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鎳礦佔比世界多少

印尼鎳礦佔比世界多少

發布時間:2022-06-19 03:30:33

❶ 世界各國資源分布格局是怎樣的

礦產品種類繁多,分類方法也不少,但最基本的分類是兩種: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燃料礦物和非燃料礦物。世界礦物原料消耗中,非金屬礦物,尤其是砂石料等,所佔的比重最大。這些礦物分布廣泛,價格低廉,大多是就地生產,就近消費,投入國際市場的比例極低,大約只有總產量的5%左右。金屬礦物和某些天然肥料礦物的地域分布則較相對集中,在世界市場上的貿易量頗大,足以引起國際貿易界的重視。

世界上應用較為廣泛的礦物約有80多種,其中的鐵、銅、鋁土、鉛、鋅、鎳、磷酸鹽、錫和錳等9種,具有產值大,國際貿易量較多等特點,地位相當重要。

世界礦物開採的集中性明顯,70~75%集中在10餘個國家裡,特別是少數幾個工業發達國家。前蘇聯和美國是世界上采礦業規模最宏大的兩個國家,前者約佔世界礦業開采值的18%,後者約佔世界的15%。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估佔世界的11%。澳大利亞和南非的采礦業,規模也很大。發展中國家,采礦業發達、規模較大的有中國、智利、尚比亞、扎伊爾、秘魯、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最重要原料。它的開采、冶煉和貿易等,與鋼鐵工業的興衰緊密相連。

全球的鐵礦石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本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鐵礦石資源總儲量8,000多億噸。目前,全世界鐵礦石的探明儲量約為3,500億噸。高度集中是鐵礦石在地域分布上的最大特點。鐵礦資源主要集聚於10多個國家裡。前蘇聯鐵礦石的探明儲量是1,140億噸,佔世界鐵礦探明儲量的30%多,是目前地球上探明儲量超過1,000億噸的唯一國家,比居世界第二位的巴西要多近400億噸,為美國鐵礦石探明儲量的6.5倍。除前蘇聯外,依次排列的順序是巴西、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和波利維亞,以上7國的鐵礦石儲量計佔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的90%。另外,法國、瑞典、英國、委內瑞拉、南非、智利、德國和賴比瑞亞等也是世界鐵礦石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

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采礦技術的不斷提高與完善,世界鐵礦石的產量幾乎是直線上升。本世紀50年代初期,年產量是3億多噸,到80年代,鐵礦石產量增至8億多噸,30年間,增長近3倍。目前,每年的鐵礦石產量超過5,000萬噸的,有前蘇聯、巴西、澳大利亞、美國、中國和加拿大等6個國家。此外,印度、法國、瑞典、南非、賴比瑞亞和委內瑞拉等國的鐵礦石產量也較多,大都在2,000~3,000萬噸。1981年,世界鐵礦石總產量是8.745億噸,其中,前蘇聯生產2.4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7.7%,位居世界第一。巴西鐵礦石產量增長最快,本世紀50年代初為300多萬噸,到80年代已超過1億噸大關,1981年的產量是1.066億噸,佔世界的12.2%,列世界的第二位。澳大利亞居第三位,1981年產量達0.938億噸,佔世界的10.7%。

近些年來,世界鋼鐵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也有較大調整,使鐵礦石的生產和貿易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目前,投放於國際市場的鐵礦石總量大約是3億噸,佔世界鐵礦石產量的35%左右,在國際貿易貨物結構中,是僅次於石油的第二位大宗貨物。目前,世界上鐵礦石的主要輸出國是澳大利亞,年輸出量達8,000萬噸左右,列世界第一位。巴西的年輸出量約為7,000萬噸,列世界第二位。加拿大、印度、智利、前蘇聯、賴比瑞亞、茅利塔尼亞、委內瑞拉和秘魯等,也是世界鐵礦石的重要輸出國。鐵礦石的主要輸入國是西歐的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和荷蘭,以及東歐和中歐的波蘭,捷克等,日本是最大的鐵礦石輸入國之一。美國的鐵礦石資源豐富,年產量亦較多,但由於鋼鐵工業強大,鐵礦石的需求仍得不到滿足,每年要從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智利等國輸入可觀的鐵礦石以供使用。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迅速,1992年年產量已突破7,000萬噸,本國鐵礦石資源尚富,但品位不高,多貧礦,每年得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朝鮮等國進口相當數量的鐵礦石。鐵礦石運輸不僅數量較大,而且往往是重洋相隔,距離遙遠,故除前蘇聯往東、中歐諸國的採用陸上鐵路運輸外,大多是由大型船舶通過海運完成的。

