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別的士兵都戴軍帽,為什麼印度士兵卻裹著個頭巾呢
並非所有印度士兵都裹頭巾,只有錫克教教徒士兵才會裹著厚厚的頭巾,蓄著濃濃的胡須。裹頭蓄須這是錫克教的教規,印度尊重宗教的習俗,因此就出現了印度士兵裹頭的情況。錫克教教規禁止教民吸煙,提倡一夫一妻制,不崇拜偶像,教民必須蓄長發、戴發梳、佩短劍、戴手鐲、穿短褲、著長衫,並且隨時准備戰斗。錫克教士兵是印度較為勇敢的士兵,印度軍隊中有15%的士兵為錫克教徒。僅管裹頭蓄須有損軍人形象,但別人的傳統如此,也沒有其它好的辦法。
錫克教有五戒:不偷盜、不姦淫、不抽煙、不吸毒、不叛教!因此他們忠誠勇敢,因此被多國皇室聘為禁衛軍。他們不論是在英國,還是在美國,裹頭蓄須的傳統並沒有改變,有的只是裹得薄一點,可以戴下頭盔。錫克教士兵Bhullar獲准進入英國皇家衛隊,打破了英國皇家衛隊傳承了幾個世紀的著裝造型,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包頭巾、而不是戴熊皮帽的皇家衛隊士兵。多年來,錫克教徒都包著頭巾打仗,即使以英軍身分出征亦然。
❷ 為什麼印度軍人從來不戴鋼盔而是只戴頭巾
現代意義上的鋼盔是法國人先發明的,但在此前就有的國家帶頭盔,但和現代意義那種頭盔並不一樣。因為現代意義上的鋼盔是半圓形的,頭盔的弧度比較大,可以讓打來的子彈或者彈片蹦飛,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保護士兵的頭部不被擊傷,甚至在有時候還能挽救士兵的命。至於有人覺得印度軍人從來不戴鋼盔而是只戴頭巾,其實這也是國人對印度的一個誤解,認為印度軍隊是沒有頭盔而是戴頭巾的,其實我們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圖片都是非典型的印度軍隊形象,因為裹頭巾是印度錫克族的形象,而印度軍隊里的成員構成也並不是只有錫克族而已。其他民族可沒有裹頭巾這個習慣,那不裹頭巾的,那就直接戴鋼盔咯。
❸ 為什麼很多印度士兵戴頭巾而不戴頭盔呢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頗具細節的問題,那就是在印度軍隊之中,頭盔的普及程度不如一般的現代陸軍國家,很多一線的部隊仍然使用簡單的頭巾或者軍帽代替,已經裝備的頭盔型號也非常復雜。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軍事工業落後的現實,外購武器並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這和我軍在80年代初期量產GK80頭盔前部隊不僅頭盔普及率低、型號五花八門,甚至還在使用部分二戰時期M35頭盔的情況類似。
說它獨一無二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竟然是方形的,像極了一頂帽子,然而按照印軍自己的說法,這款頭盔還是根據在克什米爾等地區長期作戰經驗研發的。不僅重量僅為1-1.3kg,而且可以有效防禦AK系步槍的7.62*39mm中間彈,但對這樣的說法很多軍事專家並不買賬,因為如此輕的重量加上違背頭盔造型傳統的設計必然會使得防護力大打折扣。而實際上,這款方形頭盔更像是為了給錫克族士兵配合頭巾所使用的,但這部分士兵似乎仍然不買賬。
❹ 為什麼世界上只有印度士兵是戴著頭巾的呢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印度軍隊中士兵所戴著的頭巾顏色各式各樣,這大概就是根據宗教信仰不同來區分的吧,也是為了更好的一目瞭然,管理方便。
❺ 印度官員戴病毒頭套呼籲民眾提高防疫意識,防疫意識到底應該如何提高
想要提升防疫意識,那麼首先就要建立對於新冠肺炎的認識。如果認識的不全面,那麼必然對新冠肺炎不重視。比如美國和歐洲這些地區,自認為群體免疫,結果現在疫情逐漸失控。在這次疫情中,我國的表現可圈可點,想都沒想就投入全部的力量抗擊疫情。而印度政府也開始由最開始的不重視,到現在的大力呼籲人們佩戴口罩。
其實提升自己的防疫意識,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做好個人防護。我國已經復產復工,但是不斷有外來輸入的病例。所以只要出門,一定要戴好口罩。口罩產能已經上來了,口罩也很好賣了。如果有條件的話,戴上隱形眼鏡,外面再戴一個護目鏡。實再沒有護目鏡了,滑雪用的全封閉眼鏡也可以。只要能夠阻隔飛沫,那就足夠了。其實還是可以戴個手套的,畢竟現在的天氣也冷了,戴好手套之後,不管是到單位還是到家,先拿酒精消消毒,然後在放在室外晾乾。沒事就去洗洗手,收到的快遞和外賣記得先用究竟噴灑,然後再去拆封。
