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德國為什麼會在印度投資

德國為什麼會在印度投資

發布時間:2022-06-06 20:10:56

1. 有誰知道中國和德國,印度的產業結構構成情況

中國產業結構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開放初期,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調整農、輕、重結構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外,在以後的全部時期里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產業結構政策推行20多年來,長期困擾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加強「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的政策目標沒有能實現,政府重點和著力扶持的主導產業仍然沒有擺脫「幼稚」狀態,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升級慢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沒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強力保護、較早和較徹底地擺脫了行政計劃干預、引入市場機制的產業,卻往往能夠快速發展,穩步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事實上,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不僅在國內存在爭議,在國際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以產業政策創造經濟「奇跡」著稱的日本,對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日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完成一項有關日本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後鄭重聲明:「參加本項目的全體人員都認為,除了戰後初期有限的短時期外,高速增長基本上是通過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許可以說戰後主要時期產業政策的歷史,是民間企業的首創精神和活力,不斷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預意圖的過程。」(註:小宮隆太郎等編:《日本的產業政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頁。)顯而易見,日本經濟學家這種結論與我國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結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專家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開創性的分析,認為政府不具備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斷所選擇的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是造成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深層原因。因此,在市場機制已經形成並比較完善的條件下,由市場機製取代政府產業結構政策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有效調整的基本途徑。
德國: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德國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德國工業發展。
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
2000-2004年間,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以資產結構為例,按以下公式測算,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43。
印度的產業結構:
印度產業結構演進的軌跡和特點
主要運用克拉克和庫茲涅茨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首先用兩類指標:一是各產業的就業人數及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二是各產業的產值及在GDP中所佔比重,以此對印度獨立50多年來的產業結構變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然後對就業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和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做出比較,觀察其發展的特點。其特點是:
1.從第一產業看,其實現的產值在整個GDP的比重下降過程中,勞動力的就業比重也在下降,但絕對值還在上升。第一產業產值的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超過勞動力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說明農業勞動力數量仍很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同時,也說明農業在印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比較大。
2.第二產業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其實現的產值占整個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沒有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幅度大。勞動力的上升幅度從時間序列分析來看,有升有降;從橫斷面分析來看,略有上升。這種狀況一方面說明第二產業不能大量吸納勞動力,第二產業的擴張性發展沒有出現,或是受制於資本,或是受制於市場;另—一方面,第二產業所實現的GDP比重的上升十分緩慢,說明第二產業對GDP尤其是人均 GDP增長的貢獻不大。
3.第三產業的情況尤其獨特。第三產業無論從時間序列分析還是橫截面分析,其產值所佔比重和就業所佔比重都是上升的。這就說明,不僅第三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而且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最大的。4.從印度的農業、工業和服務部門勞動力比重和產值比重的比較來看,二者變動的情況與庫茲涅茨分析的情況完全不同。按照庫茲涅茨分析的結論,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要大於產值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而印度的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卻大大低於產值的部門份額變動幅度。這說明印度勞動力流動的剛性特徵十分突出。這是印度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印度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大問題,這個問題對其後的發展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印度產業結構的演進來看,基本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產業順序發展的軌跡進行結構的轉換和升級,而是按照一、三、二的發展軌跡,最終形成了三、一、二的產業結構格局。

2. 德國將向印度提供百億歐元氣候援助,此舉的原因有哪些

因為德國希望跟印度保持良好關系、希望建立綠色發展夥伴關系、幫助其建立再生資源、兩者是戰略合作夥伴、對德國自身的發展有利等。

3. 德國計劃10年內提供100億歐元支持印度氣候保護,對兩國有何影響

會促進兩國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國的合作關系,會讓兩個國家得到更好的發展,能夠幫助整個國家的關系更加和諧,能夠讓兩個國家得到更好的政治發展。

4. 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為何突然有錢了,錢從哪裡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看起來是有些偶然的因素,實際上並不是讓人無法理解,在一戰結束之後,各國開始重新劃分利益,戰勝國有絕對的話語權,可他們只顧著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並沒有考慮到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在戰後合約簽訂之後,就有人指出這並不是和平,只不過是一段時間的休戰。果然在一戰結束之後沒有多久,二戰再度爆發,值得一提的是,挑起這場戰爭的人還是一戰的元兇德國。

第三個來源,就是希特勒採用以戰養戰的方法,在二戰正式開始之前,他就已經開始自己的侵略戰爭,不斷用一些軍事行動侵佔一些地方,德國本身就是歐洲的一個大國,他們又不斷通過戰爭向外發展,利用軍事侵略,占據其他的國家,然後再利用這些國家的資源來支持本國的發展,後來在戰爭進行的時候,德軍的勢力已經發展到整個歐洲,他們不斷從各個佔領地索取更多的資源,這也為他們賺取無數的錢財。

總得來看,德國這次發動大戰也是做好准備,他們有這么多的資源,可為自己的發展以及希特勒的野心,他們還是選擇進行這場大戰,不過德國再強,它畢竟也只是一個國家,同時與世界為敵,早晚是要失敗的。希特勒的戰略沒有太大的問題,可他的野心太大,德國再強也支持不了他的戰爭,失敗是早晚的事情。

