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河谷地是當今什麼國家
印度河谷地是現在的印度,古代叫天株
㈡ 關於印度河谷文明有哪些有趣的事實呢
很少有古代文明像印度河流域那樣發達和繁榮。與許多其他文明相比,它有組織的城市,繁榮的經濟,更高的生活質量。
封條
為了保證貿易,信任是必不可少的。買賣雙方必須互相信任。如今,商標,如徽標或標簽。
但是數千年前,印度河谷的人們已經發明了這一方法。特別是,他們使用的陶土印章具有與現代品牌相同的功能。他們證明了產品的質量以及特定社區的商人身份。
㈢ 印度河谷地區有哪裡些歷史文暢及古跡
在河谷地區7處 著名的古跡中,有3個是老王宮廣場。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三市各占其一。尼泊爾語中的「杜巴(Durbar)」是王宮的意思。在歷史上,尼泊爾國王在王宮周圍的廣場上總要修建一些宗教寺廟,不同的王朝不斷增加新的建築,因此在三個都城中,均形成一個以老王宮為中心,周圍廣場布滿具有重大歷史、宗教、文化和建築意義的寺廟。這些建築群體年代不同、風格迥異。德巴爾廣場是尼泊爾建築奇跡和歷史文化的集中
展現,是尼泊爾人民的智慧結晶。
(一)加德滿都王宮廣場(Kathman Durbar Square)最聞名的建築是哈努曼多卡宮(Hanuman Dhoka Palace)。哈努曼多卡意為「猴神門」。該王宮座落在加德滿都市中心,已有數百年歷史,始建於13世紀前的李查維王朝。自15世紀末起,成為加德滿都歷代馬拉國王的正式官邸。1768年,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國王攻陷加德滿都並統一尼泊爾後,又一直成為沙阿王朝的王宮。老王宮內有一納爾薩方型大院落,四周為建築。馬拉王朝時期,該庭院是表演歌舞的場所。在沙阿王朝,國王的登基和加冕典禮便在這里舉行。1970年,王室遷往「納拉揚蒂」新王宮後,老王宮辟為博物館供遊人參觀,裡面陳列歷代國王畫像和特裡布文國王生前大量實物和照片。
加德滿都德巴爾廣場共包括3塊空地和50多處建築古跡構成。主要有獨木廟。建於公元8世紀,是加德滿都最古老建築。傳說全廟由一根樹木的木材建成。此外,還有童女神庫瑪麗(Kumari)廟,象頭神廟,濕婆神廟、毗濕奴廟,納拉揚廟,黑天神廟等等。
(二)帕坦王宮廣場(Patan Durbar Square)。帕坦是加德滿都河谷三鎮之一,與加市毗連,僅一河之隔。帕坦建於公元299年,是尼最古老的城市。從15世紀末至1867年馬拉王朝期間是獨立的帕坦王國的首都。德巴爾廣場面積沒有加德滿都老王宮廣場大,但建築物較為集中。建築物修建的時間多在17世紀到18世紀之間。具有明顯特色的古跡是一個全部用石塊砌成的黑天神廟,建於1667年,雕刻精美,被譽為「尼泊爾建築藝術的奇跡」。廣場寺廟供奉的絕大多數為印度教神祗,有濕婆神及其配偶帕瓦蒂及濕婆神坐騎南迪,毗濕奴和其配偶拉克希米及其化身黑天,坐騎嘎魯達。還有象頭神,猴王哈努曼,蛇神納嘎等。
(三)巴德崗王宮廣場(Bhaktapur Durbar Square)。又稱巴克塔普爾,是加德滿都三鎮之一,位於加市以東約13公里。從13世紀至18世紀曾為獨立的馬拉王國之都。該市素有「露天博物院」之稱。這里有長達500年馬拉王朝的王宮,包括許多各具藝術特色的宮殿、庭院、寺廟、雕像等,被譽為「中世紀尼泊爾藝術的精華和寶庫」。其中的金門和55窗宮,惟其精美的銅鑄和木雕藝術而聞名,是罕見的藝術珍品。離王宮廣場不遠的尼亞塔皮拉廟,即著名的五層塔,是尼泊爾最高的寺廟建築。
(四)浮圖納特塔(Boudhanath)。在加德滿都市環路東1公里處。浮圖納特是覺地的意思,浮圖納特塔是尼泊爾最大的佛塔,高38米,周長100米。據說該塔藏有古佛迦葉佛的舍利,已有1200多年歷史。該塔還有一個尼瓦爾名字,叫做「露珠塔」。其來源是,當年興建此塔時,尼泊爾適逢乾旱,無法取水,建塔者便採集露珠來和灰泥。十六世紀該塔由寧瑪派喇嘛修復。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該塔曾由中國喇嘛主管。該塔規模比斯瓦揚布寺的塔大。塔的構成分四部分:塔基、塔座、塔錐和塔冠。塔基落於地面之上,為一巨大的穹隆形屋頂,塔座安放在該屋頂中央上方。塔座為四方形,每面繪有一雙大眼,象徵覺悟。此處以上的塔錐,共有13層階梯,表示成佛的步驟。塔冠象徵成佛。在圓形塔基數米遠外環牆圍繞。環牆外壁有147個凹進去的壁龕,內懸經輪,經輪里側,共有108尊打坐的佛像。
此處從前只是一個村落。從50年代起是藏人較為集中的地區。近年來人口不斷增加,周圍有很多宗教用品商店。附近分布著30多個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和薩迦派的寺廟。
(五)斯瓦揚布寺(Swayambu)位於加德滿都市西側環路內的小山上,建於公元3世紀,是尼泊爾最古老的佛教寺廟、著名的佛教聖地。斯瓦揚布意為「自體放光」的意思,相傳原始七佛中的毗婆屍佛曾在此處投下一支藕根,預言這里將來會長出發光的蓮花,湖水將變成富饒的國土。斯瓦揚布寺所在位置,便是當年毗婆屍佛種蓮之處。釋迦牟尼佛的足跡也曾到過這里。山坡東面的台階旁,至今還保留有文殊師利菩薩的腳印。藏傳密教蓮花生大師和阿底峽等數度駐足於此。1234年,該地成為佛教中心。
該寺聳立在山頂的大佛塔造型奇特,建築風格大致與浮圖納特塔相似,圓基直徑20米,塔高10米。塔座四周各繪一雙大眼,塔座以上的塔錐亦為13層階梯,頂部為一尖形塔冠。塔錐表面皆由銅片鑲嵌或金箔鑲鍍。其純白的塔基,金黃的塔身,高聳的華蓋與寶頂在陽光照耀下交映生暉,十分光彩奪目。從該寺俯瞰。加德滿都市的全景歷歷在目。