❻ 各國軍隊頭盔都差不多,為何印度卻是方形,防彈效果啥樣
印度的頭盔是方形的,主要是為了迎合他們民族傳統的產物,印度人由於有錫克教教規的影響,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有帶頭巾的習慣,而這些頭巾的形狀是方形的,所以久而久之頭盔也變成了方形,防彈效果也非常的好。
❼ 為什麼印度軍人從來不帶鋼盔而是只帶頭巾呢
鋼盔是法國人在一戰中發明的,顧名思義鋼盔是鋼做的,打仗的時候能救士兵的命。這倒不是鋼盔很厚(厚的話行軍都成累贅了),而是因為鋼盔是半圓形的,它的弧度大,可以讓打來的子彈蹦飛。
所以鋼盔在戰場上對士兵來說確實是救命寶貝,二戰的時候由於美軍士兵全部戴了鋼盔,至少減少了7萬士兵死亡。
朝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我軍就是因為沒有裝備鋼盔,吃了很大苦頭。
不過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軍在之後兩山輪戰的時候,已經全部裝備了鋼盔,說明我軍還是與時俱進的。
錫克教徒當了空軍飛行員,上飛機的時候規規矩矩地戴上頭盔,顯得非常可愛。
既然英國殖民者對錫克教徒都那麼寬容,印度獨立後,政府更不能改變錫克教徒的習慣,所以錫克教徒當兵以後被允許戴頭巾。
不過印度人口13億,錫克教徒800萬,只有大約1/160。所以說即使印度軍隊的錫克教士兵都戴頭巾也不是主流。
❽ 頭戴「新冠頭盔」執勤,稱效果很好,印度警察宣導防疫究竟有多奇葩
頭戴“新冠頭盔”執勤,稱效果很好,印度警察宣導防疫究竟有多奇葩?印度警察宣導防疫,確實使用了一些比較奇葩的手段,下面給大家分幾個主要方面介紹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下面的內容:
三、印度警察手拿棍棒,希望起到宣導防疫的威懾作用:
印度警察為了避免疫情傳播,讓人們在家裡面隔離,他們使用了威懾性的宣導防疫方式,現在印度警察手持長棍,讓很多人望而生畏。
❾ 印度軍隊有哪些奇葩傳統
作者:小蔡
很多軍迷都有這樣一個疑惑,印度軍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奇葩傳統?比如摩托車上疊羅漢、誇張的正步走、五花八門的軍帽、閹人兵團等等。
今天,筆者就講一下印軍這些開掛傳統是怎麼來的?
雜技一樣的摩托車閱兵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國日。印度政府每年都會在新德里舉行閱兵和巡遊慶典,當中最吸引攝影師眼球的便是如雜技般的摩托車方隊。
摩托車方隊在穿越人群期間會做出各種高難度的疊羅漢動作,猶如馬戲團雜技一樣,很多人都對這個表演感到大惑不解。其實印度的摩托車方隊跟印度軍隊的傳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追溯至英殖時代。
印軍摩托車雜技
一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在總結軍方內部問題的時候,發現軍隊裡面的無線電通訊設備經常出現故障,導致不少指令無法傳達到前線,最終延誤了戰機。於是英國軍方下令所有通訊兵改用摩托車來傳達訊息。
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也建立起自己的摩托車通訊兵部隊。
但是,駕著摩托車穿梭戰場是一件危險的事,對通訊兵駕駛技術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早期印度的通訊兵會透過增加負重、跨越障礙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駕駛和越野能力。
印度的摩托車部隊在二戰的緬甸戰場上大放異彩。在叢林密布的山地上,印度兵駕著摩托車翻山越嶺,為各地盟軍通風報信,盟軍得以在緬甸更有效地阻擊日軍。
摩托車疊羅漢
印度摩托車部隊的出色表現成為了印軍的標志,尤如解放軍的夜戰部隊一樣在軍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算身在信息化的年代,印度軍方至今還保留了摩托車部隊的番號,甚至安排他們在每年的共和國日巡遊上表演。
