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教主要教義是什麼
印度教教義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努和濕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2.四種姓分立。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
3.強調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4.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教徒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
5.承認吠陀的權威。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貳』 我始終覺得印度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非常緊密的聯系,印度教和佛教有什麼根本性的區別嗎
首先,印度教比佛教早。 其二,二者都起源於印度。其三,二者都相信因果報應,輪回。
其四,二者的包容性都很強,因此都屬於很和平的宗教,不會出現因為異教徒的問題出現大規模的戰爭。
但若要論哪個境界更高,這個就不好說了。但是就細節來看,比如濕婆(印度教里的三大主神之一)就被佛教納入了他們的伽藍神。說白了,伽藍神就是類似保安之類的職業。這其一體現了佛教的包容性,允許其他宗教的任務與之共存,其二也體現了他們自身認為印度教中的人物只能做個伽藍神什麼的。 但是反過來,印度教又認為梵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創造了宇宙,創造了萬物,所以佛教中的釋迦穆尼什麼的都是印度教的神創造的。 因此這個是各自持有的不同觀點,說不上誰高深。
其實他們二者真的是相互糾纏的,比如梵天這個 印度教的主神也很容易被認為成佛教中的一員。
若非要論他們的根本區別,那就是印度教是多神論,有很多的神同時存在, 各自負責自己的責任,梵天,毗濕奴,濕婆這三大主神就是同時存在世上的,完成著各自的責任。然而佛教就不是了,別看他有那麼多種佛,菩薩,但是他們相信一個世就只有一個佛存在。菩薩不是神,他們是佛的前身,也就是將來會成佛的。而現世的佛就是釋迦穆尼,這是唯一的。彌勒佛是未來的佛,要等釋迦穆尼完事了他才能成為另一個佛,他們是不會共同存在的。盧舍那佛是過去的佛,他一定要完事了,才能讓釋迦穆尼成為唯一的佛。就像皇帝,無論如何只能有一個。其他的太子,王爺,公主啥的都是浮雲。 同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更是典型的一神論,要麼上帝要麼就真神安拉,互相容不得互相,也容不下別的宗教人物。
扯遠了,還有一個不同點是,印度教相信人生來是有貴賤之分的,這用印度的種姓制度就看出來了。而佛教主張眾生平等,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再一點就是引起的風俗了,佛教不能殺生,因此要吃素。其實印度教也有一定的這種理念,從印度有很多的素食主義者就看的出來。不過這並不是很嚴厲的,最最嚴厲的就是不能吃牛肉。莫說是牛肉,嚴格一點的人是要給牛讓路的。因為牛是濕婆的坐騎,那麼也就是神了。
不知夠不夠詳細了。。。。
『叄』 印度教藝術的4個特點
印度教的特點
印度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意識形態和社
會組織的綜合體。它在思想信仰、祭祀儀禮、
道德戒律、修習實踐、社會結構和制度等方面
都有許多鮮明的特徵, 這些特徵使印度教區
別於其他宗教, 也使它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
宗教體系。
1. 一種古老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宗教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在人類文明的幾大發源地都相繼產生了以崇
拜自然神為主的古代宗教, 如北非尼羅河流
域的古埃及宗教、西亞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
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宗教、南亞印度河
流域的印度教等。由於各種歷史的原因, 現今
這些宗教大都已消失或絕跡, 只有印度教歷
經磨難、風風雨雨數千年, 一直延續至今。它
產生於公元前15世紀左右的梨俱吠陀時代,
此後經歷過許多次其他宗教和外來勢力的挑
戰和沖擊, 但是每次它都能夠抵禦住這些沖
擊, 渡過難關, 使自己頑強地生存下來。公元
前6世紀, 在印度又產生了佛教和耆那教, 這
兩種新興的宗教都是以反婆羅門教的面目出
現的。它們否定吠陀的權威, 反對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和種姓制度等,
對婆羅門教造成極大的沖擊。在佛教和耆那
教的挑戰下, 婆羅門教曾一度衰落。但是, 後
來在長期與佛教和耆那教的斗爭中, 婆羅門
教經過多次改革而又逐漸振興起來。公元8世
紀以後, 經過商羯羅改革的新婆羅門教即印
度教迅速強盛起來, 它通過各種途徑促使佛
教消融於印度教之中, 加速了佛教的衰敗, 致
使佛教在11世紀以後在印度境內逐漸消失。
13世紀, 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入侵印度並占據
統治地位。17世紀以後, 伴隨西方殖民主義的
侵入, 基督教也傳入印度。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這些外來宗教的侵入, 都給印度教帶來巨大
的壓力和打擊。但是, 它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
振。它一方面與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進行斗爭,
