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受乾旱之苦的印度,為何他們不大力搞水庫建設
印度地處熱帶,而且本身水資源非常的缺乏,我們都知道水庫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改善這些問題,那麼為什麼印度不興建水庫等設施呢?首先的原因就是資金短缺,其次就是技術匱乏,最後就是環境因素。
最後就是印度的環境因素,雖然印度處於熱帶地區,但是這樣的環境對降雨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近幾年印度的降雨量持續下降,這讓本就短缺的水資源更加的短缺。本身恆河是一條可以提供大量水資源的河流,但是印度人將整條恆河都污染了。等於說自己將自己的水資源掐斷了。
2. 印度河的流域經濟
印度河治理和開發的首要任務是灌溉。印度河灌溉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兩岸狹小的地帶就已發展引洪灌溉。到公元五、六世紀發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1605年建成了第一條永久性灌溉渠,渠長80公里.將拉維河水送到拉合爾以西約40公里的謝胡布爾(Sheikhupura)。1850年修建了引拉維河水的上巴累一多阿布渠。1870年又修建了從薩特萊傑河引水的色爾漢德渠。1887年在拉維河上修建了馬拉拉閘,進入丁有壩引水階段。1905-1915年修建廠第一項跨流域引水工程,開挖了上傑赫勒姆河引水渠(運河)和上傑納布河引水渠(運河),將傑赫勒姆河的水調入傑納布河,又將傑納布河的水調入拉維河。到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的規模已經很宏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攔河閘,每個閘上游有若干條引水渠或相鄰河道之間的聯接渠(運河),在河間地內發展大片的灌溉區。如1932年建成的印度河幹流上的蘇庫爾攔河閘,閘長1440米,過閘流量42450立方米/秒(原設計31130立方米/秒),兩側共引出7條乾渠,最大引水流量186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300多萬公頃。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獨立分治後,所定國界將印度河及五大支流的上游部分劃歸在印度境內,下游部分劃歸在巴基斯坦境內,從而引起兩國上卜游用水糾紛,且矛盾日趨激化。印巴兩國經過長達13年的協商和談判,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兩國政府於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水條約》.並同時成立了印度河常設委員會。根據條約,巴基斯坦可從西三河(即印度問幹流、傑赫勒姆河和傑納布河)引水,每年町得地表徑流量1665億立方米,約佔印度河徑流量的80%;印度可從東三河(即拉維河、薩特萊傑河和比阿斯河)分水,每年可得地表徑流407億立方米,約佔印度河徑流的19.7%。
自1960年《印度河水條約》答署以後,印、巴兩國按照條約開展了對印度河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從此,印度河的治理開發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在干支漉修建包括有高壩、大水庫的綜合利用水利樞紐,這些水利樞紐,除灌溉外,兼有防洪、發電等方面的效益。巴基斯坦完成了規模巨大的西水東調工程,使原由東三河供水灌溉的150多萬公頃耕地,改由西二河調水灌溉。該工程包括3個部分:①在印度河幹流上修建塔貝拉(Tarbela)水庫,土行壩最大壩高143米,總庫容137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15億立方米;在傑赫勒姆河上修建曼格拉水庫,十石壩最大壩高138米,水庫總庫容118億立方米,有效庫容66億立方米;②在西二河各引水口、引水渠線與河流平交處修建了6座攔河閘,6座閘總長5公里,總泄洪流量約12.4萬立方米/秒.取水量3000立方米/秒;⑧開挖了8條相互溝通的聯接引水渠(運河),撲對原有一些閘、聯接運河和灌溉渠進行了改建。西水東調的平均年調水量約217.7億立方米:印度在東三河上修建了一些高壩大水庫和兩河之間的調水渠道,也是西水東調,引水灌溉印度境內的耕地。工程包括:①高壩和水電站9座:薩特萊傑河上的巴克拉(Bhakla)壩和納恩帕賈克里水電站;比阿斯河上的龐格(Pong)壩和潘多(Pandoh)壩;在拉維河上的泰恩(Thein)壩和查默拉±級和1級水電站;在奇納布河上的薩拉爾(Salal)壩和杜爾哈斯蒂水電站。②2條調水線:拉維河至比阿斯河的調水工程,比阿斯河至薩特萊傑河調水工程。後者包括潘多比吉(Pam-dohBaggi)隧洞,洞徑7.62米,長13.11公里;桑達南加(Sundarnagar)渠道,渠長11.8公里;桑達南加一薩特萊傑(Sundarnagar-Sutlej)隧洞,洞徑8.53米,長12.35公里,輸水能力255立方米/秒。
