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有多少個史詩

印度有多少個史詩

發布時間:2022-06-06 09:24:57

Ⅰ 古印度的兩大史詩。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摩訶婆羅多和印度史詩,它的漢語全譯本,約有五百萬字,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

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梵語,Rāmāyaṇ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與《摩訶婆羅多》並列為印度兩大史詩,作者是印度作家蟻垤(跋彌)。全書是詩體,用梵文寫成,詩律幾乎都是輸洛迦(意譯為頌),即每節2行,每行16個音節。全文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內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Ⅱ 古代印度人留下的兩部史詩是

《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印度史詩,它的漢語全譯本,約有五百萬字,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

摩訶婆羅多(天城文 〉、IASTMahābhā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另一部是《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而成,其中不但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還有宗教哲學及法典性質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長。《摩訶婆羅多》有「二十萬行長詩」之稱,在《格薩爾王》被發現之前,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成書時間約從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歷時八百年。它長期以口頭方式創作和傳誦,不斷擴充內容,層層累積而成。它的成書年代處在印度從原始部落社會轉化為國家社會的時代,也是從吠陀時期的婆羅門教轉化為史詩時期的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的時代。這部史詩以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為背景,描寫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展開的種種斗爭,最終導致大戰。大戰的結果雖然有勝敗,但雙方將士幾乎全部捐軀疆場,是一個歷史悲劇。這部史詩的成書過程是印度古人匯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遺產的一種特殊方式。這部史詩本身就宣稱道:「正法、利益、愛欲和解脫,這里有,別處有,這里無,別處無。」也就是說,這部史詩的內容囊括了人世間的一切。因此,這部史詩成書後,在印度古代被奉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為「聖典」。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 毗耶娑
吠陀》)是吠陀時代的「聖典」,而《摩訶婆羅多》則是史詩時代和古典時代的「聖典」,即「第五吠陀」。了解了《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傳統文化。所以,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史詩所寫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內爭,而是顯著對立的兩類統治者的斗爭,是弱小對強暴、受侮辱損害者對加侮辱損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貴族對高踞王位驕橫殘暴的貴族的斗爭。基調是頌揚以堅戰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堅戰公正、謙恭、仁慈,而難敵貪婪、傲慢、殘忍。難敵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連俱盧族內一些長輩也同情和袒護般度族。史詩表現了人民在亂世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統一天下的願望。當然,史詩也是忠於現實的,它描寫每逢大戰關鍵時刻,般度族都是在黑天支持下採用詭計取勝的,因而使他們減卻光彩。這說明作者對統治者的認識是清醒的,並未違背生活真實而一味進行美化。 貫穿史詩的是法的哲學思想體系。「法」是作為國家社會的結構秩序,同時也是每個人所應遵守的行為准則。法和非法規定了是非善惡的標准。這種思想利用史詩故事形象地表達出來,把最後倖存的般度族長子堅戰解釋為是法的化身和勝利。當然,這是很牽強的。 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種形式傳到了東南亞,對當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已被譯成印度現代一些主要語言和英、法、德、俄語乃至爪哇語。漢語全譯本共六卷,由金克木、趙國華、黃寶生等翻譯,乃迄今為止,除梵、英以外世界上第三個全譯本。
編輯本段傳承方式
《摩訶婆羅多》成書後,以口傳和抄本的形式傳承。抄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樺樹皮和貝葉。十九世紀開始出現《摩訶婆羅多》的印刷文本。二十世紀初,西方學者認識到《摩訶婆羅多》對於研究印度文化的重大學術價值,曾經計劃編訂《摩訶婆羅多》精校本,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斷工作。從1919年開始,印度本國一批梵文學者重新啟動這項工作,歷時近半個世紀,於1966年出齊《摩訶婆羅多》全書精校本。

Ⅲ 印度兩大史詩指的是什麼

印度古代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的合稱。它們約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的八百年間,長期在民間流傳,主要頌揚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業績,表現了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戰勝非正義的赤陶匾上刻著史詩《羅摩衍那》的主題。兩大史詩都用「輸洛迦」詩律,都體現了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它們不但開辟了印度文學的新時代,對印度人民世界觀的形成、印度文學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Ⅳ 印度的什麼史詩是歷史上著名的史詩

