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什麼瓜
佛手瓜(學名:Sechium ele),又名隼人瓜、安南瓜、壽瓜、豐收瓜、洋瓜、合手瓜、捧瓜、土耳瓜、棚瓜、虎兒瓜等,是一種葫蘆科佛手瓜屬植物,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1915年傳入中國,在中國江南一帶都有種植,以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四川、台灣最多。佛手瓜清脆,含有豐富營養。每千克鮮瓜中含蛋白質5克、脂肪1克、纖維素30克、碳水化合物77克,還含有維生素C220毫克,核黃素0.1毫克,含鈣500毫克、磷320毫克、鐵40毫克。佛手瓜既可做菜,又能當水果生吃。加上瓜形如兩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深受人們喜愛。
2. 藏於印度洋的神秘島嶼索科特拉島,島上有什麼稀有品種呢
隨著旅遊業與網路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神秘的地方被人們所熟知,而在印度洋西部有這樣一處群島,人煙稀少,還被稱作是藏於我們地球之上的一座“外星島”。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索科特拉島,不妨起來前來了解一下吧。
藏於印度洋的神秘島嶼,與世隔絕1800萬年,島上狀況宛如外星一般
總結
除了索科特拉島與大陸隔絕了很長時間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導致島上有這種奇特植物的因素。就是這里的氣候還是比較惡劣的,常年處於炎熱乾燥的氣候之中。這座島嶼可謂是打破了人們對於一般海島的認識,各種珍稀的生物與其中一些奇形怪狀的植物使得索科特拉島就像一座“外星島”一般。
3. 什麼瓜果的籽最大
非洲東部印度洋中的塞席爾群島上有一種椰子樹,名叫復椰子樹,也有人叫它大實椰子樹,人們都說,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是它結出來的。這種樹得果很難,它的花從授粉結實到成熟足足需要經歷13年才能成熟一個果子。復椰子的果實很大,一個就有數千克重,最大的可達約15千克。它的形狀也像椰子,外果皮是由海綿狀纖維組成的。扒去這層纖維,裡面是有硬殼的內核,這就是種子。種子長約50厘米,中央有個溝,好像合起來的兩個椰子。
4. 這是什麼瓜
佛手瓜,又名隼人瓜、安南瓜、壽瓜、豐收瓜、洋瓜等,是一種葫蘆科佛手瓜屬植物,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1915年傳入中國,在中國江南一帶都有種植,以雲南、浙江、福建、廣東、台灣最多。佛手瓜清脆,含有豐富營養。每千克鮮瓜中含蛋白質5克、脂肪1克、纖維素30克、碳水化合物77克,還含有維生素C220毫克,核黃素0.1毫克,含鈣500毫克、磷320毫克、鐵40毫克。佛手瓜既可做菜,又能當水果生吃。加上瓜形如兩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深受人們喜愛。
5. 印度尼西亞有什麼水果
印度尼西亞特產熱帶水果。
榴槤,山竹,椰子,芒果、紅毛丹、杜古、蛇皮果、木瓜、人心果、牛心果、西番蓮、香蕉、菠蘿、番荔枝、鱷梨、柚、橙,西瓜、白蘭瓜等。
6. 洋絲瓜是什麼瓜
洋絲瓜
形態特徵
分布范圍
主要價值
洋絲瓜,學名佛手瓜,又稱梨瓜、拳頭瓜、福壽瓜。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1915年傳入中國,在中國江南一帶都有種植,以雲南、浙江、福建、廣東、台灣最多。
洋絲瓜清脆,含有豐富營養。每千克鮮瓜中含蛋白質5克、脂肪1克、纖維素30克、碳水化合物77克,還含有維生素C220毫克,核黃素0.1毫克,含鈣500毫克、磷320毫克、鐵40毫克。洋絲瓜既可做菜,又能當水果生吃。加上瓜形如兩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深受人們喜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洋絲瓜
別名
佛手瓜、合手瓜、合掌瓜、豐收瓜、洋瓜、捧瓜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展開全部
形態特徵
洋絲瓜
洋絲瓜
洋絲瓜具塊狀根的多年生宿根草質藤本,不像普通的瓜豆,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年的生命,倘若不遭蟲蛀鼠咬,不遭大的自然災害,至少也能活十餘年。洋絲瓜喜溫、耐熱,移栽方便,易成活。莖攀援或人工架生,有棱溝。葉柄纖細,無毛,長5-15厘米;葉片膜質,近圓形,中間的裂片較大,側面的較小,先端漸尖,邊緣有小細齒,基部心形,彎缺較深,近圓形,深1-3厘米,寬1-2厘米;上面深綠色,稍粗糙,背面淡綠色,有短柔毛,以脈上較密。卷須粗壯,有棱溝,無毛,3-5歧。雌雄同株。雄花10-30朵生於8-30厘米長的總花梗上部成總狀花序,花序軸稍粗壯,無毛,花梗長1-6毫米;花萼筒短,裂片展開,近無毛,長5-7毫米,寬1-1.5毫米;花冠輻狀,寬12-17毫米,分裂到基部,裂片卵狀披針形,5脈;雄蕊3,花絲合生,花葯分離,葯室折曲。雌花單生,花梗長1-1.5厘米;花冠與花萼同雄花;子房倒卵形,具5棱,有疏毛,1室,具1枚下垂生的胚珠,花柱長2-3毫米,柱頭寬2毫米。果實淡綠色,倒卵形,有稀疏短硬毛,長8-12厘米,徑6-8厘米,上部有5條縱溝,具1枚種子。種子大型,長達10厘米,寬7厘米,卵形,壓扁狀。花期7-9月,果期8-10月
