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角貿易的路線
將非洲勞動力運往美洲換取黃金,白銀運回歐洲,製成工業品運往非洲!
❷ 印度是怎麼做到公路長度超過800萬公里的
不知道現在是不是已經開始是有很多的人們感受得到了呢?隨著近些年來我們時代的不斷進步和改善以及我們社會的改善,我們現在人們的生活也都是因此而受到了影響,人們現在生活中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與從前相比較起來都是有了十分明顯的提高的。
人們現在生活中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與從前相比較起來都是有了十分明顯的提高的。盡管在許多的人看來這樣一種數據完全是不真實的,但是這確確實實是基於印度人們眼中的公路測算出來的數據,所以我們也應該去表示理解,其實近些年來印度的發展也是很快速的,相信在未來印度真正意義上的公路也可以達到這么多,
❸ 描述三角貿易路線,和這條路線的意義!!
高中歷史有講過啊~~這條航線是從西歐出發,帶著武器和小商品到達非洲海岸,用物品和武器換取奴隸(非洲部落戰爭會有俘虜,當地人就做奴隸用),之後滿載奴隸到達美洲,賣奴隸給庄園主,購買當地農產品返回西歐,只賺不賠。
意義太多了,你查歷史書啊,我手機打不了嫩多字,嘿嘿
❹ 印度公路交通狀況如何
印度的公路路況都比較差,尤其是跨越邦際的道路,所以汽車應該是火車的輔助交通手段。只有不通火車的地方,比如卡久拉霍,才考慮乘坐汽車。但火車經常晚點,要有心理准備。此外,有些看上去很豪華的旅遊大客車,實際是比較破舊的客車。長途車也對號入座,發車通常比較准時,有的城市間一天只有一班車,所以一定要事先了解發車時間,賓館通常很願意提供這方面的信息。 印度公路 即使相鄰城市間的長途汽車,行駛時間至少也要5-6小時,所以經常跨越吃飯時間。汽車司機通常會在比較大一點的鎮子稍事停頓,路邊有小食攤,如果擔心衛生狀況,可以事先准備一些食物。 印度的長途汽車運輸業很發達,許多貨物不是靠火車而是靠大卡車運送。德里的環城公路上經常可看到巨大的"塔塔"牌卡車滿載貨物飛馳來往。印度的公共汽車也與別國的不同,車身較高,而且沒有車門,前後只有兩個門框,乘客從後門上、前門下,如果車裡面擠滿了乘客,後來者就扒著車門,身子懸在外面,警察和售票員也不幹涉。有時一輛公共汽車外面竟懸掛著七八個乘客。印度的公共汽車開得飛快,司機總是急匆匆的,還未等乘客上完就開動,印度人有經驗,可以助跑一段攀上汽車,外國人就不那麼幸運了,筆者有好幾個留學生朋友都因為上下公共汽車而摔傷了腿,又無法與司機論理,只好自認倒霉。 印度的公共汽車以前都是國有的,實行經濟改革後,政府允許私人企業經營,德里已增設了「紅線」和「綠線」兩家汽車公司,但因為這兩家公司招聘的一些司機技術不熟練,經常出事,報紙稱之為「死亡線」。不少乘客心有餘悸,不願乘坐這兩個公司的汽車,再則它們的價格也比公共汽車稍貴。 在城市,大部分人出行是依賴公共汽車。印度的公共汽車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車門不關,只要車速慢下來,乘客可以隨時上下。即使到了站,公共汽車經常只是放慢了行駛速度,乘客往往是在汽車的滑行中上下車。遇有乘客太多時,車廂內擠不下,人們就會爬到車頂上去。火車、公共汽車的車頂上可以載人,這也是印度常見的現象。
❺ 中印公路的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國昆明的國際軍用戰略公路。曾命名為「史迪威公路」(J.W.史迪威是當時同盟國中緬印戰區美軍中將司令)。這條公路,由印度利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雲南邊境畹町的路段,稱「利多公路」。
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後,加緊入侵東南亞。至1942年5月,已佔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和雲南西部,切斷了中國與同盟國之間最後的陸上交通線滇緬公路。同盟國運往中國的作戰物資,只能經喜馬拉雅山空運,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決定盡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僅次於北非戰局。
