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河谷女神的歷史淵源
大母神在世界各地母系氏族社會的原始宗教當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何如此,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並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伸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3]人類早期普遍存在著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氏族的確立必然是母系,這是由婦女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所決定。那時婦女採集食物,管理氏族內部事務,男人們則從事狩獵活動。狩獵收獲難以保證,而採集植物根莖果實收獲相對穩定。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是生產的組織者,財物的分配者,重大事務的決策者。此外,母系氏族皆起源於一位受人尊敬的女始祖。由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中外都有童貞女神受孕生子的神話。例如,中國就有部族由女始祖感生而來的傳說。據史書記載,伏羲之母華胥氏、炎帝之母女登、黃帝之母附寶、堯之母慶都以及舜之母握登分別在龍、閃電、虹等自然物的感應下使五位太古統治者得以降生。華胥氏、女登、附寶等便是這些部族的女始祖。在小亞細亞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區,也發現了許多類似例子,體現為母神及其身邊的處於從屬地位的年輕男神。其中著名的有埃及的伊希思和賀魯斯;腓尼基的阿斯塔爾特和塔穆茲(阿多尼斯);弗里吉亞的庫柏勒和阿蒂斯;希臘(特別是克里特)的瑞婭和年輕的宙斯。在各個地區這位母神都未曾婚嫁,由聖靈懷胎而最初成為其伴侶的母親,繼而又成為諸神和眾生之母。
這種童貞女神受孕的故事是那個古老時代的遺存。其時,初民對於男性在繁殖後代中的作用缺乏認識,正如E.O.詹姆斯所說:「……最初女神是優先於那位與她相關聯的作為其子或其夫或其情人的年輕男神。有數條理由可以說明她在社會和神殿中的極高地位。但起因卻是:其家庭結構及其更為廣泛的親屬支系幾乎只能源於最初的母親與子女的關系。人們從不懷疑,一個嬰兒只能由他母親所生,無論對其來源和出生作何種解釋……。父親的作用可能非常模糊,甚至不存在。但是母親的作用卻不容置疑,僅僅是觀察的問題。……婦女們由於其令人費解的特性和不能說明的屬性與作用,如月經、懷孕、生育、哺乳,從來就是神秘之人,使人產生神聖的反映和評價,滲透了宗教情感,並立即賦予她神聖和禁忌。」[4]古代還流傳著女媧氏造人一類的神話,這說明女性崇拜是母權社會的重要特徵。追溯血統和繼承財產無一例外通過女人世代相沿,而不是通過男人。也許,這就能在相當程度上解釋為什麼在原始社會中女權優先。
另外還需指出一點,原始社會中財富積累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農業的發展,一為馴養家畜。根據埃及神話傳說,奧希利斯從伊希思那裡接受穀物的種子,這使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崇拜大母神的民族中,農業文明具有女性起源。如前所述,採集和保存食物的工作大都由婦女進行,這項工作逐步發展為部落居住點附近的種植業。於是,在犁發明使用之前,農事幾乎普遍成為女人的工作。從這點來說,農業可能是婦女的創造。在提供食品方面,農業仍然優於由男子從事的狩獵,因此婦女地位十分崇高。在農業獲得相當發展且未夾雜有任何畜牧階段的地方,母權因素往往成為社會的推動力。例如北美的易洛魁人和普韋布洛人等部落,在那裡馴化動物沒有發生,而農業在婦女手中獲得了重要發展。在印度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一些部族中,稻穀文化是維持生活的主要手段,而發展畜牧業的條件並未出現,因此這里也保存著母權社會的秩序。