印度河現有大型灌溉工程(灌溉面積15萬公頃以上或灌溉乾渠流量在lOO立方米/秒以上)和印度河十支流上已建、在建大型多目標工程(水庫)見印度河流域人型灌溉工程表和印度河流域大型多目標工程表。
印度河流域的灌溉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採用漫灌方式和一般是常年灌溉,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使土地嚴重鹽漬化.影響農業的持續發展。巴基斯坦政府從1959年開始大力實施「斯卡普」(SCARP),即「防止鹽漬化和土壤改良計劃」(SalinetyControlandRe-[ormationProject)。該計劃的基本內容是修建以抽水管井為主,結合明溝、暗管的排水系統。經過l0多年的普遍推廣,已取得顯著成效。它既可降低地下水位,減輕內澇,控制鹽漬化,又町增加灌溉用水量。印度河干支流的平均含沙量2.38~3.30kg/立方米,儀喀布爾河為1.03kg/立方米。
防洪印度河流域防洪主要依靠堤防,僅巴基斯坦境內就有各類堤防長約5400公里.其中印度河幹流為3000多公里。主要支流的堤防長度為:傑赫勒姆河95公里,傑納布河1052公里,拉維河398公里,薩特萊傑河356公里,堤防經過加固後,一般以防禦歷史最大洪水位為目標,重現期約為50年。該設計水位比歷史洪水位高0,61米,堤防超高1.22米。
對印度河幹流上的一些灌溉用的攔河閘,原防洪標准只有20一40年一遇洪水,將改建、提高泄洪能力,使標准達到200~300年一遇洪水。如古杜閘,由31130立方米/秒提高到42450立方米/秒;蘇庫爾閘由25470立方米/秒提高到42450立方米/秒;科特里閘由24762立方米/秒提高到35575立方米/秒。
干支流上已建的大型水庫,雖然主要任務是灌溉,沒有留山專門的防洪庫容,但汛期結合蓄水,可起到一定防洪作用。例如曼格拉水庫,1973年最大入庫洪峰流量14546立方米/秒,削峰5179立方米/秒,佔35.6%;1976年最大洪峰入庫流量27791立方米/秒,削峰11122立方米/秒,佔40%。因此,這些大型多目標水庫的建成,使印度河流域防洪局面得到很大改善。此外,巴基斯坦也很重視非工程防洪措施。
發電除一些大型水電站外,計劃在塔貝拉壩卜游的印度河幹流上修建卡拉巴格水電站(裝機容量240-300萬kW),在上游建巴薩壩(壩高200m,裝機容量366萬kW);在傑納布河上擬建基希特爾I級(30萬kW)和II級水電站(39萬kW);在拉維河上擬建希布臘水電站(30萬kw);在巴克拉壩上游薩特萊傑河上擬建科爾多爾水電站(60萬kW)、卡交姆王托水電站(60萬kW),流域內已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約1500萬kW,擬建或研究中的裝機1500多萬kW,共計3000多萬kW。中國西藏境內的支流落差大,尚待研究開發。 印度河灌區工程的大規模興建始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橫跨印度河的攔河閘及大流量引水渠道現仍在利用。近20餘年來發展較快,80年代初期,灌區已建三大水庫(曼格拉、傑什馬和塔貝拉)、19座攔河閘(或首部樞紐)、45條引水渠及其配套建築物;引水渠總長5.71萬公里,引水流量達7100立方米/秒,輸水渠道9萬余條,總長160萬公里。此外還有管井13萬余眼。年引水能力從60年代的1021億立方米增加到80年代初的1296億立方米,枯水期引水量也增加了30%。
由於渠道缺乏防滲措施,農田採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和排水不暢等原因,長期以來,灌溉農田面臨鹽鹼化和漬水的威脅。1960年開始實施鹽鹼化控制和土壤改良計劃,主要是沿印度河及其支流(傑赫勒姆河、傑納布河和拉維河)兩岸建立十餘處控制改造區,大面積推廣井排井灌,取得一定效果。當前正在試用暗管排水、施用化學改良劑、增施有機肥和選種耐鹽抗鹼作物。同時,研究渠道防滲措施,推廣畦灌方法,合理用水,防治次生鹽鹼化。另外,又從上到下成立水管理機構,建立管理制度,逐步推廣按用水量收水費的辦法。當前的排鹽工程所排出的鹽水仍歸入灌溉水源中,並用來灌溉下游土地。當局已決定將灌、排系統分開,計劃於2000年前人工開鑿一條大排水河與印度河平行,將所排鹽水直接送入阿拉伯海。 約到19世紀80年代初期為止,印度河及一些旁遮普河流都曾通航,但在印度鐵路興起及灌溉工程擴展後,只有小船可在信德省內印度河下游往返。印度河流域的下游還有漁船,在第一座鐵路閘口以上,河流及水渠上游今被用於從位於克什米爾的山麓流放木材。
