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農業的強項是什麼

印度農業的強項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5 01:01:26

㈠ 印度的農業發展和布局有什麼特點

試題答案:(1)印度的小麥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地區;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平原和半島兩側沿海平原地區.(2)印度農業區域化布局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各地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優勢.(3)圖中水稻與小麥兩種農作物的分布地區,大致以10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4)印度與中國相似的地理特徵有都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文明古國、發展中國家,兩國都有季風氣候區.(5)印度農產品產量較大,出口量較小的原因是印度人口多,且人口增長快.故答案為:(1)德干高原西北部;東北部平原和半島兩側沿海平原;(2)C;(3)1000;(4)都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文明古國;(5)人口多,且人口增長快.

㈡ 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㈢ 印度成為農業大國是因為

印度用佔世界土地面積的2.4%,養活世界人口17%。的原因是印度擁有世界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耕地面積,約160萬-180萬平方公里。印度地處亞熱帶、熱帶地區,降水量豐富、氣候溫暖,糧食大多一年兩熟、一年三熟。養活印度13億人口沒有問題。

雖然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多,氣候也更好但是糧食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今天的印度依然有很大的糧食壓力。如印度現在是小農經濟不利於印度用更為先進的生產設備進行農業生產,還有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如農民的保守觀點,無知,文盲,迷信等)阻礙了印度農業採用現代技術。農業基礎設施不齊全等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㈣ 印度有什麼強項和弱項

印度經濟發展中的弱點遠大於中國

現在,許多西方媒體,總是在拿印度與中國進行比較。有不少西方人認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後勁和模式,將超過中國,並真正成為世界上的超級經濟體。發表這樣言論的人,大部分不是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更多的是一些政客、記者和非經濟類的所謂「政治學者」。那麼究竟印度是不是真就比中國強,或者說比中國更有後勁,更有前途?可以肯定的說:決非如此。

第一,印度經濟的發展速度從來沒有超過中國。按照西方自己講的,中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發展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這個速度超過戰後六、七十年代日本連續十年保持的8.4%記錄。超過了亞洲四小的持續發展水平。而印度不論是在其改革前還是改革後,經濟發展速度從來也沒有超過中國。2005年,中國的發展速度是9.4%,而作為印度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年份,仍只有不到8%。而且據西方一些權威經濟學家預測,中國這種發展速度至少還將持續20年左右。如果印度不能在發展速度上超過中國,那就談不上超越中國。

第二、印度的經濟模式並不具有創造性。目前印度採用的是混合所有制模式,這種模式類似於上世紀初英國的發展模式。即強調以服務業為主,拉動其它產業發展。這種模式雖然有經濟效益水平較好的優點,但在解決基本工業發展水平和規模、建立國家工業體繫上,並沒有多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解決就業和為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能發揮根本性的作用。這也是印度雖然有效益比較好的公司、產業,但去不能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根本性作用的主要原因。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所提供的只是少數人就業的先進產業,而大多數人並不能夠進入國家的基本發展領域,那對整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印度的中小民營企業也不強大,沒有形成一種群體性的發展勢頭。大部分企業技術落後,規模偏小,不能參預國際競爭。

第三、印度的投資體制不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目前印度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銀行自主投資方面,也就是說,大部分投資來源於金融資本而非產業資本。這種投資體制確實比較先進,屬於西方後工業時代的特徵。說白了,就是是一種非常理性的投資體制。而中國目前的投資是以產業資本為主,即以相關產業的資本及產業鏈擴張為主的投資體制。這種體制的弱點是盲目性強、風險性大,資本的投資收益率小於金融資本。但產業資本投資的最大優點是:資本與產業的結合非常緊密,資本運行的規模大、速度快,投資積極性高,對經濟發展和就業的直接拉動作用非常明顯,而且極易形成規模性產業基礎/。按照西方一些經濟學家的話說,印度的投資可能更理性,效益更高,但卻顯得過於理性了。如果一個資本的運行過於謹慎,按照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資本運行基本規律來看,風險很小的資本,它的收益率就不可能是最高的。尤其對那些需要以規模投資取得效益的資本來說,這種體制不具有吸引力。這也是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始終落後於中國的原因之一。如果印度每年吸引的資本始終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那印度就不可能超越中國。