印度的荷馬史詩是一部非常有名氣的史詩,它是由古希臘著名的盲人學者荷馬根據古希臘的各種史料和民間傳說編撰而成的,全篇好像有幾十萬的字非常宏偉的一篇巨著

Ⅳ 古印度的重要史詩是什麼

作為奴隸制國家的印度,產生了對後世深具影響的古典宗教思想,並且在藝術上進入了「史詩時代」。在古希臘文明中,兩大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佔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古印度,同樣是兩部偉大史詩,不僅顯示了古代印度人傑出的智慧,而且開啟了藝術的先河,它們就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插圖:少年羅摩降妖

Ⅵ 印度有幾本史書 書名叫什麼

只知道一本史書《諸王流派》(也有譯作「王河」)
還有一本已經散軼的《印度記》,卻是個歐洲人寫的。
再有就是,《大唐西域記》《佛國記》等等,是重要的史料,但作者本意,卻根本不是史書了。
最著名的兩部作品,《摩柯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則只能勉強算史詩,甚至可以說是神話了。

Ⅶ 印度兩大史詩是哪兩部

印度文學史上,吠陀文學之後的又一個高峰是史詩文學。《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印度兩大史詩,不但是印度文學寶庫中的無價之寶,也是世界文學太空中彪炳千秋的星座。如果說吠陀文學是宗教文學。那麼,兩大史詩為代表的英雄頌歌則是宗教化了的世俗說唱文學、兩大史詩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經過了無數婆羅門和民間歌手的加工修改。

Ⅷ 印度兩大史詩是哪兩部它們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印度古代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的合稱。它們約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的八百年間,長期在民間流傳,主要頌揚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業績,表現了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戰勝非正義的主題。《摩訶婆羅多》的作者相傳是廣博仙人,題目的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約10萬頌(每頌兩行,每行16個音),共分18篇,是世界上已有寫本的最長史詩。主要寫了婆羅多的後代黨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和國土而進行的斗爭和戰爭。《羅摩衍那》成書稍晚,書名的意思是「羅摩的漫遊」或「羅摩傳」,傳說作者是「蟻垤」。全書共7篇500章,2400頌。史詩以羅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歡離合為主要線索,展示了印度古代社會生活的全貌。兩大史詩都用「輸洛迦」詩律,都體現了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

Ⅸ 古代印度的兩大史詩是什麼~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為古代印度兩大史詩。

《摩訶婆羅多》約有十萬頌,《羅摩衍那》約有二萬四千頌。在古代印度,它們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和流傳。因而,它們的文本是流動性的,經由歷代宮廷歌手和民間吟遊詩人不斷加工和擴充,才形成目前的規模和形式。
摩訶婆羅多》的精校本(八萬多頌)於一九三三年出版第一卷,一九六六年出齊。《羅摩衍那》的精校本(近兩萬頌)於一九六〇年出版第一卷,一九七五年出齊。編訂精校本的宗旨是試圖通過對勘各種抄本,力求恢復作品的原始形式。但對印度兩大史詩來說,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理想。首先,這兩大史詩本身是漫長的歷史積累的產物;其次,印度古代的書寫材料主要是貝葉,原始的或早期的抄本不可能得以保存。目前的精校本所能做到的只是在現存這些並不十分古老的抄本基礎上,提供一種盡可能古老的版本。同時,它們排除了種種明顯的訛字和衍文,因而也是一種比較純潔的版本。另外,它們以腳注或附錄的方式,將一些重要抄本的重要異文一一列出,這使它們實際上比過去的任何抄本都完全,有利於兩大史詩的研究。

據現代學者考證,《摩訶婆羅多》的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之間。在這漫長的八百年的成書過程中,《摩訶婆羅多》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八千八百頌的《勝利之歌》,後來演變成兩萬四千頌的《婆羅多》,最後擴充為十萬頌的《摩訶婆羅多》(即《大婆羅多》),成為古代文明世界中最長的一部史詩。

關於這部史詩的作者毗耶娑,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都是傳說,很難斷定他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既被稱作這部史詩的作者,又是這部史詩中的人物。按照史詩本身提供的故事,毗耶娑是漁家女貞信在嫁給象城福身王之前的私生子。貞信和福身王生下的兩個兒子花釧和奇武先後繼承王位,都沒有留下子嗣就死去。於是,貞信找來在森林中修煉苦行的毗耶娑,讓他與奇武的兩位遺孀行房,生下兩個兒子持國和般度。此後,毗耶娑仍然隱居森林。但他目睹和參與了持國百子(俱盧族)和般度五子(般度族)兩族斗爭的全過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後,他用三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史詩。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有多少個史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2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6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7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2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0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4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5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2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1
義大利美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440
義大利哪裡包多 瀏覽:164
我住在英國很久了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36
在哪裡能買到印度榴槤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