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認為如何消除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負面影響。
我認為重視對整個印度的國民的教育,使之摒棄這種制度;政府要獎勵不同種姓的人通婚,獎勵方式要大力。其次做到社會上人人平等,
B. 克服種姓制度的影響,印度人民該怎樣做
那就得徹底廢除掉種姓制度了,那個可是流傳了幾百數千年歷史的一個文明傳統,想要達到這種目的,太難了,除非印度國家遇到像中國清朝末年那樣的外部大環境,再民智開啟,再出一個如我國共產黨那樣的組織,那樣的成員,那樣的領導,那樣的魄力。
要知道,中國是經歷了清末列強欺辱,國內軍閥混戰,抗日戰爭,最後又經歷數年內戰,而且是以新的民主平等思想為代表的一方勝利,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又經歷了十年文革,破四舊等等事情,幾乎是把所有操舊派思想的當權者全部死光後,才有了今天的國家制度與價值觀。
不論當年文革的對錯與否,至少它把建國後還殘存的以前滿清奴化教育國人二百年的後遺症,消除到了最小。那些事情的對錯與否,以及今天我們的生活是否如意,這個是另一話題, 但至少今天的我們,是不能公然合法納妾/不用見富人豪強下跪/地方宗族不能再隨意掌握人的生死/地方豪強大族不再有能與國家政府相抗衡的能力/不再有以前的那些傳說中的壞習俗。
要革除一個國家文明傳承悠久的文化價值觀,難度是在是太大,這不是某一個人/某一些人/某一個政治勢力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的。
舉個玩笑例子:假如今時今日,要讓全部中國人不再如以前一樣姓名是張三李四,而是改成傑克/凱瑞/橫路進二/杜丘/珍優美/9527。那得需要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那得需要多麼大的外部因素才能達到?
C. 印度的種姓制度問題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和中國、埃及、巴比倫並列為東方的四大古國。
勤勞、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幾
千年來,印度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遲緩。這與印度存在著一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一種姓制度
有著一定的關系。
印度的名稱起源於印度河。中國漢代史籍譯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譯為
「印度。
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後發現幾個古代城市遺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
享佐.達羅,因此統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至前二
千年代中葉。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哈拉巴文化的創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
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
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
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
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後,雅利安人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先進文
化,由游牧轉為定居的農業生活,並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
由於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
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
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
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
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
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
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
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婆羅門僧侶宣揚,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
的。在婆羅門的經典《吠陀》中,波羅門把種姓制度的出現用神話來解釋,說原始巨人普魯
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
腳製成了首陀羅。婆羅門僧侶還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
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因此,對於廣大勞動者和奴隸來說,應該逆來順受,放棄斗
爭,遵守奴隸主階級制定的「達磨」,即所謂的「法」,以免加重來生的災難。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奴隸主階級還制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
傳,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兒子,為了確定人間各種人在社會上的應有次序,確定婆羅門和其他
種姓的義務,便制定了這部法典。其實,這只不過是奴隸主用來欺騙勞動人民的謊言。
摩奴法典首先確認婆羅門是人世間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
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
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為了鎮壓低級種姓吠舍、首陀羅的反抗,摩奴法典還規定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低
