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邦的分治
英屬印度(英語:British India)時期在印度次大陸最多時存在554個大小不等、分裂割據的土邦國,所有土邦加起來達500萬平方英里,佔英屬印度總面積的45 .3%,人口8600萬,占當時印度總人口的1/3。根據(1935年印度政府法》(Gov-ernment of India Act.of 1935,在印巴分治之前起印度憲法的作用)的規定,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在法律上結成了一種鬆散的聯邦關系。英屬印度的各省必須參加聯邦;各土邦則是自願加入,不加入也可以。土邦即使加人聯邦,也享有與英屬印度不同的地位;各土邦享有主權,有自己的政府,只是外交、國防等事務受英國政府控制,處於半獨立;英屬印度的各省則不享有主權,通過英國駐印度總督受英國政府直接統治,是完全的殖民地。各土邦在立法會中的代表由其政府指派任命,英屬印度各省則由選舉產生。因此,從法律角度講,各印度土邦與英屬印度同為英印帝國內自成體系的享有主權的行政單位,是地位平等的成員。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以後,土邦的王公有權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君主失去統治權,部分君主得以保留世襲稱號。
一些地域較廣、人口較多的土邦如海德拉巴、邁索爾、印多爾、查謨-克什米爾、特拉凡科爾、朱納格特等土邦王公對蒙巴頓方案將土邦置於「不幸的位置」表示失望,他們希望繼續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一再請求英國政府允許它們以自治領身份留在英聯邦內。海德拉巴土邦發布公告,聲稱在英國喪失對土邦的最高統治權後,海德拉巴有權利保持其獨立主權地位。特拉凡科爾土邦宣布在1947年8月15日英國向英屬印度移交權力的時候,它將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盡管它表示願意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印度其他地區合作。國大黨領袖對土邦問題非常敏感,該黨對此作出強烈反應。在全印國大黨委員會會議上,尼赫魯提出,如果土邦不加入印度聯邦,它與聯邦的關系——將必定有一些關系——將不會是平等的關系;我們要求宗主權或最高統治權。他聲明印度領域內的獨立土邦對國家來說將是一種危險,不允許土邦與任何外國或任何獨立政府在防務方面有任何聯系,「我們將不承認在印度有任何形式的獨立的土邦」,「任何外國政權承認這種獨立將被視為不友好的行為」。聲明土邦的唯一選擇是土邦單獨或組成團體和省一樣平等的夥伴加入印度聯邦。甘地宣稱,印度土邦宣布獨立就「等於向自由的數百萬印度人民宣戰」。全印國大黨委員會立即通過決議,拒絕承認任何土邦有權宣布自己獨立、與國內其他地區分離。
穆斯林領袖真納反對尼赫魯的主張,他在1947年6月17日發表聲明說:「在英國最高統治權終結之後,從憲法和法律上來看,印度土邦將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它們將有自由作出自己喜歡的抉擇。」「土邦可以自由地加入印度制憲會議或巴基斯坦制憲會議,或者決定保持獨立。在最後一種情形下,它們可以選擇它們與印度斯坦或巴基斯坦締結怎樣的關系。」真納不贊成土邦只能選擇加入印度斯坦或巴基斯坦的觀點,並表示巴基斯坦歡迎保持獨立的土邦與巴基斯坦建立各種政治、商業或經濟等任何形式的關系。「在我看來,如果它們願意,它們就有自由保持獨立。英國政府或英國議會或任何其他政權或團體都不能強迫它們做違背它們的自由意志和願望的事,它們也沒有作出這種裁決的權力。」真納的這種立場當然是從巴基斯坦的切身利益出發的,一則,將加入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土邦屈指可數,它們加入巴基斯坦與否,對巴基斯坦勢力的增強或減弱影響不大;二則,如果大的土邦獨立,就會削弱印度的力量,並且成為制約印度的因素,對於巴基斯坦是非常有利的。
在蒙巴頓和印度土邦部長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克里希南·梅農等的努力下,大多數土邦都與印度自治領簽訂了《加入協定》,將國防、外交和交通三項權力出讓給印度聯邦政府,其餘所有事務仍由土邦政府掌管,中央不幹預。只有海德拉巴、克什米爾、朱納格特、焦特普爾、博帕爾和印多爾以及另外五個土邦還猶豫不決。特拉凡科爾、焦特普爾、博帕爾和印多爾等最後迫於印度強大的壓力,在8月15日前加入了印度聯邦。海德拉巴土邦的邦主米爾·奧斯曼·阿里汗企圖憑借自己擁有的財富使海德拉巴成為獨立國家或者加入同宗同教的巴基斯坦。1948年9月13日尼赫魯決定採取軍事行動,9月18日,印度政府軍進駐森肯德拉巴德,海德拉巴正式向印度投降,納入中央管轄之下。印度中央政府支給土邦君主年金(Privy Purse)以換取土邦並入印度聯邦。1971年,印度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土邦君主的年金,其稱號亦被廢除(政府聲稱基於公民平等的理由),王公的資產多被充公。至此,所謂王公貴族的時代在印度就結束了。
願意加入巴基斯坦自治領的土邦只有俾路支斯坦的土邦巴哈瓦爾布爾、吉德拉爾、迪爾、斯瓦特和海爾布爾。巴基斯坦自治領政府與它們分別簽訂了條約在巴基斯坦,至1972年土邦被完全廢除。