錳是工業的重要原料,在鋼鐵工業中的地位作用尤為明顯。世界陸地上的錳礦資源(金屬含量)有30多億噸,探明儲量約達16.2億噸。錳礦的分布非常集中,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有南非、前蘇聯和澳大利亞。其中,南非是世界錳礦儲量最富的國家,約達7.17億噸,佔世界錳礦探明儲量的44.3%;前蘇聯排行第二,儲量約為6.35億噸,佔世界的39.3%;澳大利亞的儲量是1.45億噸,佔世界的8.9%,居世界第三位。這3個國家的合計儲量超過世界探明總儲量的90%。

錳礦資源高度集中的儲藏分布,導致了生產上的相對集中性。前蘇聯是世界錳礦的最大生產國,雄居各國之首。其次是南非和澳大利亞。錳出口量最多的是南非,澳大利亞排列其後,印度、巴西和加彭等國也是世界上錳的生產國和輸出國。日來、西歐和美國等是世界上錳礦產品的主要進口國。

海洋底部儲存有大量的錳結核,廣泛分布於海面以下4,000~5,000米的大洋底部,厚度可達1米。現已探明,錳結核的分布以太平洋中部北緯6~20度,西經140~180度之間的洋底最為密集。全世界錳結核的估計儲量可達1.5~3萬億噸左右,且以每年大約1,000萬噸的速度增長著。

對於大洋底部錳結核的利用,目前,試制性生產已經獲得成功,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集團,業已組成聯合開發公司,正式進行開采和提煉。從海底錳結核中開發提煉錳金屬,需要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技術和驚人的資金,因此,目前這項事業完全被工業高度發達和資金雄厚的少數國家所控制和壟斷。

銅在工業領域里,用途廣泛,是一種重要的原料和材料。世界銅礦資源比較豐富,陸地上的資源儲量(金屬含量)約為16億噸。其中,探明儲量大約為6.4億噸,比較集中地分布於美洲、非洲中部和亞洲北部。以國家論,高度集中在10餘個國家。探明儲量大於5,000萬噸的國家有智利、美國和尚比亞,其中,智利的儲量約為1.5億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23.4%,繫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擁有世界第一大銅礦—丘基卡馬塔礦(儲量達6,935萬噸)和世界第二大銅礦—埃爾特尼恩特礦(儲量約是6,776萬噸),被稱譽為「銅的王國」。美國的銅礦儲量是9,100萬噸,佔世界銅礦總儲量的14.2%,位居世界第二名。尚比亞銅礦儲量是5,400萬噸,佔全球銅礦總儲量的8.4%,排行世界第三。前蘇聯、加拿大、扎伊爾和秘魯等國的儲量均在2,000萬噸以上。墨西哥,波蘭、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南非和西班牙等國也有較多的銅礦儲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銅礦石的開采有較大發展,開采國家和地區增至40餘個,開采量亦不斷增加,1950年是227萬噸,1981年達到832萬噸,增長接近4倍。目前,銅礦石產量在50萬噸以上的國家有6個,即美國、前蘇聯、智利、加拿大、尚比亞和扎伊爾。長期來,美國一直是世界銅礦石產量最多的國家,從1961年起,年產量持續穩定地超過100萬噸, 1981年達153.8萬噸,占當年世界銅礦石總產量的18.5%,前蘇聯緊跟其後,自1964年起就超過智利,1981年年產量達114萬噸,佔世界的13.7%。智利現居世界第三位,1981年年產銅礦石108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3%。

近30年來,銅在工業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銅的生產發展很快,1950年,世界精銅產量僅315萬噸,1981年達到965萬噸,增長3倍以上。美國、前蘇聯和日本,年精銅產量都在100萬噸以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精銅生產國,自60年代後期以來,精銅年產量一直保持在160~210萬噸之間,1981年是198.4萬噸,佔世界精銅產量的20.5%,居各國之首。但是,美國生產精銅所需的原料,除本國開採的銅礦石外,還得從智利、秘魯和南非等國家進口相當數量的銅礦石。前蘇聯屈居第二,1981年產精銅146萬噸,佔世界的15.1%。同年,日本生產精銅105萬噸,約佔世界的10.8%,列世界第三位,但所用的銅礦石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和扎伊爾等國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精銅生產國。