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比
如,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
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罵了,就要罰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羅罵
了,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
那;侮辱吠舍,罰款25帕那;侮辱首陀羅罰款12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
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凈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
在呆在同一個房間里,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
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
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
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
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
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
民,則認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凈身儀式。
總的說來,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但是,由於鮮明的階級關系被掩蓋
在等級的劃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階級界限,在勞動人民之間製造隔閡和對立,不利於他
們團結對敵。此外,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從而阻礙了
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種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會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
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
治工具。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復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
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賤民達幾千萬人。
參考資料: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 西祠胡同
D.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啥為啥說印度種姓制度不廢除,印度永遠都超越不了中國那印度為啥不廢除求大神解答
種姓制度,就是一種血統論,印度分為五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代表四個等級,婆羅門代表的是祭祀的職位,剎帝利代表軍事和行政的職位,吠舍是沒有特權的一般人通過繳納稅金贍養上面兩個階層的人,首陀羅是高級傭人和工匠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然後達利特是賤民。
這個制度類似中國以前的宗族,區別在於宗族大都是有血緣關系的,也不存在上下階級的區別。強大的宗族控制皇室的情況歷史上也一直有發生。之後,在明朝以前,皇權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瓦解宗族的勢力,完成中央政府集權。隨之而來的就有消藩,去宗族化,強制遷離,科舉制度等等都是為了限制和稀釋宗族的影響。
回到問題,為什麼說種姓制度不廢除,印度永遠超越不了中國。首先,永遠這個有些誇張了,如果有優秀的領導者,可以得到大勢力的支持,那麼其實國家還是能夠得到發展的,詳見三國志的曹操(夏侯氏等等),劉備(荊州黃氏),孫權(江南的周,顧,陸氏)。劉備的蜀國之所以沒有能夠制霸三國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最後入蜀,和當地的宗族關系不好,難以得到支持(帶過去的都是荊州宗族和當地四川的宗族存在矛盾)。其實現在的美國的歷史也是類似的,只不過不是宗族或者種姓,而是利益集團。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歷史上皇帝一直在乾的都是廢除宗族呢?原因很簡單和美國的兩黨制一樣,宗族(利益集團)代表的不是國家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由此就會有難以平衡的矛盾沖突,隨之而來的就是內耗,甚至會威脅政權的安定。新冠肺炎的情況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的集權政府行動迅速管控高效,但是美國和歐洲的多黨制政府相對的行動就會滯後,特別是美國應該共和黨代表的利益集團多為中高收入人群,所以優先就選擇了這部分人的利益,滯後的封鎖措施和快速的解封措施來維護這部分人的商業利益。而不是去考慮美國整體人民的利益,缺少大局觀。
最後個問題,為什麼不廢除,這個不是你想廢除就能廢除的,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加上印度政府又是選舉政府,廢除種姓制度需要長期漸進的去勢力化,而選舉政府又不可能長期執政,沒有外部勢力的介入,在政局穩定的情況下,這些利益集團又是和政府內部存在聯系的,想要根除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情況是因為千百年來政府都是走集權主義的,所以宗族也好,利益集團也好,只要有必要政府都是有能力和手段連根拔除的。這個也就是我們一直宣傳的體制的優越性。
E. 為什麼印度人不廢除僵化的種姓制度
印度之所以沒有廢除,是因為印度人他們還是想享受一些當時那種階級上的特權。那我們就先了解一下印度所謂的四大種性階段和社會上的位,職業,他們劃分的非常的清楚,其實他們還有一種第五種姓就是賤民,他們連當奴僕和家丁的資格都沒有。