克什米爾全稱查謨-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最北端的喜馬拉雅南麓,面積為1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1946年,佔領了克什米爾的英國殖民者將這一地區賣給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謨土邦大公,兩地合二為一後,穆斯林人口占整個土邦的77%,印度教徒佔20%,其餘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等,從而形成了穆斯林人口居多、但土邦王公為印度教徒的局面。和海德拉巴正好相反,由於巴基斯坦在海德拉巴和朱納加德兩個土邦的爭奪中失利,因而不能容忍印度在另一個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土邦繼續得勢,便採取了針鋒相對的強硬立場,以土邦多數居民是穆斯林為由,主張通過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而土邦王公在1947年10月26日宣布加入印度並要求印方派軍隊進入。尼赫魯此時也拋開民族自治原則不顧,10月27日,印度將軍隊空運到土邦首府斯利那加,由此觸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1948年1月20日,安理會成立印巴委員會,並通過了停火、非軍事化和以公民投票來決定土邦歸屬的分階段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的決議。印巴雙方對此均表示接受,並於1949年1月1日實現了停火。同年7月,兩國簽訂《卡拉奇協定》,劃定停火線,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土邦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克什米爾從此被分割成印控區和巴控區。
『貳』 為什麼印度的發展如此落後
由於特定的需要,我們在宣傳中誇大了印度的不利面。實際上印度跟中國一樣,有些地方先進,有些地方落後,整體面上印度還是不錯的
『叄』 印度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國家
印度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3)印度為什麼沒有土邦擴展閱讀: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印度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社會現象,是實現國家政治目標的一種斗爭形式。印度進行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統一,維護民族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的總目標。印度自認為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度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
『肆』 近代印度為何會淪為英國的殖民國,而清朝卻沒有
看這篇文章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各國為了追求財富和土地,開始了大航海。從哥倫布踏上美洲到麥哲倫船隊環游全球,從荷蘭的海上馬車夫到英國的日不落帝國,西方各國完成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從而近代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數倍於各自國土面積的殖民地。其中最為強大的殖民國家就是英國,北美,英國曾擁有美國大片土地,大洋洲也建立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個國家。雖然說這些國家最後都獨立了,可是英國仍擁有一個完全的殖民國家,那就是印度。印度從十七世紀初開始和英國接觸,到十八世紀開始被完全統治,最終徹底淪為一個殖民國家。
第三,中國太大了,各方勢力在此利益矛盾重重。清朝末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口就達到了四億,可是全世界的人口才多少呢?十六億,就是說那個時候,全球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清朝人。西方列強雖有心統治,可是卻無力行動。清朝不像印度,殺了一個莫卧兒皇帝就行了,如果當時列強選擇將清朝皇帝殺了,那時中國將群龍無首,早都想把滿清趕出關外的漢人就會揭竿而起,到時候還統治,反抗會變得此起彼伏。還有一點就是,想要瓜分清朝的列強太多了,一個國家根本不可能一口吞下中國,將清朝變為像印度一樣的殖民帝國。所以,在甲午戰爭後,日本割了遼東半島,沙俄和美國看不下去,強行讓日本吞下清朝的遼東給吐了出來。
『伍』 印度曾是文明古國為什麼現在不如古代
1947年之前,印度既不文明,也非國家。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古代印度,在印度東北部和西部建立過幾個王朝,主要在如今巴基斯坦境內,如果說古印度實際上就是巴基斯坦。最後一個王朝是孔雀王朝,存在了50年,古印度與現代印度在地理上關系就不大,前面說了古印度主要是在巴基斯坦境內
