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聞名世界的人物
1、聖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尊稱「聖雄甘地」,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印度國民大會黨領袖。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
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
「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2,泰戈爾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的詩風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其中許多作品多次被譯成中文。 泰戈爾的《飛鳥集》影響冰心,使她寫出了《繁星·春水》。
3、阿米爾·汗
阿米爾·汗,1965年3月14日出生於印度孟買,印度寶萊塢演員、導演、製片人 。阿米爾是印度「國寶級」人物,寶萊塢的「全能」演員。
8歲的時侯,阿米爾·汗出演第一部電影《Yaadon Ki Baraat》。後來練習打網球,獲得了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網球冠軍 。
1988年,阿米爾·汗放棄網球重回銀幕 。1989年,出演文藝片《灰飛煙滅》,飾演復仇男子。1999年,在《義無反顧》中出演印巴邊境的抗暴警察阿賈伊。2002年,阿米爾憑借劇情愛情電影《印度往事》獲得zee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
2008年,憑借導演 《地球上的星星》獲得寶萊塢人民選擇獎最佳導演獎。2009年,出演了勵誌喜劇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飾演Rancho。
2011年,阿米爾·汗製作真人訪談節目《真相訪談》,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印度區第三任大使。2013年,出演犯罪動作電影《幻影車神3》飾演Sahir和 Samar 。2014年,出演奇幻喜劇電影《我的個神啊》,飾演遺留在地球的外星人PK。
2016年,出演勵志運動電影《摔跤吧!爸爸》2017年6月,阿米爾·汗成為「2017年奧斯卡」新成員。2017年,出演勵志電影《神秘巨星》飾演音樂人夏克提·庫馬爾。
(1)世界各國名人都是怎麼評價印度擴展閱讀: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⑵ 怎麼評價印度在軍事上一直都是那麼強硬
印度在軍事上確實一直比較強硬,主要與其國情有關。首先,印度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凝聚力有限,需要軍事實力來維護國家統一;其次,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已經打了60多年;第三,印度背後有大國“支持”,每年購買大量武器裝備;第四,印度本身有成為世界強國的野心。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印度軍事實力如何?
⑶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李光耀看事情很准他是如何評價中國、俄羅斯、美國、日本、歐盟、印度以及其他國家與地
鼻屎大點的國家刷存在感而已,更像一個城邦,在大國間和稀泥就是了,大象無論打架還是那個,草坪遭殃就能反應出他怎麼做外交了
⑷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
⑸ 印度的宗教的創始人和成績高的名人
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也是第一大教。它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一般認為,約在8世紀,印度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
⑹ 印度登月失敗,外國人是怎麼評價印度的
在本月7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式向外界宣布,印度此前向月球發射的「月球2號」探測器所攜帶的著陸器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系。據悉,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里時失去了信號,這意味著著陸器將無法在月球工作,印度此次的登月任務未能成功。針對印度登月失敗的事情,世界各國的人們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
當然,持負面評價的也有。其中,巴基斯坦聯邦科學和技術部長法瓦德·喬杜里在社交媒體上稱,「請洗洗睡吧,這個玩具是在孟買著陸的,而不是在月球上著陸的。」此外,有少部分印度網民表達出不滿情緒,印度有著大量的貧困人口,政府沒有首先解決國內貧困問題,卻一心想著登月,這令印度人感到不滿。
⑺ 有哪些名人對印度詩人泰戈爾做過評價評價是什麼
郭沫若聲稱他的文學生涯開始階段為「第一個階段泰戈爾式」
「冰心體」小說、詩歌、散文烙上泰戈爾的深刻影響。
羅曼�6�1羅蘭稱譽《民族主義》的報告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西方資產階級接受泰戈爾的泛愛主義、和平主義、宗教神秘主義。
東方被壓迫民族接受泰戈爾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思想傾向。
茅盾指出「我們敬重他是一個憐憫弱者,同情被壓迫人民的詩人;我們更敬重他是一個實行幫助農民的詩人;我們尤其敬重他是一個鼓勵愛國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帝國主義的詩人。」
一九五六年周總理評價:「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熱愛,中國人民也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艱苦的民族獨立斗爭所給予的支持。」
冰心語「泰戈爾的詩名遠遠超過了他的國界。」
一家法國報紙說:「泰戈爾是印度的托爾斯泰」。
《戈拉》被稱為印度的《戰爭與和平》
正如純凈的水對於嗜飲烈酒、可口可樂或果汁飲料的人來說是索然無味的一樣,一個真正富有人性的人是不受粗俗之徒和無恥盪婦歡迎的。
⑻ 外國怎樣評價中印戰爭
多數媒體認為印度只能失敗,李奇微評價中印戰爭也是如此。
並且他非常同意麥克阿瑟曾說的話:「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這也充分顯示出李奇微對此次戰爭,中國的勝利是勢在必得的。麥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鮮戰成上與中國志願軍發生過戰爭,而且都曾見證過中國部隊的陸戰能力,這都是在朝鮮戰場上總結出來的經驗。
同時,印度軍隊並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而中國解放軍經歷了很多次的戰爭,同時也有更強的軍事領導。再加上剛經歷不久的朝鮮戰爭的洗禮,豐富了戰爭經驗,中印戰爭的勝利應該非中國所屬。
(8)世界各國名人都是怎麼評價印度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全長2000公里,雖未正式劃定,但存在著一條雙方歷史形成的傳統習慣線。 1951年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侵佔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此後印軍侵佔了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
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區。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後,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後。
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
⑼ 世界各國名人是如何評價日本的
日本這個國家在二戰期間給亞洲各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災難,說他們是萬惡之源一點不為過。下面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國名人對日本的評價。
康熙只叫日本為「倭子國」,他從來沒有說過日本兩字,他說:「倭子國,最是反復無常之國。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於武威??故爾,不得對其有稍許好顏色。」康熙對日本的評價可謂非常深刻,並且順便說了對待日本人的方法。只是他沒想到,他口中的倭子國會成為日後的大患。
美國前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說:「日本人是有史以來,我見過的最卑鄙、最無恥的民族。」
法國總統戴高樂評價日本:「日本,這是一個陰險與狡詐的殘忍民族,這個民族非常勢利,其瘋嗜血程度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吸血鬼德庫拉,你一旦被他看到弱點,喉管立即會被它咬破,毫無生還可能。」
以上只列舉了幾個中外名人對日本的評價語錄,日本這個國家落得個這么個負面評價,真得好好反思一下了,其實連日本的盟友希特勒都看不上日本,他在對秘書長阿姆施太朗的對話中說:「和日本這種國家結盟簡直是恥辱,他們只會在海邊打魚。那麼希特勒看不上日本,為什麼還要與日本結盟呢?答案是沒辦法,二戰時在亞洲能牽制蘇聯的只有日本了,後來事實證明,日本這個盟友確實比豬蠢,以上對日本的評價中,我覺得只有俄國的這句話最直接,俄國有句諺語:鏡子不擦不明,日本人不打不行。確實是這么回事。
⑽ 麻煩轉告印度的高興偉人,請問他印度為何又叫阿三,印度比美國還強大嗎
印度為何又叫阿三:
紅頭阿三原為舊時對上海英國租界的印度巡捕的俗稱。「紅頭」的來源是因為當時的印度巡捕以錫克教徒為多,通常佩戴紅色頭巾;阿三據說是因為他們執勤說印式英語,管教中國人時,因為語言不通,經常是「I say!」開頭,這個發音就變成了阿三。
至於要轉告印度人,還是您自己去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