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種族沖突事件前因後果現在印度種族沖突嚴重嗎
沖突事件源於兩名穆斯林學生在阿薩姆邦南部遭不明身份者襲擊受傷,不久又有4名來自當地波洛土著族群的退役軍人中槍身亡,從而引發當地穆斯林移民和土著居民之間展開報復性襲擊,最終導致暴力升級。
暴力沖突不僅造成連接印度東北部和其他地區的鐵路中樞系統癱瘓,約3萬乘客滯留,還使得剛剛遭受洪災影響的阿薩姆邦居民生活雪上加霜。
可見,移民問題是阿薩姆邦種族沖突不斷的根源。從地理上看,該邦西部分別與不丹和孟加拉國接壤,多年來一直受到移民問題困擾。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阿薩姆邦擁有許多土著族群,以波洛土著居民為主的當地民眾始終對於穆斯林移民表示不滿,認為他們侵佔了自己的土地。一些激進的土著族群還成立了分離組織「阿薩姆聯合解放戰線」,要求中央政府剝奪穆斯林移民的諸多權利。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穆斯林移民隨後也成立了「阿薩姆聯合民主戰線」,雙方矛盾由此愈演愈烈。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貧困是導致印度東北部種族矛盾加深的原因。作為印度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阿薩姆邦的經濟發展困難重重。茶葉種植是該邦經濟重要支柱,但暴力沖突常常切斷交通,茶葉運輸成為一大難題。
印度種族、人種眾多,可以說如果沒有民主制度,印度早已解體,這次的種族沖突和造成的後果應該是近幾年最嚴重的。
B. 印度邊境為何再次爆發沖突
印度邊境之所以會再次爆發沖突,主要是因為印度方面不斷挑釁而引起的。眾所周知,印度在邊境上一向小動作頻頻,印度和幾乎所有的邊境國都有沖突和矛盾。而且印度屬於實力一般,卻偏偏非常喜歡找事的那種類型。在邊境不斷地挑釁,卻賺不到任何便宜的印度,除了造成自己士兵的傷亡,再也沒有什麼對自己有益處的地方。不得不說,印度方面真的是很難以理解。明明可以採取對話來解決爭端,卻偏偏要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他國的原則和底線,真的是毫無信義可言。
印度方面不僅和中國有摩擦,和巴基斯坦以及尼泊爾也有邊境沖突,甚至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都曾經為了領土不被侵犯,都和印度在邊境地區有過交火。印度在沒有賺到任何便宜的基礎上還不思反省,在邊境屢屢挑起事端,不知意欲何為。明明賺不到便宜,傷亡都是自己的士兵,印度方面真的應該好好看看自己的實力。
C. 印度與那個國家有沖突
巴基斯坦和中國 中國的藏南問題到現在一直懸而未決。到現在麥克馬洪線以南大部分領土還被印度佔領著。印度還宣稱對中國新疆西藏交界的阿克賽欽地區擁有主權。
D. 中印沖突的根源在哪裡,為什麼印度就這么
中印有個P沖突,當年邊界明明是承認的,1962年打完後撤,就很能說明問題,如果是我們的,當年幹嘛撤?人家後來在那裡建立邦政府,我們也什麼動作都沒有。還有我們只講我們和吐蕃的歷史,怎麼不講講吐蕃和印度的歷史?
