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尼蘇拉威西島地震遇難者人數升至42人!為何多數人無法從地震逃生
印尼蘇拉威西島地震造成了遇難人數上升至42人,很多的人無法從地震的災難當中逃出,是因為當地震來臨的時候是突發性的。這種突發性的危機很可能會造成人們的反應時間不足而導致傷亡的出現。對於地震而言,我們首先要了解地震為什麼會給我們帶來危害。地震的作用機理是通過地震波的方式進行傳遞的。地震波的傳遞又分為橫波傳遞和縱波傳遞。對於橫波傳遞而言,是對地上建築物產生左右晃動的危險,而對於縱波傳遞而言,是對於地上建築物產生上下跌宕的危險。因此對於建築而言,很容易會因為地震波的影響而導致坍塌的危險出現。
地震災害在板塊的交界處時有發生,所以在地震高發的地區特別需要避險知識的應用。只有在平常的時候對避險知識能夠深入人心,貫徹到實際當中,才能夠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更好的應對相關危險。應該危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無法預計危險什麼時候來臨,但是卻能夠在危險來臨的時候將傷亡最小化。
㈡ 印尼龍目島7級地震已造成多少人死亡
2018年8月5日,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龍目島發生的7.0級地震已造成14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印尼抗災署發言人蘇托波6日凌晨在推特上說,截至雅加達時間6日凌晨2時30分,地震死亡人數已上升至142人,其中龍目島的北龍目縣是受地震影響最嚴重地區,死亡人數為65人。
據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網站消息,地震發生於雅加達時間5日18時46分(北京時間19時46分),震中位於西努沙登加拉省龍目島北部陸地,震源深度為15公里。該局隨後發布海嘯預警,但在發布後2小時解除預警。
這是龍目島一周內發生的第二次地震。龍目島7月29日發生6點4級地震,造成16人死亡、300多人受傷、1454座建築物被損毀,5141名當地居民被撤離。
印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發生大小地震數千次。
正在印度尼西亞龍目島吉利群島德拉娜安島旅遊的長沙潘先生一家三口遭遇了正在發生的這次里氏7級地震。
8月5日晚10時47分,潘先生藉助微弱信號發來救援求助信息,稱他們正在一個山頂上,不停的有強震。
同他一起正在山頂等待救援的有40多名中國人,其中還有來自湘潭的兩個家庭。
他們聯系不上當地領館,只能求助於網路,拜託大家轉發他們需要救助的信息至外交部門、中國駐印尼相關使領館。
中國駐印尼登巴薩總領館提醒正在龍目島和吉利島等地的中國遊客,隨時關注官方發布最新地震提示和海嘯預警,盡量遠離近海區域,了解和掌握相關緊急自救知識,切勿攀登龍目島林賈尼火山。
㈢ 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海域7.0級地震,有多少人民受災
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海域發生7.0級地震,在此前,已經發生了6.7級地震。當地一天之中發生了兩次地震,所幸的是未造成人員傷亡。
海底地震的同時會帶來很多危害,比如地面破壞,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沖上海岸,會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還有是對對海洋生物的危害。海底地震發生的同時,難免會從地心冒出很多有害氣體,會對海洋生物有嚴重的危害。除此之外,我們在海底鋪設了很多光纜,當地震發生的同時,會破壞海底光纜。所以我們在地震來臨時,做好防禦措施是重中之重。
㈣ 印尼海域7.0級地震,有無造成人員傷亡
在北京時間8月19號的時候,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海域發生7.0級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詳細情況還沒有報道。
地震可謂是天災中最為危險的了,當發生地震的時候一定不要驚慌,發生地震的時候一定不要急於逃跑,因為是跑不掉的,短暫的幾秒鍾時間里不但撤不出去,還容易摔傷踩傷; 我們可以躲在衛生間的角落裡面。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牆角處、轉移到承重牆多,開間小的廚房、 尤其是管道經過處,支撐力強,抗震系數較大。
在地震的時候,如果有時間的話第一時間關閉火源還有電源,因為我們在家避難的時候,這些東西也是會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危害的。地震平靜以後不要急著回家,以免發生餘震的時候來不及逃跑。被埋住的時候仔細的聽外面的動靜,也不要長時間的呼喊,可以用敲擊的方法呼救,盡量的維持自己的體力。創造生存條件。
㈤ 印尼地震已34人死亡,面對餘震該如何保護安全
在家裡的應急避震措施(2種情況)
(1)在樓房的避震措施。應牢記6個字:一判斷;二躲避;三疏散。
一判斷:判斷是近震還是遠震。如果是遠震,看著晃動幾秒鍾,再去打聽這次地震發生在哪裡、有多大。如果是近震,首先感到上下劇烈顛動,就要立刻採取行動,絕對不能遲疑。
二躲避:迅速躲在堅固的床沿旁邊,衛生間、小廚房、小儲藏間、內承重牆的牆角、牆根、已經固定好的大衣櫃的旁邊。躲避時,要用隨手物件保護頭部、捂住口鼻,以免砸傷大腦或被泥沙煙塵嗆住。躲避的姿勢:身體盡量全區縮小、卧倒或蹲下,隨手用物件護住頭部、捂住口鼻,另一手抓住一格固定物。如果沒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和保護頭部的物件,則應該採取自我保護的姿勢,頭盡量向胸部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脖後,保護頭部或頸部。