當今,世界上銅的進出口總量約為300萬噸,進口銅的國家很多,出口銅的國家很少;數量不大,但運銷范圍卻相當廣泛,這就是銅的國際貿易的基本特點。長期來,智利是世界上第一大銅的出口國,目前,年出口量約是80萬噸,主要銷往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尚比亞銅的出口量僅次於智利,列世界第二位,主要輸往「歐洲共同體」、美國和日本,部分運銷到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加拿大是發達國家中銅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每年出口量約為20萬噸,主要輸往美國、西歐和日本。前蘇聯所產粗銅和精銅均自給有餘,約有10%的銅銷往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澳大利亞也是發達國家中出口銅較多的國家之一,年出口量約為5萬噸,主要銷往日本和美國。此外,秘魯、扎伊爾等國也有部分銅出口外銷,主要對象是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國家與地區。

世界鋁土礦資源比較豐富,總儲量約是400~500億噸,其中,探明儲量是350億噸左右。與銅礦石一樣,鋁土礦的蘊藏相當集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以西非為主,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0%余)、大洋洲(儲量約佔世界的21%)、拉丁美洲(主要是南美洲的東北部,儲量佔世界的22%左右)和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國家論,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鋁土礦儲量都為80億噸左右,各佔世界鋁土礦探明儲量的22.8%,兩國並列世界第一。巴西鋁土礦的探明儲量是40億噸,佔世界的11.4%,居世界的第二位。牙買加的鋁土礦探明儲量約為20億噸,佔世界的5.7%,列世界第三位。印度、巴西、馬里、喀麥隆、蘇利南和蓋亞那等也是世界鋁土礦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

鋁土礦是提煉鋁金屬的主要原料。現代社會里,鋁的需要量不斷增加,鋁土礦的產量也隨之不斷提高。20世紀50年代初,世界鋁土礦產量是700多萬噸,到80年代初,已增加到8,000多萬噸,30年左右時間即增長10倍多。目前,世界鋁土礦產量是8,700多萬噸。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有澳大利亞、幾內亞和牙買加。其中澳大利亞1981年鋁土礦產量達2,550萬噸,佔世界鋁土礦總產量的3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幾內亞是世界鋁土礦產量增長最快的國家,50年代中期只有50多萬噸,70年代後期迅速增至1,000多萬噸,1978年更超過了牙買加,1981年達到1,180萬噸,佔世界的13.4%,躍居世界的第二位。同年,牙買加產鋁土礦1,170萬噸,佔世界的13.3%,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鋁土礦產量較多的國家還有前蘇聯、巴西、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

鋁及其合金具有質輕、堅韌、導電、導熱性強、化學性質活潑等特點,適宜作飛機、汽車和火箭等的結構材料,日用器皿亦頗多用鋁製成,還可以作建築材料及冶煉某些高熔點金屬之用。各國對鋁的需求與日俱增,世界原鋁產量也不斷增多。1950年,全世界原鋁產量僅150萬噸左右,1980年增至1,600多萬噸,增長近11倍,成為產量僅低於鋼鐵的第二大金屬。當今,世界上原鋁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國家有美國、前蘇聯、加拿大和日本。相當時期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鋁生產國,1980年產鋁465萬噸,佔世界當年鋁產量的29%左右,在世界各國中雄居首位。同年,前蘇聯的鋁產量約是240萬噸,佔世界的15%左右,名列第二。日本年產鋁109萬噸,加拿大產鋁107萬噸,分別佔世界的6.8%和6.7%,分別列為世界的第三和第四位。

由於鋁土礦、原鋁產量和消費量在地域分布上的不一致性,導致了鋁礦資源、生產和貿易上的嚴重脫節,並使鋁的國際貿易范圍擴大,數量可觀。目前,美國、日本、前蘇聯和西歐大部分國家是鋁土礦石的主要進口國。其中,美國進口量最大,一國即佔世界總進口量的40%左右,主要從牙買加、巴西、蓋亞那、蘇利南等拉美國家進口鋁土礦石。日本鋁土礦的進口量也相當大,約達600萬噸,礦石大都從澳大利亞、幾內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國家輸入。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鋁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但其煉鋁業的原料,大部分要從南美洲的蓋亞那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進口,經冶煉加工後再銷往國外。

