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孟買成為紡織工業中心的有利條件是( )
因為附近盛產麻、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孟買是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紗錠和織機數量均佔全國30%以上。另外,毛紡、皮革、化工、制葯、機械、食品、電影等產業也均佔有一定比重。石油化學、化肥和核能發電也迅速發展。外海開采大陸架油田,煉油工業發展迅速。
素有「棉花港」之稱,是全印紡織業的中心,棉紡業發達聞名於世,紗綻和紡織機數量佔全國的1/3,每年生產大量的棉紗、棉布,行銷印度各地、東南亞和歐美各國。
孟買介紹
孟買市區背依青山,面臨大海,廣闊的海濱沙灘和幽靜的街頭花園,使市容典雅秀麗。在月牙形的海岸上,一座座新式的高樓大廈和舊式樓宇交相輝映。入夜,華燈耀彩,金光萬點,使孟買又有「皇後項鏈」的美稱。
孟買市中心的維多利亞花園建於1861年,園內有動物園、維多利亞和阿爾培博物院以及一具發掘出來的大石象。阿拉伯海之濱的「印度門」,是為紀念英國國王喬治五世1911年訪印在此登陸而建造的。
這座古吉拉特式的宏偉建築,兼有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建築特色,頂部4座塔樓遙遙可見,現已成為孟買市的標志。市內的威爾斯王子博物館內藏有很多珍貴名畫、中國玉石和陶器。
孟買不僅有印度教的廟宇,還有許多清真寺和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其中有喬帕蒂海灘附近的巴布勒納特古廟、布胡勒什瓦市場的穆姆巴德維廟和供奉富貴之神的馬哈勒薩米寺等。
市東南6公里處的埃勒凡陀島上還有公元7世紀興建的供奉印度教3大神之一濕婆神的石窟廟宇。每年在季風變換,雨季快要結束時,印度教徒都要到象頭神(智慧之神)的誕生地孟買海灣歡度象神節。
㈡ 印度城市棉麻紡織工業發達的原因
(1)讀圖可知,印度的麻紡織工業中心加爾各答靠近黃麻產區,棉紡織工業中心孟買靠近棉花產區,工業布局特點是靠近原料產地;(2)印度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水旱災害頻繁;(3)印度南臨印度洋,信息軟體中心是班加羅爾;(4)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印度實行了「綠色革命」,糧食生產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糧食問題仍是印度政府所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主要原因是 印度人口多;(5)七月份為印度的雨季,此時盛行西南季風,從B班加羅爾城市起航前往歐洲西海岸的貨輪.起航時,貨輪應是 逆風航行;大型船隻不能從蘇伊士運河通過,紅海兩岸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七月份地中海沿岸氣候炎熱乾燥,歐洲西部的國家工業發達,主要出口工業產品.故④可信.
故答案為:
(1)靠近原料產地;
(2)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
(3)印度洋;馬六甲海峽;
(4)印度人口多;
(5)逆;④.
㈢ 印度紡織訂單大量轉到了中國,這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影響
近期,中國輕工市場傳來好消息,不少紡織企業的國際訂單突然激增,經過了解發現,原來是大量在印度訂貨的紡織品訂單迴流到了中國,這對中國紡織企業來說,自然是利好的消息,畢竟大家都希望有錢賺。
目前看,國內紡織品市場訂單的好轉還是暫時的,如果想要提高市場佔有率,我國的紡織品加工企業就必須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拿出物美價好的優質產品,才能留住日後更多的訂單。一定不要在與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低端市場拼價格上動腦筋,要抓住當下的機遇在中高端面料市場上爭取有所突破,最終我們才能不再懼怕任何國際上的競爭對手。
㈣ 孟買為什麼成為印度的紡織工業中心
1.地理因素:孟買位於印度西海岸,河湖眾多,四周多沖積平原,土壤肥沃.
2.氣候因素:地處熱帶,瀕臨阿拉伯海,氣候大體上可分為兩個主要季節 — 濕季和乾季,濕季介於三月和十月之間,特點是濕度很高,氣溫超過30 °C,乾季介於十一月和二月之間,特點是濕度中等,氣溫溫暖或涼爽,適合棉.麻生長.
3.地理因素:交通方便,比鄰阿拉伯海.孟買灣,水深10—17米,是天然避風良港.同時,鐵路網,公路網交錯稠密,有國際海運與航空線.
4.經濟因素:多印度金融機構將總部設在孟買南區,包括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印度政府造幣廠.許多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在這個區域設立分支機構.
5.歷史因素:曾為英國殖民地,進行大規模改造,發展棉麻紡織工業.
6.人口因素:孟買有1800萬人口,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29,000人.廉價勞動力豐富.
㈤ 印度最大絲織業城市
孟買是印度紡織業的發源地,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港之一。各種印度花布、麻紗,大多從這里輸出。孟買也是印度的經濟中心,工業基地。孟買的工廠數目佔全印度的15%,紡織工廠佔40%。
㈥ 印度訂單迴流,又見大單,中國紡織業的春天來了么
最近中國服裝紡織業生意特別好,可以說是忙都忙不過來,特別是做外貿出口生意,原因是由於疫情影響導致隔壁印度紡織訂單都轉移到了中國,中國紡織廠訂單接連不斷,完全忙不過來,訂單都排到了明年。
不得不說印度受到疫情影響十分嚴重,導致服裝外貿出口行業打手打擊,根本無法滿足需求,這些需求大的國家只能找別的國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這次從印度轉移到中國的訂單都是應急訂單,客戶大部分都是來自歐美國家,因為現在歐美民眾將要面臨感恩節聖誕節到來,所以這種情況並不常有,來年印度可能就不會讓這些訂單流失到中國來了。
㈦ 關於印度紡織訂單大量轉至中國一事,你有什麼看法
印度多家大型出口紡織企業因為疫情無法按時交單,而由於我國國內疫情形勢轉好,有多個本來在印度進行生產的訂單轉移到我國,我國紡織行業開始進入大規模回暖。
近幾個月,我國服裝紡織行業出口額大幅度增加,如今的訂單數量已經排到了2021年5月份,這與印度紡織訂單大量轉移到我國有一定聯系。但這種我國紡織業火爆的現象會持續存在嗎?我認為可能性並不大。
雖然印度的訂單大量轉移到我國,但是這不是能夠長久維持的,我國仍然需要從技術上下手,除了實現紡織業智能化以實現節約勞動力成本外提升我國紡織產品的質量,爭取製造高附加值的產品才是利於我國紡織業發展的長遠計策。
㈧ 印度織布廠主要分布在哪個地區
印度西部地區新德里、孟買的棉紡,以及加爾各答的麻紡
㈨ 在紡織廠工作怎麼樣累嗎,女的都幹些什麼
在紡織廠工作累。
紡織廠分為兩種:一是紡絲廠,二是織造廠。
紡絲廠一般有紡絲工,移料工,上絲工,接尾工,加彈工,備管工等,工作現場溫度高一般是30度以上。紡絲工工作現場最多能達到65度。另外技術工分為:電儀工,自動化,工藝員,工作較輕松,可以考職稱,漲工資。餘下就是管理人員。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和設備的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復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械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