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個印度電影男一號本來是個遊客的司機最後為了自己的夢想到孟買去唱歌比賽哪
是不是《印度有嘻哈》啊 最近兩年的電影
㈡ 印度一號,二號人物是誰
印度的一號人物,理論上是印度總統,實際是印度總理。印度為議會制國家,總統僅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總理實際上承擔政府的各項職責。總理是印度議會下院即人民院多數黨領袖。
印度總統是印度的國家元首及第一公民,也是印度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理論上,總統擁有不少權力,不過實際上許多賦予總統的權力由印度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行使。現任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
㈢ 這個花花 叫什麼啊小小的,白色,5個花瓣,中間有點鵝黃。
雞蛋花(Plumeria rubra L. cv. Acutifolia),別名緬梔子、蛋黃花、印度素馨、大季花,夾竹桃科、雞蛋花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肥厚多肉。葉大,厚紙質,多聚生於枝頂,葉脈在近葉緣處連成一邊脈。花數朵聚生於枝頂,花冠筒狀,徑約5~6cm,5裂。外面乳白色,中心鮮黃色,極芳香。花期5~10月。 雞蛋花夏季開花,清香優雅。落葉後,光禿的樹干彎曲自然,其狀甚美。適合於庭院、草地中栽植,也可盆栽,可入葯。原產美洲,中國已引種栽培。
㈣ 芒果什麼樣的
芒果有很多品種,主要有:
1 、桂七芒 又名桂熱 82 號,俗稱桂七芒,樹勢中等,枝條開張花期較遲,屬晚熟品種,成熟期 8 月中、下旬。豐產穩產。果重 200-500 克 ,果形為S 形,長圓扁形,果咀明顯,果皮青綠色,成熟後綠黃色,果肉乳黃色。肉質細嫩,纖維極少,味香甜,含糖量 20% 。耐貯運。
2 、台農一號 台農一號芒是台灣省風山園藝所自育品種。早熟種,樹冠粗壯,生勢壯旺,直立,開花早,花期長。較抗炭疽病,適應性廣。果實中等,單果重 250 — 300 克,果實光滑美觀,肉質嫩滑、纖維少,果汁多,糖分含量 20% ,味清甜爽口,品質佳,商品性好,深受客商和消費者青睞。具有廣闊發展前途。該品種該縣目前引進的主栽品種。
3 、青皮芒 又稱泰國芒,樹勢中等強壯。果實 6 月上中旬成熟,果形腎形,成熟果皮暗綠色至黃綠色,有明顯腹溝。果肉淡黃色至奶黃色,肉質細膩,皮薄多汁,有蜜味清香,纖維極少。單果重 200 — 300 克,可食部分佔 72% 左右,品質極優,是理想的鮮食品種。該品種系我縣引進的優良品種。
4 、金煌芒 金煌芒是台灣自育品種,樹勢強,樹冠高大,花朵大而稀疏。果實特大且核薄,味香甜爽口,果汁多,無纖維,耐貯藏。平均單果重 1200 克。成熟時果皮橙黃色。品質優,商品性好,糖分含量 17% 。中熟,抗炭疽病。該品種系我縣近年引進的優新品種。
5 、凱特芒 該品種樹勢強壯。果實呈卵圓形,果皮淡綠色向陽面及果肩呈淡紅色,單果平均重量 680 克,皮薄核小肉厚,果肉橙質,含糖分 17% ,遲熟種,成熟期 8 月至 9 月中旬。該品種是我縣 1999 年引進的新品種,有一定的面積和產量。
6 、紅象牙芒 該品種是廣西農學院自白象牙實生後代中選出。長勢強,枝多葉茂。果長園形,微彎曲,皮色淺綠,桂果期果皮向陽面鮮紅色,外形美觀。果大,單果重 500 克左右,可溶性固形物 15-18% ,可食部分佔 78% ,果肉細嫩堅實,纖維少,味香甜,品質好,果實成熟期在 7 月中下旬。
7 、玉文芒 6 號 果實大,平均單重達 1000—1500 克 ,果形艷麗,呈紫紅色,較多纖維質,種核薄,可食率高,果肉細膩,口感佳,可溶固形物達17—19 ,豐產性能較好, 2002 年從台灣引進,有一定面積和產量。
8 、彬林一號 果形艷麗,呈水蜜桃色,甜度在 19 度左右,口感與風味特佳,果重約 500 克。 2002 年從台灣引進,有一定的面積和產量。