而如今印度這個國家,自古就是幾千個土邦,也就是村莊自治的,如果有侵略者進入,那麼就成為奴隸唄,這些外來入侵者建立國家,治理文化,管理體系都不是印度的,離開時啥都沒留下,印度人看到外來統治者離開了,又回到幾千土邦自治狀態。
沒有離開的入侵者,那就是雅利安人,他們在印度的統治由於對外戰爭的失敗而衰弱,居然沒有走,留在印度,其勢力依然比印度人強大,於是他們在印度統治時制定的種姓制度就留存了下來,所以說嘛,印度人智商低,被人統治反抗卻很少,外來統治者衰弱了,印度人也不起來反抗,反而接受。
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統治印度地區全境的就是英國人,英國人1947年要走了,看著印度就想啊,我不能像過去的統治者那樣走了,什麼都不留下吧,那麼印度地區建國吧,印度人既沒有自我統治的經驗,也沒有保留任何治理文化,英國人說怎麼干,就怎麼干吧,說白了,印度人智商不行啊,於是建國嘍,但是宗教分歧導致印巴分治,,實際上巴基斯坦還比較穩定,印度卻更糟糕
你看哈,沒有治理經驗,沒有歷史,對是沒有歷史,英國人愛好考古,挖掘了古代印度的一些遺跡,但印度人不關心這些,一是沒有歷史記載,二是也沒有任何文明留下來並發揚光大,三是這些遺跡的主人,實際上又與現代印度人沒有關系,他們早已滅絕。印度人想著是像英國紳士那樣的生活。
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英國人是統治者,他們只不過是奴隸,主人要走了,奴隸自己做主人,卻沒有主人的本事,但想法卻固定下來,所以1991年印度改革開始後,印度人想的是體面的生活,什麼產業工人,什麼製造業,都是低等人乾的,咱印度人要體面的生活。
對,像英國人那樣做辦公室,於是印度人就沒走工業化道路,說白了,幾千年的奴隸,智商又不行,還好面子,又懶惰,又自私,詐騙成為印度人的特色,歐美人最討厭印度詐騙犯了,印度人常常自我詐騙,稱自己是文明古國,稱自己有偉大的成就,全都是靠吹牛的,主要是靠突發奇想的傳說加持,他們可以突然製造個神,然後用神的口吻表達一些不存在的成就
修改回答
『陸』 如果印巴分治時海得拉巴土邦歸屬於巴基斯坦,如今印度的地緣環境會如何
印度的地緣環境肯定是會變得十分尷尬的,海得拉巴土邦會變成國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到現在還會經常爆發各種矛盾,追究其中根本原因還是當初英國在殖民的時候留下的歷史問題,當初印度和巴基斯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時候,英國宣布了一項政策,宣布當初英國的殖民地可以根據當地人的宗教信仰來進行劃分。
印度得到海得拉巴是極其有利的,也極大地增加了印度的綜合實力,在當時海得拉巴土邦的統治者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富豪,而他在當時奢華達到了一定程度,整個地區的經濟實力也很強,兩個國家都很想得到它,而且海得拉巴土邦位於現在印度的內部,所以說印度絕對不可能允許海拉巴士邦進行獨立的。
『柒』 印度歷史為什麼斷代了
沒能得到傳承!
印度次大陸是一個地理概念,不是國家概念,整個印度次大陸簡單說一盤散沙,土邦林立,有幾百個不同的民族,因此,不團結,於是,外來入侵者就開始進入印度次大陸。印度經歷了主要五個朝代,孔雀王朝 (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創建的一個王朝,起因正是為了和外來入侵者爭地盤,時間並不長,印度推崇的「阿育王」就是這個朝代,其實和今天印度沒有歷史聯系;笈多王朝(約320年~約540年)是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地域為印度次大陸北部區域,「超日王」也就是旃陀羅笈多二世,也被今天的印度推崇,它的航母就有「超日王」號,也就是「維克拉瑪蒂亞號」;伽色尼王朝(962~1186)由中亞突厥人建立;德里蘇丹王朝由阿富汗人建立;莫卧兒帝國是有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次大陸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莫卧兒帝國衰落後,又來了一堆入侵者,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葡萄牙殖民帝國等等,它們開始在印度次大陸爭奪自己的地盤,最後大英帝國獲得勝利,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就成了印度的女皇,建立了英屬印度。由此來看,印度歷史上就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疆域,其歷史基本都是外來入侵者相互爭奪的歷史,由於沒有國家概念,自然不能把發生在印度次大陸上的歷史更迭算做是今天印度的國家歷史。這就是馬克思為什麼說印度的歷史其實就是外來入侵者的歷史的原因。
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這個條目是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1947年後,印度的領土僅包括今印度共和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