第四、印度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後,而其投資體制又影響大規模資本的進入。據西方估計,印度要使其基礎設施達到中國目前的水平,大概需要8千到1萬億美元的投資。而目前印度每年投資於基礎設施的全部資本,不過百億美元。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印度的基礎設施只能是越來越破舊不堪,根本不能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可能。印度不僅在航空、水運和陸路運輸的規模、水平上遠遠落後於中國,就是被印度自詡為世界最大的網路的鐵路看,其運輸量和效率也根本不能和中國相比。印度的鐵路死亡率也是世界最高的。

第五,印度的經濟發展沒有使廣大的農民和城市貧民得到好處。由於印度經濟的所謂「貴族化」特點,雖然促進了印度的白領階級的擴大和提高,但由於印度經濟對就業和農村人口的轉移並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因此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和城市貧民並沒有享受到這種經濟發展的好處。由於印度人的觀念問題,在世界幾次經濟轉型期,都沒有主動吸引到以勞動密集型轉移為主的資本,印度經濟發展沒有大規模的促進人口就業。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印度經濟對人口就業的規模拉動作用明顯不足,因此印度在解決人口大面積貧困化的問題上也沒有多少進展。從國際經驗來看,要解決人口貧困的最主要做法,不是什麼經濟發展質量的高低,而是就業。只能大規模的促進就業,才能從根本上縮小貧困面。而印度經濟發展恰恰是在這方面沒有明顯作用。

第六、印度的經濟相對封閉性,也不可能促進印度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據一些理性的西方經濟學家分析,印度經濟的封閉性遠大於中國,就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其封閉性也是比較高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印度的政治體制。雖然印度是所謂的民主體制,但由於當選的政治領導人,要顧慮到自己選民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只能選擇保護印度落後的產業,以免造成民族產業的大面積破產和政治動盪。從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看,封閉就意味著落後,如果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不進入國際競爭體制,不能積極的解決好保護與推動競爭的關系,那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這種封閉性,也極大的限制了資本的進入,特別是勞動形態轉移資本進入印度。

第七、印度的受教育率大大低於中國,這對印度經濟的發展來說是個致命的弱點。據聯合國統計,中國與印度的國民文盲率分別為5-10%、40-50%,這種差異反映了整個國民毒素的基本情況。從亞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經驗看,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30%以上。隨著經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高,這種制約作用會越來越大。印度雖然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基礎教育的嚴重落後,必將嚴重製約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經驗是,在大力發展基礎教育,不斷擴大國民基本教育覆蓋規模的同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這種兩條腿走路的教育發展道路,是符合國際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僅從數字統計上看,中國不僅在國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規模水平上大大高於印度,就是在高等教育與科技發展的整體進步上,也要高於印度。同時,從國家對國民教育的重視程度上看,中國的投入也遠高於印度,並且這種投入的水平還在不斷的提高。如果印度不能改變大部分國民是文盲的狀況,不改變每年以近20%的財政收入,用於到處引進和購買各種互不兼容的武器系統,即使印度的高等教育再精、再尖,也談不上與中國進行競爭。

第八、印度的人口增長率將為印度經濟發展付出沉重的代價。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千分之十到十五,而中國的人口增長率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中國將在2050年左右,進入人口平衡期,到那時,中國的人口規模大約在16億左右。而印度目前的人口為11億,據西方估計,大概在2020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如果印度不實行計劃生育,那麼印度何時進能進入人口零增長,將不得而知。印度的國土面積大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二,雖然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約多百分之十,但印度的農業仍以小農生產為主,還不能完全滿足印度的基本糧食安全需要,仍需進口糧食。按照國際通用的經驗,一個國家正在進入工業發展時代時,人均GDP每提高100美元,糧食需求率就增長千分之二。如果印度不能控制住人口的增長,那印度不僅人均GDP的增長速度提高不了,就是農業、交通業等基礎服務業,也將不堪重負。當然,如果印度仍處在目前這種基本的困狀態,對這些需要的壓力可能會感到不大,可隨著印度經濟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就會越來越感受到這種人口壓力的特別沉重性。如果一個國家不能解決大面積的貧困狀態,那就談不上超越。從西方發展的道路看,如果人口不進入零增長,那就意味經濟增長對資源與環境仍具有破壞性和增長的不穩定性,仍可能產生不可預見的後果。