另一方面又吸收和容納這兩者的一些有益和
進步的東西, 不斷地改革自己, 以使自己適應
新的形勢。應當說, 經過19世紀的宗教改革運
動和20世紀的民族解放運動, 印度教又重新
振作起來, 開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歷史舞
台上。特別是印度獨立之後, 印度教的各種新
興教派不斷產生, 活動頻繁, 而且向歐美各國
傳播, 表現出一種強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見, 印度教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至
今仍保持青春活力的、歷史最悠久的宗教。這
在世界宗教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2. 一個多種宗教信仰、民間習俗和生活
方式的綜合體
和其他宗教相比, 印度教是一個非常復
雜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現象。它在信仰和實踐
方面都顯得那樣光怪陸離、紛繁雜多, 甚至自
相矛盾。實際上, 印度教是一個由多種宗教信
仰、民間習俗和生活方式相糅合的綜合體。據
說, 19世紀英國殖民當局曾用20年的時間對
印度教作了系統的調查, 最終卻沒能給它下
一個確切的定義。當年英國外交部宣布: 對印
度教無法下一個准確的定義, 它既是有神論
的宗教, 又是無神論的宗教; 既是多元論的宗
教, 又是一元論的宗教; 既是禁慾主義的宗
教, 又是縱欲主義的宗教; 既是宗教信仰, 也
是生活方式等等。英國人的這個結論, 足以說
明印度教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印度前總理尼
赫魯曾對印度古代宗教和文化進行了詳細的
研究, 他對印度教的評論是這樣的:「作為一
種信仰來看, 印度教是模糊的, 無定形的, 多
方面的, 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看法去理解。
要給它下一個定義, 或者用這個詞的普通意
義來實在明確地說出它是否是一種宗教幾乎
是不可能的。在它的現在體系中, 甚至在過
去, 它包含著多種的信仰和儀式, 從最高的到
最低的, 往往相互抵觸, 相互矛盾。」①
為什麼印度教會包含多種信仰和生活方
式呢?這個問題只有從印度教的發展歷史中
才能找到答案。實際上, 印度教正是印度歷史
上多次文化大融合的產物, 因此它能把許多
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融匯起來, 構成一個
復雜的綜合體。印度教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
到公元前30世紀至前15世紀的印度河流域文
明。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盛行的
對母神、動植物和生殖器的崇拜與後來進入
印度河流域的中亞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所流行
的自然神和祖靈崇拜結合, 形成了印度教的
早期形態——吠陀教。達羅毗荼文化與雅利
安文化的融合, 乃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文化
大融合。後來, 這樣的文化融合曾多次出現。
佛教產生後, 印度教在佛教的沖擊和影響下,
不得不吸收和融匯佛教的許多教義和戒律。
13世紀伊斯蘭教侵入印度, 印度教又吸收了
伊斯蘭教一神論和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觀
念, 產生出許多新型教派。17世紀西方文化和
基督教傳入印度, 又迫使印度教融合了基督
教的許多思想內容。在漫長的歷史中, 印度教是在吸收和融匯各種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的
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另外, 印度本身也是一個幅員遼闊、具有
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都有自己
的民間信仰、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他們雖然
都信仰印度教, 但是又保持著本民族、本地區
的信仰、習俗和生活方式, 並將這些信仰、習
俗和生活方式融匯於印度教的思想和實踐
中, 因而構成了在信仰和實踐上的多樣性、復
雜性和相互矛盾性。例如, 印度教有的教派主
張戒殺, 而有的教派卻以殺生為榮, 宰殺動物
以祭神靈, 甚至將孩子作為祭神的犧牲品。有
些教派嚴格遵循種姓制度, 而另外一些受伊
斯蘭教影響的派別, 如伽比爾派, 卻主張在神
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種姓歧視。在宗教倫理方
面, 印度教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即禁慾主義
和縱欲主義並行不悖。一些教派嚴守苦行和
禁慾的准則, 而另一些教派卻反對苦行, 提倡
縱欲和享樂。如流行於西孟加拉和奧里薩一
帶的性力派, 崇拜女神的神聖性力。他們經常
在午夜舉行一種秘密儀式, 男女圍坐在一起,
在詠誦神秘咒語聲中, 進行性的狂歡。此外,
印度教的各個派別崇信的主神、奉行的哲學
理論、實行的祭祀儀式和生活習俗也差異甚
大, 以至相互抵觸。
印度前總統、現代著名哲學家拉達克里
希南在評論印度教的這一特點時指出: 印度
教在信仰和思想上的這種多元性, 正是因為
它在對待其他宗教或信仰時表現出一種寬容
的態度, 只有這種寬容性才使它能夠將各種
形形色色的思想包容在自己的體系之中。他
說:「它(印度教) 採取寬容的態度, 不是出於
策略的考慮或者權宜之計, 而是作為精神生
活的一個原則, 寬容是一種責任, 並不僅僅是
一種讓步。在履行這種責任時, 印度教幾乎把
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義都納入了它的體系之