這條公路全長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長770千米,路線經過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國民黨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並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築。昆明至畹町段長960千米,路線基本上循沿原來的滇緬公路,由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滇緬公路工務局組織改建和搶修,美軍派出工程兵築路機械部隊配合。整個中印公路工程先後分別從兩端開始。從1942年11月於利多動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歷時2年零3個月。美方投入費用1.5億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億元(中華民國法幣)。築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惡劣,要不斷克服崇山峻嶺、江河峽谷、高草叢林、沼澤泥濘、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難。在有些路段(如修復惠通橋),築路人員不得不在日軍航空兵、炮兵轟擊的條件下作業。為了及早使公路通車,他們還搶修了自中國保山至緬甸密支那的急造軍路作為支線。中印公路建成以後,同盟國與中國之間恢復了陸上交通聯系,作戰物資得以通過公路運往中國內地。後來隨著太平洋戰爭戰局的發展,日軍被逐出緬甸,中印公路逐漸失去了戰略價值。
中印公路 ,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東北鐵路終點站雷多鎮,中經緬北和滇西,東至雲南省會昆明。公路於1945年初通車,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國際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
為抗擊日軍對中國的入侵與封鎖,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將軍領導興建了從雲南保山經騰沖入緬甸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史迪威公路」。當時,它是中國聯系外界的為數不多的「輸血管」之一,大批戰略物資由此運入中國,它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二戰」後,雖然「史迪威公路」一些路段和橋梁損毀,但中緬印之間沿此路進行的民間貿易從未間斷。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沿路三國正在對史迪威公路進行重建,但目的不再與硝煙有關,而是沿路國家的經濟發展。
2004年,中印貿易額達1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0%,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同年,雲南與印度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1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一倍。來自雲南省商務廳的統計顯示,滇印貿易商品多為初級產品,雲南出口印度的主要是磷礦石、黃磷、鉛錠、鋅錠,其中黃磷及磷酸製品占出口額的50%以上;從印度進口商品主要是鐵砂礦、氧化鋁、鉻鐵砂等。雖然滇印貿易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尚未發展起來,但雙方資源、商品和技術結構互補性強,貿易發展前景廣闊已成為雙方經貿界的共識。
在此背景下,修建一條連接中印兩國間跨國通道成為發展貿易合作的迫切需要。史迪威公路一經修復開通,將可成為中國走向南亞國家最便捷、最有經濟吸引力的陸路大通道:從雲南保山的邊境出發,到達印度東北部鐵路網相連接的重鎮--雷多,僅有500多公里的路程,從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長路程僅為1220公里。
❻ 三角貿易的路線是什麼
16世紀開始的「黑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於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400年之久。故順序為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精華知識好評率:100% 三角貿易是一個通稱,只要牽扯三地的貿易都可以叫三角貿易.比較典型的是十八世紀北美->加勒比->非洲路線.貨船從馬薩諸塞的波士頓裝載甜酒出發,在非洲用甜酒換取黑奴,回航至加勒比的奴隸市場出售,用這些錢換回糖漿和原糖(造酒的主要原料)航馬薩諸塞加工成酒,然後開始下一個循環.英國人在東方也曾經發展過英國->印度->中國三角航線,將英國的工業品運往印度換取鴉片和棉花,用鴉片和棉花換取中國的生絲茶葉瓷器運回歐洲出售.在當時,三角貿易是一種利潤極大的貿易方式.