(六)帕殊帕蒂納特廟(Pashupatinath)。建於公元五世紀,是南亞最重要的印度教廟,坐落於聖河巴格馬蒂河岸邊,佔地260公頃。寺廟的主體是一座塔式建築,周圍許多小寺環繞,與主體建築構成眾星捧月之勢。該廟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帕殊帕蒂」是濕婆神的另外一個名字。「帕殊」是眾生的意思,「帕蒂」是主的意思,合起來即眾生主之意。與之相鄰的巴格馬蒂河岸邊,相踞不遠便砌起一座平台。印度教徒死後,都在台上火化。火化後骨灰掃人河中,順流而下,以示進入天堂。
(七)長谷那拉揚廟(Changgu Narayan Temple)。位於加德滿都河谷東北約22公里,由公元 4世紀李查維王朝的曼德夫國王最初興建,5世紀正式建成,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印度教塔廟。此處比加德滿都河谷高出153米,可俯瞰河谷。廟門由金銀裝飾,極盡輝煌。入門右手,立著一根紀念曼德夫國王功績的石柱。廟內主要供奉毗濕奴神及其十種化身。
(八)加德滿都河谷其它旅遊景點
加德滿都河谷還有許多值得游覽觀賞的地方。如在加德滿都市,有納拉揚蒂新王宮,首相府,烈士紀念碑等。位於加德滿都北部山腳之下的毗濕奴神仰卧石像。
㈣ 如何認識印度河谷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約公元前3200—1600年)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從阿拉伯海岸起,北經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達利亞(烏滸河)。盡管該文明的基礎是農業,但其本質是城市文明,它是一個功利主義的、講究享受的都市社會,與外界有大規模貿易。
㈤ 印度河是印度的主要灌溉水源嗎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主要(也可說是最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但印度河也是印度的重要灌溉水源,印度的主要灌溉水源是恆河。
從遠古以來,印度河水灌溉就一直是成功的農業的基礎。現代灌溉工程始於1850年左右,龐大的灌渠系統是英國行政機構修築的。信德和旁遮普的許多舊渠道和泄洪道得到恢復和實現現代化;從而創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灌溉渠網。1947年分治時,印度與西巴基斯坦之間的國際界線將原來設計為一體的巴里河間地區灌溉網和蘇特萊傑河谷工程分為兩個部分。其源頭工程在印度而灌渠流經巴基斯坦。這就導致巴基斯坦某些地區供水中斷。由此而引起持續若干年的爭端,通過世界銀行的斡旋得以解決,巴基斯坦和印度訂立《印度河河水條約》(1960)。根據此條約,印度河流域西部3條河流--印度河、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的水量(除少量用於喀什米爾)供巴基斯坦使用,而東部3條河流--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的全部水量完全供給印度。
㈥ 最早的印度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如何征服印度河谷地的
公元前4世紀,恆河東部谷地出現了摩揭陀王國。兩個世紀前喬答摩曾在此向弟子佈道。這里成了北印度絕大多數國家和部族走向統一的斗爭中心。政治統一的需要和達成統一的手段在印度無力阻止外敵入侵的問題上展現出來。作為約公元前500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的一個結果印度河谷地成了波斯帝國的一個省(管轄地),每年需交黃金年貢和提供雇傭兵。在著名的馬其頓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推翻了波斯帝國之後,他揮師東進,穿越興都庫什山進入印度河上游(公元前327—326年)。他雖然在印度呆了不到兩年,但卻橫掃了旁遮普的大部分地區,與地方羅們進行戰斗和談判,並在該地區設置了馬其頓官員。盡管亞歷山大的入侵第一次為印度歷史提供了可考日期,但它在印度人心目中卻幾乎沒留下印象,甚至當時的記載也沒提及他的名字。然而,這次入侵加強了印度人與希臘語世界的文化交流,而且更為直接的是,它開辟了在印度建立一個強大國家的道路。
㈦ 印度河谷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印度河谷文明(約公元前3200—1600年)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從阿拉伯海岸起,北經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達利亞(烏滸河)。盡管該文明的基礎是農業,但其本質是城市文明,它是一個功利主義的、講究享受的都市社會,與外界有大規模貿易。與美索不達米亞的交往在公元前2300—2000年間特別活躍。在已發掘的約70個中心城市中,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兩個主要遺址,前者距海岸約300英里,後者座落於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據估計兩個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並且在住房式樣上鮮明地反映了各階級不同的財富擁有量和不同的社會地位。