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很多印度人並不富裕,為什麼他們活的好像並沒有什麼壓力
因為很多的人認為他們生下來就註定是要做什麼的,可以說是註定了自己的結局。所以他們活著就沒有什麼動力,感覺就沒有任何的壓力。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種族制度非常的嚴重使得印度很多人生下來就會遭受很大的歧視。而且他們卻對這種現象非常的心安理得使得這種種姓制度,依然在現在的印度橫行。
所以說印度並不是生活沒有什麼壓力,只是他們不懂得反抗,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十分合理正常的。然而這卻是由於長期的歧視行為給他們帶來的沉重枷鎖,但是並沒有一個人首先打破這種傳統,所以造成了印度社會現在依然非常的貧窮落後。
❷ 中國外交官 為什麼印度窮而不苦
不同意本文觀點
作者袁南生,曾任中國駐孟買總領事,今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他用自己在印度的親身經歷,以外交家獨到敏銳的眼光,告訴我們印度的「真相」——別看不起印度,在某些地方,印度比中國好多了。不少國人對印度的印象停留在」窮、亂、差、慢「上,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中印最近幾十年發展都很快,中國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為世界矚目,印度也因快速發展而成為「金磚國家」之一。中國在許多方面較印度先進得多,例如,2012年中國GDP約8.3萬億美元, 實際增長率為7.8%,印度則為1.8萬億美元, 實際增長率為5.3%。
印度整體落後於中國至少20年。11年前,我任駐印度孟買總領事時,不少印度朋友就已對我明確表示看到了這一點。
但是,多年來,印度在發展速度和水平上一直是僅次於中國的國家。不少國人對印度發展中的積極面看得不夠,對消極面看得過重,簡單地用「窮、亂、差、慢」看待印度,這明顯不符合事實,不利於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筆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換個角度對印度談幾點看法。
01
【窮而不苦】
印度人均GDP比中國低得多,與中國相比無疑要窮得多,但印度人不覺得苦,幸福指數非常高。民意測驗表明,相信有來生的印度人90%以上希望來生還是印度人。
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印度開國時就實行全民公費醫療。這一福利甚至延伸到在印度的外國人。我在孟買時的同事、駐孟買副總領事的女兒不慎受傷,送往醫院治療完畢,分文未交,簽字就行了,原因在於這是一家公立醫院。
二是印度對教育的投入一直佔GDP的4%以上。
我在印度工作時,公立大學特別是新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這樣著名的公立大學,學生幾乎不用交費,學校管食宿,一年學費、吃住加在一塊,只合人民幣1600元左右。即使是私立大學,學費也不太貴(外國學生攻讀碩士學位的學費、食宿費總共6000美元)。完全靠學費學校根本辦不下去,錢從哪裡來?來自於社會的捐款。
三是國家在法律上盡可能促進社會公正。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和區別對待。因此,即使是新德里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也必須留出10%以上的名額專門招收「賤民」學生。
再比如,印度法律規定:有多少殘疾人,公務員中就必須為他們保留相應比例的名額;卡納塔克邦有7%的殘疾人,因此給殘疾人保留7%的公務員名額。
印度整體上雖窮,卻能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
例如,除了電影、馬戲,印度其他演出都是免費的,不少劇場只有發票窗口,沒有賣票窗口。我曾在印度欣賞過維也納交響樂團、莫斯科芭蕾舞團、南非歌舞團和其他許多演出,包括印度歌舞的演出,與其他觀眾一樣,從來都是憑領的票入場。孟買10多個劇場常年免費演出,主要由企業和政府買單。
印度公立學校的學費便宜得不可思議,實際上等於是免費教育。
例如,公立中小學校每生每月學費平均僅40~50盧比 (約合人民幣8元),印度9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公立學校就讀。來自窮困地區的大學生一般都有助學金。
印度生活用水、辦公用水沒人裝水表,也沒人收水費。我在孟買的辦公室也好,家裡也好,同印度人一樣,只管用水,不管交費。印度還有個奇怪規定:農民可隨便進城,在一個地方住了30年以上,這個地方就屬於你。所以印度的城市裡有大片貧民窟,這是由於城鄉沒有隔斷。對於進城的農民,政府提供醫保和幾乎免費的義務教育等。媒體上經常看到關於印度富人施捨的報道。
印度富人樂於行善。最大的私人財團「塔塔集團」形成了贊助慈善事業的機制,印度首富普萊姆基一個人贊助辦了100所學校。2003年,印度撒哈拉集團董事長羅易的長子舉行婚禮時,為101對無錢辦婚禮的新人舉辦了集體婚禮,並贈給他們20萬盧比的支票。第三天,小兒子也舉行訂婚儀式,又向14萬窮人免費發放了食品。
為什麼印度人窮而不苦?