9 、貴妃 「貴妃」芒果在台灣經專家研製推出,至今不到 10 年歷史。 1997 年,台商廖健雄先生到三亞創立鼎立公司,將 「 貴妃 」 引入海南。廖健雄先生介紹, 「 貴妃 」 的真實名稱叫 " 紅金龍 " 台灣科研專家在 「 紅金龍 」 研製成功後,發展其外表美艷無比,表皮青里透紅,無任何斑點;果質適度適中,核小無纖維,水分充足。專家們贊嘆其品味俱佳。而芒果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作為宮廷貢品深受喜愛,因此科研專家們戲稱其為 「 貴妃 」 。 「 貴妃 」 的美稱從此廣為流傳。
10 、百優 -1 號 該品種是百色市水果辦於 2000 年 5 月從中緬邊境引進試種成功的芒果單株。樹冠卵圓形,樹勢中等,主幹灰白色,裂紋縱裂,下粗上細,枝條較直立,梢長 15 ~ 20cm ,葉為單葉、革質、長橢圓形,葉緣全緣,呈小波浪向上卷。花梗粉紅帶綠色,花小,果實長橢圓形,果嘴突出,單果重 280-500 克 。3 月開始盛花,成花率 95% , 7 月底 8 月初成熟,外形美觀,未熟果果皮綠色,成熟時金黃色,果肉黃色,肉質嫩味清甜,纖維少,果肉率達 80.5% ,可溶性固形物 19% ,抗病性好,皮厚光滑,耐貯運,品質優。
11 、台芽 又稱黃金煌,田東新引進品種,豐產穩產,品質上等,果實成熟時果皮淡紅,果重約 500-750 克 。田東有一定的面積和產量。
12 、紫花芒 紫花芒(又名農院 3 號),該品種是廣西農學院 1987 年從泰國芒實生苗後代選育而成。樹勢中等,枝條開展,早結、豐產、穩產性較好。花序圓錐形,花序軸紫紅色。花期晚, 3 月下旬至 4 月開花,能避過低溫陰雨期,較耐修剪,適於矮化密植栽培;果實大小適中,呈 S 形,單果重 250 — 300 克,含糖量 12 — 15% ,可食部分佔 73% ,後熟時皮色鮮黃,外型美觀,酸甜適中,品質中上,較耐貯運。果實成熟期在 7 月中下旬。該品種對低溫反應敏感,不抗寒,因而易受寒害。
13 、象牙 22 號 樹勢強壯,花序座果率較高,果實象牙形,果皮翠綠色,向陽面有紅暈,後熟後轉淺黃色,單果重 150 — 300 克,可食部分佔 63% ,果肉橙黃色,品質佳,成熟期 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耐貯遠。
14 、金穗芒 該品種 1993 年剛引進種植,具有早結、豐產穩產。果實卵圓形,果皮青綠色,後熟後轉黃色。果皮薄,光滑、纖維極少,汁多味香甜,肉質細嫩,可食部分佔 70 — 75% 。成熟期 7 月中下旬。品質中上,是鮮食,加工均佳品種。
15 、桂熱 10 號 樹勢強壯,果實條橢圓形,果咀有明顯指狀物突出。單果重 350 — 800 克,可食部分佔 73% ,果肉橙黃色,質地細嫩,纖維少,鮮食品質優良。該品種後期果實易感炭疽病。
16 、因特芒 該品種樹勢強壯。果形呈扁圓形,比凱特芒略小,果皮呈淡紅色,果實肉質細膩,纖維極少,耐貯運,果核小,可食部分佔 95% ,氣味芳香,含糖分 20% 。該品種是 1999 年引進的新品種。
17 、金興 呈紅黃色,顯示透明狀有一種透視果肉的感覺,如琥珀色般,肉質與品質屬極品,甜度較高 19 度左右,果實特大為 1000 克以上。 2002 年從台灣引進。
18 、文心 該品種樹勢強壯,果實為圓型,平均單果重 1000 克,果形艷麗,呈紫紅色,掛於樹上呈葡萄般,套袋後呈紅黃色,果核小,可食部分佔 95% ,氣味芳香,口感佳,含糖分 16—17 % % ;豐產穩產。 2002 年從台灣引進。
19 、紅蘋芒 紅蘋芒果皮光滑,果點明顯,紋理清晰。陽光充足的地方,果皮淡紅色披蠟質,呈粉紅色,外形酷似蘋果,故得名為紅蘋芒。果實成熟期在 9 月中下旬至 10 月初,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高達 22 。 6% ,果實大小適中,除具有芒果香味外,還有香蕉、菠蘿蜜香味,清甜可口,肉質堅實、細嫩、潤滑、果核小,纖維極少,而抗病蟲能力強,因此,能穩產、豐產。
20 、水英達 田東新引進試種品種,果實中等大,果形美觀,成熟後果色呈金黃色。