大西洋三角貿易(奴隸貿易):大三角貿易和大西洋奴隸貿易
歐洲 → 西非:蘭姆酒、武器、後期棉布
西非 → 美洲:奴隸
美洲 → 歐洲:銀、後期砂糖、棉花
英國、北美、西印度群島三角貿易
北美十三殖民地 → 西印度群島:農產品、魚(特別是鹽漬鱈)等糧食
西印度群島 → 英國、北美:砂糖、糖蜜
英國 → 北美、西印度群島:工業產品
英國、印度、清三角貿易:鴉片貿易
清 → 英國:茶
英國 → 印度:棉織品
印度 → 清:銀、後期鴉片
印度洋三角貿易:香料貿易
香料群島 → 歐洲:香料
歐洲 → 印度:銀
印度 → 香料群島:棉布
❼ 請詳細介紹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 - 簡介 中印公路示意圖中印公路 ,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東北鐵路終點站雷多鎮,中經緬北和滇西,東至雲南省會昆明。公路於1945年初通車,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國際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為抗擊日軍對中國的入侵與封鎖,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將軍領導興建了從雲南保山經騰沖入緬甸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史迪威公路」。當時,它是中國聯系外界的為數不多的「輸血管」之一,大批戰略物資由此運入中國,它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從雲南保山的邊境出發,到達印度東北部鐵路網相連接的重鎮--雷多,僅有500多公里的路程,從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長路程僅為1220公里。中印公路 - 修建起因 緬甸保衛戰的失敗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後,加緊入侵東南亞。至1942年5月,已佔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和雲南西部,切斷了中國與同盟國之間最後的陸上交通線棗滇緬公路。同盟國運往中國的作戰物資,只能經喜馬拉雅山空運,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決定盡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僅次於北非戰局。
這條路名字的來歷,不得不提一個美國的將軍——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自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46年10月12日病逝。
史迪威公路,就是中印公路。它始於印度雷多,經密支那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畹町與滇緬公路相連;北線越過伊洛瓦底江,經騰沖、龍陵與滇緬公路相接。因而它是由959.2公里的滇緬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密雷公路組合而成,全長1800多公里。因為它起於雷多,所以美國人又叫它「雷多公路」;又因為這條路是中美工兵合作開路,又叫「華美路」;再因修此路是為了打破日軍封鎖,並最終會師東京,所以也稱「到東京之路」。
1942年5月滇緬公路中斷後,為了打破中國被封鎖的局面,史迪威提出從印度雷多修築公路至緬甸密支那,並接通滇緬公路,全長700英里;同時,架設一條從印度加爾各答至中國昆明的輸油管道。這個計劃最終獲得了批准。中印公路 - 修建歷程 修建中的中印公路公路鮮血鑄成 1942年4月28日,雲南省緊急成立了「協修中印公路募工處」,出動總數為10萬的滇西民工前往中印公路工地,加上已先期到達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就地招募的民工,這支築路大軍已達12萬多人。同時印度方面也出動了7萬多人趕修印度境內的道路。這條公路全長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長770千米,路線經過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國民黨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並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築。昆明至畹町段長960千米,路線基本上循沿原來的滇緬公路,由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滇緬公路工務局組織改建和搶修,美軍派出工程兵築路機械部隊配合。整個中印公路工程先後分別從兩端開始。從1942年11月於利多動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歷時2年零3個月。美方投入費用1.5億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億元(中華民國法幣)。築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惡劣,要不斷克服崇山峻嶺、江河峽谷、高草叢林、沼澤泥濘、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難。在有些路段(如修復惠通橋),築路人員不得不在日軍航空兵、炮兵轟擊的條件下作業。為了及早使公路通車,他們還搶修了自中國保山至緬甸密支那的急造軍路作為支線。中印公路建成以後,同盟國與中國之間恢復了陸上交通聯系,作戰物資得以通過公路運往中國內地。