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航天技術如何(相對中國)
印度要是沒了美俄的幫助
導彈都造不出來
咱們是逆境當中求發展
穩扎穩打
力求完美
B. 印度航天實力如何
目前,印度在空間技術領域被世界認為排名第六,它已經掌握了自行研發、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和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印度一直認為,要想後來居上,實現大國夢想,發展航天工業是條重要的捷徑,因此近來大力推動各種龐大的太空計劃。《印度時報》日前曾引述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范•奈爾的話稱,從2007年至2012年,印度至少將進行70項太空發展計劃,是前一個五年計劃的兩三倍,憑著這些計劃,印度希望能迅速搶占太空戰略制高點,成為太空大國,爭奪制太空權。
C. 印度航天實力如何探測火星的技術及火箭都是本國技術嗎
按道理說的話,跟我們還是有嚴重的區別的,但是他不是所有我國的技術,印度成功發射了第一枚火星探測器,印度用極地軌道衛星研製的人造衛星,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可能會成為亞洲第一個探索火星的國家。因此,許多人質疑印度的太空實力是否超過了中國,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通過比較中國和印度在太空飛行各個領域的實力,不難得出誰優越誰劣勢的結論。
目前,印度只有兩種相對較小的推力運載工具,極地軌道衛星運載火箭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其中後者的第三階段需要從俄羅斯購買。這次發射曼加里安的極地軌道衛星運載火箭的最大極地軌道承載能力僅為 1.8 噸,其實我們中國3月到4日的時候,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極地運載能力超過 3 噸。
D. 印度的航天實力如何都是本國技術嗎
ISRO這個縮寫想必大家並不熟悉,它就是印度的空間研究組織,是印度的航天局。說起印度,人們總會想到雜耍式的閱兵式、直飲恆河水、火車開外掛等等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但是要說起印度的航天實力,大家可能會投以懷疑的目光,認為印度航天的實力應該不怎麼樣吧,其實,印度航天的實力雖比不上美俄中歐,但也算是世界航天第二梯隊中的頂尖選手。
印度目前最厲害的運載火箭是2014年12月18日發射的GSLV MK3運載火箭,其實這次發射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因為它的芯二級發動機工作延誤,最後載重只是到了亞軌道。
印度對於本國航天的投入,在近些年看來一直是增長的趨勢,並且他們還制定了“15年願景、7年戰略、3年行動計劃”等重要舉措,著力改革航天發展,同時印度大力培養航天人才,國外一些著名的航空航天大學及學院中來自於印度的留學生,每年都在增加。
印度對於航天是有很大遠見與抱負的,切莫小瞧他們,他們有自己的運載火箭,有獨立的探測器研製技術,技術確實是他們自己的技術。並且印度民眾對於他們的航天事業非常支持,可以預見,印度將在較短的時間內追趕上來,也邁入到太空探索俱樂部的第一梯隊中來。
E. 印度專家稱「根據歷史規律,中國能建空間站,印度也能」,如何評價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觀規律。這一點,是毫無意義的。
在建設空間站這件事情上面,同樣要遵循客觀規律。
具體來說,要想成功建設空間站,就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條件:
1,強大的經濟實力。
建設空間站,需要大量資金。……因此,要想建設空間站就必須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做依託。……這是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後續的工作才能順利實施。……缺乏這個基礎,後續的工作就無從談起了。
2,豐厚的人才儲備。
建設空間站,是一項高技術領域的工作。……這需要大量高技術人才的參與。
因此,成功建設空間站,必須擁有一支人才梯隊,形成豐厚的人才儲備,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最終獲得成功。
3,高超的技術水平。
空間站是高技術系統,需要高技術的加持。……只有掌握了高技術,才能建設成功空間站。
4,長期有效的規劃。
建設空間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這是需要堅持不懈多年才可能取得成功的大工程。
因此,要想成功建設空間站,就必須進行長期規劃,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具體落實,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5,勇於探索的精神。
建設空間站,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新環境,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因此需要不斷探索,才可能最終成功。……在此過程中,需要勇於探索的精神,不斷進取,才可以最終取得空間站建設的成功。
因此,建設空間站絕不是口頭上一句話就能建成的,而應該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去做,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只能一事無成。
F. 印度航天怎麼樣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將發展空間技術視作邁向世界大國和加快科技發展的重要步驟。歷經30多年不懈努力,印度空間技術總體水平發展迅猛,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六空間技術大國,其航天實力不容小視。