一部分印度人也覺得他們的種姓制度是不好,是國家的一些高級領導為了奴役人民劃分的一個等級,在我看來,印度的真的應該好好的和其他國家交流一下,分享一下心聲,然後改變一下國情,慢慢的我相信印度也會變得更好,印度之所以這么貧窮,還是由於他們的理論不夠開放,想法不夠創新,他們應該多培養一些人才,廢除一些沒有用的等級制度。
F. 今天印度為什麼要消除種姓制度
一、種姓制度影響印度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傳統的種姓因素在今日的印度仍起舉足輕重的作用。臨近大選時,由於印度絕大多數人口是農民,農村的選票對每個政黨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而農民在投票時往往取決於他們的種姓意識,往往投向代表自己種姓利益的候選人。因此每個黨在大選前必須仔細研究各地區的種姓勢力,選擇在當地佔優勢種姓中有威信的人當候選人。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導致被推為候選的人不一定是黨內精英;另一方面,這些人一旦進入政界,今後的所作所為必然多方考慮支持他當選的種姓社團的利益,從而使印度政治帶上濃厚的種姓色彩。 二、種姓制度影響經濟的發展。前面提到,種姓制度把經濟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彼此接觸受到影響,有些人「種姓主義」思想嚴重,他們大都考慮本種姓的利益。想問題,辦事情從本種姓的利益出發,只對本種姓忠誠,缺乏民族同胞間的互助精神,這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加之,每個人的職業生來決定,代代相傳,不易更改,不管一個人對某種職業有無興趣或特長,工作是否合適,都得被迫去做。這樣一來,有些人用不著努力則會得到好的職業,從事好的工作,享受優厚的待遇。這樣產生或助長了一些人的懶惰思想,缺乏奮斗精神;而另一些人,即低級種姓的人,只能受苦,逆來順受,認為命里註定,不可改變。這樣限制和束縛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積極性的發揮。 三、文教衛生事業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前途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種姓制度的影響也深深滲透其中。印度各地不僅有各種種姓文化協會,還有許多種姓大學,甚至有的大學中各系分別由不同的種姓把持。而種姓制度實行的種姓內婚制使印度青年擇偶范圍十分狹小,導致農村中近親結婚十分盛行,產生出大批畸形兒,極大影響了印度人口的素質。童婚的流行,影響了兒童的正常發育,因此不少人過早夭折,這也是印度人平均壽命較短和兒童寡婦較多的原因之一。 2008年5月23日開始,印度古吉拉特人發動了一場「種姓戰爭」。 按照種姓投選票? 由此可見,在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印度,「種姓」這個最不民主的制度還是「陰魂不散」,正在以獨特的方式影響著印度社會。 近年來,民主化、拜金主義、城市化進程、世俗教育等「新鮮事物」,都在沖擊著印度傳統的種姓社會結構。但伴隨著印度成長了幾千年的種姓制度,不但沒隨現代化進程消亡,反倒改造了外來的「西方民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的最大特徵是政黨和選舉。印度雖然引入了西式政治制度的「形式」,但其政黨發展卻很不成熟。而這時候,種姓制度便趁虛而入。 當今印度,從組建政黨、宣傳到投票各種政治活動,都有種姓的影子。可以說,現代的印度政治是一種種姓化的政治。 一些政黨的建立甚至完全以種姓為基礎,政黨之間的斗爭往往也就是種姓之間的斗爭,只不過換了一件外衣而已。20世紀90年代一度執政的印度人民黨,就在高種姓之間享有廣大的支持度。 從政治忠誠方面講,種姓是最主要的。正如一句流行語所說:「在印度你不是投選票而是投種姓。」很多選民僅僅因為屬於同一種姓,而非政見一致,就支持某個政黨或候選人。無論政見如何吸引人,選民投票時首先考慮的也是種姓。其結果就是政治化的種姓和種姓化的政治。 種姓化政治的特點就是不斷分裂的政黨宗派。種姓社會的人「只認種姓不講道理」,為了某種政治利益,不同種姓的人組建的政黨,在達到某個目標後,往往便會因為沒有凝聚力而分裂。看看印度政黨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分裂的歷史」,國大黨分裂過三次,印度共產黨也分裂過兩三次,而印度社會黨更是有至少六七次分裂。 披上了政黨的外衣後,原本的種姓矛盾就變成了政黨間的矛盾,種姓的沖突也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一旦通過政黨斗爭的合法途徑無法解決,種姓矛盾就演變成街頭政治,這真是印度未來發展的一大難題。
G. 印度為什麼不廢除種姓制度
印度在1947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
然而印度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種姓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實這是種姓制度長期存在導致的思想和社會殘留有關。就像中原人不管信不信佛都知道對佛的一些禁忌,雖然一直被教育人死後就沒有意識靈魂感覺了,但總要一塊沒有太大意義的墓地等等,這些習俗和宗教信仰都不是一條法律就能清除掉的。
其次種姓體系與印度社會長期結合後,已經明顯造成高種姓在經濟上、教育等方面的絕對優勢的,就算在法律上給予其平等,但低種姓在經濟、教育等基礎要素的地位實際上與高種姓間始終不是同一起跑線的,這也就造成法律廢除後種姓代表的經濟地位和教育層次的差異仍然存在。就像一個中國人在國外隨地吐痰,行為不文明,外國人就會認為中國人都不講文明,如果人們天天看到低種姓普遍的低文明程度的行為,當然也會把兩者劃上等號。
另外種姓在歷史上是與經濟利益和分工綁定的,某些工作只有某個種姓來做才符合傳統(比如:在印度種姓制度中,洗衣服就不能由宗教上「干凈」的種姓來做),這就相當於行會一樣,如果別人介入其他種姓壟斷的行業,就會被認為或者不符合其身份或者存在侵犯其他種姓利益的可能,而這些都是在社會上不被接受的。這些都增加了印度人突破種姓限制的難度。
當然也要看到,在印度也有很多穆斯林、佛教徒,在他們中間就沒有種姓的太多痕跡,所以可見,宗教對這種制度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所以,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在法律上不再被認可,但在宗教和傳統習俗上仍然存在,種姓制度在印度的客觀存在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H. 當今印度消除種姓制度的兩種方法是什麼
1.、重視對整個國民的教育2.、獎勵不同種姓的人通婚。
I. 印度人種姓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會消亡么