三疏散:搖晃一停止,要立刻離開住所,疏散到空曠安全地帶。
3、學校人員避震
在學校中,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後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裡,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台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決不可讓學生們亂跑或跳樓。
4、震後自救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
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塊、術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發生後,環境進一步惡化。
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㈥ 印尼火山爆發,這場災難造成了多大的傷亡情況
這次印尼火山爆發,根據當前印尼傳來的報道,至少有一名村民已經死亡,另外還有41人受傷。在知道災難發生之後,印尼國家已經連夜的開始向災區送即食食品,毯子,應急帳篷,還有床墊等等,並且在火山附近早就已經設置安置點,全面開啟應急機制。
二、這次印尼為什麼會火山爆發呢
火山爆發雖然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地質現象,但是也並非是偶然發生,往往都會有一些時間周期,比如之前富士山就出現異動,這並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也代表著未來可能會出現隱患。也有專業人士分析,這次印尼火山爆發可能和小行星撞擊,又或者是氣候影響有關,比如現在全球已經進入到氣候變暖的階段,有很多的地區進入夏季時溫度已經達到80度,伴隨著氣候溫度的變化,很多的冰雪都已經融化,因此這就造成了火山運動。
㈦ 2004印尼地震死了多少人
印尼大地震回顧:2004印尼大地震死了多少人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9.3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波及多個國家,共造成20多萬人死亡或失蹤,其中印尼有近17萬人死亡或失蹤。地震處於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海底地震是引發海嘯的主要但非唯一原因。歷史上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引起的。除了地震,可引發海嘯的還有風暴潮、火山噴發和水下坍塌滑坡等。
2004年印尼當地人群和房屋瞬間被洶涌的海水吞沒,城市變為一片汪洋。這次印尼亞齊地區發生里氏7.9級地震並引發印度洋海嘯,波及印尼、泰國、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國,造成超過23萬人死亡,當時約有50萬人無家可歸。由於印尼位於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界處,大陸板塊在這里交接,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不下數千次。
㈧ 印尼7級地震死亡人數已升至259人嗎
2018年8月9日9日下午,印度尼西亞抗災署確認,龍目島7.0級地震死亡人數已升至259人。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
㈨ 印尼班達海海域發生7.5級地震,是否會引發海嘯
據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網站消息,地震發生於雅加達時間10時20分,震中位於東努沙登加拉省弗洛勒斯島東北部112公里處海域,震源深度為12公里。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記錄到距離震中較近的島嶼和鄉鎮有較強震感。本次地震發生後半小時,該機構記錄到震中附近還發生了兩次震級分別為5.6級和5.5級的餘震。
地殼的垂直運動可能發生在板塊邊界。板塊沿著這些邊界相互作用,稱為斷層。不同的運動會形成不同的獨特地形,主要是正斷層、逆斷層和走滑斷層(下圖按這個順序排列的),其中走滑斷層引發海嘯的可能性最低,因為它相對平緩,所以海底地形的變化可以放大或抑制海浪傳播。通常低於7.5或7.0的地震通常不會引發海嘯,況且還需要足夠的海水深度,所以有的地方會引發海嘯,有的不會。
㈩ 印尼大地震海嘯一共死了多少人
印尼海嘯,也稱為印度洋海嘯,或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里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里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台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地震引發海嘯高達10餘米,波及范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及模里西斯、留尼汪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22.6萬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