日臻成熟的航天技術
1963年,印度開始發展本國航天事業。印度開展航天研究起步雖晚,但是進展迅速,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的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運載火箭 上世紀90年代,印度運載火箭技術進入了成熟時期。1994年10月,印度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1999年5月,印度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發射三顆衛星。2001年4月,印度自行研製的配備有低溫火箭發動機的新型運載火箭 ——地球靜止衛星運載火箭(GSLV)-D1發射升空,成功地將1顆重達1.5噸的試驗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印度已經擁有低溫火箭技術,這是實現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
印度目前正在研製推力更大的地球靜止衛星運載火箭,該火箭可將運載火箭的發射能力提高2—3倍,並於2007年投入使用。印度已經成功研製出衛星運載火箭 (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 (ASlV)、極地軌道運載火箭 (PSLV)和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 (GSLV),足以滿足發射各種航天器的需要。
航天發射場 印度的火箭發射場主要有斯里哈里科塔和頓巴赤道兩個發射場。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位於印度東海岸的斯里哈里科塔島上,佔地145平方公里。發射場擁有大型多級火箭和衛星運載火箭的試驗、組裝和發射設施,並修建有衛星跟蹤、遙測和通信站。印度空間研究中心還在此擴建了固體助推器工廠,可為多級火箭發動機生產大尺寸的推進劑葯柱。
頓巴赤道發射場位於阿拉伯海海岸,喀拉拉邦特里凡得琅城以北6公里的地方,是進行低高度上層大氣和電離層研究的理想場所。這些研究在地磁赤道區(在頓巴正北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該發射場在美國、前蘇聯、法國等國支持下已成為探空火箭的國際發射場。
航天員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印度就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培養宇航員。1984年4月,一名印度宇航員就乘坐蘇聯的「聯盟」T—11飛船進入了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並在空間站上停留和工作了7天。目前,印度把兩名宇航員送往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進行培養,他們分別只有14歲和16歲,並且俄羅斯加加林宇航員培訓中心也接收了6名印度宇航員。印度希望為未來的載人航天儲備宇航員。
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
印度大力發展航天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在太空建立空間站和星際基地,發展空天飛機和載人宇宙飛船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
空天飛機 上世紀90年代,印度曾提出過一個「超級飛機」計劃。2001年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全球動力推進大會上,印度設計的新型空天飛機模型首次露面。這種空天飛機稱為「先進跨大氣層吸氣式研究飛行器」(AVATAR,簡稱「艾瓦塔」,意為「復活」)。「艾瓦塔」是一種小型可重復使用載人航天器,也是一種高超聲速飛機。它採用渦輪基組合循環發動機、超燃沖壓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是高超聲速飛機技術和可復用航天器技術相結合的空天飛行器。「艾瓦塔」僅重25噸(其中60%是液氫燃料),據稱能單級進入100公里的軌道,可發射重達1噸的衛星。此外,艾瓦塔還可用作軍用偵察機進行情報搜集、監視和偵察。
「艾瓦塔」將像普通飛機一樣起飛。利用渦輪風扇、沖壓噴氣和超燃沖壓噴氣發動機組合達到10公里的巡航高度後,低溫火箭發動機接替工作,最終將飛行器推入軌道。任務完成後,「艾瓦塔」離軌再入大氣層,像飛機一樣依靠自己的動力著陸。一架「艾瓦塔」在其壽命期內可執行100次這樣的任務。這也就意味著它可將100噸的有效載荷送入空間。
登月計劃 2001年,印度向外界透露其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此計劃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向月球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對月球表面的情況和大氣層進行探測和研究;第二步是向月球發射登月機器人,模擬宇航員對月球進行多項科學研究;第三步就是憑借自己的力量將印度宇航員成功送上月球。
根據該計劃,印度計劃2007年開始嘗試發射和回收無人航天器,2008年嘗試向月球軌道發射無人航天器,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預計2014年實施,首次登月初步安排在2020年。印度載人航天器將重達3噸,可載2名宇航員,由GSLV Mark.II火箭發射。載人航天器在升空16分鍾後與火箭分離,爾後進入距地球400公里的環地球軌道,其初次飛行時間可能是1天,之後將延長到1周,而「登月之旅」可能需要15天或1個月。