21 、愛文 愛文原名歐文。由美國佛羅里達州培育, 1954 年引入台灣後又名蘋果芒。為台灣的主栽品種。 1984 年由澳大利亞引入湛江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編為紅芒 1 號。在湛江、海南和雲南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試種表現均好。樹冠圓頭型,樹形較矮小,適宜密植。果卵圓形或倒卵形,微扁,無果彎與果嘴。屬中果型,在海南平均果重為 250 — 300 克,成熟時果皮鮮紫紅色,皮薄美觀。果肉淡黃色,纖維少,風味較淡,品質中上,在台灣糖分含量為 12 。 7 白利糖度。中早熟, 6 — 7 月成熟。不大抗炭疽病,豐產穩產性好,在台灣大面積栽培的成齡樹平均畝產達 727 公斤。在澳大利亞地區稀植條件下,成齡樹平均株產達 120.6 公斤。
22 、桂熱 3 號 品質中上,果實成熟時呈黃色,甜度高,纖維少,品質優,結果性能不穩。田東早期引進種植。
23 、桂熱 120 系廣西熱作所新推出品種,樹熱似桂七芒,品質較優,香味好,結果性能穩定。田東近期引種。
24 、呂宋 呂宋芒原名卡拉寶,又稱湛江呂宋、蜜芒、小呂宋。原產菲律賓,為該國的主要商業栽培品種和出口品種。 1938 年由香港引入湛江, 1987 年引入雲南,現廣布於全國各產區。墨西哥,美國的。樹冠圓頭形,長勢中等。花序圓錐形,花序軸淡紫紅色。果卵圓形,果彎微,果嘴明顯。屬小果型,果實大小與各地降雨量有關,單果重 130-250 克 。成熟時果皮金黃,光滑美觀;果肉橙黃色,纖維少,品質上,可溶性固形物17 — 20% ,總糖 12.2% ,總酸 0.63% ,果肉率 70%74% 。中早熟,在元江 6 月上、中旬成熟,在景洪 7 月上旬成熟。產量中上,大小年不明顯, 6 — 7 齡幼樹畝產可達 600 公斤, 10 齡以上成齡樹畝產可達 1396.8 公斤。
25 、雞蛋芒(粵一號) 粵西 1 號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廣東湛江),由呂宋芒實生變異單株選育。在廣東湛江、東莞、廣州栽培較多。樹冠圓頭形,枝條較開張,長勢強。花序圓錐形,長而大,在湛江盛花期為 3 月中旬,能多次開花。果卵圓形,腹肩較平圓,背肩直下,幾無果彎,果嘴痕跡或無。屬小果型,平均單果重 120 — 150 克,果皮光滑美觀,成熟時黃色。果肉橙黃色,肉細汁多,纖維較少,風味偏炎,品質中等,可溶性固形物 15 — 17 %,果肉率 70 — 73 %,中早熟,豐產性較好,幼齡結果樹畝產可達 600 公斤以上。
26 、龍井 果大 1500-2500 克 ,品質差,低產。
27 、田陽香芒 系廣西田陽縣地方自選品種,花期較早。果橢圓形,單果重 210 — 290 克。果皮光滑,成熟時黃色。果肉纖維少,品質上。可溶性固形物 18 — 22% ,果肉率 70% ,不耐貯放。地區性豐產,在右江河谷產量較高。
28 、四季蜜芒 四季蜜芒為多次開花結果品種,果長橢圓形,果窪淺,微具果嘴,果頂長,屬中果型偏小,單果重 200 — 250 克。果肉纖維中等,品質中上;可溶性固形物 22% ,果肉率 80% 。
29 、海豹芒 果重 2 — 3 斤,果形似海豹而得名,品質中等,在田東少量種植。
30 、關刀芒 品質中等,果形似把刀而得名,低產。
31 、印度一號 又名秋芒、印度 901 ,原產印度,是我縣最早引進的芒果品種之一,該品種樹勢中等偏弱,植株較矮,主幹短,分枝低,枝條開張下垂,分枝多時枝條短小,直立性枝條粗壯。葉節密,腋芽飽滿,嫩葉紫紅色,老葉深綠色,葉片呈披針形,較厚,葉面平滑,葉緣波浪明顯,稍向上卷,葉脈凸起,葉尖及葉基銳尖。花序較短小,長 20 — 30 厘米,紫紅色,雄蕊與雌蕊長度相等,相互平行。開花期較其他品種遲且長,兩性花占 12.5% — 53.2% 。能多次開花,一般開花 2 — 3 批。能年年結果,穩產性好。果實中等大小,平均單果重 200 克,果皮粗糙,但果肉香味濃郁,纖維少,品質中上。
32 、桂香芒 桂香芒是秋芒和鷹嘴芒的雜交後代。樹勢中等偏弱,樹形鬆散,發梢力弱,枝條粗,趨向橫生,角度較大,外圍枝條柔軟下垂,樹冠擴大較慢。葉片大,色深綠,葉緣呈明顯波浪狀。花期比紫花芒稍遲,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兩性花比率 41% ~ 78% 。果實淡綠色,長橢圓形,尖端鈍,果皮光滑無果粉,果肉橙黃色,纖維少,略具香味。果實較大,不很均勻,平均單果重約 300 克或更多,其可食部分佔 69% ~ 84% ,含可容性固形物 14% ~ 17.5% ,酸甜適中,核小,多為單胚。品質中上,採收期在 8 月中旬。該品種果實易感染蒂腐病。