兩城市都是城堡式的,有堅固的磚結構,展示了與雄心和智慧相應的設計能力。甚至有些三層的堅固的房屋,配有帶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鋪設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達羅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圍用不透水的磚砌成並配有美麗的裝飾。哈拉帕的一個巨大的糧倉由一個升起的平台作基礎,以防止所存儲的各種穀物被洪水淹沒。馴養的動物有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沒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豬、驢和家禽。只有少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文物被重新找回,大部分都不可復得,因為水平面已上升數百年了。但所獲證據足夠說明,這一文明在其頂峰時期,是高度發達,可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媲美。
印度河谷文明時期正是印度的青銅時代。賞心悅目的帶有金銀飾物的銅和青銅器皿已被發現。手工技術是專門化的,其水平極高。雖然印度河谷居民沒留下威儀堂堂的紀念碑,但他們在個人飾物,動物和人物優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藝才能。一些象徵被採納,其中包括字元,它成為以後印度藝術的基本裝飾圖形。在哈拉帕發現了兩件石刻的男子軀干造型,它們完美地符合解剖規律,比起一千年後古希臘的雕刻來,更具有生氣。
一批在美學上有深遠意義但卻是為日常生活而設計的物品,包括方形和長方形的石印,已發現2,000多件。每一個印——大概是用於個人簽字標志,正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圓筒印章——都刻上一個動物和一行簡短的文字,它提供了迄今所發現的惟一的書寫證據。印度河谷文書有約270個象形文字或字母,與任何別的體系的文字明顯無關。遺憾的是,由於這種文書至今仍沒破解,所以還不能斷言使用它們的人與智慧的生活有關。
關於早期印度河谷居民們的眾多宗教信仰和實踐問題是需要推測的,但無疑它們為印度宗教遺產提供了持久的因素。已發現的雕刻和造型表明了生殖崇拜的突出地位。男性生殖器象徵,一個母親女神,一個男性神袛,一株聖樹,一頭公牛,這些都是聖物。一個出現在三個印上、頭上有角的雄性形象被認為是印度教廣為人知的濕婆神的原型。
神母塑像
㈧ 為什麼印度河在巴基斯坦,而不在印度
06-1613:12
關注
哥哥,印度河在古印度時就有了,而那時的古印度包括中南半島。即今天的南亞。在16世紀英國殖民印度時,印度包括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8年,印度獨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中南半島東北部成為印度,信仰伊斯蘭教中南半島西部地區成為巴基斯坦,大抵就是這樣,故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42贊
踩
鏡頭下的世界觀旅遊達人
06-1602:25
關注
印度地名得名於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但今天的印度河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幹流除上游在中國西藏境內之外,中下游流經了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目前為印度巴基斯坦所爭議,分為巴控克什米爾和印控克什米爾。印度河流經了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
之所以造成印度河不在印度的局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印度」之名的混亂與誤解
歷史上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其實就是以印度河平原為中心的一小塊古文明區域。然而這塊地域,在地理上現在歸屬於與中國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這塊被稱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區,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在17世紀被英國殖民者佔有,而後合並於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為統一的近代印度,於是發生了地理和歷史的巨大混淆。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長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區域,是一系列獨立王國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繼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換句話說,人們所傳說的印度古文明,並非來自今日的印度,而是來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很多人常常混淆一個名稱的地理意義和國家意義。印度本義不是國名,而僅僅是地名。直到英國殖民者進入控制南亞次大陸以前,古代的南亞次大陸並不存在一個叫印度的統一國家。
