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類在災難面前非常渺小,海嘯到底有多可怕
海嘯: 大地震時海底上升和下沉所引起的波浪。此外,海底火山爆發、火山島等,海岸附近山體崩塌引起的沙灘入海和核爆炸引起的海浪也稱為海嘯,海嘯引起的地震稱為海嘯地震。在9.0級的東北大地震中,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在日本東北部的岩手縣、宮城縣和福島縣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由於地面振動造成的住宅結構破壞只佔少數(日本住宅地震等級達到7.0-8.0) ,大部分住宅破壞是由於海嘯的沖擊、洪水造成的。最高的海嘯發生在 Ofunato 岩手縣,海拔16.7米。
僅印尼就損失了16.6萬人,斯里蘭卡損失了3.5萬人。在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馬爾地夫和東非,超過200萬人無家可歸。海嘯總死亡人數為226000人,是歷史上最高的,仍有大量人員失蹤,保守估計經濟損失超過100億美元。
㈡ 為什麼印尼海嘯死那麼多而日本卻死那麼少
地震之後,日本的海嘯預警機制在幾分鍾之內作出了預警,立即開始疏散沿海岸居民,大大減少了傷亡
日本的地震監測網和海嘯預警網,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准確的。
參考資料:上視新聞頻道
㈢ 世界上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地震海嘯是由哪個國家地震引發的
智利大地震
㈣ 海嘯真是厲害!怎麼產生的啊,能奪走那麼多人的性命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
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嘯。此外,隕石撞擊也會造成海嘯,「水牆」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
海嘯同風產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相對較短的波浪.相應產生的水流僅限於淺層水體。猛烈的大風能夠存遼闊的海洋捲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而潮汐每天席捲全球兩次.它產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並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產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或水下滑坡所產生。海嘯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0千米,可輕松地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雖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嘯並不危險,低於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在開闊的海洋中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產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淺水中它會達到災難性的高度.
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起因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隻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於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至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
海嘯來襲之前,海潮為什麼先是突然退到離沙灘很遠的地方,一段時間之後海水才重新上漲?
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海面下落的現象都是因為海嘯沖擊波的波谷先抵達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陸,海面勢必下降。同時,海嘯沖擊波不同於一般的海浪,其波長很大,因此波谷登陸後,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
另外,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造成的:地震發生時,海底地面有一個大面積的抬升和下降。這時,地震區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隨之抬升和下降,然後就形成海嘯。
分類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
在大地震之後如何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會激發海嘯,這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盡管如此,根據目前的認識水平,仍可通過海嘯預警為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做出一定的貢獻。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於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地震縱波即P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7千米/秒,比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十分鍾乃至數小時,具體數值取決於震中距和地震波與海嘯的傳播速度。例如,當震中距為1000千米時,地震縱波大約2.5分鍾就可到達,而海嘯則要走大約1個多小時;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發的特大海嘯22小時後才到達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分析地震波資料,快速地、准確地測定出地震參數,並與預先布設在可能產生海嘯的海域中的壓強計(不但應當有布設在海面上的壓強計,更應當有安置在海底的壓強計)的記錄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該地震是否激發了海嘯、海嘯的規模有多大的判斷。然後,根據實測水深圖、海底地形圖及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海岸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相關資料,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諸如衛星、遙感、干涉衛星孔徑雷達等空間技術監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進程、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海嘯預警信息及時傳送給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的居民,並在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開展有關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的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以及應對海嘯災害的訓練和演習。這樣,就有希望在海嘯襲擊時,拯救成千上萬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財產損失。
海嘯預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它不但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實際上也是可行的,並且已經有了成功的範例。例如,1946年,海嘯給夏威夷的「曦嶁」(Hilo)市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於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從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後的海嘯可能造成的損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國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嘯之前,能與太平洋沿岸國家一樣建立起海嘯預警系統,那麼這次蘇門答臘%A3%AD安達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嘯,決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以上所述的海嘯預警對於「遠洋海嘯」比較有效。但是,對於「近海海嘯」(亦稱「本地海嘯」)即激發海嘯的海底地震離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幾十至數百千米的海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只有幾分鍾至幾十分鍾,海嘯早期預警就比較難於奏效。為了在大地震之後能夠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激發海嘯,減少誤判與虛報、特別是「近海海嘯」預警的誤判與虛報以提高海嘯預警的水平,必須加強對海嘯物理的研究。
(摘自:大眾科技報 2006年10月24日 )
怒吼的巨浪
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俯沖地帶,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里火山不斷噴發,地震連連發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1960年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在前後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十幾次之多,其中震級大於8級的有3次。
危害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環境預報室副主任於福江介紹,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但由於我國大陸沿海受琉球群島和東南亞諸國阻擋,加之大陸架寬廣,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能量衰減較快,對大陸沿海影響較小。
因為地震波沿地殼傳播的速度遠比地震海嘯波運行速度快,所以海嘯是可以提前預報的。不過,海嘯預報比地震探測還要難。因為海底的地形太復雜,海底的變形很難測得准。
1964年國際上成立了全球海嘯警報系統協調小組,太平洋由於海嘯多發,所以海嘯預警系統很發達。此次大地震發生15分鍾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就從檀香山分部向參與聯合預警系統的26個國家發布了預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預警系統,也許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從震後到海嘯登陸印度洋沿岸的寶貴時間。
紀錄
我國學者發現,在公元前47年(即西漢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東漢熹平二年),我國就記載了萊州灣和山東黃縣海嘯。這些記載曾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並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次海嘯記載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8.海嘯預警系統
地震能引發海嘯,因此海嘯的預警信怎 要由地震監測系統提供。在全球地震多發地帶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應該有完善的地震監測網路。
最近造成較大規模的海嘯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地震9級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地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造成三十餘萬人喪生。准確死亡數字已無法統計。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兩個7.0級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亞紐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發生海嘯。
1883年8月25日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三萬六千人死亡。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備注
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歐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島 60,000
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941
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蘇門答臘 36,000
日本三陸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和加州 ?
