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烏蘇里船歌 歌詞
歌名:烏蘇里船歌
歌手:蔣大為
作詞:胡小石
作曲:汪雲才/郭頌
啊朗赫呢哪,啊朗赫呢哪(回聲)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呢哪,赫雷
給根,烏蘇里江來長又長
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
船兒滿江魚滿艙,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赫啦哪呢赫呢哪,白雲飄過大頂子山
金色的陽光照船帆,緊搖槳來
掌穩舵,雙手贏得
豐收年,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赫啦哪呢赫呢哪,白樺林里
人兒笑,笑開了滿山紅杜鵑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萬萬年
啊朗赫呢哪,啊朗赫呢哪(回聲)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給根
(1)印尼船歌什麼時候誕生擴展閱讀:
《烏蘇里船歌》是黑龍江省民間的一首民歌。
翻唱版本
霍尊演唱的《烏蘇里船歌》。廣東衛視《勞動號子》首期節目中演唱了該首歌曲,《烏蘇里船歌》是一首誕生於烏蘇里江畔的東北民歌,最初由歌唱家郭頌,根據赫哲族的民歌曲調「嫁令闊」(意為「唱歌」)進行改編創作。
② 印尼歌曲<星星索>的詞曲作者是誰,有沒有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你可以到優酷去看中文版的,有楊鈺瑩唱的!!「星星索」(Sing Sing So),印尼文的歌詞是:
Ue......Lugahon ahu da parau
Ullushon ahu da alogo
Dari patolo tohoga
Ue......Lugahon ahu da parau
Ullushon ahu da alogo
Tu huta ni Datulangi
Sing Sing So......
Sotung manimbil roham da hasian
Parima so ro sirongkap ni tondim
Tiur do tong tong langka ni Baoadi
Tarsongon......
Parbinsar ni mataniari da Ue.....
Lugahon ahu da parau
Ullushon ahu da alogo
Tu huta ni Datulangi
Sotung manimbil roham da hasian
Parima so ro sirongkap ni tondim
Tiur do tong tong langka ni Baoadi
Tarsongon......
Parbinsar ni mataniari da Ue.....
Lugahon ahu da parau
Ullushon ahu da alogo
Manang tudia petaho
Ue.....
Lugahon ahu da parau
Ue.....
③ <<星星索>>是哪一個國家的民歌
印度尼西亞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
④ 船歌有哪些
著名的船歌有義大利的船歌(義大利流行威尼斯的船夫和漁歌)和印尼的船歌,中國的船歌有「船工號子」「烏蘇里船歌」等等。
在羅大佑的音樂裡面,跟導演的心情一樣,都在探尋中國人的「根」,都在想從電影也好,或者音樂也好,不同的藝術形態裡面,來探尋中國人在離開家鄉以後,在海外渴望落葉歸根的這中間的許多心境。描述的是--似乎你在海面上漂浮,慢慢就要盪回去了。
創作背景:
由齊豫演唱,羅大佑詞曲。電影描寫男主角「洪金寶」從美國打工歸來,到大陸的故鄉尋親,與女主角「張艾嘉」之間糾糾纏纏的愛戀故事。
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張艾嘉一身嫁衣,戴著洪金寶用自己的八兩金打造的嫁妝,乘船遠嫁三藩市,洪金寶奔走在岸邊,騎車追逐,登上高坡遠望,此時響起主題歌《船歌》,年華如水,愛情似舟。
《衣錦還鄉八兩金》是香港女導演張婉婷作品《移民三部曲》裡面的第三部。羅大佑為它作配樂,同時也撰寫了這首主題曲。
⑤ 星星索風格特點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這首印尼民歌是無伴奏合唱曲,風格特點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為伴唱。星星索是劃船時隨著漿起落節奏而發出聲音。曲調緩慢、悠揚,略帶哀傷。每句前緊後松,唱法柔和、鬆弛,表達了一種思念之情。
巴達克的主要分布有蘇門答臘中部和北部山區,大多數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圍。他們主要從事農業,這里湖水清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巴達克人經常在湖上泛舟歌唱。
《星星索》賞析:
《星星索》採用G大調,4/4拍。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