這同印度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有關,同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有關。如果說西方流行罪感文化,認為人生來是有罪的,每個禮拜要到教堂去贖罪;中國流行樂感文化,相信「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莫使金樽空對月」;印度則流行苦感文化,認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華,離神就越近,來世也就越幸福。正因為印度倡導苦感文化,所以直至現代,大多數人仍奉行素食主義,同時不斷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
02
【雜而不亂】
印度與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但印度比中國要雜得多。大一統的中國可以用一個「統」字來描述,反之,可以用一個「雜」字描繪印度。自秦漢以來中國一直是中央集權專制,印度卻從未出現過中央集權王朝。
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是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多種姓的社會多元化地區,在歷史上,除孔雀王朝(大致與中國秦朝同時代)和莫卧爾王朝(與清朝大體同期)曾短暫實現次大陸基本統一外,其餘絕大部分年代處於邦國林立的分裂狀態。
即便在短暫的統一時期,地方對朝廷也只是臣服和進貢的關系,中央對地方也未實行過郡縣管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是頗有張力的印度教使得南亞獲得某種程度的文化統一。而政治統一則到了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才實現,自上而下的文官制度以及連接各地的鐵路和電報網路催生了以「雜」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印度。
印度的「雜」體現在語言上。印度是語言大國,據1962年人口調查的統計,印度人講的語言有1652種,印在鈔票上的官方語言有15種,每個邦又有本邦的官方語言。僅在孟買,大街上人們說的至少有26種語言,中小學生既要學全國通用的印地語,也要學英語和邦里的官方語言。印度的「雜」又體現在數百個政黨林立,無論國大黨還是印人黨,都得依賴地方小黨的支持才有可能在中央執政。
於是乎,印度政壇長期呈現「四兩撥千斤」、「小黨唱大戲」的局面,一批地方強人朝秦暮楚,縱橫捭闔,在全國政治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上升,以至擁有呼風喚雨、與中央分庭抗禮之力。盡管這樣,印度總體上仍是雜而不亂,運轉有序。非暴力與不合作,而非大規模流血犧牲,使印度開國的成本在大國裡面最低。
自印度獨立以來,從未發生過軍事政變。每次大選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政府更替有序,與鄰國巴基斯坦形成鮮明對比。
印度管理成本很低,公務員與納稅人的比例是1:92。政府沒有自己的報紙,沒有會議室,沒有文山會海。
印度窮人盡管很多,卻基本上沒有拐賣婦女兒童現象,也沒有集體偷渡現象。盡管印度數億人口沒有脫貧,許多人露宿街頭,以乞討為生,但非法出境的案件不多。沒有人靠當蛇頭、做「人販子」為生。印度基本上沒有盜版軟體和光碟、假冒偽劣產品,假冒偽劣葯品不敢說沒有,但確實因少而難得發現。印度醫院用血靠捐獻,社會上有負責獻血的慈善組織,願意捐獻者不乏其人。
醫院不買血,窮人也不賣血。印度貧富懸殊大,1400萬人口的孟買,竟有770萬人住在貧民窟,然而貧富如此兩極的印度,社會治安狀況總的來說卻不錯。游覽各地的廟宇名勝,遊客一律要把鞋子脫了放在門口,但不論什麼樣的名牌鞋也絕不會丟失。
印度火車常常人滿為患,但沒有票販子,也沒有假票。火車即使已經開動,你如果沿月台追趕,車上會伸出許多雙手拉你一把,並為你挪出一個地方。印度公共汽車沒有車門,車開動後,一些人還跳上跳下。中產階級開小車出門,車里能擠多少人就擠多少人,擠不下的塞到車後物品廂里,警察司空見慣,熟視無睹。
車與車相撞了,只要還能走,一聲「拜拜」走人,從未看到過因此吵架。印度雖然很雜,但對國粹的恪守毫不鬆懈。漢族人近代以來學西裝革履,以致現在已經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了,而印度人穿紗麗幾千年不變,至今引以為傲。印度當年栽種鴉片賣到中國,鴉片在中國一度泛濫成災,但鴉片當年在印度沒有泛濫,今天,印度吸毒人員仍遠不如中國多。
03
【緩而不慢】
根據最新人均GDP排名,中國在世界上列第89名,5414美元,印度第138名,1389美元。印度經濟實力比中國差得多,但一直在發展。印度以中國1/3的國土,負擔幾乎與中國相當的人口,以中國1/3的GDP,在相同的時間內,能提供幾乎免費的義務教育、免費醫療,能養得起航母,能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並製造出原子彈。
