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球大致分為幾大板塊
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
地質學專業術語。薩維爾·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1、亞歐板塊
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2、非洲板塊
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3、印度洋板塊
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4、太平洋板塊
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幾乎都是大洋)
5、美洲板塊
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6、南極洲板塊
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B. 印度洋板塊是什麼,如果知道那就太感謝了
60年代中期以來興起的全球大地構造學說——板塊構造的組成部分。該學說將全球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及太平洋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由洋底岩石圈構成外,其它板塊均包括部分海洋和大陸地殼。如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由於大洋中脊軸部或裂谷帶多為各大板塊之間的邊界,這里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頻繁。根據海底擴張學說,地幔岩漿在大洋中脊處上升並固結,生成大洋地殼,較老的地殼被推向兩側,使洋盆面積不斷擴張。據推算,寬達1.5萬公里的太平洋僅需1.5億年左右即可形成。當移動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擊時,其前緣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深海溝。因地幔岩漿的上升作用不僅發生於海洋,也在大陸深處進行,導致大陸發生破裂,形成地溝,處於兩側地殼向外擴張和產生新洋殼的前夕,可視為胚胎型大洋。進而發展,即會產生海水灌入,並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這就是洋殼形成的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新洋殼的不斷生成必須伴有老洋殼的破壞與消亡,如地中海則代表大洋發展的終結期,這個在中生代即存在的海盆,由於非洲和歐亞板塊的相對運動,曾一度被封閉,成為內陸大沙漠,後因直布羅陀海峽被沖破,大西洋水復灌入地中海,但其面積遠小於古地中海。太平洋則因洋盆邊緣收縮速率大於海隆的擴張速率,也使其處於整體收縮過程中。
全球六大板塊中只有太平洋板塊是大洋板塊,其餘5塊都是大陸板塊!
C. 印度洋板塊是怎樣產生的
原因一:
勒皮雄認為,阿拉伯半島、印度洋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在古大陸時期,與非洲陸塊、南美洲陸塊相互連接著,屬於岡瓦納大陸的東部嵌合地體。
古大陸分裂後,由於岡瓦納大陸的解體分裂和印度半島、澳大利亞陸塊的北上讓位,才形成今天的印度洋。
原因二:
勒皮雄根據今天的海陸結構,研究分析發現,在四大洋里,普遍存在著洋中脊。
勒皮雄認為:海陸結構和岩石圈已被洋中脊、地殼異常帶、地殼斷裂帶分割開來。
於是,勒皮雄把洋中脊、地殼異常帶和地殼斷裂帶作為劃分海陸結構和劃分岩石圈的標准。
勒皮雄根據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在古大陸時期的嵌合結構和岡瓦納大陸解體後,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的分裂運動、印度洋的形成,以及印度洋洋中脊的出現,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共同劃分為印度洋板塊。
所以,勒皮雄的板塊區域模型圖中,印度洋板塊集半島、大陸和海洋於一體。
印度洋板塊的建立,不僅根據了今天的海陸結構,而且依據了地史上的海陸結構,及其分裂運動過程中形成的海陸結構。
印度洋板塊的建立,不僅包括了一種模型,而且包含了一種過程、一種形成,還包含了一種推測。
所以,印度洋板塊是板塊區域圖中,內含最集中,形成最豐富,思維最復雜的板塊,也是最扯蛋的板塊。
證據:
地球說,地殼運動由來已久!
你看:
澳大利亞陸塊先定居紅海,
後定居阿拉伯海,
再定居孟加拉灣,
將來還會定居北部灣-南海海域-台灣海峽,……
可見,相對今天的海陸結構和印度洋板塊而言:
在6.4億年前,只有澳大利亞陸塊;在6.4億年後,也只有澳大利亞陸塊。
可見,今天板塊區域圖中的板塊是地殼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也會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消失。
這說明,板塊論也有一個產生和消失的過程,當然,印度洋板塊也不例外。
D. 印度尼西亞位於什麼板塊與什麼板塊之間
印度尼西亞尼處於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三大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1.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尼(Indonesia)。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印度尼西亞國土面積1913578.68平方公里,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2.印尼人口2.62億,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數百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45%,巽他族14%,馬都拉族和馬來族分別佔7.5%。民族語言共有200多種,官方語言為印尼語。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13—14世紀在爪哇形成強大帝國、16世紀末淪為荷蘭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獨立,1950年8月成立共和國。 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航空航天技術較強。石油資源可實現凈出口,印尼曾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1962—2009年),近期正在重新加入該組織。
拓展資料: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共有一級行政區(省級)34個,包括雅加達首都、日惹、亞齊3個地方特區和31個省。二級行政區(縣/市級)共514個。[2]31個省分別為: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西蘇門答臘省(首府巴東)、占碑省(首府占碑)、南蘇門答臘省(首府巨港)、明古魯省(首府明古魯)、楠榜省(首府班達楠榜)、邦加-勿里洞省(首府檳港)、廖內群島省(首府丹戎檳榔)、西爪哇省(首府萬隆)、中爪哇省(首府三寶壟)、東爪哇省(首府泗水(蘇臘巴亞))、萬丹省(首府西冷)、巴厘省(首府登巴薩)、西努沙登加拉省(首府馬塔蘭)、東努沙登加拉省(首府古邦)、西加里曼丹省(首府坤甸)、中加里曼丹省(首府帕朗卡拉亞)、南加里曼丹省(首府馬辰)、東加里曼丹省(首府三馬林達)、北加里曼丹省(首府丹戎施樂)、北蘇拉威西省(首府萬鴉老)、中蘇拉威西省(首府帕盧)、南蘇拉威西省(首府望加錫)、東南蘇拉威西省(首府肯達里)、哥倫打洛省(首府哥倫打洛)、西蘇拉威西省(首府馬穆朱)、馬魯古省(首府安汶)、北馬魯古省(首府索菲菲)、西巴布亞省(首府馬諾誇里)、巴布亞省(首府查亞普拉)和廖內省(首府北乾巴魯)
E. 印度洋板塊屬於大陸板塊還是大洋板塊
是大洋板塊
F. 印度洋板塊是大洋板塊還是大陸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其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印度洋板塊現在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
G. 印度洋板塊包括亞洲和大洋洲哪些地區
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
印度次大陸包括: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印度洋上的國家,據我了解有:
亞洲: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巴基斯坦、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伊拉克
非洲:埃及、蘇丹、厄利垂亞、吉布地、索馬里、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塞席爾、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南非
大洋洲:澳大利亞
附圖片:
H. 什麼是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