人的眼睛甚至會在黑暗裡發光。但是他們也不會完全採取野獸們的生活方式。在與人的交往之中,有時經過與他們多年持久、耐心的工作之後,他們就像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能夠獲得「初步的人的面目」。但是目前還沒有聽說這種人能夠重返正常人的生活的個例。

『陸』 印度的「狼孩」具有人的一切特徵,從本質上當然屬於人,正確嗎

生來就是人,只不過之後狼撫養過,當然還是人

『柒』 「狼孩」的事例,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環境可以改變人
首先,"狼孩"的事實,證明了人類的知識和才能並非天賦的、生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會化了的人,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環境,脫離了人類的集體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點。而人腦又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它本身不會自動產生意識,它的原材料來自客觀外界,來自人們的社會實踐。所以,這種社會環境倘若從小喪失了,人類特有的習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發展不了,一如"狼孩"剛被發現時那樣:有嘴不會說話,有腦不會思維,人和野獸的區別也混滅了。
其次,"狼孩"的事例說明了兒童時期在人類身心發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兒童時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例如僅就腦的重量而言,新生兒平均約390克,9個月的嬰兒腦重560克,2.5歲到3歲的兒童腦重增至900~1011克,7歲兒童約為1280克,而成年人的腦重平均約1400克。這說明在社會環境作用下,兒童的腦獲得了迅速發展。正是在兒童時期,逐步學會了直立和說話,學會用腦思維,為以後智力和才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狼孩"由於在動物中長大,錯過了這種社會實踐的機會,這就使她們的智力水平遠遠比不上同年歲的正常兒童。
再次,正如個體發育史是它的種系發展史簡短的重演一樣,人類幼兒智力的成長過程也反映了從猿到人漫長歷程中人的智力的發展歷史。由於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狼孩"未能學會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們的發言器官--喉頭和聲帶的運用受到阻礙,發不出音節分明的語言。更重要的是,由於脫離人類社會,印度"狼孩"自然不會有產生語言的需要。此外,她們總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從下方攝取印象,不可能使頭腦獲得較其他四腳動物更多的印象,這一切根本地阻滯了她們智力的發展。"狼孩"的事例從反面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起源過程中如果沒有直立行走和語言的形成,人類祖先就不可能實現由猿到人的轉變,而直立行走和語言的形成卻又離不開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勞動。所以狼孩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沒有勞動,也就沒有可能實現從猿到人的轉變!

『捌』 狼孩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啟示:

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環境能夠影響人,也能改變人。一個人生活在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就會變成優秀的人,生活在平庸消極的環境中就會變成一個糟糕的人。

狼孩的事實,證明了人類的知識和才能並不是天賦的、生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會化了的人,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環境,脫離了人類的集體生活就構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點。而人腦又是物資世界長時間發展的產物,它本身不會自動產生意識,它的原材料來自客觀外界,來自人們的社會實踐。

(8)我對印度狼孩是怎麼看的擴展閱讀:

狼孩是從小被狼攫取並由狼撫育起來的人類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個,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發現的兩個。狼孩和其他被野獸撫育的幼童又統稱為野孩。、