3.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為什麼都喜歡在印度河上游修建大水庫
因為這樣可以合理地利用水源,一旦控制上游的水源將會使得下游國家的水源受到很大的控制。所以說在一些談判的時候會占據很大的優勢,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才會在上游修建大水庫。並且修建大水庫也會帶來其他的收益,比如建造一些水庫發電站,這將會給整個國家帶來非常大的發展以及好處。
建造大水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建造發電站,這樣就可以使得整個國家經濟帶來一個好的發展。因為在上游建造大水庫產生的動能是非常大的,這樣也有利於水能發電,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建造大水庫也是非常正常的。
4. 印度乾旱,為什麼印度不大力搞水庫建設
這是因為印度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搞水庫建設。因為印度的基礎建設非常的糟糕,使得印度根本沒有能力搞這些大的水利工程。再加上印度是一個工業體系非常不完善的國家,很多的東西國內並不能夠獨立建設,所以在建設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的時候,必須要依賴周邊大國的幫助,但是印度和周邊大國之間的關系非常的緊張。
不過我們也希望印度能夠建設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這樣才能夠使得印度老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因為現在印度很多的老百姓連吃水都會有很大的問題。也希望印度千萬不要窮兵黷武,應該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改善國內老百姓的生活上面。
5. 搞一個小型的水電站大概要多少錢
🌿🌿
親, 小型水電站的的裝機容量為5萬千瓦以下,其中小於1萬千瓦為小(2)型水電站, ,1---5萬千瓦為小(1)型水電站。你問的小型水電站裝機是多大呢?按正常開發條件,如果裝機1萬千瓦,投資約6千萬左右。
6. 印度為解決乾旱,花7千多億模仿中國的「南水北調」,結果如何
據統計,印度44%的人口處於乾旱狀態,印度65%的水庫瀕臨乾旱。 馬哈拉施特拉邦中部和西部的乾旱最為嚴重。 該地區有6個已經完全枯竭的水庫。 其餘11個水庫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由於其地理位置,印度的氣候非常炎熱,這是乾旱的原因之一。 此外,印度中部和南部地區的降水也有很大不同。 印度西部的年降水量約為100毫米,而且這個地方是熱帶沙漠氣候,因此乾旱問題非常嚴重。
以前,我國想在雅魯藏布江上游建設水利工程。 當時,印度非常反對這種做法,但由於國際影響和許多其他考慮,中國並未這樣做。 現在,印度完全無視其他國家的反對,並希望從其他國家轉移水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它不知道這個項目在反對之後能走多遠。
7. 印度建設42年的大壩啟用首日坍塌,建設大壩的作用都有哪些呢
建設大壩的作用有防洪、抗旱、發電和航運。大壩的這些功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保證我們的生活穩定和利於國家發展。
建設大壩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水路的航運能力。由於大巴的蓄水功能讓水的深度增加,可以增加對船隻的浮力,這樣直接就可以提升貨物運輸船的噸位,從而降低運輸成本。綜合來看,建設一座成功的大壩絕對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建設。
8. 中國會幫助連年旱災的印度修建水庫嗎
中國的基建在世界范圍內可以說是十分拿得出手的。
印度高溫天氣頻發,旱災連年發生
一直以來,印度都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每年在印度都會出現40度以上的高溫天氣,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年份里,印度一些地區的溫度超過50度。在印度,每年都會有因為高溫乾旱而死亡的人。
而印度之所以高溫天氣頻發的主要原因與當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印度大部分國土都位於熱帶地區,受到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每年分為干濕兩季且旱雨兩季的時間都很長。