火星計劃 盡管載人航天和登月仍在計劃中,印度人卻又瞄準了太空探測的下一個目標:火星。據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准備在2012年至2013年間發射一個火星無人探測器。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范·奈爾在接受采訪時稱,印度計劃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重約500公斤,上面配有高解析度遠程感測解析裝置。預計整個探測過程將持續6至8個月,耗資30億盧比(約合6700萬美元)。
首次發射太空艙 印度今年1月10日使用一枚極地衛星火箭,成功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同時送上了太空。該太空艙圍繞地球飛行了13天,其間將進行有關微重狀態的各種實驗,然後於1月22日重返地球。首個返回式太空艙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印度已經初步掌握了對太空艙進行指揮和控制的能力,在載人航天飛行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初具雛形的印度天軍
21世紀制天權將成為了比制海權、制空權更高的制權。可以說,誰搶佔了太空,擁有了制天權,誰就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印度航天自發展之初就有明顯的軍事色彩,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也在緊鑼密鼓進行著。
發展軍用衛星系統 印度於2001年10月已成功發射首顆軍用偵察衛星——試驗評估衛星(TES),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軍用偵察衛星的國家。該衛星解析度可達到1米,可覆蓋全球60%的地區。TES軍用衛星系統由6顆衛星組成,其它5顆衛星還將陸續發射升空,組成偵察衛星星座,並使圖像採集解析度提高到50厘米。
開發天戰武器 印度國防部長高級顧問透露,印度在研發天戰武器領域已取得重大進展,將在5年內擁有用於太空作戰的激光武器。當前印度還在加緊開發反衛星技術,包括粒子束武器、射頻武器和軌道攔截器以及信號干擾器,並計劃於2010年部署動能攻擊飄浮攔截器、無方向限制的射線火炮陣列和高級跨大氣層空中飛行器。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名為「卡利」—5000的強大電子加速器也處於後期安裝之中,預計到2020年可當作粒子束反衛星武器投入使用。
加緊組建天軍 在美、俄相繼組建天軍後,印度加緊組建自己的天軍。2003年10月,印度空軍參謀長宣稱,已開始著手組建航宇司令部,以管理印度全國的空間資產,並對天戰武器進行研究。目前,印度已建立了完備的航天組織機構,僅空間研究組織就有1.68萬人,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體系。
G. 印度航天技術有多牛
在科學界中,全球范圍內能夠實現載人飛船的技術可以說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然而越來越多的國家期待和要求加入這強大的工程之中,但是限於自己的科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的缺乏性,所以想要加入一個航天大國的夢一直是大問題。而印度就是一直想加入該行列的人,印度的航天技術有多牛?
有個問題就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一直在壓縮預算,與全球的同行相比較,印度的成本實在是太低了,對於未來的火星任務來說,預算僅只有7800萬美元,低於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和營銷成本,可想而知印度在這方面的資本復出可能是不足的,還是令人擔憂成功性,如果ISRO的預算預測成立,它的第一次人類太空飛行將消耗大約相當於NASA在單一太空天文台上花費的七分之一,即96億美元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成本,我們是不敢想的,低到嚇人,我們也期待印度如何去實現
H. 印度載人飛船也要發射,和我國相比,印度的航天實力究竟如何
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起始於2007年,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承擔。
從2007年開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進行了600公斤太空艙回收實驗(SRE),並且使用極地運載火箭(PSLV) 將太空艙發射升空,在近地軌道運行12天後返回地球。
在之後印度還進行了乘員艙大氣再入實驗,以及2018 年的中止試驗,這讓印度基本上掌握了太空飛行所需的耐熱材料、技術和程序。
我國的載人航天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其中經歷了太多的艱難,但依靠航天領域的科學家們,在歐美人的質疑眼光中,完成了一系列的載人航天壯舉,現在還完成了「天宮」空間站的初步建設,在航天領域,我國絕對處於頭部集團。
印度在航天領域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10多年過去了,才在俄羅斯的幫助下,研製出袖珍版的「加甘楊」載人飛船,這個只比神舟系列飛船的返回艙要重一點。說白了,也就是讓宇航員到太空裡面去體驗一把,什麼科學實驗根本就不可能進行,拍上幾張照片就得立即返回,至於艙外太空行走就更加不可能了。
總體上而言,印度目前的載人航天水平,差不多相當於我國在上世紀末的水平,想要真正成為航天強國,印度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I. 印度的航空航天能趕超中國嗎
實話:印度是不可能趕超中國成為航天強國的!