E. 佛怎麼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沖突是怎麼被化解的
漢傳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大體經過了四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的介紹時期,漢傳佛教的譯文,從一開始就不甚忠實於原文。此種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佛教的宗教理論發生在古印度,必然帶有地區及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國也有自己古老的文化傳統,往往以自己的觀點方法來迎接這個外來的宗教。所以早期佛教漢譯典籍帶有中國理解成分。早期漢譯佛經,主譯者有的不懂漢文,有的略通而不精,不能不藉助於中土助手。從傳譯開始之日,就不可避免地雜入中原本土的思想和觀點,也就是說,佛教從傳入漢語地區,就帶上漢文地區的烙印。
越過介紹時期,進入融合時期。這時大部分佛經都有了漢文譯本。中原地區,玄學盛行,有文化修養的佛教徒對佛教般若學理解為「無為」之學。佛教傳入的第二階段融合階段,更系統地吸收、融合中土觀點來解釋佛典。佛教與中原本土思想互相交融,廣泛傳播。在佛教傳入漢地的早期,主譯者均為外國僧人,他們大多數來自中亞西域地區,來自天竺者少。早期漢譯佛經原本出自「胡語」(中亞語言),直接從梵文譯出的佛教典籍南北朝以後才逐漸增多。隋唐譯出的佛經,才完全出自梵文本。
漢傳佛教第三階段在隋唐時期。這時期的特點在於擺脫佛教原有的框架,由中華本土佛教學者、宗派創始人開始構建中國佛教的新體系。它的特點是更多地結合中國社會傳統的實際,建立宗派,使佛教教義更進一步結合中國國情。
漢傳佛教的第四階段,宋元明清以後形成三教合一,以儒為主導的局面持續了近千年。此一時期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得更緊;負擔起治國安邦,輔助王化的責任。(來源/香港文匯報)
F. 佛怎麼從印度傳到的中國沖突是怎麼被化解的
唐三藏取經來的
G.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不斷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對頭,自從各自獨立後,爭斗從未停止。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武裝沖突,時緩時烈。今天,你打死我一名士兵,明天我炸毀你一座哨所,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他們為什麼彼此這樣仇視?沖突的根源是什麼?
印巴沖突其實歷史淵源並長,這一切都要從1947年,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說起。從1858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內,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40年代,印度已經漸漸脫離了英國的控制,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力量。一個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當時國大黨的領袖是尼赫魯),另一個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英國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如何建國,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最終決定以宗教來劃分國家。這樣一來就實際上分為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東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當國家建立起來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眾,紛紛拖家帶口開始了轉移。甚至引發了多起暴力沖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得不走上街頭,勸誡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可以說,宗教沖突是印巴沖突的根本原因。其次,雙方還有領土爭端。
印巴之前的領土爭端主要是圍繞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印巴沖突,也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中,因為,巴基斯坦與我國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紀60年代曾與我國暴發了邊境戰爭,此時中國是有心幫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會提供武器裝備等援助。但是,蘇聯因為與我國交惡(69年剛剛爆發了中蘇珍寶島沖突),與印度交好,就曾公開警告中國介入沖突的話,莫斯科將採取行動。
所以,這一沖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教或領土爭端了,還夾雜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印度和巴基斯坦,我們要支持哪個呢?答案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H.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是這么回事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造成的。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
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8)印度沖突是如何解決的擴展閱讀:
印巴最近沖突
2019年2月14日下午15時左右,在印控克什米爾斯利那加以南約27公里的普爾瓦馬地區,武裝分子用一輛載有爆炸裝置的車輛對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的一個車隊發動了自殺式襲擊,造成至少40人死亡,多人受傷。
2月15日,印度宣布取消給予巴基斯坦的最惠國待遇,並將從巴基斯坦進口商品關稅提高到200%。
18日,在印控克什米爾南部地區,印度宣稱打死3名可疑武裝分子,沖突造成印方4名士兵和1名警察死亡。同日,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穆罕默德·費薩爾在推特上表示,巴外交部決定臨時召回駐印度大使。
2019年2月27日深夜,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緊急給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通電話,通報巴印局勢最新情況,希望中方繼續為緩和當前緊張局勢發揮建設性作用。
2019年3月初,應巴基斯坦方面邀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對巴基斯坦進行訪問,就印巴局勢與巴進行溝通。
2019年3月4日早上,巴基斯坦和印度軍隊在克什米爾爭議地區彼此向對方陣地開火 。
I. 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沖突是什麼原因又是怎樣一個過程和結局
印度政府繼承與擴大英帝的衣缽,挑起邊境沖突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腦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自衛反擊作戰的經過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
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
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
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腦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自衛反擊作戰的經過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
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
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