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艘潛水艇是哪個國家研製出來的
1620年,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成功地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潛水船,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能夠潛入水下,並能在水下行進的「船」。它的船體象一個木櫃,木質結構,外面覆蓋著塗有油脂的牛皮,船內裝有作為壓載水艙使用的羊皮囊。這艘潛水船以多根木槳來驅動,可載12名船員,能夠潛入水中3-5米。德雷爾的潛水船被認為是潛艇的雛形,所以他被稱為「潛艇之父」。
㈡ 什麼時候有潛水的
早在2800年前,美索不達文化全盛時期,阿茲里亞帝國的軍隊就用羊皮袋沖氣,由水中攻擊敵軍,這也許就可看作是潛水的起源了。
距今1700年前的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中,也有漁夫潛海捕魚的描寫。
到了1720年,一個英國人利用一隻定做的木桶潛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進行海底打撈。
當今職業潛水的前身,要算160年前,英國人郭蒙貝西發明的從水上接泵運送空氣的機械潛水,即頭盔式潛水。這種潛水於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現。
1924年,日本開始使用玻璃做潛水鏡,並利用從水面上吸取空氣的「面罩式潛水器」,這是水肺潛水器材的前身。同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潛水器潛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打撈起沉船八阪號內的金塊,震驚了全世界。
二戰期間,由於特殊軍事目的,人們開發出有空氣瓶裝置的密閉循環式「空氣罩潛水器」。二戰末期,法國人又開發出開放式「空氣潛水器」,它可以根據潛水深度和潛水者的要求,把儲氣瓶內的高壓空氣經自動供氣裝置進行調節後供潛水者呼吸,裝備這樣全套裝置的潛水叫水肺潛水(ScubaDiving)。這種潛水器在1945年前後風行歐美,也是目前潛水的最佳裝置。
㈢ 深海潛水器是怎麼誕生的
據史料記載,古代希臘的潛水員,不使用任何呼吸器具,能夠在淺水區潛水4~5分鍾,到了1300~1400年,人們再度開發海洋時,已經有了能在深海里呼吸的裝置。
最早研究這種裝置的達文西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1300~1500年)最優秀的人物之一。他所設計的水中裝置,是一種裝在頭上能抵抗水壓的頭盔,盔上裝有可伸出海面與浮標相連的呼吸管,並戴上玻璃潛水眼罩,而且在金屬頭盔上釘上許多大鐵釘,以避免海中動物的侵襲。
達文西還設計了有蹼的手套和蛙鞋,但他沒有實際試驗過自己發明的器具,否則他將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缺點。戴上達文西呼吸管的潛水員,潛至不超過5尺處,一定會窒息而死,因為在那個深度,胸部所受的壓力使得肺不能充分擴張,以致無法吸收空氣。
又過了100多年後,艾德蒙·哈利發明了在鍾里輸送壓縮空氣的方法。他發現,如果潛水員所呼吸的空氣與他周圍的水壓相等的話,他的胸部就不會受水壓的影響,並能正常呼吸。哈利就以這觀點作為製作潛水鍾的原理。潛水鍾由鋼鐵製成,但無底部,鍾下可容納1個或2個潛水夫。潛水鍾深入海里時,水的重量會將鍾內的空氣壓縮,潛水夫就能在鍾內暫時地吸些空氣。
但是這種潛水鍾也有缺陷:假若鍾的高度有10尺,在深627尺處,鍾的內部空氣只有15公分,潛水員在裡面無法自由活動。為解決空間問題,哈利再度研究發現,如果能從海面上不斷傳送與水相等壓力的空氣,那麼內部的水面便不會上升。他用兩只軟管裝在潛水鍾上,空氣因水的壓力透過管子進入鍾內,潛水員只要打開栓蓋,便能獲取所需要的空氣。