7. 關於瓜的問題
吼吼~~北瓜是有的~~
形態特徵:葫蘆科南瓜屬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莖有半透明的粗糙毛。卷須分叉。葉紙質,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花雌雄同株,單生,黃色。果實形狀因品種而異,種子白色。
生境分布: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用途:果實作蔬菜用。此種是西葫蘆的一個變種,還可作觀賞用。
簡介:「北瓜」屬於半野生植物,由於它的產量低,加之沒有西瓜的甜美、冬瓜的清香以及南瓜的高產量,連體北瓜因此,人們不太認識它。
北瓜形如南瓜而較小,又稱為桃南瓜,皮色紅黃似金,故又稱金瓜。性味甘平,無毒,具有潤肺止喘功效。我國民間常用來治哮喘
據出售北瓜的雙城市農民介紹,北瓜屬於蔬菜品種中的果菜,由於產量低不宜大面積種植,這些北瓜都是他在自家房屋前小菜園里少量種植的,本想賣菜的時候順便捎帶著賣,沒想到卻十分受市民歡迎,一元錢一公斤,才賣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家裡種植的幾十斤北瓜就已經賣沒了。據他介紹,北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做涼拌菜和炒菜。北瓜與西瓜的不同之處在於北瓜的瓤是黃色的,味道稍甜帶有清香。
[編輯本段]食療價值
北瓜含有澱粉、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和鈣、磷等成分。
北瓜的做法
很多人都是熬粥的做法
1北瓜小米粥:把北瓜洗干凈,(皮也可以吃的)然後切成小塊,當然不要太小,熬粥時,等米快熟時,把北瓜放入鍋里一起煮。煮上10分鍾就能熟。你撈一小塊嘗嘗,熟了就可以喝北瓜小米粥了。
2蒸北瓜:把北瓜洗干凈,(皮也可以吃的)然後切成塊,放在鍋里蒸就可以了,大概20分鍾就可以熟了,特別甜。炒的話就是切成絲,再放點瘦肉放裡面炒。
在湖南中部一帶地區的農村,還有江西,有的人把現在的南瓜叫做北瓜。
西瓜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但關於西瓜的由來,說法不一。
有介紹說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發現,原名叫稀瓜,是水多肉稀的瓜之意,但後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西瓜。
另一種說法是並非源於中國,於西域傳來,故名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我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我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
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於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近年報刊上談論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說。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於五代」一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時人)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南史·滕曇恭傳》說,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九記載隱侯(沈約)的《行園》詩雲:「寒瓜方卧壠,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從詩中談到寒瓜卧壠的時節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舊北京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後上市的為「寒瓜」;今訪老農,也說晚西瓜確有「寒瓜」一稱。看來,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和李時珍的說法相印證。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
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那麼,它是從什麼路線傳入中國的呢?