中, 並且把它當作是精神努力的真實表現, 不
管它們看起來是怎樣的對立。」①
3. 多神崇拜與一神崇拜的結合
在神靈崇拜方面, 印度教有一個突出的
特點, 即多神崇拜與一神崇拜的結合。從表面
上看, 印度教有成千上萬個神靈, 但是實際
上, 每個教派都只崇信一個主神, 在崇拜主神
的同時也不排斥其他的神靈。從本質上說, 這
是一種信仰多神的主神論。
印度教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出眾多
的神靈, 其數量之多是其他宗教所無法比擬
的。印度教徒屬於泛神論者, 他們認為萬事萬
物都具有神性。石頭是神, 草木是神, 鳥獸是
神, 池塘是神, 河流是神, 山川是神⋯⋯印度
教的大神、小神、男神、女神的數量真是數不
勝數。這些神靈基本上可以分六類: 第一類是
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對象, 即三大主神梵天、毗
濕奴和濕婆以及他們的各種化身、配偶、子神
和守護神等。第二類是各種人格化的自然之
神, 如雷神因陀羅、風神伐尤、雨神帕舍尼耶、
水神阿帕斯、火神阿耆尼、太陽神蘇里耶等
等。第三類是各種人格化的動植物, 如象頭神
伽尼薩、神猴哈奴曼、神牛南迪、大鵬金翅鳥
伽魯德、酒神蘇摩(蘇摩是一種能釀酒的植
物) 等。第四類是被神化的祖先、英雄和各種
精靈, 如人類始祖摩奴、毗濕奴大神的化身羅
摩和克里希那、財神俱毗羅、主管地獄的閻羅
等。第六類是對生殖力的崇拜, 如男性生殖器
——林伽、女性生殖器——約尼等等。
雖然印度教有無數個神靈, 但是每一個
教派卻只崇拜一個主神。如毗濕奴派崇信毗
濕奴大神及他的化身—— 羅摩和克里希那
等, 濕婆派崇信濕婆大神及他的化身——林
伽等, 性力派崇信性力女神, 太陽神派崇信太
陽神, 象頭神派崇信象頭神⋯⋯印度教的多
神崇拜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其本質仍然是一神論。印度教的哲學理論認為, 在眾多的神靈
背後還有一個最高的實在, 稱之為「梵」。梵是
一種沒有人格的、抽象之神。它永恆無限, 至
高無上, 無形式無屬性, 超越一切時間和空
間, 但是它又是宇宙的根本, 萬物的始祖。因
此, 在印度教徒看來, 一切神靈都不過是無形
之梵在時空中有形的顯現。他們認為, 印度教
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是梵在
創造宇宙過程中的三種不同的力量或作用
(創造、保護和破壞的三種作用) , 而其他諸神
只是梵在宇宙不同層次中的有形顯現罷了。
由此可見, 盡管印度教的有神論在表面上是
多神崇拜, 但實質上是一神論與多神論的有
機結合。
4. 內部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在社會組織方面, 印度教顯然與其他宗
教不同, 其特點在於它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社
會自古以來就是以等級制度為基礎的。所有
的印度教徒都分別屬於許多不同、等級森嚴
的社會集團。這些社會集團各有其固定的傳
統職業和獨特的風俗習慣, 各集團成員之間
互不通婚。古代印度教稱這些集團為「瓦爾
那」, 意為「顏色」; 後來稱之為「賈特」, 意為
「所出生的族性」; 西方人稱它為「卡斯特」, 意
思為種、族或類; 而我國古代則把它翻譯為
「種姓」。
種姓是由血緣、婚姻、職業等因素所決定
的社會等級集團。血緣關系是構成種姓制度
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個印度教徒生下來就被
認為屬於他父母所屬的種姓。除因違反教規
被開除種姓外, 他的種姓身份終生不變。一個
印度教徒的行為和日常生活都要受到其所屬
種姓的影響和制約, 他一生的前途及社會地
位也取決於他所屬種姓的高低。因此, 種姓是
印度教社會的一大特點, 種姓關系在印度教
社會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種姓制度是在種姓的基礎上長期形成
的。種姓制度是以明顯的等級差別和種姓歧
視為特徵的, 這些差別和歧視表現在職業、婚
姻、法律、宗教儀禮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例如, 各個種姓的職業都是世襲的, 而且固定
不變。印度教把社會的各種職業分為貴賤高
低、三六九等。傳授宗教知識、主持祭祀儀式
的祭司職業被認為是最高級的, 這種職業只
有高級種姓婆羅門才能從事。而那些所謂「殘
害」動植物生命(如漁夫、獵人、屠夫等) 以及
接觸「污穢」(如皮革匠、洗衣匠、理發匠等) 的
職業被認為是最低級的, 所以只能由地位低
下的首陀羅種姓來干。這種職業要一代一代
地世襲下去, 不得更改, 一個印度教徒如果從
事高於或低於自己種姓的職業, 則被視為有
罪。另外, 印度教只允許在同一種姓內部通
婚。在宗教生活方面, 各種姓之間也有嚴格的
界限。印度教有四個種姓。前三個種姓——婆
羅門、剎帝利和吠舍屬於「再生族」, 即這些人
除了父母給的第一次生命外, 還可以在宗教
導師的指導下獲得第二次生命。按照印度教
的規定, 只有這些再生族才能學習吠陀經典、
參加祭祀儀式、參拜神廟和祈禱神靈等。而第
四種姓首陀羅卻屬於「一生族」, 他們被認為
是「宗教不能拯救的人」, 因此不允許學習吠
陀、朝拜神廟、祭祀神靈等。為了維護種姓制
度的尊嚴, 一個地區的各個種姓都成立自己
的管理機構, 這些機構稱為「潘查亞特」, 即
「種姓會議」。種姓會議的職責有兩個: 一是監
督本種姓的人遵守各種規定的習俗; 二是調
解種姓內部的各種爭端和分歧。
隨著種姓制度的發展, 印度教社會中又
出現一個賤民等級。賤民, 又稱為「不可接觸
者」, 是由於違反種姓規定而被開除種姓的
人。賤民的地位比首陀羅還低下, 是一個最受
壓迫、最受歧視的社會階層。印度教徒認為,
與賤民的身體、身影甚至聲音接觸, 都會降低
身份, 受到污染。所以, 印度教規定, 賤民必須在身上做上符號, 才能出外做事。白天不能進
入村鎮, 只有夜晚才能在村落和城市中行走。
他們的職業只能是替人看守墳墓, 清掃垃圾,
或當屠夫、製革匠等。賤民制度是印度教肌體
中的一顆毒瘤。幾千年來, 賤民一直處於社會