第九,印度的經濟發展環境也不能和中國相比。中國所在的東亞,經濟發展水平成階梯狀陣形,但整體起點較高,已基本形成促進良性增長的循環體系。在東亞,中國可以直接面對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美國、日本,又可以依託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同時,又能和馬來西亞、泰國等中等發達國家形成互補、轉移、投資、市場、協作、服務等多種經濟聯系和貿易合作。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健康性和促進性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這種拉動作用還會越來越大。而印度經濟從根本上說,還沒有融入亞洲,印度對亞太經濟的依賴度遠低於中國,而它周圍的國家又一個比一個窮,經濟發展水平一個比一個低。這反而讓印度人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它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高於中國。雖然印度想融入東亞,但已經落後中國很多了,不論是從地緣優勢,還是從宗教、文化與民族融合性來講,印度也無法與中國競爭。

第十、印度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與世界,也不可能打開自己的視野。印度人在面對世界其它發展時,總是採取一種非常可笑的心態。比如,在對待西方先進技術與發展水平的時候,印度人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殖民地心態。即一切以西方的發展模式為好。在面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時,印度人總認為自己的發展水平、模式和速度好於中國。印度人最經常的就是拿他們優勢,來與其它國家進行比較。比如印度人最常拿的就是他們的軟體產業水平來與中國進行比較,而對中國在基本信息產業規模、移動通信保有量、個人計算機保有量和網路人口上的巨大優勢卻視而不見,聽而不信。絕大部分印度人並沒有來過中國,而印度人卻十分聽信媒體對其孟買、班加羅爾好於中國的上海、深圳的說法。一些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出於一種妒忌和傳統封閉的心理,也不能正確的報道中國的發展與進步。這反映了印度人不能正確的看待世界和自己。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這一點,那他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科學的發展觀念和清醒的選擇,也不會形成發展的緊迫性和持續動力。

最後,印度人並沒有形成民族發展的基本共識和正確道路。由於印度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每一個上台的政黨都要代表不同的利益。這就使不同階層、地域、民族,對不同政黨的發展觀和執政理念,產生不同的信任度。如果印度不能在發展道路選擇、發展速度緊迫等方面形成民族共識,那就不能凝聚全民族的思想,不能發揮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多方面發展經濟的合力,所制訂的政策就不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和針對性。如果印度是一個發達國家,這種政治體制也許比較合適。可偏偏印度是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說印度的政治體制如何先進,檢驗的標準是什麼?只能是看其對國家、人民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有沒有作用。而恰恰在這方面,印度的政治體制非常缺乏說服力。一個充滿著赤貧的國家和人民,民主對他們來講是一種諷刺,因為你的制度並沒有幫助你改善生活,那你拿什麼來說服人家啊?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印度的制度不民主,只是說民主應該是促進人權與經濟發展的武器,如果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那民主就是一種鴉片,它只能讓人們心安理得的享受落後!

㈤ 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主要是

印度農業發展有利條件:①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光熱水充足;②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雨熱同期;③水源充足;④地形以平原和低矮的高原為主,耕地面積廣闊;⑤勞動力充足;⑥市場廣闊;⑦國家政策支持.。不利條件:①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風不穩定,旱澇災害頻繁,造成農業減產;②同時又伴有蟲害;③農業科技水平低,阻礙農業發展。

㈥ 印度盛產什麼農作物

印度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等。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為1,200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㈦ 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是()

答案是B,因為大部分是高原和平原,所以耕地面積多,印度雖然國土面試是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他可耕面積缺遠遠超過了中國