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賓群島 5,000
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萬以上海嘯
㈤ 印度洋26日發生的大海嘯已造成受災國逾12萬人喪生是真的嗎
泰國確認遇難者總人數為5393人,失蹤人數新增加3071人,其中超過1000人為外國人。
斯里蘭卡是受襲僅次於印尼的國家,其遇難者總人數為30957人,失蹤者人數為5637人。
在印度,官方確認的死亡人數是10749人,失蹤人數為5640人。
緬甸共有61人在海嘯中遇難,而聯合國估計該國死亡人數為90人。
馬爾地夫至少有82人遇難,失蹤人數新增加26人。
馬來西亞警方稱,該國共有68人遇難,大部分為檳榔嶼居民。孟加拉國則有2人死亡。
非洲東海岸也有人員在海嘯中遇難,其中索馬里死亡298人,坦尚尼亞死亡10人,肯亞死亡1人。
國際救援人員認為,索馬里的遇難者人數可能被誇大了。
遇難人數統計:
印度尼西亞:238,945
斯里蘭卡:30,957
印度:16,389
泰國:5,393
馬爾地夫:82
馬來西亞:68
緬甸:61
孟加拉:2
索馬里:298
坦尚尼亞: 10
肯亞:1
總計:292,206
㈥ 發生印尼海嘯的原因及感想 SOS!!!!!!
印尼海嘯是由於海底地震引起的。全球分為6大板塊,印尼所在的馬來群島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出界處,屬於版塊的消亡邊界,地殼活動頻繁。而且印度尼西亞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引起海嘯時有發生。2004的大海嘯就是海底板塊強烈運動引起的。
海嘯等自然災害是無法避免的,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建立起完整的預警機制和完善的救援和災後重建體系,才能把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㈦ 04年印尼海嘯為什麼會死那麼多人李連傑當時在海邊都和女兒保姆逃生了!
你以為死的是什麼人,平頭百姓,有錢有勢的各種勢力都會來救
㈧ 怎麼看待印尼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噴發:曾一次害死36417人,如今再次噴發
當地時間4月10日22時35分,印度尼西亞的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再次噴發,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危險的火山之一。本次噴發出的火山灰升入空中最高達657米,並且和空氣摩擦還引發了電閃雷鳴,同時岩漿橫流,場面震撼。
事發後,印尼政府已經將火山周邊2公里范圍內設為禁區。
㈨ 2004年的印尼大海嘯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給印尼帶來了多大的損失
2004年的印尼大海嘯,是因為印尼蘇門達拉島一帶海域發生了劇烈地震而導致的驚天海嘯,當時印度洋沿岸掀起了10多米高的驚濤駭浪,瞬間席捲了8個國家,至少15.6萬人瞬間在災難中喪生。印尼在這次災難中受損特別嚴重,據當地政府統計,失蹤和死亡的人數達到了238945人,確認死亡的有11萬多人,失蹤的人數則有12萬多人。
印尼海嘯的危害根據印尼海嘯之後統計的數據,這次海嘯導致的遇難者總人數不少於29.2萬人,印尼的失蹤和遇難人數接近24萬,僅次於印尼的是斯里蘭卡有接近31000人遇難,失蹤5637人;印度失蹤和死亡人口為16000多人,泰國5393人遇難、馬爾地夫82人、索馬里298人、馬來西亞68人、緬甸61人也在災難中遇難。
㈩ 印尼地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由於印尼位於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界處,大陸板塊在這里交接,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不下數千次。
印尼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靠近印尼東海岸區域的印度洋是3個主要板塊構造帶的結合處。這3個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
印度板塊與緬甸小板塊集中處斷裂所導致。印尼發生的地震產生於更南的位置,原因是澳大利亞板塊的東北端下降到巽他板塊下面,並因此而下降至中爪哇省下部,形成所謂的潛沒帶。潛沒帶中處於下部的板塊向下滑降通常都會引發地震。專家們指出,印尼地區發生的地震原因是兩大板塊在共同運動中互相擠壓,對兩大板塊潛沒線後更小的斷層線加壓,導致板塊側向斷裂,從而引發地震。
印尼地震多還是日本地震多?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這里每年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上千次。其中2004年震驚世界的「印度洋海嘯」就是由印尼的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的地震引起的,這場海嘯導致了20多萬人死亡,其中印尼的遇難人數就多達17萬。
地震
同樣的,日本也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日本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多達1500次,平均每天就有4次地震,而且危害比較大的地震每3年就會發生一次,可以說地震次數比我們一日三餐還頻繁。其中,2011年日本的3·11地震震級達到了9級,由於地震過於猛烈,也引發了巨大的海嘯,給日本東北部沿海城市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導致了將近1.6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