33 、小象牙 單果重 250 — 500 克,大小年明顯,品質中等,在田東有少量種植。
34 、串芒 串芒是廣西農學院由象牙 22 號的芽變單株中選出,因結果成串面得名。長勢強,花期較遲,早結、高產、座果率高,且有自然二次開花結果現象。果長圓形,呈 S 狀,品質、外觀中等。單果重 250 — 300 克,成熟時果皮黃綠色,果肩具紅暈。果肉味甜帶酸,纖維中等,可溶性固形物 18% 。中熟,大小年較明顯,不耐重修剪,。田東種植有一定的面積和產量。
35 、斯里蘭卡( 811 ) 從斯里蘭卡引進,早結豐產穩產,品質中下,屬加工品種。田東種植漸少。
36 、象牙芒 桂冠高圓頭形,干枝分枝較小,直立性強。花序圓錐形,花序軸淡紅色。果腎狀長卵圓形,果彎明顯,果嘴痕跡。果形似初生象牙,故名象牙芒。屬大果品種,單果重 400 — 1500 克,果皮薄而光滑,金黃色,外觀美觀。果肉淡黃色,肉質細膩,纖維極少,汁多味甜,具密香味,品質佳。可溶性固形物 18-21% ,總糖 12 。 5-14 。 3% ,果肉率達 80% 。中熟品種。
37 、大白玉 又名白玉象牙,原產泰國, 樹冠寬橢圓形,枝條分枝角度較小,樹形緊湊。花序圓錐狀,花序軸淡紅色,盛花期 2 月中旬。果長卵圓形(象牙形),果彎明顯或較淺,果嘴痕跡或無。屬中果型,單果重 300 — 400 克。成熟時果皮乳白色至金黃色,向陽面具淡紅暈。果肉淡黃色,質地細膩,纖維少,品質上,可溶性固形物 18 — 20% ,總糖 16.7 ,總酸 0.27% ,果肉率 75% 左右。中熟, 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成熟。豐產性較好,管理好的成齡樹畝產 500 — 600 千克,最高畝產達 1524.5 公斤。該品種果實外形美觀,品質好,是近年來市場售價較高的品種之一。
38 、紅芒 6 號 原為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栽培品種, 1984 年由廣西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從澳大利亞引種,該品種適應性較廣,樹勢壯旺,枝條粗壯,長而下垂,發梢力強。葉片長披針形,葉色深,葉緣呈不規則的波浪狀,微有捲曲。開花期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花梗淺紅色,有再生開花的能力,兩性花比例 25%-38 %。
㈤ 空軍一號的背景是什麼啊
背景:確實都是共產主義者,不過不應該稱之為暴徒,影片設定的背景為前蘇聯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在美國的幫助下推翻了共產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大批的共產黨員被逮捕,而將軍則是共產黨抵抗勢力的一位領導人。
㈥ 印度的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為什麼比「月船2號」運行時間還長
因為第1次發射航天器是因為採用了繞月飛行的方式,這種飛行方式的操作技術並沒有多大難度。然而第2次發射航天器是採用了背部登月的方式,這種方式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才掌握,然而印度並不在其中。所以印度它的核心技術還不是太成熟,或者說根本沒有核心技術,因為這次航天器的研製主要是由於美國和俄羅斯的支持才能研製成功的。
當然這也給到了中國一個警示的作用,就是印度在不斷拚命地追趕中國的最新航天科技,雖然可能會經歷過失敗,但是這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所以我們也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做好科學技術的研發,使得中國航天技術邁向更高的台階。
㈦ 中國探月工程目前有沒有領先印度
中國和印度的技術水平對比
火箭:
印度此次發射月船一號使用的是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重量約為300噸,4.5級(芯級4級,助推級算半級。)運載能力,低軌道約3.25噸。
中國發射嫦娥一號使用的是長征3號甲。重量為240噸,3級,運載能力,GTO(同步轉移軌道),2.6噸。