首先,也是最關鍵的原因,要想成為航天大國乃至強國,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航天測控體系。沒有航天測控網做支撐,火箭再先進,衛星、飛船再兇猛也是白搭!因為沒有先進的測控網,你搞航天發射,定軌,返回之類的事情基本屬於「跟著感覺走」。目前世界上,航天測控技術最先進的當屬美國,俄羅斯緊隨其後而中國也在2000年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航天測控網,可滿足未來10年我國中低軌道衛星和部分高軌道衛星發展的需要。
大家看,航天測控技術在世界上排得上號的美、俄、中都是清一色的國土面積大國,其原因就在於由於地球曲面影響,要保證對在軌飛行器的全程測控,就必須建立起分布較廣的測控站,而大國由於國土面積大,因此,建立大范圍的航天測控網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即便如此,光在本國領土上建立測控網還不夠,還必須在海外建立屬於自己的測控站。美國搞全球防禦,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因此美國主要依靠在它國建立陸基測控站來實現。而中、俄兩國在國外勢力有限,因此採取的是以航天測控船為主,適量在它國建立陸基測控站來實現航天測控的布網。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國在一有重大航天任務時,4艘「遠望」號就會齊刷刷的出征的原因。即便這樣,我國也不能保證對所有衛星飛船的百分之百的測控。
而印度,國土面積雖大,但經度范圍過窄,在自己領土上建立測控站效果有限,因此只能依靠在它國或使用測控船來實現布網。印度能在它國建立自己的測控站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搞測控船,說實在的,它真的玩不起。首先印度沒有像中國這樣的造船工業,無法自建大噸位的測控船。向國外進口,似乎測控船還沒聽說有哪個國家搞出口的。並且,印度要想建成中國這樣規模的測控網,所需要的測控船肯定比中國多,因為它的國土就比中國小很多,還沒有海外基地,7、8艘規模的測控船隊,對於印度來講,也只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已。
由於印度自身條件所限,因此它不可能建成能滿足載人、甚至高軌道測控要求的測控網來。所以,對於印度來講,搞載人航天,乃至登陸月球,只不過是場賭博游戲而已。
受國土面積所限無法建成完善的航天測控網,是很多小國不能成為航天俱樂部VIP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只敢弄它的H2搞發射實驗,歐洲那麼多國家要聯合起來成立歐空局來搞航天的重要原因。
其次,航天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載人航天,更是牽涉到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這要求一個國傢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優秀的科技研發能力,以及強大的經濟和政策支持。而印度除了軟體外包做的有點名堂外,其餘條件一個都占不了,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無法達到能和中國媲美的水平,所以印度根本不具備搞高端航天技術的基礎。
以載人航天最重要的航天醫學工程為例,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並且已遴選出我國第一代航天員。雖然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是在92年,但我們其實從60年代開始便積攢相關的技術以及人才。而印度呢?他們的航天員的確比中國的航天員上天上得早,但那隻不過是借別人的雞下蛋而已,換句話說,跟俄羅斯那位富豪搞的航天私人旅遊差不多。
印度在航天技術方面落後中國的年份應該是相當的大,而且他們並沒有一個適合自身國情的航天發展規劃。對於如何應用航天技術,如何實現產業化,如何實現軍用民用結合,如何正確合理的開發太空資源,印度人的認識幾乎為零。而他們提出的載人航天,登月等計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5歲小孩子使性子,跟大人橫一樣,顯得更為沖動和不理智。
印度不是不可以搞航天,它能發射一箭多星,能回收返回式衛星(其實根本算不上什麼無人太空艙,說得跟中國的神舟一號一樣,實際上頂多也就是我國70年代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的水平,而且裡面的載荷可能還沒有我們的實驗衛星實在),說明它還是有些本事的,但它應該量力而行。我認為,印度可以重點從事商業航天發射服務。由於其緯度較低,更適合發射同步軌道衛星,又由於其具備了一箭多星的能力,因此小衛星的商業發射,印度也可以分一杯羹。不過對於層次更高的載人航天,乃至登月和空間探測,我看印度還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