後來隨著太平洋戰爭戰局的發展,日軍被逐出緬甸,中印公路逐漸失去了戰略價值。中印公路 - 貢獻 通車以後的中印公路1945年1月24日,中印公路通車。據不完全統計,中印公路從動工到通車共犧牲3萬多人(不含前方作戰陣亡將士),因而中印公路是一條浸泡著鮮血的道路!抗日功不可沒 中印公路通車半年,共運進汽車1萬多輛,軍用物資5萬多噸,有力地支持了中、美、英盟軍反攻緬甸的戰役。1945年10月,全部軍用物資運完。鑒於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於是這條花兩年時間在原始森林中修築的公路僅用了半年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從此,中印公路被冷落在緬北的高山莽林之中。中印公路通車後,中印輸油管也隨之接通,石油源源輸送至中國戰場。油管從加爾各答起,經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全長3000多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輸油管。據統計,中印油管自1945年6月輸油至11月停止輸油,7個月共輸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10萬多噸。中印公路和中印輸油管運作時間並不長,但對奪取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功不可沒。中印公路 - 現狀 如今的中印公路中印公路在中國境內為320國道,起點在雲南昆明,分為1945年建的舊中印公路(即為史迪威公路)及1946年建的新中印公路(騰密公路),舊中印公路前段昆明到緬甸木姐跟滇緬公路共線,後而轉往密支那往印度雷多,全長2125公里(中國內為850公里,國外為1275公里)網路上常寫的1220公里為緬甸木姐到印度雷多的距離,新中印公路為1946年完工,昆明至保山跟滇緬公路同線,而後由保山轉往騰沖直線開往密支那再往印度雷多,又稱騰密公路,全長約295公里(中國境內約180公里,境外約115公里)。中印公路 - 遠景 中印國境如果中緬印三國重新開通「中印公路」後,雲南直達印度陸路從昆明出發僅為1220公里。「我們希望通過緬甸北部與印度東北部加強聯系,加快這一區域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換。」保山市市長段躍慶接受采訪時說,「給予我們信心的是現在中印關系、中緬關系都得到了良好改善,雲南省巧遇實施走向南亞戰略等發展機遇,而滇西特別是騰沖在全面啟動國際大通道建設工程中,『橋頭堡』地位必將凸現。」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雲南省分會副秘書長譚雲表示:「雲南企業在對印度銷售產品方面比較積極,但目前,雲南對印出口的產品結構單一,現在雲南產品佔印度市場份額較大的只是化工產品,僅僅局限於雲南的銅出口到印度,雲南從印度進口鐵礦石。我們了解到,印度的農產品、機械、生活日用品等產品市場潛力也很大。」
❽ 世界第一的印度公路,800多萬公里,怎麼做到遠超中美兩國的
印度這個國度不只是世界上廁所數量最多的國度,而且還是一個相對較大的國度,由於那裡的道路無處不在,就像那裡的廁所一樣,在許多人看來,高速公路是駕車的道路,依據某些條件,我國還將高速公路分為五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是高速公路,之後,它也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四級和四級公路,當然,依據不同的道路坡度,在道路上行駛的速度會有所不同,例如,四級公路相對較差,通常是銜接鄉鎮和縣的支路,最高時速為每小時四十公里,以至更低,此外,高速公路按管理部門劃分為多個級別,包括國度高速公路以及省和縣的國度高速公路,干線和支線之間也有區別。
❾ 印度公路天下第一為何印度在公路建設上有如此「高」成就
印度的公路歷程之所以居世界第一,完全是因為他們的標准比較低 。
簡而言之,根據印度的標准,我們的許多數據可能高於印度。但是根據我們的標准,印度的許多數據可能為0,包括高速公路,高鐵等。該公路之所以位居世界之首完全是因為它們的標准相對較低,如果參照我們的標准,印度高速公路的總里程可能會減少80%以上。這顯然不是政府想要看到的,因此,即使感覺不太可靠,印度政客也可以自豪地宣稱:公路基礎設施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❿ 印度金三角
金三角指的是德里(北)阿格拉(東)齋普爾(西)
這三個分別相距250公里左右的印度傳統旅遊城市
在地圖上呈現三角形的樣子
雖然不遠,但因為印度公路條件所限
城市間要開5—7小時,這樣就有很多時間看路上的風景
如果你在公路上跟街邊的小販,騎摩托車的朋友打招呼
他們會熱情地跟你互動哦!
從德里開車到阿格拉 200多公里,5個小時到達泰姬陵,泰姬陵旁邊的清真寺和對面的阿格拉紅堡古老又神秘。
粉紅之城齋普爾:天文台&城市宮殿&皇宮博物館,琥珀堡&水之宮殿&風之宮殿 &神廟,粉粉的別具特色。
新德里:蓮花廟&甘地墓&印度門
蓮花廟里並沒有神像,所以也沒有人禱告啦!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等的教徒都進來參觀。
印度人特別奔放熱情,長得真好看,眼睛特別美,大又深邃,睫毛還長
經濟上確實有點落後
首都德里看起來像80年代的中國鄉村,高速公路邊上垃圾橫飛,貧富差距非常之大,富商可以買下阿格拉到齋普爾的大片土地來建公路,窮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腳趾甲尖尖伸出好幾厘米,頭發凌亂在坐在街頭乞討。
大部分的行人看起來慵懶但怡然自得,往街邊一趟笑呵呵過一天,你笑他們沒有高樓大廈,但比起大城市奔命一樣的生活,這樣窮開心不也是一種悠然的生活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