最低層, 過著悲慘凄涼的非人生活。直到近現
代, 印度的賤民才逐漸覺醒, 開始為爭取自己
的平等權利而進行各種斗爭。印度獨立後, 憲
法明確規定廢除賤民制度, 政府也採取一些
措施保護賤民的地位和利益。但是, 由於根深
蒂固的傳統勢力的觀念, 時至今日, 迫害賤民
的事件在印度仍不斷發生。賤民的問題仍然
是影響印度社會發展的一大重要問題。
5. 盛行祭祀和禮儀崇拜之風
印度教盛行禮儀崇拜之風。這種風氣表
現在: 一、各種宗教儀禮數量和名目繁多; 二、
各種祭祀活動時間長, 規模宏大。
印度教這種注重宗教儀禮和祭祀活動的
風氣是有歷史根源的。早在古代婆羅門教時
期,「祭祀萬能」就成了它的根本宗旨。當時婆
羅門教的基本精典——四部吠陀本集和梵書
等, 都是圍繞著祭祀這個主題, 以闡述祭祀儀
軌、祭祀理論為中心的。最早的經典《梨俱吠
陀》, 記錄的就是各種用於祭祀活動的、贊頌
神靈的頌詩;《挲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
大部分贊神頌詩配上曲調, 以供教徒在舉行
祭祀盛典時吟唱;《耶柔吠陀》是一部說明如
何舉行祭祀儀式的典籍;《阿闥婆吠陀》記載
的是與祭祀活動相關的各種咒語和巫術; 後
來的《梵書》是在吠陀本集的基礎上進一步闡
述各種祭祀的目的、意義、具體方法和步驟
等。由此可見, 所謂「吠陀經典」的基本內容都
是以祭祀為中心, 這足以說明祭儀在婆羅門
教中是何等重要。婆羅門教的祭祀活動非常
繁瑣, 一個教徒每天都要在家裡進行「五大
祭」: 梵祭、祖先祭、天神祭、精靈祭和客人祭。
除了家庭祭之外, 他們還要參加在寺廟舉行
的各種公共祭祀活動。各大寺廟都供奉著自
己崇拜的神靈, 每天都有日常的行事, 如裝飾
神像、侍神沐浴、中午供奉、獻花點香、晚誦伺
寢等。每逢節日, 還要在寺廟中舉行大型的祭
神活動。節日那一天, 神廟敲起鍾聲, 神像前
點起聖火, 成千上萬的信徒從四面八方雲集
於此, 在祭司的頌歌中, 信徒向神禮拜祈禱。
有些教派要用大型彩車拉著神像出巡數十
里, 出巡時鑼鼓喧天, 數萬名信徒簇擁在神車
的前後, 高聲歡呼, 載歌載舞, 場面十分壯觀。
到了印度教時期, 由於不斷地進行改革,
古代所盛行的「祭祀萬能」之風已經大大削
弱, 繁瑣的祭祀儀式也大量減少。盡管如此,
比起其他宗教來, 印度教的儀禮崇拜之風還
是十分嚴重的。譬如, 在古代一個印度教徒一
生中要進行十六種聖禮儀式, 從受胎、出生、
命名、結婚, 一直到死, 每進入一個階段就要
舉行一種宗教儀式。這些儀式有: 受胎禮、生
男禮、分發禮、出生禮、命名禮、第一次出遊
禮、初食禮、削發禮、穿耳孔禮、入法禮、學習
吠陀禮、結業禮、結婚禮、林棲禮、遁世禮、葬
禮等。現在, 雖然這十六種儀禮已經被大大地
減少了, 但是仍然保存著幾種重要的儀式, 即
出生禮、入法禮、結婚禮和葬禮等, 而且這些
儀式舉辦得都非常隆重。此外, 印度教今天所
盛行的宗教節日還是相當多的, 小的不算, 重
要的節目也有二十幾個, 而且規模都十分宏
大。例如, 每年一度在全國舉行的除十節, 要
連續慶祝十天; 在恆河岸邊舉辦的貢帕廟會,
有幾百萬人參加, 歷時十二天。
『肆』 印度教的內容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應該指出:「印度」一詞不但在古代著作中找不到,在梵語或泰米爾語那樣的印度古代語言中也找不到任何蹤跡。事實上,「印度教」一詞根本不是起源於印度本土。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執意用它,把濕婆教、耆那教、沙克蒂教及外士納瓦傳統等多種多樣的傳統說成是「印度教」。這樣說可能很方便,但最終是不正確的。 現代哈瑞—奎師那運動的創始人、靈性導師——聖恩A.C.巴克提韋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認為「印度教」這個詞是錯誤的用法。他說: 「有時,無論是印度國內的印度人,還是旅居國外的印度人,都認為我們傳播的是印度教,但這不是事實。『印度』一詞不在《薄伽梵歌》中。實際上,所有的吠陀文獻中都沒有'印度』這個詞。這個詞是由與印度毗鄰的阿富汗、俻路支和波斯等省的穆斯林叫起來的。在印度西北部邊界上,有一條叫辛度的河,穆斯林因為發不準辛度這個音,所以便把這條河叫做印度河,把住在這一帶的居民叫做印度人。」 就有關這個概念,歷史學家C.J.福勒也發表了他的看法。他強調說,「印度」一詞原本只是用在地理方面的,與文化或宗教無關。 考慮到當今印度存在著外士納瓦傳統和濕婆傳統等許多不同的宗教傳統,因此只用「印度教」一個詞來說明是極不恰當的。 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印度教
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西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黑風洞是印度教的朝拜聖地
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4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8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並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回而達到超脫,這並非有形的升入天國,而是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藉助凡人肉體的不死靈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 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個人的親戚或祖先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蜘蛛。從哈拉帕時代以來,牛得到特別的尊敬,這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用途及母牛產奶造成的創造和母性象徵。