古印度次大陸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在隋唐以前,漢語中用來稱呼南亞次大陸那些神秘國度的名字不統一,非常雜亂。最常見的名號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後才稱之為印度。印度這個地理名稱並非國家名稱,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區域名稱。
玄奘在公元7世紀游學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時,足跡遍及西域及南亞。他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當時中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數目多達138個。即使在英屬印度時期,印度地區也只是相對統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異國為數眾多。所以印度詩人泰戈爾也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這一論斷反映了歷史事實。
二、英國殖民解體後對於英屬南亞的分割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由於當時分治條款只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漢語常稱之為「印巴分治」。
英國政府於1947年2月改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人口7千萬;(2)印度聯邦,包括英屬印度的其餘部分,人口2.25億;(3)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參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統治。
分割後,印度河流域大部分都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占流域的一部分。中國和阿富汗也有印度河流域一部分!
印度河總流域面積為110多萬平方公里,幹流長約3000公里,平均年徑流2070億立方米。
印度河幹流源於中國西藏境內岡底斯山岡仁波齊峰的東北部,源頭稱為獅泉河。河流在印控拉達克境內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之間,接納眾多冰川,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後,在布恩吉(Bungi)附近與吉爾吉特(Gilgit)河相匯,然後轉向西南流。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三、准確的講,目前印度河流域還是有一部分屬於印度!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帶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達克人等)顯示了與中亞而非南亞的密切關系。他們屬亞洲血統,操藏語,信佛教,牧業為地方重要經濟活動。
北印度河平原居住著一些農業集團,其操旁遮普語及相關方言,成為印度河谷地人數最多的民族。語言、種族和部落組織在區分集團時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顯的主要特徵是種姓,不過沒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與儀式的涵義。信奉伊斯蘭教的賈特人與拉傑普特人是旁遮普重要的社會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著一些操信德語及相關方言的農業民族。這一區域的許多文化特點似乎具有相當的古風,信德人對自己區域的獨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雖在信德,卻主要是一個講烏爾都語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陸分治後到達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印、巴分治」後,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現在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的大河是恆河。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恆河是印度的聖河!