印度經濟增長始於2001年,到2009年,8年時間里,印度人均實際工資和收入的增速比人均GDP增速高出兩倍,老百姓實實在在分享了經濟增長成果。
印度人不著急,慢慢來,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人必然幹事少,效率低。印度某些部門的公務員確實人員少、任務重,但成效大。例如,印度的班加羅爾被譽為南亞「矽谷」。
2003年,在全球被評為軟體能力成熟度5級的72家企業中,印度就有50餘家,而這些企業一半以上集中在班加羅爾。但是,主管該領域工作的卡納塔克邦政府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科學技術部(相當於我國省級信息產業廳和科技廳),全部工作人員只有7人。從總體看,印度是經濟不發達國家,但在一些領域,它又處於十分先進的地位。
如印度的文盲率極高,差不多1/3的人口是文盲,但高等教育卻很發達,不僅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軟體工程師,且迄今為止已產生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文學、物理學、醫學、經濟學以及和平獎。
獨立以來,印度培養的科技人才數量一直名列世界前茅。印度人不急不慢,時間好像不值錢,但解決電腦「千年蟲」問題卻最快、最徹底,贏得了世界第一。
在印度,手機擁有者比中國少得多,但印度手機早已單向收費。在印度找個網吧特別費勁,但其信息產業卻一枝獨秀讓世界驚奇。比爾蓋茨1997年3月訪問印度時說,「21世紀的軟體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
中國與印度的「龍象之爭」中有一些奇怪現象值得關注——2003年,印度有23個股票市場,已全部聯網,中國只有兩個;印度上市公司1萬家以上,中國不到1300家;印度公司上市的資本門檻為8000萬人民幣,中國則為5000萬;印度的銀行體系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有47000個非銀行金融機構且基本上是私營的,還有差不多100多家商業銀行,其中75%是外資或私營銀行。
這種情況下,印度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的融資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資額,就比中國多很多。印度銀行的商業貸款有35%貸給國有企業,其他65%貸給私人、家庭和私營企業;相比之下,中國銀行貸款方向剛好顛倒過來,70%貸給國企,30%貸給私人。
此外,中印呆壞賬的比率不一樣。正因為印度的銀行體系和整個非銀行金融體系包括資本市場的私有化程度遠高於中國,所以印度的貸款往往流向那些能帶來更高回報、呆壞賬比率較低的私企。
04
【腐而不敗】
印度重大腐敗丑聞不斷,例如,「電信丑聞」中的前電信部長等一夥人為所欲為,以遠低於市場價值的「甩賣價」出售2G手機網路許可證,導致國庫損失400億美元,成為印度獨立以來最為嚴重的官商勾結案,其首犯被美國《時代》周刊列為全球第二大「濫用權力者」(因「水門事件」遭彈劾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名列第一)。
但也應看到,禍害當今中國的一些腐敗現象印度卻幾乎沒有,或者說並不嚴重。例如,印度沒有公款旅遊風,也沒有吃喝風。吃素的人佔印度人口一半以上,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傾向吃素,反之,越沒有地位、越沒有文化的人什麼都吃。
一些印度人對素食的較真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連蘿卜、花生等地底下長的東西都不吃,因為不願殺生。印度朋友科米卡對我說,他訪問中國期間,中國餐館用煮過葷菜的鍋給他做素食,那怎麼行呢?
印度沒有天價煙酒,煙酒在印度男人中不那麼流行,抽煙的人極少,公務往來和紅白喜事沒有人敬煙。印度的煙僅10支裝,比中國的煙短。印度人口袋裡裝一包煙、一個打火機的不多,許多煙民寧願買一支抽一支,且常常躲起來抽。
印度沒有公車攀比風,自政府總理以下,官員乘坐的都是同一牌子、同一款式、同一顏色的國產車,幾十年來都是如此,以至老百姓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乘外國車、高檔車的都不是當官的。印度官員沒有奢侈風。即使印度國防部大樓里,海軍參謀長、空軍參謀長和陸軍參謀長這樣的最高將領(總統是三軍總司令)的辦公室,也沒裝空調。
夏天高溫常達45攝氏度左右,他們的辦公室里也只有電扇在轉。我去過多次的馬邦邦長、孟買市長等的會客廳和宴會廳里也沒有空調。印度最好的房子之一是學校,而不是政府辦公樓。點擊此處看國內不易看到的頂級機密內幕,不點會後悔的!