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漢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海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打開了。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另外,據1959年2月24日《光明日報》報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發現過西瓜籽。如果這個考古收獲確實可靠的話,我國有西瓜的歷史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而且西瓜原產非洲的說法,又另當別論。
西瓜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植物西瓜Citrullus Lanatus Matsum. et NAKAI的果實。陶弘景注本草時在瓜蒂一項,曾提到「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李時珍認為這就是西瓜,又說在五代之前,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因其未遍及中國的緣故。按《胡嶠陷虜記》記載: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因性寒而名寒瓜,因自西來而呼西瓜。西瓜之名出自元、明間的《日用本草》、《食療本草》等古籍,而西瓜在五代引種中國,當初稱為寒瓜,是否又名水瓜、夏瓜、青登瓜,則有待考證。西瓜品種很多,不只現代,古代其皮色即分青、綠,其瓤則有紅、白品種,其種子有黃、紅、黑、白色等品系,現在西瓜品類更無可計數了。西瓜果皮、果肉、種子都可食用、葯用。
籽殼及西瓜皮製成「西瓜霜」專供葯用,可治口瘡、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症。
西瓜果肉(瓤)有清熱解暑、解煩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用來治一切熱症、暑熱煩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發炎、酒醉。
西瓜皮用來治腎炎水腫、肝病黃疸、糖尿病。
西瓜子有清肺潤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殼用治腸風下血、血痢。
《本經逢源》記載:西瓜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瀉。能解太陽、陽明中暍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白虎湯為漢傷寒論方,功能清熱生津,解渴除煩,即指西瓜皮與其同功之喻。而春、夏伏氣發瘟熱,覓得隔年收藏者啖之,如湯沃雪。
冬瓜
歷史傳說:關於冬瓜之名,傳說為神農愛民如子,培育了「四方瓜」,即東瓜、南瓜、西瓜、北瓜。並命令它們各奔所封的地方安心落戶,造福於民。結果,南、西、北瓜各自都到受封的地方去了,唯有東瓜不服從分配,說東方海風大,生活不習慣。神農只好讓它換個地方,西方它嫌沙多,北方它怕冷,南方它懼熱,最後還是去了東方。神農氏看到冬瓜回心轉意了,便高興地說:「東瓜,東瓜,東方為家」。東瓜立即答道:「是冬瓜不是東瓜,處處都是我的家。」神農氏說:「冬天無瓜,你喜歡叫冬瓜。願意四海為家,就叫冬瓜吧
南瓜
歷史傳說;清代海鹽地區有個名人叫張藝堂,少年好學,人也聰明,但苦於家貧,無錢交納學費。當時有個大學問家叫了敬身,張藝堂欲拜他為師。第一次上師門時,身後背著個大布囊,裡面裝著送給老師的禮物。到了老師家,他放下沉重的布袋,從裡面捧出兩只大南瓜,每隻約重十餘斤。旁人看了皆大笑,而丁敬身先生卻欣然受之,並當場烹瓜備飯,招待學生,這頓飯只有南瓜菜,但師生卻吃得津津有味。在海鹽一帶,「南瓜禮」一直傳為美談。
外國傳說: 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JACK 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8. 世界上,都有哪些瓜越多越好
1、西瓜(學名:Citrullus lanatus(Thunb.) Matsum. et Nakai)一年生蔓生藤本;中國各地栽培,品種甚多,外果皮、果肉及種子形式多樣,以新疆、甘肅蘭州、山東德州、江蘇東台等地最為有名。其原種可能來自非洲,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後傳入中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甜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佛手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冬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瓜
9. 這個是什麼瓜
看樣子是地里挖出來的 地瓜
10. 西瓜原產
西瓜,原產於非洲。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郺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於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近年報刊上談論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說。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於五代」一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時人)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南史·滕曇恭傳》說,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九記載隱侯(沈約)的《行園》詩雲寒瓜方卧壠,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從詩中談到寒瓜卧壠的時節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舊北京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後上市的為寒瓜」;今訪老農,也說晚西瓜確有寒瓜」一稱。看來,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和李時珍的說法相印證。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 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那麼,它是從什麼路線傳入中國的呢? 筆者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 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打開了。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另外,據1959年2月24日《光明日報》報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發現過西瓜籽。如果這個考古收獲確實可靠的話,我國有西瓜的歷史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而且西瓜原產非洲的說法,又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