目前,全世界鉛礦石資源的總儲量(金屬量)約為2.88億噸,較集中地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亞和前蘇聯3個地區。儲量超過1,000萬噸的國家有美國、前蘇聯、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6個。其中美國最多,列世界第一位,儲藏量是7,400萬噸,佔世界鉛礦石資源總儲量的25.7%。居第二的澳大利亞,儲量約為3,400萬噸,佔世界的11.8%。前蘇聯的鉛礦石儲量為3,300萬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1.5%,位列世界第三。全球鉛礦石探明儲量約1.27萬噸,大於1,000萬噸的有美國、澳大利亞、前蘇聯和加拿大4個國家。美國鉛礦石探明儲量為2,700萬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21.3%,繫世界鉛礦石探明儲量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的探明儲量為1,800萬噸,估計佔世界的14.2%,為世界第二位。前蘇聯鉛礦的探明儲量是1,600萬噸,約是世界的12.6%,排列世界第三。

當前,全世界約有40多個國家(地區)開采鉛礦石,自70年代以來,年產量基本穩定在340~360萬噸之間。前蘇聯、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4國的鉛礦石的年產量均超過30萬噸,名列世界前茅。1980年,世界鉛礦石的總產量是359萬噸,其中,前蘇聯的年產量達59萬噸,佔世界鉛礦石總產量的16.4%,排列世界第一。美國年產量是5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6%,居世界第二位。澳大利亞列第三位,年產量為39萬噸,佔世界的10.8%。加拿大年產鉛礦石29萬噸,佔世界的8%,居世界第四位。此外,秘魯、墨西哥、摩洛哥和南斯拉夫等也是世界上鉛礦石產量較多的國家。

世界精鉛產量發展較快,50年代初,只有180萬噸,80年代初已增至530多萬噸,增長近3倍,生產國家也有30多個。現在,年產精鉛在20萬噸以上的有美國、前蘇聯、德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5國。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精鉛生產國,1981年世界年產精鉛531萬噸,而美國產106.8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0%多,冠各國之首。同年,前蘇聯年產80萬噸,佔世界精鉛總產量的15%,居第二位。德國年產精鉛約40萬噸,約佔世界的7%,列世界第三位。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的還有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和保加利亞等國家。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是世界鉛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大都輸往日本和西歐市場。美國鉛的儲量和產量均較大,但國內需要量大,故仍需要進口部分鉛礦產品。前蘇聯鉛礦產品的生產量亦較大,除滿足本國需要外,尚有少量輸往東歐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墨西哥、南斯拉夫、南非、巴西和秘魯等國也是世界鉛礦產品的重要出口國。日本和西歐諸國則是世界鉛礦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

世界鋅礦資源儲量(金屬量)約為3.25億噸。其中,探明儲量是1.62億噸,較集中地分布在北美、大洋洲和前蘇聯等3個地區與國家。探明儲量超過1,000萬噸的國家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前蘇聯和南非。其中,加拿大儲量最豐,約為3,000萬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8.5%。澳大利亞居第二位,探明儲量1,600萬噸,佔世界的9.9%。美國鋅礦探明儲量約是1,500萬噸,佔世界總儲量的9.3%,居世界第三位。前蘇聯和南非的儲量均為1,000萬噸左右,約佔世界的6.2%,並列世界第四位。再次是巴西,鋅礦儲量約是900萬噸,佔世界的5.6%左右。

當前,全世界開采鋅礦的國家有40多個,鋅礦石(含鋅量)的產量,1980年達617萬噸,比1950年的211萬噸,增長近3倍。1980年,加拿大產鋅礦石10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7.2%,雄居世界第一位。同年,前蘇聯產鋅礦石102萬噸,佔世界的16.5%,排行世界第二。澳大利亞,1980年年產鋅礦石49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7.9%,列世界第三位。秘魯產鋅礦48萬噸,略遜於澳大利亞,佔世界的7.7%,各列世界第四位。

鋅金屬可用於電鍍、鑄造和冶金等多種工業部門,使用廣泛。世界精鋅產量,自70年代起,每年以10萬噸左右的速度遞增,80年代已超過600萬噸。1981年,世界精鋅產量是619.8萬噸,其中前蘇聯生產最多,為106萬噸,佔世界的17.1%。其次是日本,年產是67萬噸,佔世界的10.8%。第三位是加拿大,年產量是61.8萬噸,佔世界精鋅總產量的近10%。其他生產精鋅較多的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秘魯和墨西哥等,它們年產量都在10萬噸以上。