第一段那委婉、悠長的旋律,長短交替進行的節奏、固定的音型以及附點音符和三連音的大量使用,使音樂具有濃烈的印度尼西亞民間特色,表現了一個青年駕著小船,伴著微風去和心上人幽會。
第二段的旋律平穩流暢,切分音和附點音符的連續運用,抒發了這個青年內心的熱切心情。
接著,當唱到「我心像東方初升的紅太陽」時,旋律長時間在高音區環繞,音樂達到歌曲的高潮,並引出第一段再現。最後,音樂在悠長的、漸弱的高音上結束。青年隨著歌聲向心上人那裡劃去,漸漸地消逝在遠方。
⑥ 烏蘇里船歌的意思
找了一些,這個算是比較好的答案。
讀《佳木斯電視報》第28期第7版:「城市名片」背後的故事(一)烏蘇里船歌
「城市名片」背後的故事(一)
烏蘇里船歌
編者按:由佳木斯人民廣播電台、佳木斯電視台、佳木斯廣播電視報社聯合主辦的撒刁「城市名片」市民論壇活動已經結束,最終揭曉11張「城市名片」。在評選和采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很多鮮為人知並且饒有情趣的故事,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佳木斯,更熱愛佳木斯,本報將從本期開始為大家講述這些「城市名片背後的故事」
《烏蘇里船歌》
演唱:郭頌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給根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
藍藍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
船兒滿江魚滿艙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啊朗赫呢赫呢哪
白雲飄過大頂子山
金色的陽光照船帆
緊搖漿(來)掌穩舵
雙手贏得豐收年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啊朗赫呢赫呢哪
烏蘇里江人兒笑
笑開了滿山紅杜鵑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
人民的江山萬萬年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給根
烏蘇里船歌
記者李撫生
《烏蘇里船歌》是一首充滿生活氣息的東北民歌,反映的是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後,歡快、甜美、心情愉悅的歌曲,由歌唱家郭頌演唱,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收錄的中國僅有的兩首民歌之一。
郭頌從1962年開始唱《烏蘇里船歌》,至今已唱了40多年,關於郭頌,關於《烏蘇里船歌》,幾十年來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傳奇……
歌詞中的疑惑
「啊朗赫赫呢哪」是什麼意思?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給根」又是什麼意思?
同江群眾藝術館副館長、赫哲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齊艷華向記者介紹時說:「其實這些話專業上叫做『襯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虛詞,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也無法翻譯。很多人說這些虛詞是赫哲族的勞動號子,這顯然是錯誤的。」
齊艷華還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的景象早已不在了,由於環境污染和過渡捕撈等因素,現在的烏蘇里江已經沒有那麼多魚,很多漁民也都紛紛轉產去種地了。『笑開了滿山紅杜鵑』,這句中的紅杜鵑在3月的街津口就能看到,但當地的老百姓把它叫做『達子香』,紫粉色的花朵映入眼簾,確實令人流連忘返。」
《烏蘇里船歌》包括序唱、主體和尾聲三個部分,其中序唱和尾聲都是根據赫哲族的說唱音樂「伊瑪堪」改編的,只用虛詞;主體部分的韻律依據的是赫哲族民歌「嫁令闊」,「嫁令闊」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間曲調,在赫哲族中流傳十分廣泛,多首名稱不同的赫哲族民歌都用這首曲調演唱,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傳統民間曲調。
大頂子山的故事
在中俄邊境烏蘇里江畔有一座形似鍋頂的大山。山頂繚繞的雲霧、山腳奔騰的江水、藍藍江面漁船點點,構成一幅詩一般美麗的山水畫卷。著名歌唱家郭頌一曲《烏蘇里船歌》將這座養育赫哲族兒女的神奇之峰——大頂子山名揚全國。饒河農場就坐落在大頂子山邊綿延的綠色寶庫之中。
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農場境內就是肅慎人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世居之地。1991年在大南山頂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兩人合葬墓穴更證明了7000多年前就有我們的祖先居住。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抗日聯第七軍的大本營,英勇的抗聯戰士曾在農場十隊附近的新興島擊斃日本關東軍少將司令日野武雄等大批日偽強盜。