展開全部
791贊
踩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國際問答達人
06-1608:42
關注
先介紹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國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面積88萬平方公里;人口1.97億;地緣結構上,發源於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縱貫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河流沖擊而成的平原低地,適宜大規模工農業開展,是無可爭議的本部核心;東北部的青藏高原將印度河板塊與東亞大陸隔離開來;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則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伊朗這兩個中亞國家的地緣分界;東部,塔爾沙漠則將印度河流域與南亞次大陸其他部分分隔開來。至於南部,則是阿拉伯海。
總的來說,巴基斯坦的地緣結構還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它身處的印度河板塊,被以恆河流域為核心的印度所壓制。
這種局面其實是天然形成的。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兩大核心板塊,恆河流域相對於印度河流域有兩大地緣優勢:
首先,是自身地緣實力更強。印度河全長1368公里;而恆河則是2510公里;在流域面積上,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大致相當;但印度河流域乾燥少雨;恆河中下游地區卻雨量豐沛,為恆河流域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淡水。
其次,地緣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亞次大陸邊緣;而恆河卻居於中部。這種不同的區位決定了,恆河平原是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核心。在兩大地緣板塊的競爭中,恆河平原不僅自身條件占優,還可以藉助「中原」的地位,整合東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獲得整體實體的提升――而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無法做到的。
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但最終,恆河大平原卻成為了印度文明核心區域,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恆河,而非印度河。
當然,印度河板塊和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說到底也只是南亞次大陸內部的事。由於雙方同處於一個整體地緣板塊,通常情況下,這種博弈與文明核心的轉移,並不會影響造成文明的分裂――東亞大陸的文明核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它們仍然同為中國和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亞次大陸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塊與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最後竟演化成兩大地緣板塊在政治和人文上的決裂――不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不同的國家,印度河板塊的人類文明也徹底發生改變,這個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後竟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這又是為什麼?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印度河板塊受到中亞板塊的強勢沖擊。
以地緣隔斷的強度而言,印度河板塊周邊的地緣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隔斷能力最強,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爾沙漠則最次。
這種隔斷能力的差別,決定了印度河板塊屬於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歸屬,但也為中亞外來勢力的進入留下了巨大空間。
相對於喀喇昆侖山脈和青藏高原的不可逾越,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地形要平緩的多。尤其是興都庫什山脈西部的低矮山嶺,自古便是中亞進入南亞的天然通道。上古時期,發源於西亞、東歐的雅利安人正是經此通道進入南亞次大陸,成為婆羅門、剎帝利等印度高種姓白人的祖先。
到封建時代,伊斯蘭文明興起,中亞被納入其勢力范圍,並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為跳板,穿過興都庫什山脈,與占據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文明發生激烈沖突。
當時的伊斯蘭文明,無論是在規模、發達程度、以及軍事能力方面,都超過過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屬性,導致其無法抵禦伊斯蘭文明的攻擊,勢力范圍逐漸萎縮。最終,在16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擊敗土著政治勢力,徹底取得了南亞次大陸的統治權,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卧兒帝國。
如果從伊斯蘭文明擴張的傳統看,在取得政治勝利後,通常會對當地的原有文明進行覆蓋式的替換。
不過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在西亞,影響力輻射到南亞時已近強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蘊深厚,體量龐大,故在南亞次大陸上,這種情況並未發生。但是,藉助自身的強勢地位,伊斯蘭文明仍在部分區域留下影響――在最靠近西亞核心區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於海上往來的孟加拉,當地的印度土著徹底伊斯蘭化。
及至近代,伊斯蘭文明衰落,英國取代莫卧兒王朝,成為印度的統治者。但英國式殖民統治,帶有典型的資本主義色彩,其出發點是盤剝利潤,而非奪取領土,故無興趣對印度社會結構進行徹底改造。反而,為了便於統治,英國還大力扶植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少數派,以防備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這也進一步加大了這些族群之間的沖突。
隨著二戰結束,英國勢力退出南亞次大陸,印度獨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屬於伊斯蘭文明的關系,聯合組成巴基斯坦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主體國家,印度理所當然的意圖主導該區域的新秩序。而歷史積怨、領土紛爭,文明體系的不同以及恆河、印度河兩大板塊的地緣矛盾等等因素,決定了它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不可避免。
憑借互不相連的印度河板塊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當然不可能敵的過占據南亞次大陸主體部分的印度。兩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皆以失敗收場;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徹底擊敗東巴基斯坦,使其擺脫伊斯蘭堡的控制,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
當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將巴基斯坦徹底吞並――就像他吞並錫金一樣。不過巴基斯坦畢竟不是錫金那樣的彈丸之國,自身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至於文明體系方面,伊斯蘭文明雖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強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誘伊斯蘭民眾重回故主門庭;再加上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種種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徹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巴基斯坦難受了。畢竟在地緣屬性上,印巴的地緣分隔並不十分明顯(僅僅是一個59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而印度一統南亞次大陸的野心不可改變;印度河板塊的地緣實力,決定了巴基斯坦無論如何都不是印度對手。要對抗印度,必須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蘭和英國都曾充當國這個外力的角色。但伊斯蘭文明已經衰落,英國勢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於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國。
美國不僅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還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關鍵的是,這種地位,和印度獨霸印度洋的地緣戰略構成了天然沖突,因此聯美製印是很自然的選擇。
對美國而言,聯巴制印,不僅有利於壓制印度洋上的潛在威脅,還可以打壓蘇聯勢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兩大方向上分別與美、中沖突,故印度鐵定親俄),在冷戰大背景下,這完全符合美國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傍上美國的巴基斯坦,卻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保障。印巴沖突中,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極其有限。這又使為什麼?