哈利通過自己的親自實驗,不斷改變淺水鍾里不理想的地方,如鍾內的坐椅,妨礙潛水員的視野,於是哈利想辦法使潛水員能呼吸戴在自己頭上的獨立小鍾內的空氣,這樣,他發明了潛水服。
人體肺部受到強力水壓時,無法呼吸普通空氣,因此,初期的潛水服設計家們,著重研究在危險的壓力下如何保護潛水人員的問題。他們開始研究製作鐵制甲胄般的潛水服。
1829年,奧古斯都·希普發明了一種潛水服,這是現代附帽潛水服的原形。1837年完成了製造完全的潛水服,這是能夠自由拆除鋼盔的橡皮製不透水潛水服,鋼盔上裝有空氣的進出口,由協助人員在甲板上以打氣筒供給壓縮空氣。由於希普的發明,使得潛水員可以潛至300尺深處。第一位利用希普的裝置探險海底的是科學家亨利·米倫·愛德華,他是法國的動物學家,1844年,在西西里外海潛水,采擷棲息於地中海的生物標本,亨利多次從事這項工作。潛水服的發明雖大大便利了科學家對海洋的研究,可是初期的潛水服因存在種種不理想的地方,仿效他從事潛水探險的科學家卻寥寥無幾。
到了公元1865年,法國采礦技師布諾瓦·魯魁洛爾和一位海軍士官奧邱斯特·杜涅魯斯,設計了能讓潛水員自由活動的裝置。他們將裝滿壓縮空氣的金屬罐子,安裝於潛水者的背部,其上裝了兩個調節活門,其中一個活門是送出空氣,另一個調節活門將潛水員呼出的空氣排出。
㈣ 印尼的三大旅遊區。
雅加達海灘 當你計劃游覽這個海灘時,它將是毫無疑問的要求,因為這是印尼的首都。此外,購物中心和高樓是這個城市最好的住宿區。結果是印尼的購物中心和夜生活俱樂部的核心。雅加達的海灘同樣是亞洲最不合理的城市社區中的佼佼者。
巴厘島的海灘 去印度尼西亞城市旅遊不是必須要去著名的巴厘島海灘。這片海灘是遊客前往印尼的主要原因,你不需要忘記在這片海灘上生活的客人的數量。在巴厘島的旅館,在整個旺季都是非常忙碌的。
Raja Ampat是印尼最好的島嶼和多彩的海灘之一。巴布亞潛水是一個主要的吸引遊客的旅遊勝地,他們似乎沒有任何想要改變他們的國家的願望,因為他們在這個星球上獲得了一個島嶼的天堂,而珊瑚礁的卓越表現是波動的,各種各樣的決定和受歡迎的興趣。像其他的島嶼一樣,巴布亞島在該島上,由於它的樹林的緣故,它看起來很奇妙,它仍然被管理著,干凈的海水,這樣海洋生物離地面的距離就不會很長了。
婆羅浮屠 它是最著名的佛教寺廟,位於日喀塔爪哇西北部。現在,它隱藏在叢林中,由於火山灰的原因,這是未知的。
Parangtritis海灘是在日惹市的度假勝地。它有極好的視野,尤其是在破曉和黃昏來臨的時候。海灘的地理位置包括了東部的一條山脈和西部的沙灘。沙灘填滿了海灘的所有表面,使草地變得像沙漠一樣。對西方來說,眼睛能看到的范圍只是沙子。因此,如果許多度假者選擇在日惹市(Yogyakarta)參加戶外野餐時,他們會選擇去參觀帕蘭提提斯(Parangtritis),這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Senggigi海灘,在龍目島發現,西努沙登加拉河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有很多原因使這個地方成為社區遊客和地球上遙遠的旅行者的投資。與此接近的是,Senggigi海灘不僅僅是一個很好的海灘,Senggigi同樣擁有在海洋下的flabbier。在海洋下的Senggigi是非常令人愉快的,度假者可以做浮潛,因為它的波浪並不大。沿著這條線,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參觀這個景點,因為它的吸引力非常之大。
㈤ 印尼美娜多的潛水資源怎麼樣,好玩嗎
答:當然,甚至是全世界潛點中最為知名的一個。
五大國際潛水機構全都把美娜多評定為世界潛水聖地之冠,著名的大堡礁都排名在她的身後,整個美娜多全島共有72個潛水點,由於火山的「功勞」,讓布納肯島形成了特殊的海底斷層地形,這里的地形是72個潛水點最美麗的,最險要的,它處在亞洲和大洋洲的交界處,海底物種極為豐富,襯得海底世界無比綺麗。
接下來還有更美麗的潛水寶地,那就是利廣海底斷崖海域,聽到這個名字是不是很刺激,一個特別高的斷崖呈現在你的眼前,據度娘說斷崖高有300公尺,同樣是這里蘊藏著豐富的海底生物資源,各式各樣的珊瑚讓你目瞪口呆。總之,這里絕對對得起它潛水聖地的名字。
㈥ 潛艇是什麼時候開始運用的