改革開放以來,農場大力開發旅遊項目,遊客們欣賞完山林美景後,可乘船在烏蘇里江上體驗一下打魚人的生活,品嘗江水燉江魚的美味,或是停泊在江心,領略對岸俄羅斯農庄的異國風情。沿江逆水而上不到三個小時,便是赫哲族聚居地,可一睹赫哲族的風情園景。
永遠為赫哲人民歌唱
《烏蘇里船歌》誕生於1962年。當時郭頌等人決心要寫一首歌頌黨的領導、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藝術歌曲。於是郭頌等人來到了街津口八岔采風,在那裡,郭頌聽到了很多赫哲族小調,興奮的他先寫了第一稿的歌詞,然後請來詞作家胡小石、作曲家汪雲才,三個人共同在赫哲族民間曲調《想情郎》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作,反復修改歷時大半年之後,才逐漸定稿並由郭頌首唱。
東北赫哲族中流傳的民間音樂曲調《想情朗》,屬於赫哲族傳統的一種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烏蘇里船歌》曲調的作者在創作中吸收了《想情郎》等最具挖根生的赫哲族傳統民間曲調。因此,在幾十年後的《烏蘇里船歌》的音樂著作權屬於赫哲人,還是屬於將這首歌唱出名的郭頌的糾紛案中,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認定:《烏蘇里船歌》的主曲調是郭頌等人在赫哲族民間曲調《想情郎》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再創作,改編成的作品,不是作曲。郭頌等人使用作品《烏蘇里船歌》時,應該客觀地註明該歌曲曲調是源於赫哲族傳統民間曲調改編。
郭頌,1931年出生在沈陽市,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1953年從事專業演唱工作以來,整理和改編了大量東北民歌。他演唱的《烏蘇里船歌》198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教材。這首歌跟隨郭頌走遍了大江南北,也走出了國門。如今,78歲的郭頌早已經過了退休年齡,但他離而不休,依舊活躍在國內外舞台上。郭頌說自己很感謝赫哲人民,「是那個地方,是那裡的人民讓他在音樂道路上走得更遠。我要永遠為赫哲人民歌唱!」這句話郭頌老師說得鏗鏘有力!
《烏蘇里船歌》後繼有人
33歲的劉繼峰在佳木斯鐵路乘務員公寓工作,他從小就喜歡唱歌,無論什麼曲目,聽兩遍就能跟著唱上來。1990年,我市鐵路系統第一屆藝術節,劉繼峰演唱了一首《烏蘇里船歌》,他的聲音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不但獲得了金獎,而且還被大夥譽為「郭頌第二「。
2001年劉繼峰被單位推薦到中國音樂大學學習,在一次關於中國民歌的講座上,劉繼峰見到了郭頌老師。聽了郭老師的講解,劉繼峰對《烏蘇里船歌》更有感情了。
後來劉繼峰特地去了一趟同江,「近距離地接觸赫哲人,感受赫哲文化,了解赫哲歷史,魚皮、打獵、草屋、捕魚,我忍不住高聲歌唱『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自那以後,我對這首歌有了更多的了解,演唱也更有感情了,可以說,這首歌在我心裡從此升華了!」這一年來,樺南老馬紅透了大江南北,這個「天然去雕飾」的農民歌手得到了所有人的青眯。「我能有今天還得感謝《烏蘇里船歌》,早在1988年的全省農民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上,我就是唱了這首歌,更巧的是,當時郭頌老師就是評委之一,而且還是他親手給我頒的獎。頒獎時,郭老師緊緊握住我的手說,『能聽得出來,你沒經過專業訓練,但你的聲音和你的感情的表達卻深深地吸引了我,你是真正的農民歌手,原汁原味,好!好!好!』」
如今已經年近八十高齡的郭頌老師坦言並不擔心接班人的問題,他說全中國幾乎人人都會唱這首歌,能達到自己滿意的少說也得有幾萬人,所以即便是有一天他唱不動了,也不擔心這首歌會失傳。
一首歌一生情一輩子
上世紀60年代,郭頌老師以其高亢悠揚的旋律唱響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頌作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郭頌藝術生涯五十餘年來,帶著以《烏蘇里船歌》為代表的幾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唱遍了祖國各地,唱遍了亞洲、歐洲、美洲、澳洲,黑龍江的神奇與美麗也伴隨著這些優美的旋律一次次地展現在世人眼前。著名美術大師黃永玉先生曾寫信給郭頌說:「我是由於你的《烏蘇里船歌》,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美的一片土地。」
郭頌說,《烏蘇里船歌》他唱了40多年,歌曲里的每一個音符似乎都已經深入骨髓,這是他一生的驕傲和自豪,雖然前些年出了一些小意外,但這絲毫不影響郭頌對這首歌的喜愛。郭頌也多次在采訪中提到,「不管到什麼時候,哪怕是我唱不動了,《烏蘇里船歌》仍然是我的最愛
⑦ 風兒啊吹動我的船帆 船兒啊隨風飄盪 是什麼歌
船歌
印度尼西亞民歌
中文歌詞 庄奴
嗚喂...