首先是因為美蘇二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美蘇爭霸的主戰場首在歐洲、次在東亞;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塊與美蘇二國相隔甚遠,屬於冷戰邊緣地區,故不值得美國在此投入太多精力。
其次,印度洋是四大洋中,與美國地緣關系最疏離的一個,美國在此力量有限。而即使這有限的力量,美國還得主要用在中東這個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位置至關重要的關鍵地區。
如果美國在巴基斯坦投入過多,一則力有不逮,二則會引發印度的報復,進而嚴重影響自己到對中東的控制。基於這種考慮,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實不至,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是因為美國指望不上,巴基斯坦才選擇了中國。
在現代文明條件下,青藏高原已經不能完全阻斷東亞與南亞的聯系――這是中巴能夠合作的保證;與此同時,青藏高原畢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學技術日趨發達,它的地緣分隔作用依然相當程度上存在。換句話說,中國沒有能力佔領南亞――這是巴基斯坦敢跟中國深入合作的前提。
而對中國而言,青藏高原的存在,決定了中印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而目光再放長遠些,中國經營印度洋,必然引發印度不快。所以親近巴基斯坦,符合中國的利益。
即便拋開印度,巴基斯坦作為一個印度洋國家,對中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拓展也有巨大價值。
出於利益的考慮,決定了美國不能過分幫助巴基斯坦;而中國卻會對巴基斯坦不惜血本。縱然美強中弱,但投入程度的不同,導致中國反而對巴基斯坦更有幫助。只要印巴的地緣結構不發生變化,中巴的鐵哥們關系只會越來越好。
展開全部
158贊
踩
㈨ 1922年,印度河谷的「死亡之城」是怎樣由來的
1922年,在歷史悠久的亞洲古國印度,由印度本國的考古學家發掘出一座巨大的古城遺址。據考證,五千多年以前這里就有人居住,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了。它坐落在印度河口和西納爾運河之間的狹窄地段,目前這里早已荒涼破敗,不見人煙。冬天嚴酷的寒風使人無法忍受,而天氣轉暖後,又時常受到夾裹沙粒的風暴襲擊。今天這塊不毛之地被叫做摩亨約·達羅,意思是「死亡」。被發掘出來的這座古城也隨之被稱為摩亨約·達羅城,即「死亡之城」。但是可以想像,在古代這座繁華美麗的城市,一定曾經有過一個生機勃勃的名字。
㈩ 印度河谷文明興起時中國是什麼朝代
印度河谷文明興起時是於中國的夏朝(約前2070~前1600)。
印度河谷文明(約公元前3200—1600年)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從阿拉伯海岸起,北經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達利亞(烏滸河)。盡管該文明的基礎是農業,但其本質是城市文明,它是一個功利主義的、講究享受的都市社會,與外界有大規模貿易。與美索不達米亞的交往在公元前2300—2000年間特別活躍。在已發掘的約70個中心城市中,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兩個主要遺址,前者距海岸約300英里,後者座落於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據估計兩個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並且在住房式樣上鮮明地反映了各階級不同的財富擁有量和不同的社會地位。兩城市都是城堡式的,有堅固的磚結構,展示了與雄心和智慧相應的設計能力。甚至有些三層的堅固的房屋,配有帶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鋪設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達羅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圍用不透水的磚砌成並配有美麗的裝飾。哈拉帕的一個巨大的糧倉由一個升起的平台作基礎,以防止所存儲的各種穀物被洪水淹沒。馴養的動物有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沒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豬、驢和家禽。只有少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文物被重新找回,大部分都不可復得,因為水平面已上升數百年了。但所獲證據足夠說明,這一文明在其頂峰時期,是高度發達,可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媲美。
印度河谷文明時期正是印度的青銅時代。賞心悅目的帶有金銀飾物的銅和青銅器皿已被發現。手工技術是專門化的,其水平極高。雖然印度河谷居民沒留下威儀堂堂的紀念碑,但他們在個人飾物,動物和人物優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藝才能。一些象徵被採納,其中包括?字元,它成為以後印度藝術的基本裝飾圖形。在哈拉帕發現了兩件石刻的男子軀干造型,它們完美地符合解剖規律,比起一千年後古希臘的雕刻來,更具有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