評價:PSLV的技術水平相當於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衛星:
印度的月船一號。重量有三種說法,1.5噸,1.3噸,523公斤。由於極地衛星運載火箭不具備將1.5噸的重量打到GTO的能力,更談不上奔月。因此1.5噸不可信。由於印度的衛星的實際GTO入軌重量往往明顯低於星箭分離重量,大概是星箭分離後利用星上發動機進一步加速進入GTO。例如它01年發射的通訊衛星,就有2.5噸和1.95噸兩個版本。因此對於月船一號,1.3噸可能是星箭分離重量,GTO入軌重量大約1100公斤,523公斤可能是抵達月球的重量,這個估計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它搭載的燃料非常多。實際上印度的衛星不是被火箭直接打到軌道上的,而是衛星自己還要飛一段。星上載有11台儀器,其中有6台來自五個國家,加上俄羅斯生產的發動機,這次發射實際上是7國合作的結晶。設計壽命為兩年。太陽能電池板功率為700瓦。
嫦娥一號的重量是2.3噸,由於火箭的推力還有富裕,因此直接被火箭打到了超GTO軌道上,根據東方紅三號平台的數據推算,到達月球的重量應該在1200公斤左右,但是實際上嫦娥號在到達月球時剩餘了大量的燃料(任務需要加上路上節省),實際重量可能高達1400公斤以上。星上裝載8套24台設備,全部為國產。設計壽命為一年。太陽能電池板功率為3000瓦,壽命末期功率1700瓦。
評價:以東方紅三號為基礎的嫦娥一號技術優勢明顯,國產化率也高得多。功率差了幾倍很能說明問題。有意思的是,兩者最核心的任務是一樣的:繪制月面圖。但是嫦娥號實際上用了7個月就已經完成任務,不知道設計壽命為兩年的月船一號要多久。
地面測控系統:
中國擁有遠洋測控船隊,海外測控基地,本土超大型射電天線列陣,天鏈星和北斗星。這些印度都沒有。
評價:不用比。測控能力的不足是印度的絕對軟肋,如果沒有美國和歐洲的地面站的直接幫助,探月對它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完全依賴他人幫助的後果是絕大部分數據都在別人手裡,別人想給你什麼就給你什麼。這與中國和歐洲的合作完全不同,中國自身有能力作全程測控,合作只是一種補充。如果鬧僵了,中國可以甩開歐洲,但是印度不可能甩開美國單干。
下一步的展望
下一步是落月,印度計劃2011年,中國原計劃2014年,但是現在有消息說提前到2012年。
火箭:
印度目前最先進的火箭是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重402噸,3.5級,運載能力GTO,2.5噸。該火箭目前一共發射5次,成功3次,其中4次使用的是俄羅斯生產的液氫液氧發動機。
如果是2012年發射的話,長征5號就指望不上了。但是長征3號乙是足夠勝任落月的。長征3號乙重426噸,3.5級,運載能力,GTO,5.2噸。
評價:實際上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充其量也就是能和長三甲比一下,而且在可靠性,成熟性,國產化率上相去甚遠。重量更是重了一多半。頗讓人意外的是,雖然印度的火箭發動機比沖比中國還高,日本的比沖甚至高得多。在某些人看來,這就是說明他們的技術水平比我們要先進。但是同樣重量的火箭,中國的運載能力比印度高一倍,比日本高15%。不知那些高喊中國火箭落後的人作何感想。
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印度人引以為傲並大肆吹噓的幾項「先進」技術都落後於中國15年以上。中國第一次使用液氫液氧低溫再點火發動機是1984年發射的長征三號。第一個四軸電穩定平台是1988年的長征4號甲。第一次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是1970年的長征一號。