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
船兒呀隨風盪漾
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嗚喂...
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
情郎呀我要和你見面
訴說我心裡對你的思念
當我還沒來到你的面前
你千萬要把我要記在心間
要等待著我呀
要耐心等著我呀
情郎
我的心象那黎明的溫暖太陽
嗚喂...
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
船兒呀隨風盪漾
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人總會因為一段旋律或者一句歌詞,瞬間引起共鳴或者遐思,陷入一種美好的境界,從此,就再也無法忘卻。
這首《船歌》和《甜蜜蜜》一樣,都是印度尼西亞民謠,被庄奴先生填上中文歌詞後,由鄧麗君唱至街知巷聞。
原曲的名字是《星星索》,一首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
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是看鄧麗君1985年12月15日在日本NHK演播大廳舉辦的《one and only》演唱會DVD。這一年的鄧麗君32歲,演唱水準已是登峰造極。這場演唱會中的鄧麗君實在是太自然了。尤其是這首《船歌》,字字珠磯、字正腔圓,沒有絲毫的造作,渾然天成地通過表情、動作、語言將內心的真情實感傾訴出來。這首歌曲有沁人心脾的鄉土氣息,學院派歌手唱不出,無論美聲、民族或通俗歌手。
聽到這首歌曲,很自然會讓人想起那部很老的小說《沒有航標的河流》,彷彿自己置身浩淼的江舟上,落日余輝,迎面飄來一條小船,船頭是一位樸素而美麗的女子,藍布碎花的對襟褂子,發髻邊戴著一朵火紅的杜鵑,躲開你的注視,彷彿又不經意地看你一眼,她唱著船歌。泱泱的大河水流平靜而迅速,等你凝神望去,卻只能捕捉到她那漸行漸遠的背影,以及斜暉脈脈水悠悠。
這首歌的氣息處理和控制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在唱第一個「喂」長音符後,又不著痕跡的繼續下一句的演唱,下一句的吸氣和吐字是同時完成的。鄧麗君在唱這首歌的時候,可能是觸景生情,激動時嘴角忍不住顫抖,眉頭微皺,用直白淺易的歌詞來傾訴對自己心上人的一如既往的愛,美妙醉人、安人心魂。即使你不在演唱會現場也會身臨其境。
這首《船歌》給人的感覺是一氣呵成,這恰恰體現了鄧麗君的處理巧妙和其非凡的唱功,可以感受到來自歌者內心深處的顫抖。顫音自然而動聽,其他歌手唱歌時也喜歡用顫音,但有些做作,是發自於喉結。鄧麗君的顫音純屬科學的氣息控制自然發出。尾音自然上翹,也是鄧氏歌曲的獨門特徵。還有一些尾音竟然能唱出回聲的效果,最明顯的如「要等待著我呀」的「呀」字帶有綿長的拖音,有迴音的效果,餘音繞梁三日大概就是指這個。轉音的處理技巧極為高超,悠揚而動聽,比如末尾「陽」字的轉音,相信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唱出。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摹仿經典;有的人,創造經典;有的人,超越經典。鄧麗君就是既創造經典又超越經典的人。
我們所處的時空之外,是否還存在時空?鄧麗君並沒有消失,她只是躲進時空深處。讓我們數年後的欣賞,多了一分歷史的無奈和滄桑的感觸。