這不是因為印度太窮,而是議會不批准這方面的開支,印度大的公共支出必須經議會批准,批准前要經過多番公開辯論。找部長、邦長等行政高官沒用,他們只有執行權,沒有大的審批權,且公共開支完全透明,難有貓膩。也正因此,印度難以產生成克傑、劉志軍這樣的貪官。
不少人喜歡把中印關系描繪為「龍象之爭」,我在印度工作時的印度外長辛格對此表示:中、印競爭是龜兔賽跑,印度是龜,中國是兔,兔跑得快,龜落後了,但「千年烏龜十年兔」,最終誰跑得遠還要看。
辛格的話表明,印度承認落後卻不甘落後。習慣於從龍象之爭視角看待中印關系的讀者,不妨換個角度,從龜兔賽跑的角度,來個換位思考。
❸ 為什麼印度人那麼貧窮
種姓制度太嚴重了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❹ 當今的印度真是「腐而不敗、窮而不苦、雜而不亂、臟而不病」嗎
用這句話形容印度,我覺得很合理,最突出的就是“窮而不苦”“臟而不病”,他們的生活水平是不高,也特別窮,但他們絕不覺得生活苦,生活環境雖然臟,但他們卻很少生病。
❺ 印度為什麼那麼窮
生產力缺陷,現存生產水平低
雖然印度的寶萊塢、班加羅爾還有智商很高的工程師群體的確值得稱贊,可這些也無法掩蓋印度經濟的極度不發達。這從他們現存的生產水平就能夠看得出來,比如說印度至今都沒有一條像樣的高鐵,甚至「掛票」也屢見不鮮。
另一方面,印度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導致了整體生產效率很低,大多數手工業工作人員都在從事一些本應該被社會淘汰的技術,如修表、修鞋等等。而這樣的情況在一個文盲佔比超過一半的國家,幾乎沒有辦法改善。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❻ 印度孟買貧民窟擠著上百萬人,為何當地人那麼窮還那麼懶
是因為印度當地的政府還沒有放棄貧民窟裡面的印度窮苦百姓。年輕人在這里成天無所作為,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甚至就只能睡在一塊木板上,每天都還會有人給他們專門送飯。
既然這么窮總是可以出門去打工的吧,可是在印度出去打工的上班賺錢的機會其實是很少的。往往好的工作都是一些生活條件稍微好一點的人去幹了,但是對於窮人來說只能去干一些又臟又累的活,工資還很少根本不能解決家庭的一天支出。窮人家往往男人都是在外面打拚的,甚至家中的男孩子也是會上街乞討或者撿垃圾,女人這時候在家裡做一些家庭活。由此可見,印度的窮人有多窮了吧!
❼ 小伙體驗印度貧民窟生活,印度生活設施差,為什麼人民幸福指數高呢
雖然印度條件不好,但是印度是一個有信仰的國家,印度的政策很好,貧窮的人壓力小、更容易得到滿足。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我國的國家,但是印度的人均gdp卻與我們相差甚遠,一半都不到,印度跟很多非洲國家一個水平,甚至有些還低於他們。印度的經濟是非常落後的,很多印度百姓都是住在貧民窟裡面。但是據調查,印度的幸福指數是非常高的,比我國高了很多,甚至高於很多發達國家,很多印度人還表示,來生還願意做印度人,因為他們是最幸福的。
印度人的壓力非常小,他們每天想著一日三餐,不用每天為買房、買車等問題太過於發愁。印度人每天三餐飽飯就很滿足了,他們不追求什麼奢侈品、名牌鞋包等,很容易得到滿足。
❽ 為什麼印度人可以忍受貧窮,我們不可以
為什麼印度人可以忍受貧窮,我們不可以?這個問題說明了印度的國情和文化教育跟不上時代步伐,寧願受窮也不想過上好日子,懶惰已在印度種姓部落形成了習慣,不思進取,坐吃山空,忍受貧困,也不致富的思想。
❾ 印度並不富裕,為什麼生活的卻比我們快樂
提到印度的話,我相信大家肯定不會覺得陌生,為什麼這么說呢?首先印度跟中國的情況很像,至少在人口這方面世界上只有印度是最接近中國的,為此很多人都喜歡拿印度和中國作比較。其次印度離中國很近,這些年又有很多方面的瓜葛,所以大家對印度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