這也是為什麼當地人,總是想要中國來幫忙,畢竟我們國家的基建很多時候就意味著保障和靠譜。
9. 南方旱災情況
眼下,發生於中國西南五省市的特大旱災正在持續,受災人口逾5000萬人。有水庫因旱災而乾涸,有河流乾枯而斷流,長江上游的水位也大大降低。未來10天,除部分地區有降雨外,受災五省區旱情仍然嚴峻。
旱魔肆虐,生靈塗炭。當雲南曲靖小女孩穿越絕壁懸崖只為找水,當山區百姓想方設法節約利用來之不易的生命之水時,近日卻有媒體曝出了貴州重災區黔西南州興義市的洗浴場所照常營業,生意興隆以及中國作協在旱災區重慶開會待遇奢華遭質疑兩起猛料。
暫且不論這些事情是不是記者的捕風捉影。我們至少可以在這前後對比之中解讀出一些味道,並感到一絲隱憂:那就是在西南旱災背後凸顯的社會不公和社會畸形。
水資源作為一種准公共物品和生活必需品,決定了必須由政府來提供並保證每個人都有權享用,平等享用。平常如此,災難面前更應如此。因為這是保障每個公民基本生存權利的必然要求。
然而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道,重災區貴州省黔東南州興義市的城市洗浴、水療等高耗水服務行業卻依舊光鮮亮麗,門前車水馬龍。當記者試探乾旱會不會停水影響洗浴時,工作人員則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受影響,我們正常營業,因為我們上面有人。
與此同時《華西都市報》刊登《住總統套房坐奧迪作協開會有點高調》的報道寫道:作協本次會議的接待規格相當高,包括五星級酒店的總統套房、2000多元一桌的宴席,以及重慶作協專為接送作家准備的奧迪車等。作協成員閻延文聞訊在博客上撰文激烈批評本次作協會議的鋪張浪費。她指出,「就在作協官員們下榻的重慶市,旱情也十分明顯,長江、嘉陵江重慶段水位持續下降,大面積河床裸露出來。一向被國家斥巨資和正部級行政級別高額供養,面對災情卻如此不關痛癢,極盡揮霍,在旱情嚴重的災區召開250人豪華年會,不僅入住五星級酒店的總統套房,一席宴更吃盡數萬名小學生的捐款」。
這些旱災面前的怪象都在深深刺痛著災區群眾的心。它們的背後凸顯出了水資源分配的城鄉不公和社會管理的嚴重畸形。一邊是廣大農村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嚴重匱乏,人畜飲水面臨嚴重困難,一邊卻是城市居民用水不受影響,甚至高耗水高浪費。試問憑什麼優先保證城市用水,而讓農村群眾苦苦找水而不得?僅僅是因為一紙被異化了的城鎮戶口嗎?我國某些地區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的巨大差異及社會管理的嚴重畸形在這次旱災面前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果官商勾結可以優先得到寶貴的水資源,如果特權階層可以肆意鋪張浪費。我不知道除了他們還有多少「有身份、有地位、有權利」的人和部門在重復著這樣的鬧劇。但我知道這些怪象和它們背後的城鄉差異在傷害著群眾的利益,憲法的權威和人民的尊嚴。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旱災之時,我們不得不反思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們不得不感嘆災區群眾的生命之重;我們不得不拷問那些道貌岸然者的心靈之輕。節能減排要首先從城市做起,從機關單位做起,從制度約束做起。應對旱災更不能只在打井找水上下功夫,而要從長遠考慮打破城鄉二元瓶頸,理順社會關系,公平合理地分配水資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標本兼治,實現社會的和諧公平。
10. 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建水庫,儲水量超170億立方米,就不怕地震
其實印度它之所以在這里修建大壩,它的本意並不是為了發電,而是利用水庫的防洪功能去抵禦洪災的發生以及抗旱,而且這一個位置修建水庫其實也經過了密集的籌劃,那麼並不會引發地震。
其實印度他在喜馬拉雅山修建水庫,引發了很多人的注意力,水庫其實是現代水利工程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資源調配的形式,而在地球上的絕大多數地方都可以修建水庫,並且修建水庫也有著很多的益處。
其實喜馬拉雅山脈它雖然說是世界上地質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可是這一個水庫大概最開始修建的時候,已經從它的海拔以及發生地震頻繁等這些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其實他所選擇的這一個修水電站的區域,也是經過了准確計劃最終才確定修建的,所以說到現在為止他其實都並不會出現地震狀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