早在公元前4世紀,波斯帝國就出現了最早的職業潛水者,專門從破損的沉船中打撈財寶。而在13世紀法國的一部《亞歷山大歷史》著作中,描述了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乘坐玻璃圓筒進行的一次非真實性的水下冒險。
最早提出潛艇設想的是英國科學家威廉·伯恩,他在1578年設計了一艘完全密封、可以潛到水下並在水下滑行的船。整個船隻是由木架構成,外面由防水皮革包裹著。下潛時,手鉗收縮舷側以縮小體積。但他並沒能真正建造出這種潛艇。
40年後,科尼利斯·德雷貝爾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支持下,很快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人力潛艇。在1620年到1624年間,德雷貝爾進行了多次航行試驗,證實了水下航行的可能性。
1775年,美國人戴維·布希內爾設計建成一艘單人駕駛的,以手搖螺旋槳為驅動力的木殼潛艇「海龜」號。它的沉浮通過排注海水來控制。在艇底還裝有一圈重錘,危急時,可拋掉重錘迅速上浮。
1897年,美國籍的愛爾蘭人約翰·霍蘭在新澤西州造成一艘以汽油機為水面航行驅動力、以蓄電池電動馬達為水下航行驅動力的雙推進動力系統潛艇。
霍蘭潛艇是現代潛艇的鼻祖,45馬力的汽油機能使潛艇以7節航速在水面航行1000海里,電動馬達則能使潛艇以5節航速潛駛50海里。潛艇上裝有1座魚雷發射管,攜3枚魚雷,首尾各置1門機關炮。霍蘭因而得到了「現代潛艇之父」的稱號。霍蘭還主持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艘雙層艇殼的潛艇,而且完成了從美國諾夫克至紐約的航行,開創了潛艇進行公海遠航的首次記錄。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1939年,美國海軍實驗室的技術顧問羅斯·岡恩最早提出採用核能充當潛艇推進動力的大膽設想。他向美國海軍當局呈遞了第一份關於研製核能動力潛艇的報告,詳細論證了這種新潛艇的巨大優勢。但這時海軍當局得到了德國正在研製原子彈的消息,岡恩博士的報告並沒有引起充分重視。直到二戰結束,美國當局才意識到岡恩博士報告的重要性。1946年初,美國海軍精心挑選出里科弗等5名優秀軍官送往著名的橡樹嶺核物理研究中心學習核技術。後來,里科弗成為著名的潛艇專家。1954年1月21日,美國海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新建成的「鸚鵡螺」號在1955年1月17日進行了核動力推進的首次試航,創造出歷時84小時航程為1300海里的當時世界潛航最高記錄。
1960年,美國海軍又建成「喬治·華盛頓」號戰略導彈潛艇,使潛艇具備了核攻擊能力;1982年10月,中國用潛艇在水下向預定海域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這說明中國擁有自己獨立開發研製的潛地彈道式戰備導彈和戰備導彈潛艇的能力;1996年,瑞典「哥特蘭」號常規潛艇建成服役,它是世界上首艘AIP動力潛艇,標志常規潛艇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㈦ 潛水起源於哪個國家
職業起源於日本。今天職業潛水的前身,則要算160年前英國的郭蒙貝西發明的從水上接幫浦運送空氣的機械潛水,也就是頭盔式潛水。這種潛水於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現。
潛水逐漸發展成為一項以在水下活動為主要內容,從而達到鍛煉身體、休閑娛樂的目的的休閑運動,廣為大眾所喜愛。近幾年來由於潛水器材的進步,帶動潛水運動蓬勃發展,投身於潛水和喜歡潛水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
發展:
潛水的好處不僅在於水中的奇異世界給人的精神帶來的巨大享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並改善人體的心肺功能,在美國及日本,潛水運動甚至被作為一種治療癌症的輔助手段。
浮力應用:
在潛水時,學習在水面和水底控制浮力大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水面休息時,正浮力能節省體力,而在水底時,大部分時間需要維持在中性浮力才能使你輕松自由地在水中遨遊。
㈧ 潛水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它從起源至今經歷了什麼發展過程
潛水是一項集勇敢,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運動,它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人都會去進行的一項體育運動,那麼大家知道潛水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嗎?它從起源到現在是如何發展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潛水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以及它從起源到現在是如何發展的。
以上內容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㈨ 海洋知識科普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
(9)印尼什麼時候開始開發潛水擴展閱讀:
一、洋流分布: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動的方向雖然很復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緯40°或60°之間,形成一低緯度環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成逆時針方向。每個環流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屬於寒流。
(2)在北緯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緯環流。其環流方向為逆時針方向,環流西部為寒流,東部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季風洋流。冬季吹東北季風,表層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夏季吹西南季風,表層海水向東流,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4)東西方向流動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質。
洋流對大陸沿岸氣候有很大影響,寒流經過的地區對氣候有降溫、減濕的影響;而暖流則對沿途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
(5)目前已查明,世界大洋表面有三個隆起區域:澳大利亞東北部,隆起區域高76米;北大西洋隆起區域高68米;阿非利加東南部,隆起區域高48米.
(6)世界大洋三個較大凹陷區域:印度洋(印度半島以南),凹陷深度為112米;加勒比海,凹陷深度為64米;加利福尼亞以西,凹陷深度為56米。此外,在巴西沿海和維德角群島附近區域,也有隆起和凹陷15米左右的幾個區域。
二、海洋形成原因:
海里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里,流動時速可達4公里每小時,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流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著表面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說,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流動方向則相反。
㈩ 深海潛水器是如何誕生的