鄧麗君的出現,讓那些以民族或美聲的發聲方法為根本的人不敢再小看流行歌手。盡管現在的主流音樂界認為美聲的發聲和氣息是最科學的,但它註定了「曲高和寡」,只能是小眾的音樂,因為過分注重聲音的美感而使歌曲顯得很無情。鄧麗君則是曲高而又和眾,她將流行音樂提到了新的高度,帶到了新的境界。鄧麗君,是唯一一個得到美聲、民族、流行三種唱法都認可的歌手,戲劇大師們也很喜愛她的唱腔,最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歌手只有她。很多歌手都是聽了她的歌才走上歌唱道路,哪怕只要能學到她的一鱗半爪就足以傲立歌壇。她與任何歌手都沒有可比性,只能成為別人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人們對她歌聲的喜愛,完全是在無數歌手聲音中自覺自願作出的選擇,誰會懷疑億萬歌迷不約而同的自覺選擇和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聽鄧麗君唱歌的時候彷彿是在聽一段年代久遠的故事,一段感情的傾訴,是用歌聲表達出的心聲。記憶如此漫長,歌聲仍然美麗。流年似水,歌聲悠悠。
好的音樂就是這樣,給你一個磁場,讓你或沉醉,或充滿柔情。也許,《船歌》就是那種非常契合流水氣質、流暢悠揚的歌曲,讓我們不由得步入那種意境。假如歌聲可以慰藉孤寂或者郁悶的心靈,讓我們感到溫暖而有希望,那我祈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船歌》,在泛舟人生的短暫旅程中,永遠不至於絕望。
拂曉,太陽沖破厚厚的雲層緩緩鑽出地平線,透過玻璃窗照進了房間。看初出的陽光那麼柔弱,但很快它的光明和溫暖就能照徹大地。人生也是如此吧?有失望和憂愁,也有希望和光明,只要堅強面對,就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好好的活下去吧!
⑧ 東南亞某個國家音樂
1英國
對於中國樂迷們來說,所謂「英式」(Brit-pop)是一個紀念性的符號。它充斥著太多人的青蔥歲月,同時現在仍然回盪在新一代年輕人的音樂夢想中。年輕的孩子們正在狂熱地痴迷弗蘭茲·費丁南德(Franz Ferdinand)或者基恩(Keane)這些嶄新的「英式」搖滾樂隊,而青春已過的人們還在不斷從「英式」黃金十年中的作品獲取感動。如果你是個朋克樂迷,你應該會把性手槍(Sex Pistols)或者沖撞(The Clash)樂隊當成永遠的偶像;即使這些你都不知道,那你肯定熟悉披頭士(Beatles)!英倫,這個清冽驕傲的字眼讓多少樂迷心中熱血沸騰!
細說Brit-pop,有人形容它「頹廢而不絕望,感傷而不煽情,躁動而不狂熱,是一種陽光燦爛的放縱,一場充溢著生命力的哭泣。」 Brit-pop直接承繼了後朋克的憂郁和新浪潮到新浪漫的華美,很多樂迷更熟悉的也許是其中無與倫比的英式吉他的清冽。從後朋克到新浪潮到Brit-pop,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的「曼徹斯特之聲」作為承前啟後的音樂潮流,在英式搖滾樂歷史上佔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個連Brit-pop這個標簽都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年代,英國流行音樂進入低潮,曾創造新浪潮音樂的曼徹斯特在這期間也變得蕭條。正當英國音樂將在沉悶中進入90年代的時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樂隊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了。他們除了讓香菇頭發型,漁夫帽加連帽衫成為新的時尚,更帶來一股新的音樂之風——融合了吉他搖滾和獨立舞曲發展而成的迷幻搖滾舞曲。樂評人驚呼「上帝在第八天創造了石玫瑰樂隊才收手」。
石玫瑰給英國音樂帶來了革命——像孩子用水彩筆塗鴉般的音樂和唱片封套,嗡嗡作響的迷幻吉他舞曲,經典流行音樂創作概念的復甦……這株妖冶的「石玫瑰」在前Brit-pop年代盛開的如此燦爛!