5. 印度成為世界農業德國的原因

因為印度推行了「綠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跡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跡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葯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佔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印度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7500km,並且有眾多海灣、海角和海峽,可供捕魚的海域面積達2020000km2,具有發展海洋漁業和養殖業的良好條件。此外,印度內陸長達2900km的河流系統以及170多萬公頃的水庫和池塘,也具有發展淡水養魚的可觀潛力

6. 中國與印度投資環境對比

目前,去中國還是去印度投資已成為德國媒體和經濟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以往德國各地舉辦的投資研討會多以介紹中國為主,現今關於印度的報告會則有後來居上之勢。尤其是今年4月,印度首次成為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主賓國,印度總理辛格率龐大經貿代表團參加,參展企業350家,參展面積達1.15萬平米,創歷屆主賓國之最。德經濟界在博覽會期間宣布已向印度投資15億歐元,寶馬和大眾公司等紛紛表示將在印度投資設廠。一時間德經濟界掀起投資印度熱潮,印度成為每談必及的話題。本文主要對德媒體近來關於中國與印度比較的報道進行梳理綜合,希望能為國內跟蹤德對華投資的發展趨勢及採取應對措施提供些許參考。

一、中國更具吸引力

在過去的5到8年裡,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在華投資設廠,德國的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紛紛湧入中國,中國似乎已成為德國企業降低成本、提高銷售的唯一希望。其間印度則在全力以赴發展服務業,經營業務流程外包(BPO)和軟體開發業務。在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後,印政府才逐步採取措施鼓勵生產性企業。在投資環境上,中國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優於印度。2005年中國GDP為22257億美元,增長率為9.9%;印度GDP是7750億美元,增幅為7.5%。在購買力方面,2004年中國的人均購買力達1279美元;印度則僅為602美元。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消費能力,中國比印度都更具優勢。2005年中國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600多億美元,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僅為67億歐元,約為中國的九分之一。

中國與印度經濟指標對比

貨幣單位:美元

經濟指標
時間
中國
印度

國內生產總值
2005年
22257億
7750億

人均收入
2005年
890
460

人均購買力
2004年
1279
602

機床市場價值
2005年
70億
6億

零售總額
2005年
7080億
3510億

轎車銷量
2005年
290萬輛
110萬輛

資料來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德經濟界將印度在投資環境上與中國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

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10年,思想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保守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開放。印度存在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統一、勞工法過嚴、罷工多、法律條文過繁、某些企業信用差等投資障礙。

(二)中國政局長期穩定

中國自70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局長期保持穩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頻繁,對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三)印度貧富差距大

印度的土地問題、種姓制度和教派之間的沖突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貧富懸殊現象比中國嚴重。印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達3億人。

(四)中國地理位置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在亞洲各地區經濟中,東亞經濟發展最快。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中國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印度雖執行「向東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離東亞有些偏遠,對印度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太有利。

二、印度後勁十足

印度趕超中國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印度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吸引外資,如將進口關稅從1991年的300%減少至現在的15%,取消進口限制,幾乎所有行業均向外國投資企業開放等。印度政府還借鑒了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經驗,近年來建立了12個經濟特區,並准備再設立50個經濟特區。在經濟特區里,投資商可以享受稅收減免,對於出口型企業,可10年免稅,同時可以零關稅進口企業所需物資。司法部門可將特區視作「國外」來對待。自2005年以來,由於嚴格落實各種改革措施,印度出現了「投資繁榮」景象。通常印度每年獲得的國外直接投資約40億至60億美元,而2005年下半年簽約的投資金額就達到190億美元,2005年德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比2004年翻了一番。德經濟界認為印度投資的「軟環境」要優於中國,主要包括:

(一)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

印度的金融機構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貸遵循市場規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二)印度的私人資本運作經驗豐富

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三)印度的國際型技術人才多於中國

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印度每年畢業的工程師數量是中國的兩倍,達60萬人。

(四)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

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這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加之印度實行的是盎格魯法系,其司法結構基本上是英國式的,這對西方投資者來說更為熟悉。
三、印度將成為德國企業的新興投資地

在德投資商眼裡,中國和印度各具特色、各有優勢:中國作為生產性基地擁有巨大吸引力,德國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產部門,中國依然是首選;印度則被德經濟界視為「吸引力正在上升的投資目的地」。但印度的總體投資水平還無法與中國相比,外資快速增長還需要時間。

(一)印度市場潛力巨大

印度有11億人口,近兩年經濟增速逾7%,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12位,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德經濟界把印度作為新興的投資地已毋庸置疑。雖然目前中國「投資理想地」的地位還無法撼動,但德國企業會關注印度經濟的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赴印度投資的趨勢正在逐步加強。

(二)德政府推波助瀾

今年4月,印度總理辛格率龐大經貿代表團訪問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德、印兩國政府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加強在能源和科技領域的合作,籌備成立「德印能源論壇」和「德印科研技術中心」,德掀起「印度熱」。在德政府推波助瀾之下,德經濟界赴印度投資的熱情逐漸高漲。