據史料記載,古代希臘的潛水員,不使用任何呼吸器具,能夠在淺水區潛水4~5分鍾,到了1300~1400年,人們再度開發海洋時,已經有了能在深海里呼吸的裝置。
最早研究這種裝置的達文西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1300~1500年)最優秀的人物之一。他所設計的水中裝置,是一種裝在頭上能抵抗水壓的頭盔,盔上裝有可伸出海面與浮標相連的呼吸管,並戴上玻璃潛水眼罩,而且在金屬頭盔上釘上許多大鐵釘,以避免海中動物的侵襲。
達文西還設計了有蹼的手套和蛙鞋,但他沒有實際試驗過自己發明的器具,否則他將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缺點。戴上達文西呼吸管的潛水員,潛至不超過5尺處,一定會窒息而死,因為在那個深度,胸部所受的壓力使得肺不能充分擴張,以致無法吸收空氣。
又過了100多年後,艾德蒙·哈利發明了在鍾里輸送壓縮空氣的方法。他發現,如果潛水員所呼吸的空氣與他周圍的水壓相等的話,他的胸部就不會受水壓的影響,並能正常呼吸。哈利就以這觀點作為製作潛水鍾的原理。潛水鍾由鋼鐵製成,但無底部,鍾下可容納1個或2個潛水夫。潛水鍾深入海里時,水的重量會將鍾內的空氣壓縮,潛水夫就能在鍾內暫時地吸些空氣。
但是這種潛水鍾也有缺陷:假若鍾的高度有10尺,在深627尺處,鍾的內部空氣只有15公分,潛水員在裡面無法自由活動。為解決空間問題,哈利再度研究發現,如果能從海面上不斷傳送與水相等壓力的空氣,那麼內部的水面便不會上升。他用兩只軟管裝在潛水鍾上,空氣因水的壓力透過管子進入鍾內,潛水員只要打開栓蓋,便能獲取所需要的空氣。
哈利通過自己的親自實驗,不斷改變淺水鍾里不理想的地方,如鍾內的坐椅,妨礙潛水員的視野,於是哈利想辦法使潛水員能呼吸戴在自己頭上的獨立小鍾內的空氣,這樣,他發明了潛水服。
人體肺部受到強力水壓時,無法呼吸普通空氣,因此,初期的潛水服設計家們,著重研究在危險的壓力下如何保護潛水人員的問題。他們開始研究製作鐵制甲胄般的潛水服。
1829年,奧古斯都·希普發明了一種潛水服,這是現代附帽潛水服的原形。1837年完成了製造完全的潛水服,這是能夠自由拆除鋼盔的橡皮製不透水潛水服,鋼盔上裝有空氣的進出口,由協助人員在甲板上以打氣筒供給壓縮空氣。由於希普的發明,使得潛水員可以潛至300尺深處。第一位利用希普的裝置探險海底的是科學家亨利·米倫·愛德華,他是法國的動物學家,1844年,在西西里外海潛水,采擷棲息於地中海的生物標本,亨利多次從事這項工作。潛水服的發明雖大大便利了科學家對海洋的研究,可是初期的潛水服因存在種種不理想的地方,仿效他從事潛水探險的科學家卻寥寥無幾。
到了公元1865年,法國采礦技師布諾瓦·魯魁洛爾和一位海軍士官奧邱斯特·杜涅魯斯,設計了能讓潛水員自由活動的裝置。他們將裝滿壓縮空氣的金屬罐子,安裝於潛水者的背部,其上裝了兩個調節活門,其中一個活門是送出空氣,另一個調節活門將潛水員呼出的空氣排出。
這項發明已幾近完美,可是因為當時無法製造能耐深海水壓的金屬罐子,所以魯魁洛爾和杜涅魯斯只好仍使用原來的裝置,以長長的管子輸送空氣。完全脫離輸送管的潛水,到1943年才研製成功。
在研究潛水服的同時,適用於深海作業的潛水艇也在研製之中。有人認為達文西也有研製海中軍艦的藍圖,只是他嚴守這項計劃的秘密,他曾記載:「因為人心存有太多的邪惡,如果讓人們知道海中航行的秘密,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海中航行船隻,在深海里播下殺人的種子。」
歷史無情地驗證了他的憂慮。1776年,大衛·布修尼爾發明的潛水艇便用於美國獨立戰爭。這艘達托魯號,狀似海龜,是由一個人用手轉動曲柄,使兩個螺旋槳(一隻使船前後移動,另一隻是使船上下移動)轉動而航行的。布修尼爾為使駕船者能在敵人船身上裝上火葯而設計此艇,達托魯號雖然使用爆破裝置攻擊在紐約港的英國艦艇,可是並沒有成功。