石玫瑰樂隊1985年發行的最早的兩支單曲So Young和Tell Me中,主唱伊安·布朗就以不可思議的溫柔聲音讓人心醉。隨著鼓手Reni和吉他手John Squire不久之後的加盟,人們已清晰的看到石玫瑰已經含苞待放。終於,在也許再過50年還會被人傳唱的Made of Stone被Silvertone唱片公司在1989年4月作為單曲發表後,石玫瑰的第一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橫空出世。這張充滿傲慢、憐憫和無法言表的高貴氣質的唱片絕對震懾了時代,慢慢變成一代人的精神圖騰。毫不誇張地說,石玫瑰開始影響整個音樂世界,而這一切是這群街頭小子們開始根本無法預料的。在不久前英國權威音樂雜志《NME》的一次評選中,《The Stone Roses》被評為百佳唱片之首。讓我們來了解一下《NME》百佳之首的概念吧——被它壓在身下的Beatles,Beach Boys和Radiohead等等,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
可以說石玫瑰樂隊改變了90年代的英國音樂世界——因為他們「啟發」了綠洲(Oasis),收音機頭(Radiohead),污點(Blur),山羊皮(Suede)這些在整個90年代呼風喚雨的英式樂隊;但可能他們最偉大的成就是挽救了英國的搖滾樂。回到1989年,搖滾樂在英國某種程度上淪為被恥笑的對象,獨立樂隊頑固冷峻,主流音樂被極端保守的野心家們所污染。石玫瑰的處女專輯正是射向野獸心臟的一支飛箭,他們鶴立雞群,與時俱進,從懷舊的噪音製造者演變成為時代的化身。他們汲取著60年代Jimi Hendrix、The Byrds的迷幻精神和旋律,他們以Sex Pistols對道德的傲慢攻擊著制度,還擁抱著Acid House變化著的可能性。他們是一幫酷小伙兒,創作著倔強並可以隨之起舞的優美歌曲,他們擁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他們的骨子裡閃爍著深刻、豐盈的英式吉他音樂靈魂。
像所有的經典一樣,遺憾總是與它緊緊跟隨。由於各種原因石玫瑰過早的在90年代凋零了。但幸運的是它沒有消逝,伊安那漫不經心的和孤傲的聲音還在繼續唱著,他帶著石玫瑰的靈魂繼續創作、前進。如今他已經擁有4張打著伊安·布朗印記而不是石玫瑰名號的專輯,他的音樂中保留著石玫瑰的清純雅緻,卻還多了些電子音樂的迷離氣息。他用音樂告訴我們,他雖然已經不是石玫瑰,但是他——伊安·布朗,依舊帶著一顆年輕、桀驁的心,帶著他的油漆筒,在屬於他的音樂世界肆意的揮灑、塗抹!
2法國
法國浪漫主義音樂
在法國,浪漫主義的繁榮更多體現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劇《卡門》盡管因表現了普通人的愛恨與慾望,內容極為接近現實,在當時惹來極大的爭議,然而隨後卻大受歡迎,常演不衰。劇中的《愛情是一隻不羈的小鳥》(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鬥牛士之歌》,幾乎成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劇《採珠人》和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則以抒情性見長。
在同時代作曲家中,德裡布(1836-1891)的兩部芭蕾《希爾維婭》和《葛培麗婭》,繼承了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芭蕾傳統;拉洛(1832-1892)為小提琴與樂隊的《西班牙交響曲》,有著激情奔放的異國情調;聖桑(1835-1921)的音樂以晶瑩剔透的美感而著稱,交響詩《死之舞》、《管風琴交響曲》和歌劇《參孫與達麗拉》最能代表其個性。
稍後出現的馬斯奈(1842-1912),創作了歌劇名篇《維特》,人們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劇《黛依斯》。現已公認為法國最傑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萊(1845-1924),其音樂細膩而富於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內的大量鋼琴作品和室內樂。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別以《法國山歌交響曲》和《魔法師弟子》,為法國晚期浪漫主義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中法文化年,在北京,開展了許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為了把最能體現法國音樂創作現狀的音樂盛事介紹給中國的樂迷,法方將雷恩音樂節,<<跨越音樂-2005法國現代音樂會>>的舞台搬到了北京朝陽公園.雷恩音樂節,是當今法國乃至歐洲音樂潮流的前沿一極,是法國的狂歡節.這次,他們第一次正式走出國門,向中國觀眾呈獻了一台法國最有代表性,最前衛,最先鋒,最好聽的現代音樂會.(看這個的話應該很有幫助)
⑨ 印尼民歌《星星索》和鄧麗君的《船歌》是一個曲子嗎
好像是一個曲調,船是根據星改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