公牛自然象徵著耐力和男子漢氣魄(與地中海文化一樣),母牛則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徵溫柔。但對印度教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顯示神的存在的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種姓外,所有人都特別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於宗教獻祭儀式上。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並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只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只配偶、神只肉化身和小神只的令人為難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頭神,是濕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頭;象徵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學識女神娑羅室伐底;黑天;毗濕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財富及世俗功績女神;還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時母)或杜爾迦(又叫難近母),都是濕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較陰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時稱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濕婆一樣,人們,尤其是婦女,也祈求她的幫助。 濕婆成了最廣受崇拜的大神。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創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收獲之神、豐饒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實行者)的主神。他還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們與其他宗教的類似神只並列,包括代表苦難(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恆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為祈求生命復活的手段;獻祭的遭難者將生命讓給他人,或獻出生命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認這一觀念,因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個當然部分,並通過濕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慶祝它。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 印度教
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教義: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
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努和濕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2.四種姓分立
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
3.強調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
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4.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
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教徒 Shiva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
5.承認吠陀的權威
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編輯本段神的化身
牛被印度人看作是神的化身,受到人們的保護不被宰殺。牛被稱作「如意牛」,也代表幸福吉祥;印度人使用牛糞來治療皮膚病和一般的外傷,療效非常好。恆河是印度的聖河,她孕育了印度的文明,人們稱天河,每年的許多節日和祭典都在恆河河畔舉行,小孩子的成人禮也需要恆河水來淋浴。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在恆河中洗浴身體,人們希望通過聖水消除疲勞、驅除疾病、洗凈身體的罪惡。 人們還通過製作護身符來建立自己與神和神力之間的聯系,幾乎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不止一個的飾物。這些物品大都是懂得祭祀的人精心製作的,是老師給弟子的禮物,也是朋友之間的信物或是來自施法的祝福。不管怎樣,那都是代表生命親近另一生命的善意的行為。 印度教的前身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以四《吠陀》文獻為主要的經典,由此延伸出《往世書》、《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宗教經典。經過公元後數百年,商羯羅等人的全新闡釋,而形成了後來的印度教。