同樣,社會的母權性質曾在許多非洲的部族中存在,因為他們的主要生產活動為農業。農業部落崇拜作為女神的母神,初期主要是對地母的崇拜,其儀式基於豐饒巫術。在原始思維中,婦女耕種土地和養育兒女的能力,與大地生長植被效應等同。人們普遍信仰婦女能使果實繁多,因為她們知道如何生育後代。基於巫術的相似律原則,初民們認為孕婦播種的土地會獲得豐收,而不育婦女會使土地貧瘠。後來,這種對地母的崇拜,發展為對無所不在的母神的崇拜,這是農業文明的特點。於是,由於婦女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中優於男性的強勢地位,在原始社會至關重要的兩種生產活動——生殖繁育與物質生產中的明顯作用,以及其在初民眼中的與生俱來的神秘感,當人類文明之始——母系社會的原始宗教形成時,母神自然保持著至尊地位。
Ⅱ 尼泊爾的活女神是怎麼選拔出來的她和國王誰更高貴
尼泊爾的活女神都是在平民老百姓中選拔出來的女孩兒,在未成年之前就被選出來。在出家的時候身份很尊貴,比國王很尊貴。但還俗之後,命運很悲慘。
Ⅲ 印度河谷女神的歷史形成
公元前三千紀中葉至前二千紀初葉,印度河流域文明高度發達,著名的哈拉帕、莫亨佐達羅等城市屋舍儼然,街道齊整,景象繁榮。通過考古發掘,這里也出土了大批的女神鵰塑,一種為陶俑,一種為石像和銅像,兩種雕塑藝術分別代表了不同階層人們的藝術傳統。哈拉帕等城市文化標志著從孤立分散的農民村落到高度組織化的大型城市的革命性變革。這些城市的居住人口成分復雜,其主體為從毗鄰村落來到大城市尋求財富的人。與此同時,他們也帶來自己的信仰和儀式——農業村社的母神崇拜,從而形成了哈拉帕等城市宗教的基礎。質朴無華的陶制雕塑極有可能繼承了庫里和茲霍布農民文化的陶俑傳統,而富於貴族色彩的石雕和銅雕則代表了因商業經濟發展、階級分化而造成的更高階層的藝術。由於他們在社會中地位的提高,這種藝術風格也變得更為精緻。
Ⅳ 國王都要向她下跪,退位後卻無人敢娶,印度的活女神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
是很受人尊敬的存在,但是她的生活卻不是自己想要的。
Ⅳ 印度聖女是如何挑選的 印度聖女的生活
印度聖女源自印度的一項古老的傳統,來自貧困家庭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就被迫賣身於寺院,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因此被稱為「聖女」。由於不清潔的性生活,印度聖女已成為艾滋病的高發人群。
這些地位低下的鄉村女孩10歲時便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婚姻模式,將自己一生幸福都獻給了當地的神,為本村的村民進行宗教儀式和做祈禱。剛剛進入青春期,她們便在儀式和慶典上嫁給寺院,然後與寺院僧侶或長老一起洞房火燭夜。
那麼對於自己的境遇,希納古蒂心裡是否有怨氣?她說當然很後悔,但只能接受現實,因為全家人全靠她了。她說:有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讓我做這種事,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正常的婚姻。但我能做什麼呢?現在誰會娶我呢?我是印度聖女呀!
Ⅵ 印度烏瑪女神
濕婆大神之妻烏瑪女神有著多種化身,主要的有帕爾巴蒂Parvati, 印度教萬物之母,同時代表創造和毀滅的力量,兼具女性柔美與威猛強悍的特質。在印度,他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所共同崇敬的神祇。就像印度教三位主要神祇一樣,Parvati女神也有許多化身,「Parvati」可以是一種宇宙之母的力量,也可以是一個具有數不清化身的女性神祇的統稱。她以不同的形象出現時有不同的名字(這也是印度教諸神的一貫特徵)濕婆有上千個化身,她也有百多個化身,最有名的是以溫柔相出現的帕爾巴蒂(Parvati),以恐怖相出現的女戰神杜兒噶(Durga )和兇猛的卡莉(Kali)。
帕爾巴蒂(Parvati)是是印度教中著名的雪山神女的名字,她的名字意思就是「來自雪山」,雪山自然就是喜瑪拉雅山(Himalaya)之女。她是一位溫柔的女神,同時也是美麗的象徵。常與濕婆以及她的兒子象頭神嘉涅夏(Ganesh)和卡爾提柯亞(Kartikeyya)一起出現。另外則以與濕婆相吻合的女性生殖力或豐收新娘的形象而受崇拜。