(三)德企業在印度投資升溫

目前德國在印度的合資企業約600家,是印度的第二大投資夥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期間,德經濟界稱已向印度投資15億歐元。德復興信貸銀行(KfW)隨後宣布,今後3年將在印度基礎設施和能源等領域投資25億至30億歐元,該行正在印度孟買籌建代表處。寶馬汽車公司也正式向外界透露,在印度南部投資2.1億美元建立汽車組裝廠。印度政府今年6月批准了大眾公司在北部旁遮普邦投資3.3億美元,興建汽車生產廠,預計建成後年產汽車10萬輛。德汽車零配件供應巨頭博世公司也於最近宣布,兩年內將在印度的投資增加4.09億美元,開發和生產柴油發動機。該公司計劃至2010年將在印度的柴油發動機年產量增加到60萬台,目前在印度的員工已達1.5萬人。此外,德國重要的建築材料生產商-海德堡水泥廠已於今年3月進入印度市場,在孟買成立了合資企業,年產水泥75萬噸。

四、印度對中國的影響

雖然德國經濟界目前將越來越多的關注投向印度,但印度自身發展存在的貧富差距大、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使德企業對在印度投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德經濟界普遍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總體發展水平至少落後10年。目前,德印雙邊貿易額僅為德中貿易額的20%,德對印度的實際投資金額僅為在華投資的12%,因此在短期內中國仍將是德國經濟界投資的首選地。

(一)德經濟界更看好中國的投資環境

前不久,德歐亞咨詢公司對德部分企業進行了一次中印投資環境的對比調查,在企業決定投資地點的六項關鍵要素的評比中,中國的優勢非常明顯,平均分數遠遠高於印度(參見下表),僅在運輸成本上,中國的得分稍遜於印度。

德經濟界對比中印投資要素

投資要素
中國
印度

人工成本
1
4

企業稅
8
12

關稅
4
5

優惠政策
1
2

能源成本
2
8

運輸成本
7
6

資料來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註:1等於投資環境優良,12等於投資環境惡劣。

(二)印度製造業將對我構成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以往德資主要進入的是印度的信息技術、電信或業務外包行業,現在德企業紛紛進入印度的水泥、鋼鐵、汽車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可以預見,印度以往相對薄弱的製造業由於外資的進入將對我製造業構成威脅。隨著印度政府加大改善投資環境,德國企業對印度的投資步伐將加快,德對華投資特別是對製造業的投資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

(三)中印是競爭性夥伴關系

目前德經濟界「印度熱」的人為炒作因素較重。德經濟界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和印度是「競爭性夥伴關系」,呼籲德企業同時在中國和印度投資。德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西門子公司前任董事長馮必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就德國企業而言,去中國和印度投資不應是非此即彼,而應是兩者兼而有之。

7. 德國印度承與諾氣候合作,幫助其實現氣候目標,德國的氣候條件怎麼樣

德國的氣候條件特別好,屬於大陸性氣候,常年溫差不是很大,雨水充沛,陽光照射充足,冬季的時候氣溫下降速度較慢。

8. 同樣都是大國崛起,美國為何不去圍堵遏制印度日本德國的崛起

這兩年來,美國到處樹敵,隨意對他國或大國企業到處進行制裁。而對於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印度,為何美國卻不進行圍堵,難道美國不害怕印度的大國崛起嗎?

其實,說印度「大國崛起」言過其實,印度這些年的發展,是依賴於人口紅利和經濟一體化的紅利。當全球秩序發生改變,印度的高增長神話就難以持續,這一點美國非常清楚,所以沒有必要耗費時間和精力。

雖然過去十年,印度GDP保持了平均7%左右的增長,成為全球GDP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但印度的GDP存在著重復計算的問題,本身存在虛高問題。

而在扶持印度的過程中,可以再次分享印度的低廉勞動力紅利,向印度輸出美元,同時找到自己的服務貿易對象。印度屬於多語言國家,出國人數眾多,宗教對立嚴重,缺乏民族精神,表面上的經濟增長很難形成真正的強大凝聚力。美國隨時可以對印度制衡,包括技術封鎖等方式。

因此,美國在地區政治軍事上,主要是應付俄羅斯與伊朗等,削弱地區主導權和潛在軍事威脅。而在經濟與科技上,主要需要應付真正在崛起的我國,這時候對美國來說,聯合同在亞洲的印度來制衡我國,顯然要比四處樹敵的情況下進一步圍堵印度要高明得多。

對於美國來說,最害怕的就是歐、亞、非大洲的團結,所以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各大洲的經濟一體化,對亞洲也是如此,美國知道我國不斷強大,在亞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現在以及未來,很可能會繼續加大對印度的扶持以達到牽制我國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會在印度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槍擊案從哪裡來 瀏覽:479
美國人去印度有多少 瀏覽:506
印尼盾工資多少 瀏覽:792
印尼盾2條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39
印尼四紋虎在哪裡 瀏覽:582
large相當於中國哪個國家 瀏覽:476
中國工程院院士怎麼獲得 瀏覽:447
談談你的中國夢是什麼 瀏覽:710
印尼椰子什麼時候開花 瀏覽:986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