『伍』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宗教的發源地之
一,宗教氛圍很濃。基本在印
度的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教派
以及信仰。印度人每天起來第
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祈禱。當你
的朋友問你有什麼信仰。假如
你回答沒有,他們會非常驚嘆
與差異。在印度有著大大小小
許許多多的教堂。
印度人口的80%左右信奉印度
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
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3.32%
;錫克教徒,佔2 .99%;佛教徒,
佔0.77%;耆那教徒,佔0.41%,
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
信仰者約佔0.43% 印度教的人
口佔了8憶左右。印度教也叫
婆羅門教印度教內有各種各樣
的印度神。每一個神都也有一
個故事。
伊斯蘭教在印度地位位於第
二。伊斯蘭教來源於阿拉伯世
界,與印度教在教義、法律、
習俗上有較大的差異。印度教
是多神教,而伊斯蘭教是一神
論,相信世界末日。錫克教產
生於1469年,試圖把印度教和
伊斯蘭教融為一體的宗教,其
教義、教規、以及穿戴與眾不
同,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
強調現實,反對多神論。錫克
人男子英俊健壯,頭裹長巾,
鬍子很長。在從前也經常因為
教派,教徒產生分歧有許多教
派之間的屠殺。
基督教在4世紀傳人印度的影
響極小。6世紀時,在印度馬拉
巴爾地區已有數百基督教徒。
但該教在印度獲得較大發展是
在近代。西方文化傳人印度的
一個重要方式是傳教活動。不
少西方傳教士是隨歐洲人在印
度貿易活動的擴大和發展來到
印度的。印度還有許多宗教例
如佛教。許多中國學生來印度
求學。印度的歷史,與發展都
與這些宗教密不可分。宗教也
是印度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陸』 什麼是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嗎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1、印度教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
2、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
3、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
印度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從根本的哲學意義上是相互違背的,所以兩教之間,歷史上一直沖突不斷,大多數時候,印度教還是占上風;佛教誕生於古印度著名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對婆羅門思潮的反思,所以說從一開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對印度教大部分觀點的。古代的婆羅門教就是現代印度教的基礎,在印度社會中佔有統治地位,以《吠陀文獻》為主要的經典(廣義上講還包括著名的《奧義書》),一直主宰著印度主流思想;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印度教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梵我合一」,這一點佛教給予完全否定。
拓展資料: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參考資料:印度教-網路
『柒』 印度教的形成和發展有什麼特點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並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回而達到超脫,這並非有形的升入天國,而是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藉助凡人肉體的不死靈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 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個人的親戚或祖先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蜘蛛.從哈拉帕時代以來,牛得到特別的尊敬,這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用途及母牛產奶造成的創造和母性象徵.公牛自然象徵著耐力和男子漢氣魄(與地中海文化一樣),母牛則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徵溫柔.但對印度教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顯示神的存在的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種姓外,所有人都特別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於宗教獻祭儀式上.