後來美國技師羅伯特·福爾頓將「達托魯號」的設計進行了改良,於1800年,創造了兩艘潛水艇——諾蒂拉斯號和纓德號;福爾頓相信,潛水艇有助於結束海戰或海盜行為,可是他的兩只潛水艇,均未被用於戰爭。1930年以前,沒有人能夠深入600尺以上的海里,但就在這一年,人類終於突破這個深海的無人地帶。這是由於新型船隻的發展所致,也由於這些船隻的更新,使得鳥類學家威廉·畢比轉向海洋生物學的研究。畢比長期詳細的探究海洋深部,他的目的是要探查棲息的海洋生物。為達到這個目的,他數百次地潛入海中。雖然他穿著安全的附帽潛水服,但仍受深度的限制。用鋼繩潛入海地島水域下63尺深海底。透過頭盔玻璃眼罩,他看到了許多珍貴而且色彩豐富的魚類及海洋生物,這些海中珍物在他眼裡,自由自在地游動著。
畢比在《海中下降半里》一書中如此寫著:「當我向下看時,看見了像火星、金星世界般的未知——珍貴豐富的生物,這使我感覺到,漫遊於海中的願望將要實現了。」
畢比想更深一步地下潛,但當時的潛水器阻礙了他的行動。克服這種障礙,勢必平均1平方公分能耐40千克壓力,而且能裝載1人的寬壁乘坐物。
為了完成這個構想,畢比決心邀請曾經做過深海探險的鋼球技師政提斯·巴頓和設計師約翰·H·J·巴德人協助。在三個人共同努力下,重新製作裝備,畢比將新的裝置取名為「深海潛水球」。
「深海潛水球」直徑1.45米,球壁厚3公分。每平方厘米能耐105.5千克以上的壓力——與海面下3400深度壓力相等,而且相當堅固。船體重達2450千克;它與軍事用潛水艇不同,潛水球上裝有圓形的窗戶,窗厚76公分,以溶解的石英做成玻璃。石英是人類所知物質中最堅硬的透明體,它能反射任何波長的光,每一個窗戶直徑20.3公分;深海潛水球內備有氧氣筒可自動供給氧氣,乘員身上散發出來的濕氣,會被裝在盤里的氯化鈣吸收,而盤內的鹼石灰(氧化鈣與氫氧化鈉混合劑)能吸收迷漫於室內的二氧化碳。
另外還有一根管子,連接深海潛水球和海上的母船,管內的電纜能供給發動電力機械與探照燈所需的動力,同時為了畢比進入深海時,能詳細地記事,還裝上電話線。最後,深海潛水球被粗2.2公分、長10.6千米的鋼鐵制電纜線吊入海里。
潛水球究竟能潛多深?這個問題,在1930年6月6日得到了答案。當天,深海潛水球被裝在大型舢船「淑女號」的甲板上,運到百慕大溫暖的外海,「淑女號」本身被拖船「福拉蒂斯號」拖到外洋。在此以前,深海潛水球為適應這次深海旅行,在同樣的航線里作了多次的潛水試驗,不過球內並沒有工作人員。這些准備是為了從事史無前例的深海探險。
上午時分,畢比和巴頓進入深海潛水球直徑35.6公分的圓形出入門,甲板上的乘員,把180千克重的蓋子用巨大的螺絲釘和螺絲帽鎖好,潛水球便完全被密封。
誰也不能預料潛水時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危險,他們像是被囚禁在鋼鐵制容器內的狂人一樣,無法抗拒深海潛水球劇烈的搖動。潛水球被海面的大波浪沖擊隨著母船上下搖動,在電纜緊緊拉引下,狂亂地動盪著,如果電纜拉力超過限度,深海潛水球將會像石頭般地滾入海底。
當畢比眺望海面以下世界的瞬間,他忘記了恐懼。畢比在他的著作中寫著:「在50尺深處時,我看見我的周圍被朦朧的青綠色包圍,我無法相信這竟是我穿戴潛水鋼盔潛水的界限。」
畢比接著寫著:「每多潛入幾尺,便遇到令人驚訝的新現象——生命並沒有如預期中那麼豐溢活躍,但所有生物的數目卻令人難以置信。在1000尺深處,我清楚地看見幾條淡綠色的光線和輪廓鮮明的蝦子……。偶爾出現的美拉諾斯托米阿地特龍魚,發出燃燒般耀眼的光線,同時我們也看見名叫沙普莫利娜的魚兒發出小小的如珍珠般的光點,而可培普達(小小的甲谷類)的顏色,使我們聯想起日光的輻射……」
「在1680尺深處,我們見到體長14.5公分的生物向窗戶沖來,很快地飛射到外側後爆炸,那種閃光非常亮地照在我的臉上和窗內下方,在那些閃光當中,我看見了很大的紅色蝦子和碰裂的光芒。」
「上午11點12分,我們在3000尺深處停了下來,這將是這次潛水的最終點,因為連結母船的纜繩已經快沒了……。周圍水的顏色更深了,在海面上任何無星光的黑夜與此相比較,也只不過是『薄暗』罷了,我想我以後再不會輕易的使用『黑色』這個詞句了。」
纜繩似乎鬆弛了,球體又下降了一些,此時接到海上的聯絡電話,說剛才海面發生橫波,由於深海潛水球和纜繩的重量緊卷在卷揚機上,因此休貝史達船長下令鬆懈過緊的纜繩,因而下降了14.4公分。卷揚機軸上只剩下12圈纜繩,我們現在被吊在3028尺深處,此時我們才明白我們離海面已是如此的遙遠。」
畢比和巴頓終於創造了人類潛水最深的記錄,他們帶著人們的歡呼回到了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