㈧ 中國農業與印度農業相比,哪個更發達

印度耕地數量比中國多,日照和雨水比中國充沛。印度水稻一年三熟,其農作物亦盛產。這個國家發展農業的各項自然條件,都比中國優越。然而,印度農業遠不能和中國相比。
中國水稻和小麥的產量比印度高出將近50%,水果產量也是其產量三倍。從絕對農業人口數量看,印度超過中國,不過在主要農產品指標看,印度都不如中國。印度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是西北邊境的旁遮普邦,不過其平均產量,只能和中國普通農業省的平均水平相當。
印度有傳統優勢的領域,比如棉花,堪稱印度最具代表性的農業產出,其生產能力也不如中國。相當長時期內,中國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大棉花生產國。直到2015年以後,中國國內儲棉過量,主動大量削減棉產量,頭號棉花生產國的座椅,才由印度人來坐。至於茶葉生產,就更不用說了。今天的中國,是世界頭號茶葉生產大國。
印度人口和中國相當,農業人口比中國多,農業自然條件比中國好。為什麼印度農業不如中國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水利能力不如中國。印度農業水熱條件優越,不過真正要組織生產,卻需要復雜的灌溉系統。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需要蓄水和引水工程。傳統印度是一個分裂鬆散的國家,缺乏治水傳統——這說明傳統印度的農業水平低。一直到英國人治理印度,才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並在近代超過中國。中國人有興修水利的傳統,一旦國家安定,往往就要治水,大興灌溉,農業生產的基礎能力一直很強,超過印度的底子很厚。
第二,印度工業化水平低。現代農業水平之高低,由工業水平決定。工業水平高,使用化肥和機械化的能力高,對人力依賴就低。工業和服務業是農業生產的延長鏈條,這鏈條越長,延長得越遠,其創造的生產力再反哺農業,將極大提高農業生產率。
中國是製造強國,還是信息化大國,這對農業的現代化改造很有力。單單一項農葯化肥,就依賴於工業系統,並對農業有相當大的拉動作用。反觀印度,農業基本停留在人力時代。印度牛很尊貴,疏於參加農業生產(當然也不是全部),這也極大抑制印度農業發展。印度農業化肥的使用,也遠不如中國。要記住,使用化肥農葯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它是解決吃飯問題的最大功臣。
第三,印度市場化水平比中國低。所謂市場化,指農業人口的自由遷徙,轉農為工;資本可以進入農業領域;外國農產品進入本國。即各個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
中國農業在這些方面雖有不足,但也做得不錯。單單一項農業人口轉移,就解放大量人力資源,這為農業生率提高引入其他要素,創造了極好條件。中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糧食——不是說中國人養不活自己,而是希望引入國外更便宜的糧食,從而優化國內糧食生產結構。落後體系不被淘汰,農業就難發展。
相比起來,印度農業的市場化水平就低得多。印度特色的種姓制度,限制了農業人口自由遷徙——雖說這種限制越來越少,但在傳統印度農村,傳統的限制仍不可忽視。印度政府對農業實行保護政策,既給予補貼,也對農產品進口有較多限制。印度社會有強大的農會勢力,這是中國所沒有的。
印度經濟比中國落後,原因是印度長期施行計劃經濟,國有經濟,其改革開放的施行要到1992年以後才開始,且阻力比中國大。印度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其實不如中國,這是他們農業落後的主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印度農業的強項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中國簡體數字 瀏覽:90
中國金州古鎮有哪些 瀏覽:962
短義大利面怎麼弄好吃 瀏覽:626
南寧到越南廣安怎麼坐車 瀏覽:981
中國移民外國有多少 瀏覽:72
越南轉口貿易生產需要什麼材料 瀏覽:63
上海到英國的商務艙機票多少錢 瀏覽:64
越南考研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365
義大利和瑞士邊境哪個車站好 瀏覽:62
印度停止送親多少 瀏覽:455
伊朗什麼時候用人民幣結算石油的 瀏覽:803
中國哪個鐵路學校好 瀏覽:835
印度怎麼賠償 瀏覽:622
印尼珍多冰用什麼做石榴米 瀏覽:175
印度人游泳池在哪裡 瀏覽:267
印尼哪裡的燕窩最便宜 瀏覽:884
義大利面怎麼做又軟又香 瀏覽:774
天津義大利風情街泰國餐廳在哪裡 瀏覽:291
印度t恤品牌有哪些 瀏覽:135
印尼為什麼不允許婚前性行為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