帕爾巴蒂(Parvati)受到人類崇拜,聲望逐漸高過男神們,引起他們的驚慌,所以雷神 Indra 殺死她,砍掉她的頭並將身體拋棄。她的丈夫 Shiva 很傷心,向大梵天 Brahma 求救,大梵天允其所請,但身軀已找不到,遂將Parvati的頭接在妓女身上讓她復活。為了怕 Indra 嫉妒引起雷擊,民眾特地在敬拜Parvati的廟宇刻上性交畫面。雷神生性害羞,不敢看這些景象,就無法以雷電攻擊神廟。
卡莉或許是所有示現的女神中最驚世駭俗的。主司殺戮與破壞,是戰斗女神Durga發怒的形象,手握長劍,面目猙獰、口吐紅舌,穿斷臂做成的裙子,戴妖魔頭骨串成的項鍊的黑面女剎;憑著她種形象,怎麼也難以相信她就是印度掌管死亡與重生的「濕婆」(Shiva)神溫柔美麗的妻子——帕爾巴蒂(Parvati);當她殺盡了世間所有的妖孽,喝盡了他們的鮮血以後,仍然無法平息她的憤怒,為了平息愛妻的憤怒,焦心的濕婆躺到卡莉的腳下。
Ⅶ 印度河谷女神的簡介
上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溫迪亞山區發現了一件業已風化的石灰岩雕刻品,造型酷似一尊母神像,年代應屬舊石器時代晚期。這大概是印度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母神像。公元前2700—前2400年,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北部和南部,曾分別出現過茲霍布文化(Zhob Culture)和庫里文化(Kulli Culture)。在這些文化的村落遺址中,出土了以地母神為主要形象的大批陶俑。這說明,當時,由於農業的發展與村落之間聯系的加強,女神崇拜廣泛流行。正是從這些陶俑中,人們可以一睹典型的印度原始母神的風采。庫里文化的陶俑多為腰部以上的半身塑像,下面是八字形的底座。這些陶俑臂膀彎曲,手置於臀,通常乳房顯露,雙眼以小石子做成,有著精心梳理的發型,佩戴類似貝殼的橢圓形飾物,並飾有臂釧和手鐲。在茲霍布的遺址中發現的大批陶俑也都屬於庫里類型,她們頭罩頭巾,頸佩項圈,鼻大,狀如鳥喙,有著圓圓的眼窩和細長的嘴,乳房誇張。這些女神像大都身佩貝殼飾物,表明她們兼司生殖和豐饒,這在茲霍布河左岸附近莫卧兒袞代(Moghul Ghundai)山上發現的一具石雕陽物以及在河右岸的佩里亞諾袞代(Periano Ghundai)附近山地一塊十分醒目的女陰(yoni)雕刻上獲得佐證。
Ⅷ 印度很美的五大女明星,每一個都是女神級別,她們分別是誰
印度美女的長相具有很濃的民族特色。印度美女排行榜中的印度第一美女,當年不知道迷倒多少人。雖然印度美女排行榜中的美女,皮膚並不白,但勝在五官深邃精緻,尤其是那雙美麗的大眼睛裡麵包含了太多東西。
薇迪雅·巴蘭,1979年1月1日生於印度孟買,是一名印地語電影(寶萊塢)實力派女演員。她憑借卓越的表演獲得過一個National Film Award(印度最權威電影獎項),五個Filmfare Awards(印地語影業獎項,分別為《帕瑞妮塔》、《爸爸》、《愛情故事》、《不雅照》、《無畏之心》)。她以塑造堅強有力的女性形象而著名,並被公認為打破了印地語電影女主角的窠臼。
Ⅸ 2年前印度「油彩女神」紅遍亞洲,被當地富豪瘋狂追求,後來怎樣
導語:追星是社會的普遍現象,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大家都喜歡追星,追星不分年紀,有老人也有小孩,追星也不分對象,有科學家,有明星。也有社會上的一些成功人士,商業人士。追星的原因很多,有的人是追星,是因為某個人漂亮,有的人追星是因為某個人有才華,有的人追星是因為這個人有著激動人心,震撼人心的成功經歷,使得人心生敬佩。今天我們來講述的這個故事也和追星有關,她是兩年前印度的油才女神,曾經紅遍亞洲,被當地的富豪瘋狂追求,後來怎麼樣了,大家對這個故事一定非常的感興趣吧,讓我們大家一起往下看一看,這是怎麼一回事吧。
結語:追星並不奇怪,甚至說追星在某一個方面能夠幫助某些人的成長。但是追星也要合理,不能夠盲目從眾,盲目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