現在的長征五號雖然需要到2014年才能首飛,但是從目前的進度看,使用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的3.35米和2.25米組件發展較為順利,並不排除將它們用於改進現有火箭的可能。舉例而言,只要把長三乙的助推器換成四個2.25米模塊或者兩個3.35米模塊,就可以輕松的獲得800噸的起飛推力。將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到GTO,6.5噸以上。但是現有的推力已經足夠而且有效,可靠,很難說將會使用新火箭。印度由於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目前的成熟度和可靠性還很低,很難指望2011年能夠研製出更強大的火箭。
衛星:
印度目前最大的通信衛星GTO入軌重量約為2噸。考慮到火箭本身的能力,最多也就是2.5噸。也就是和現在的嫦娥一號差不多重。
中國下一步繞月計劃已經確定採用東方紅四號通信衛星平台。重量約為5.1噸,太陽能電池板功率10500瓦,有效載荷600~800公斤。
探月器:
中國的月球車已經正在研製。印度已經邀請俄羅斯製造著陸器。
評價:俄羅斯為什麼要給你打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地面站:
落月必須要有海外測控站,因為當地球轉到另一面時本土的會與登陸器完全失去聯系。還是那句話,中國有,印度沒有,除非和美國合作。但是美國人的午餐同樣不能白吃。
重要補充,今天認真研讀了印度太空署的網站。http://www.isro.gov.in/
印度太空署在不同的版面對月船號的重量和軌道描述有多個版本,差別較為明顯。經過比對,決定採用月船號入軌重量為1380公斤,考慮到它進入的初始軌道遠地點只有22800公里,遠未到達GTO,因此我前面的判斷是正確的,即火箭沒有能力將月船號直接打到GTO。從印度太空署的介紹估算,PSLV的GTO運載能力應該不超過1000公斤。不過意外的是,月船號到達月球居然還有675公斤的重量。我對印度是否有這樣的技術水平表示懷疑。
印度太空署在原有的計劃中採用的軌道和目前實際的軌道顯然是不一樣的。在他們原計劃的軌道中,月船號應該經過255*22860,300*37000,300*73000,300*387000,2000*384000,五條軌道,運行到月球附近,再相機變軌進入環月軌道。但是現實是,月船號已經經過了250*22800,300*37800,300*73000,348*164600,465*267000軌道。下一步將進入500*384000軌道。也就是說,實際飛行多了兩次變軌。變軌的後果是衛星在環月軌道上至少多停留了9天,在這九天之內,月球已經多運轉了三分之一圈。等到月船號到達月球軌道時,月球顯然已經不在原計劃的位置上了。
兩個計劃必然有一個不可能到達月球。也就是說,如果原有的飛行計劃正確,那麼現在的月船號已經嚴重偏離飛行計劃,幾乎沒有可能到達月球;如果現有的計劃正確,那麼在印度太空總署的網站上刊登的原有飛行方案就根本沒有嚴肅性可言。
有意思的是,月船號所選用的軌道揭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印度的軌道計算能力很弱。無論是原有的飛行計劃還是現有的飛行計劃,特別是現有的飛行計劃,既不是最節省能量的軌道,也不是控制最精確的軌道,更不是最快捷的軌道,而是計算和控制最簡單的軌道。相比之下,嫦娥號選擇的是更精確,更節約能量,而且更快捷的軌道。而且,由於沒有384000公里停泊軌道,對嫦娥號的飛行計劃所涉及到的軌道計算要遠比印度的月船號復雜。
事實上,印度雖然號稱軟體大國,卻一直是一個軟體弱國,它的計算數學水平一直非常落後。
根據印度太空署網站的介紹,本次探月的地面測控使用了印度的一台32米天線,一台18米天線,一系列的10~12米天線。一台俄羅斯的64米天線,俄羅斯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美國和歐洲航天局也提供了美洲,大洋洲,夏威夷的大型測控天線參與。實際上主要的測控工作都是由外國人完成的。
讓我打個比方來進行類比。中國的嫦娥工程發射過程中,使用了中國的一台50米天線,一台40米天線,25米天線數台和18米天線數十台。動用了在南美的巴西和非洲的納米比亞的中國所屬海外測控站,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的4艘遠望號。
可見,如果刨去外國支援,中印兩國的地面測控實力相差近十倍。如果沒有外國的支持,印度要想完成測控任務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