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並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祇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為難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頭神,是濕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頭;象徵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學識女神娑羅室伐底;黑天;毗濕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財富及世俗功績女神;還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時母)或杜爾迦(又叫難近母),都是濕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較陰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時稱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濕婆一樣,人們,尤其是婦女,也祈求她的幫助. 濕婆成了最廣受崇拜的大神.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創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收獲之神、豐饒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實行者)的主神.他還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們與其他宗教的類似神祇並列,包括代表苦難(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恆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為祈求生命復活的手段;獻祭的遭難者將生命讓給他人,或獻出生命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認這一觀念,因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個當然部分,並通過濕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慶祝它.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西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祇,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 黑風洞是印度教的朝拜聖地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4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8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捌』 印度宗教怎麼這么多,而且各教在印度的影響力也比他國要深得多,最終讓印度文明成了不折不扣的宗教文明
公元前6世紀之後,印度進入了十六大國時期,內戰頻繁,並出現了反對婆羅門教統治地位的沙門思潮,佛教、耆那教隨之興起。內部的紛爭也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帝國、馬其頓——希臘人先後於公元前6世紀和公元前4世紀攻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公元前324年孔雀王朝在驅逐了馬其頓在印度西北部地區的駐軍後統一了北印度,偉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並大力推廣佛教。孔雀王朝於公元前185年滅亡,印度再次陷入混戰時代。公元一世紀前後,大月氏的貴霜部落首領丘就卻建立貴霜帝國,至公元三世紀再次分裂為若干小國。直到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興起,帶來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在笈多時期,從古老的婆羅門教演化出來的印度教興起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古代印度文化達到了顛峰。從公元8世紀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不斷侵入南亞次大陸,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傳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成為古代印度的兩大宗教,佛教與耆那教日漸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貴族建立了莫卧兒帝國。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亞次大陸,使這里成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原料供應地。19世紀末期開始,印度人民開展了不屈不撓的獨立運動,其中以甘地為首的不合作運動為民族主義事業贏得群眾支持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印度終於獨立。之後經過兩次印巴戰爭,南亞次大陸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當前印度(2001年普查數據),信仰印度教的人數為總人口的80.5%,穆斯林佔13.4%,基督教2.3%,錫克教佔1.9%,其它教派佔1.8%,情況不明的為0.1%.印度的宗教多原因1本國的的信仰 2外族的侵略 3經濟的影響 6 5公元前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雖說種姓制度廢除了但是那些原來高高在上的人還是看不起無技術的勞動者 所以那些人只有在信仰上駁得平等
『玖』 印度教和佛教有區別嗎還是一樣的
天壤之別!