獨一無二的閹人兵團
中印邊境的藏南地區,駐扎著一支怪異的印度軍隊。他們有著普通成年男人的外貌和體格,但是他們卻都被閹割了。這支部隊便是印軍的?1?8閹人部隊?1?9。
這些?1?8太監兵?1?9的出身其實是既悲慘又低賤,他們有些是自出生起就對性別認知存在困難,常常認為自己是女性,有些是生殖器官畸形,有些則是雙性人。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他們在10-15歲的時候都要接受宗教閹割,成為海吉拉斯(意為?1?8閹人?1?9)。
印度閹人的社會地位十分低,屬於賤民的一種,一般人都害怕與他們接觸。他們經常出現在印度的婚喪嫁娶場合,濃妝艷抹地為這些場合的主人祈福和跳舞,這在印度是十分低賤的工作。
印度閹人
但是,印度軍方認為這些閹人既擁有男性的體格和體能,又沒有普通男性的強烈性慾,可以專注於防務,所以就在軍隊裡面增設?1?8閹人部隊?1?9。而印度的閹人也認為到軍隊服役可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也踴躍參軍。
誇張的正步走
說起印軍的正步走,大家會想起印巴邊境的換崗儀式,極其誇張的正步踢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當地看熱鬧。那麼,這種正步是怎麼來的呢?
印度軍隊的正步走其實是繼承自英式正步,口令、走位都帶有濃厚的英國特色。
印度正步走
不過,印度是一個獨立國家,必須要講政治正確,不能完全模仿英國。因此印度軍方改良了英式正步,加入了不少印度歌舞元素,使得印度正步充滿傳統特色、也更加誇張。
印式正步規定擺臂的幅度一定要快而且高於頭頂,踢腿則要超過九十度。這樣改動後,印軍正步更為標新立異,但也給士兵帶來不少苦頭。曾經有士兵因為擺臂過於用力而脫臼,又有士兵因為踢腿過高而拉傷腳部。
印巴邊境的正步就更加誇張了,兩國是世仇,任何領域誰也不讓誰。兩方士兵一定要比誰踢得更高、更有力,踢腿超過肩膀的高度都是常事,所以看起來就更搞笑。
印巴邊境換崗,踢腿已經高過肩了
不戴頭盔的士兵
如果仔細觀察中印戰爭的照片,會發現有些印度士兵沒有戴頭盔,很多人就認為印度沒有足夠的頭盔裝備自己的士兵。完全是瞎猜。
真實原因是印度有一支明文規定不需要配戴頭盔的部隊——錫克軍團。
錫克人來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他們信奉錫克教,頭裹橙色頭巾。由於他們把頭巾裹得又高又厚,所以任何種類的頭盔都帶不上。而且,錫克人認為頭巾、裹頭是神聖的行為,配戴頭盔無疑是侮辱了自己的信仰。
鑒於此,印度軍方特別將錫克士兵列為例外,容許他們不用帶頭盔作戰,這也使得錫克兵成為印度軍隊裡面最特別的一支。
錫克人
沒有配戴頭盔絕不影響錫克兵的作戰能力。錫克教原本尚武,所以錫克人以勇武善戰聞名天下。
早在英殖時代,英國就大量招募錫克人從軍,並稱其為高素質的士兵。錫克兵隨英國人在緬甸丶馬來亞等地東征西討,多次立下大功。
在中印戰爭中,給解放軍造成嚴重傷害的往往是錫克兵,可見戴不戴頭盔對錫克兵並無影響。
五花八門的軍帽
印度閱兵時,各地的軍團都會浩浩盪盪齊步進場,只要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各個兵團的軍帽大有不同,有些軍帽是傳統的包頭款丶有些則像扇子,如果不仔細觀察,還以為閱兵儀式是一個大型的巡遊表演。
「雞冠」軍帽
這些富有特色的軍帽其實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由於印度擁有眾多少數民族以及多元的文化色彩,所以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飾差異很大。
印度獨立後,來自不同背景的印度百姓紛紛加入了軍隊,而印軍為了突顯印度的聯邦共和,就容許各地軍團根據當地特色來設計軍服。
各地的軍團就直接將當地的特色帽子搬到軍隊來,印度閱兵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標新立異、五花八門的形象,成為印度的一個特色風景。
印度閱兵
一言以蔽之,印度軍隊獨一無二的種種奇葩開掛行為和裝扮,都與印度的多元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英國的殖民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