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

『玖』 狼孩的事例說明了什麼

從小被狼攫取並由狼撫育起來的人類幼童一般被稱為「狼孩」。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狼孩」有10個之多,但是有關「狼孩」的一個最典型、最著名故事則來源於印度,它說的是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裡,人們在打死大狼後,於狼窩里發現了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兩個人形模樣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7、8歲,被取名為卡瑪拉;小的約2歲,被取名為阿瑪拉。後來她們被送到一個孤兒院去撫養。阿瑪拉於第2年死去,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剛被發現時,其體態特徵是:下頜骨發達,犬齒比一般的牙高出一半,眼睛適應黑暗並熠熠發光,怕火、光和水,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鼻子扁平形圓,嗅覺極佳;耳朵形大扁平會扇動,聽覺極靈敏;皮膚異常敏感,胳膊長及膝蓋,用四肢行走;面頰顴骨似大疙瘩般高聳,頭顱細長,前額狹窄不端正且有許多皺紋;生活習性與狼一樣,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卡瑪拉經過9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卻只相當3、4歲的孩子。 後來的人們也就是以此為例證來解說先天與後天的關系,來說明和強調人類社會環境對嬰幼兒智力發生、身心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的。但事實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嗎? 這里,我們先姑且不來論這個故事的真假——因為如果真有此事的話,起碼有這樣的幾個疑點和問題是不易解開的: ①這兩個孩子是被人遺棄的還是被狼俘獲的? ②兩個孩子間相差六歲,那麼他們到底是一次,還是分別被狼俘獲並哺育的? ③如果是一次的話,那麼大一點的孩子剛被拖入狼窩中去的時候就已經有六歲的年齡了,而當時孩子身體的發育情況要是正常的話(即有正常的人腦),那麼此時的她就已經具有人的正常智力,並且就已經該掌握人的正常語言了,因此即使有兩年的時間脫離了人間正常的語言環境,可當她一旦回到人類社會之中,其大腦的語言功能還是存在的,她的語言模型還是保留的,她的語言能力也會很快恢復正常的,何以會造成「十年磨一『詞』」的情況出現呢? ④如果她們是分開兩次被狼俘獲的話,那麼她們倆就一定都是在嬰兒時期就脫離人群了。假如是這種情況的話,事情就更為蹊蹺了。一則,因為人類嬰孩的自我生存能力在動物界里是最為低下的(誠如德國學者赫爾德所言:「一個新生的嬰兒,如果把他放到動物中去的話,那他就是自然界中最孤苦伶仃的孩子,全身赤裸、貧苦孱弱、柔怯膽小、無力自衛」),因此脫離正常人類生活環境的嬰兒,其存活率是極低的——況且這還是一個涉及到兩個人類的嬰兒在能食人的狼群中存活的問題,這就更是不可思議之事了。二則,又因為狼的壽命和哺乳期都決定了它們沒有能力由一批狼來哺育兩個來自人類的孩子。一般講,母狼的產奶期最長也不過四個月,而嬰兒的哺乳期則長達一年,在這種情況下嬰兒要得以成活,就必須一舉改食肉類或死屍,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之數月以後母狼的家族解體,眾狼就會四齣成群游盪,這時的嬰兒又該怎麼辦?在狼的交配期到來、或者在新的一窩狼崽出世之時,他們又該如何度日?(正基於此,德國的動物學家赫爾施梅克認為:「若說母狼能學會喂養人類哺乳期中的嬰兒,那純屬一派胡言」) ⑤人類的生理功能和身體器官是自身物種的基本特徵與特性,只要一個人是在正常的基因狀態下正常的生育下來,那麼他的這些生理功能和身體特徵是不會以他所處身的生活條件的改變或飲食結構的變化,而就能使其改變身體形態或者發生生理變性的。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在我們中國有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風俗和惡習就是女人纏足問題,按理說這樣一個連續性的、長期性的;中間從未間斷過的行為完全應該使我們處身於現代的女性都會從一生下來就成為小腳女人了。但是我們看到,現在除了女性患腳骨拇外翻的比例要比男人多以外,我們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一例先天小腳型的女人這樣的一種情況出現。因此那些所謂的熠熠閃爍的目光、高出的犬齒、發達的下頜、過膝的胳臂、扇動的耳朵等性狀,又怎麼可能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演變出來呢?即或是返祖現象,又何以能夠同時在兩個兒童身上同時體現出來呢? 好了,盡管我們對狼孩問題尚存如此之多的疑問,但我們的這個論題,還是以此故事的真實性作為基本條件先接受下來,然後才又作出了如下的有關判斷和結論: ①狼孩的故事假如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這兩個所謂的狼孩一定也是先天愚痴型的人(因為從外部體征看,她們的頭顱瑣削、顴骨高聳、前額狹窄不端正且又皺紋很多——這些都是智力低下和大腦發育不夠健全人類的基本外部特徵。