印度教有種姓制度:人分成4種不平等的階級;佛教主張人人平等,甚至眾生皆平等!
佛教有因緣法;印度教則無。
佛教認為宇宙是無主宰神的,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印度教認為有主宰神,其中有三大主神。
佛教反對殺生,提倡愛護眾生,愛心素食;印度教中有殺生祭神的事情。
佛教是內道;印度教則偏向外道。
佛教的佛陀、菩薩、及一切聖者,均不傷害任一眾生,他們自始至終都在無私無我、不辭辛勞地利益有情眾生;印度教的眾神多好傷害眾生,與非天作戰等。
。。。。。。。。
願佛陀祝福你 南無阿彌陀佛!!
『拾』 印度教…核心思想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有大約十億信徒,其中的九億五百萬居住在印度,僅次於擁有超過20億信徒的基督宗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有的印度教派別都以撰於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經》作為經典教義。在此之外,各派別還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經文。起源「印度教」(Hinism)一詞是19世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創造的。印度人自古以來則以多種名字來稱呼自己的宗教,如「永恆的達摩」(�1�4�1�8�1�0�1�4�1�8 �1�7�1�6�1�5�1�4)、「吠陀信仰」、「毗濕奴信仰」、「濕婆信仰」等。事實上,印度教不同教派教義的區別很大,甚至大於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之間的差異。因此也有觀點認為印度教不是一個單一的宗教,而是一族有一定共同點的宗教。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與佛教也頗有淵源,它在約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一般認為,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大約在9世紀,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印度教也吸收了很多女神,形成性力派。另一說法稱,印度教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信仰和學說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即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為婆羅門,解脫,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首陀羅,賤民甚至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倫理觀和社會觀社會等級制度 盡管廢除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對特定的社會階層的從屬關系在印度教的組成中依然有著深遠的社會影響。等級制度的原則是,所有生物從出生之日起,根據任務,權力,責任和能力,嚴格地相互區分。所有的等級又可以分成很多次等級(Jatis),因此一共有2000到3000個等級。盡管等級制度起源於印度教,但是其他宗教也接受並採納了等級劃分。甚至印度基督教中等級也很明顯。如今很多印度基督教堂里低等級的成員必須坐在後排。由於等級森嚴,印度教中的低級派別淪為賤民,在社會上受到的壓迫印度法律無能為力,只能改宗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內的其他宗教。婦女的地位 印度教中婦女的地位千百年來一直在不停地變化發展。要了解婦女的地位就要理清個中的來龍去脈和當時的生活狀況。部分贊美詩由Rigveda婦女們所寫,而在Brhadaranyaka Upanishad中我們還能找到Vachaknu Gargi的受良好教育的女兒和Yajnavalkya的對話。母性印度教中婦女們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弘揚母性。懷孕的每一個階段直至孩子的出生都將有神職人員伴隨和保護,保證孩子和母親的身心健康。過去婦女們要盡可能多的孕育孩子,以保證整個家族的安全和生存。 盡管印度教徒並不會普遍地漠視女孩,但是時至今日,部分家庭中女孩子還是被看作包袱,因為結婚的時候,她們要帶著嫁妝離開。如果家庭中有很多女孩子,那麼大量的嫁妝將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這些問題也同時導致了很高的墮胎率。很多現代的,特別是城市中的,印度教徒逐漸地願意撫養女兒,因為女兒能在父母年老時照顧他們。 家庭 一個典型的家庭由四個生活階段組成。它規定,接受教育之後組建一個家庭,然後在孩子們都成長之後,出世而虔誠的學習,拯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