最近這些天,印度北部靠近首都新德里的哈里亞納邦連日來發生嚴重騷亂,騷亂的起因是印度臭名昭著的種姓制度。印度政府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減少對低種姓人口的歧視,在公共部門給予底層種姓族群一定配額的工作,不過這也引起其他一些種姓族群的不滿。此次「賈特」種姓群體就是認為政府照顧底層種姓族群的政策是對自身利益的侵犯,要求獲得類似底層種姓族群的福利配額,大規模抗議演變為暴力騷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一直是中國公知眼中亞洲「民主」的樣板。那麼,生活在這樣一個「樣板」國家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印度種姓制度的起源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外族征服的產物。大約3500年前,來自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真的跟元首沒有關系)侵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居民———黑皮膚的達羅毗荼人。
為了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征服者們就以膚色的深淺將當時的社會階層劃分成4個等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經過長期演變,印度種姓制度越來越復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實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作為一名低種姓印度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如果你有幸生活在婆羅門家庭中,那麼恭喜你,你上完廁所後屁股都有人幫著擦。
但是其他種姓的人尤其是「賤民」就沒有這么幸福了。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印度目前有1.67億「賤民」,占總人口的16.2%。也就是說,如果你幸運地出生在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那麼你大概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性成為「賤民」中的一員。那麼,佔印度人口六分之一的這部分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1.自帶掃帚撫平自己的足跡賤民從事著最骯臟低賤的工作,他們被認為是最骯臟、最不潔的,被稱為「不可觸摸者」。他們走在路上需要佩帶鈴鐺,以發出聲音讓別人避開。如果哪個印度人不小心碰到了賤民,會被認為受了「污染」,要請祭祀做法式來消除。
在村落中,賤民只能生活在下風口,以避免風將他們的不潔吹到高種姓人干凈的生活環境中。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被允許學習宗教經文,不允許進入寺廟,不許進入商店等公共場合,不能在公用的飲水處喝水,不能和其他人並肩行走。他們走路時都要自帶掃帚,邊走邊打掃自己的腳印,甚至連影子都不可以與其他人交叉重疊,以免玷污他人。
由於賤民毫無社會地位,因此至今印度仍然經常發生賤民隨意被毆打甚至殺害的事件,而這些動手之人甚至不必負起任何法律責任。據人權組織調查,印度「每天至少發生27起針對達利特人的暴力事件,每周至少13名達利特人被謀殺,5個達利特家庭的房子或財產被焚毀,6個達利特人遭綁架……」前些年,在距離新德里西北75公里處的一個村子中,因為有傳言說5名低種姓的「賤民」從印度教視聖物的神牛身上剝皮。一大群高種姓的印度人沖進警局,將躲在裡面尋求庇護的這5名男子揪出,並在一大群警察面前將這5人活活打死,還放火焚燒了其中二人。雖然圍觀的警察遠遠超過這幫印度教徒的人數,但因為擔心引火上身,無人上前阻止這一暴行。一名試圖勸阻的地區行政長官也在教徒的暴力下,不得不保持緘默。
在遇到天災時,「賤民」也很難得到援助。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救助,令大量災民死於非命。2.以生命為賭注的跨種姓戀愛印度種姓制度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實行種姓內部通婚。然而,種姓內部通婚的制度實際上在古代就不斷被違反,因為印度自古以來始終處於男多女少的人口狀態,一些高等種姓的男子不得不迎娶低等種姓的女子為妻。在這樣的社會情況下,宗教人士又制定出了在特定情況下允許「順婚」,但嚴格禁止「逆婚」的宗教教規。也就是說,高等種姓男子娶低等種姓女子稱為「順婚」,反過來就是「逆婚」了。在中國,江西的農村貧困青年娶了大上海的小中產,頂多落得一個年夜飯摔門而走的結局。但是在印度,「逆婚」的後果可是相當嚴重。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北方邦巴格伯德縣某村落一名賤民家庭的男子,跟村裡較高種姓的賈特人(Jat)女子相戀三年。後來這名女子被家長許配給同村賈特人男子。這對相戀的愛侶在女孩婚後一個月私奔卻被逮回,男子遭女方家人和警察凌虐,警方還對他羅織毒品罪名;懷下戀人骨肉的女子則被丈夫踢回娘家。村中賈特人的種姓長老會議開會之後,達成須報復所受恥辱的共識。他們決定,強暴這個賤民家庭的兩個女孩,把姐妹倆的臉塗黑後裸身示眾,而且這個家庭不得重返村落。低種姓的小夥子追求高種姓的姑娘,還很有可能會遭到「榮譽處決」。所謂的「榮譽處決」就是針對不聽從父母婚姻安排的男女,通常是女方的父親及兄弟去殺害男方,然後再處死自己女兒。印度每年有數百名男女死於類似的「榮譽處決」。據印度孟買《正午報》報道,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貧民區在2010年曾發現一對年輕男女的屍體。警方調查發現,賽妮和庫馬爾原本是一對親密的戀人,但由於庫馬爾家族的種姓等級較低,他們的戀情遭女方家人的強烈反對。為了維護家族榮譽,賽妮的叔叔等親人決定對二人實施「榮譽處決」(honourkilling)。他們死前被捆綁起來,遭鞭打等多項虐待。為了避免叫喊聲傳出,他們的嘴裡還被塞上了布料。最終,女方家屬對二人實施了電擊,最終被殘忍虐待至死。
J. 你認為如何消除印度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負面影響
通過社會變革推翻種姓制度!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以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進步,產生新的能代表更多數人利益的階級以取代舊的階級,從而消滅種姓階級矛盾。只有新事物的產生來取代舊事物,舊事物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