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英國的福赫特教授就曾詳細地描述過尖頭型白痴的一些特徵:顱骨比正常的要小,而腦神經的迴旋折疊也不那麼復雜。額竇,或眉上面的隆起處,發展的很厲害,而上下頜的向前突出,則達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從而使這一類白痴和人類的一些低級類型有幾分相像,他們的智力,以及其它大多數的心理才能是極度微弱的。他們無法取得語言的能力,也完全不能對事物進行持續的注意,但很喜歡模仿),或者是一個未開化種族的孩子(就是在發現狼孩的地區,有幾個部族也是極不開化的),如若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們本身也就不具備智力發生的先決條件,因而也就不足以作為正常的人類代表,來驗證和解說有關人類智力發生的這樣一個事關全局和意義重大的問題,並把它當作一種科學根據了。 ②雖然有關狼孩一類的事例非常鮮見(據報載,迄今人類總共也只是發現了幾十起有關野獸撫養人類孩子的事例。在二十世紀就記錄有十幾例——1916年在立陶宛發現了一個「熊孩」;1932年在印度卡查爾森林中發現了一個5歲的「豹孩」;1961年在匈牙利的一座高山洞穴中發現了一個6歲的女「熊孩」;60年代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一個12歲的「羚羊孩」;1972年在伊朗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2歲的「羊孩」;1975年在非洲撒哈拉的一個林區發現了一個「鹿孩」;1976年在蒲隆地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8歲的「猴孩」;1978年在獅子山發現了一個10歲的「黑猩猩孩」;1988年在烏干達叢林發現了一個「狒狒孩」等),而且人工的、人為的實驗又被堅決制止,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用這樣的一些帶有個別性、個案性的事例來作為說明整個人類智力發生要取決於後天環境的一個範本和例證,而且也不能以兩個不同的「參照系」----一個是人類的正常的環境,一個是非人的非正常環境來進行比較,並進行論列。 ③諸如語言這一類帶有後天習得性的文化特徵,並不是通過生物性遺傳得來的,也不是不經過學習天生就能會的(喬姆斯基就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是先天的,語言行為是後天的」),因此我們也就不能以是否會說話來作為檢驗和證明人類智力是否發育正常的證據。同樣只要是屬於正常的人類,即使是錯過了最佳的語言發生期,也是不能阻礙人類掌握語言技巧的----只不過學的要慢些而已。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說明:人類智力的發生雖然要依賴於諸多方面的條件,比如具有正常的生物遺傳基礎、具有正常的生活環境保障、以及具有正常的生命營養要素等方面的基本條件,可謂缺一不可。但如就人類個體智力發生這一基本概念來講,人類個體智力發生的基本條件就是一個,即正常的遺傳基因和良好的大腦素質,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因素和條件,都是附帶產生的,是由生物遺傳作為一個最前提和最根本條件的情況下所引申出來的一個結果。因為生活現實已經告訴我們,一個生下來就有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的人,縱使有著良好的生活、教育和營養條件,也是難以保證其就能產生出正常性的智力的;相反,一個有著正常生物學基礎和健全大腦的人,縱使有著不良的生活、教育和營養條件,其智力也是能夠產生出來----甚至是侏儒人也是如此。1999年夏天在中國暨南大學的校園內出現了一個身高只有1.28米的侏儒學生,這位名叫溫承遠的青年是以670的高分被該校錄取的。因為科學常識已經告訴我們,智力的基質就是大腦,而大腦活動又緊緊依從於生物學的特性、緊緊依附於大腦神經組織結構的特性,並由其所決定(即大腦決定智力的存在)。這樣就使得智力與什麼遺傳、什麼先天、什麼環境、什麼教育、什麼後天等都毫不相干。因此,我們最好不要再拿所謂的「狼孩」故事來說事了。 追問: 那麼多,我只想知道說明什麼,那 列子 我都知道,而不是那樣的故事 回答: 你沒看怎麼知道呢? 這故事說明了什麼?我上面的文字里包含了。。。。 你看了的話,肯定會知道的

閱讀全文

與我對印度狼孩是怎麼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的花一共有多少品種 瀏覽:483
印尼煤礦上班什麼情況 瀏覽:247
美國ems寄到中國要多久 瀏覽:678
義大利血清怎麼做檢測 瀏覽:868
中國馬犬在哪裡可以買到 瀏覽:176
南印度佛僧有多少 瀏覽:627
印尼的拼音怎麼寫的 瀏覽:451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 瀏覽:546
印度的大米是哪裡的 瀏覽:792
印尼3月穿什麼衣服 瀏覽:940
英國為什麼扶植日本 瀏覽:875
伊朗打下的是什麼無人機 瀏覽:887
伊朗世錦賽門票多少錢 瀏覽:693
中國建行產假多少天 瀏覽:626
古印度的文明開始時間是什麼時候 瀏覽:134
去印尼旅遊要多少錢可以過海關 瀏覽:73
中國高鐵多少錢一架 瀏覽:600
義大利十年後回國有什麼發展 瀏覽:944
義大利情侶哪個視頻是真的嗎 瀏覽:814
旅遊完中國各大景點需多久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