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怎麼看印度教

印度怎麼看印度教

發布時間:2022-06-09 05:46:30

Ⅰ 印度人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1)印度怎麼看印度教擴展閱讀

主神論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參考資料網路——印度教



印度什麼是印度教,如今劃分為幾個流派,共同重心思想是什麼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其它的可以看一下參考資料

Ⅲ 印度教形成的原因、內容和特徵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並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回而達到超脫,這並非有形的升入天國,而是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藉助凡人肉體的不死靈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 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個人的親戚或祖先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蜘蛛。從哈拉帕時代以來,牛得到特別的尊敬,這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用途及母牛產奶造成的創造和母性象徵。公牛自然象徵著耐力和男子漢氣魄(與地中海文化一樣),母牛則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徵溫柔。但對印度教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顯示神的存在的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種姓外,所有人都特別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於宗教獻祭儀式上。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並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祇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為難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頭神,是濕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頭;象徵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學識女神娑羅室伐底;黑天;毗濕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財富及世俗功績女神;還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時母)或杜爾迦(又叫難近母),都是濕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較陰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時稱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濕婆一樣,人們,尤其是婦女,也祈求她的幫助。 濕婆成了最廣受崇拜的大神。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創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收獲之神、豐饒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實行者)的主神。他還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們與其他宗教的類似神祇並列,包括代表苦難(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恆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為祈求生命復活的手段;獻祭的遭難者將生命讓給他人,或獻出生命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認這一觀念,因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個當然部分,並通過濕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慶祝它。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西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祇,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 黑風洞是印度教的朝拜聖地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4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8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Ⅳ 什麼是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嗎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1、印度教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

2、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

3、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

印度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從根本的哲學意義上是相互違背的,所以兩教之間,歷史上一直沖突不斷,大多數時候,印度教還是占上風;佛教誕生於古印度著名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對婆羅門思潮的反思,所以說從一開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對印度教大部分觀點的。古代的婆羅門教就是現代印度教的基礎,在印度社會中佔有統治地位,以《吠陀文獻》為主要的經典(廣義上講還包括著名的《奧義書》),一直主宰著印度主流思想;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印度教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梵我合一」,這一點佛教給予完全否定。

拓展資料: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參考資料:印度教-網路

Ⅳ 印度教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力

  1. 印度的上一個王朝是莫沃爾帝國,那是伊斯蘭教的異族入侵。就好像滿清入侵中原,清朝是漢人的最後一個王朝。

  2. 1947年印度獨立的時候,國內的伊斯蘭教集聚的地區分裂出去,這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印度目前有三大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人口分別佔85%、8%和7%左右。印度教是主流,自從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分裂出去後,目前印度國內的伊斯蘭教人口大約有1.2-1.5億人。

  3. 印度教就是傳承的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可以說,印度教是改進的婆羅門教。印度教崛起於公元6、7世紀的伊斯蘭異族的入侵時期。所以古婆羅門教+印度主體民族意識,就等於印度教。

  4.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主要區別:①印度教信仰多個神,印度教的神多如牛毛,而伊斯蘭教只信一個神,就是真主。②印度教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印度人生來即被視為印度教徒,外國人則不被視為印度教徒。而伊斯蘭教則不分種族,主張各種族平等,不管國內還是外國人,都可以做伊斯蘭教徒。③印度教已經摒棄了早期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很多人誤以為印度還有種姓制度),但仍有等級和尊卑之分,還是有烙印。而伊斯蘭教主張人人平等。④印度教和佛教一樣有偶像崇拜,印度教寺廟里供奉梵天、濕婆和毗濕奴等神像。而伊斯蘭教從來不搞偶像崇拜,任何清真寺都沒有一張真主畫像,也沒有穆聖畫像。

  5. 錫克教是伊斯蘭化的印度教,它是介於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一種宗教。

Ⅵ 印度教是怎樣的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Ⅶ 佛教明明發源於印度,為何印度人卻信印度教呢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古代的印度,《西遊記》中唐僧前往西天求取真經,所謂的「西天」就是指的古印度。不過現在的印度卻沒有人信仰佛教,他們信仰的是印度教!兩個宗教雖然都是起源於古代印度,但是他們卻是針尖對麥芒的死對頭!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發展的緩慢,是因為它違背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咱們知道印度至今依然實行種姓制度,低種姓的人天生沒有地位,一輩子只能做奴隸,而高種姓的人天生就高高在上。佛教反對這樣的社會,他們強調「眾生平等」,這無疑是在否定種姓制度!因此印度的貴族們是根本不會信仰佛教的,中國佛教發展和君王推廣有很大關系,佛教在印度沒有上層的提倡,自然也就發展不起來。

Ⅷ 印度教的基本教義

印度教的基本教義是: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堅定相信輪回轉世,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

印度教與佛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以僧侶貴族為主的第一等級婆羅門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以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為主的第二等級剎帝利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級吠舍,從事農、牧、漁、獵等,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級首陀羅,只能從事農、牧、漁、獵等以及其他低賤的職業。


(8)印度怎麼看印度教擴展閱讀:

主神論

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閱讀全文

與印度怎麼看印度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對菲律賓哪個台直播 瀏覽:34
印度怎麼沒有試射導彈 瀏覽:680
英國棋子價值多少 瀏覽:295
舒尼替尼多少錢一盒印度 瀏覽:463
義大利傢具用什麼做 瀏覽:780
脫歐後的英國該怎麼辦 瀏覽:210
越南和防城港邊界是在哪裡 瀏覽:541
義大利有哪些有助睡眠的東西 瀏覽:562
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穩定增長 瀏覽:674
為什麼不可以進口印度格列衛 瀏覽:296
中國有什麼人 瀏覽:171
伊朗哈梅內伊是什麼民族 瀏覽:778
黑椒汁義大利面怎麼樣做好吃 瀏覽:416
義大利女排為什麼放水 瀏覽:665
eur33碼的褲子中國是多少碼 瀏覽:899
伊朗藏紅花有多少種 瀏覽:955
越南在中國哪裡有物流 瀏覽:714
英國韓文字怎麼寫 瀏覽:254
在印尼回國哪裡查護照狀態 瀏覽:69
中國胡椒哪裡好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