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南斯拉夫、南非、巴西和秘魯等國家是鋅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日本和西歐一些國家是鋅礦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家。前蘇聯的鋅礦產品自給有餘,有少量輸往東歐國家。

世界錫礦資源(金屬量)總儲量約為3,700萬噸,探明儲量接近1,000萬噸。錫礦分布相當集中,且很有規律,主要產於環太平洋錫礦帶。以地區論,東南亞、中國、南美和前蘇聯是世界錫礦的主要儲藏地區,其中東南亞地區的儲量即佔世界儲量的50%以上。探明儲量在100萬噸以上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前蘇聯。印尼錫礦儲量約為155萬噸,佔世界錫礦探明儲量的15.7%,是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中國的儲量約為150萬噸,佔世界的15.2%,居世界第二位。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儲量均為120萬噸左右,是世界總儲量的12.2%,並列世界第三位。前蘇聯和玻利維亞的錫礦儲量亦大致相等,約100萬噸,各佔世界的10%,並列世界第四。

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生產錫精礦,1981年的產量是20餘萬噸。其中,馬來西亞產6萬多噸,佔世界精錫礦的近30%,獨占鰲頭。印度尼西亞年產量是3.5萬噸,佔世界的17%多,名列世界第二位。泰國年產錫精礦3萬余噸,佔世界的15%多,居第三位。玻利維亞年產量約為2.8萬噸,佔世界的近14%,排行世界第四。

錫具有多種用途,世界產錫國家和錫的產量都有所增加。1981年,世界錫產量達到23.8萬噸。其中,馬來西亞年產7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30%左右,列各國之首。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年產量均是3.2萬噸左右,各佔世界總產量的13.4%,並列世界第二位。同年,玻利維亞產錫2萬噸,佔世界的8%多,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巴西和前蘇聯等也是重要產錫國家。

目前,錫的主要出口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玻利維亞和巴西,以及中國等;錫的主要進口國是日本、美國和西歐國家。前蘇聯產錫量也不少,但國內需要量較大,不能自給,尚得從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進口部分錫金屬。

全世界陸地上鎳礦資源儲量(金屬儲量)約達2,067億噸,其中探明儲量5,418萬噸。探明儲量大於500萬噸的,有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前蘇聯和加拿大等,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儲量達1,361萬噸,佔世界探明鎳礦總儲量的25%余,居世界之首。加拿大的儲量是789萬噸,佔世界的近15%,居第二位。前蘇聯列第三位,儲量為735萬噸,佔世界鎳探明儲量的13.5%。

世界鎳礦石產量增長頗快,1950年僅12.2萬噸,1980年增至76.3萬噸,增加5倍多。目前,開采鎳礦的國家和地區有20多個,1981年產量達70.3萬噸。其中,加拿大產量最多,達15.5萬噸,佔世界的22%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位居世界第二的是前蘇聯,年產量14.5萬噸,接近佔世界總產量的21%,新喀里多尼亞(法屬)產量是7.8萬噸,佔世界的11%多,居世界第三位;澳大利亞年產量7.5萬噸,佔世界10.7%,排列第四位。

當前,世界鎳年產量約是70萬噸,主要生產地較為集中。前蘇聯、日本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等國鎳產量名列前茅。1981年世界鎳產量為70.1萬噸,其中前蘇聯產17萬噸,佔世界鎳產量的24%余,居世界首位;加拿大產量是10.9萬噸,佔世界的15.5%,名列第二;新喀里多尼亞(法屬)年產量約為7萬噸,佔世界的10%,名列第三位。鎳的主要出口國有加拿大、法屬新喀里多尼亞、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尼西亞、古巴、菲律賓、多米尼加等。鎳的主要進口國是美國、日本和西歐等一些國家。

❷ 鎳礦儲量居世界前五的國家分別是

鎳:古巴、俄羅斯、加拿大、新喀里多尼亞。我國在古巴(儲量基礎2300萬t)、新喀里多尼亞(儲量基礎1500萬t)、加拿大(儲量基礎1400萬t)、印度尼西亞(儲量基礎1300萬t)、菲律賓(儲量基礎1100萬t)、俄羅斯(儲量基礎730萬t)、澳大利亞(儲量基礎680萬t)、巴西(儲量基礎430萬t)之後,位居世界第9位。

❸ 鎳的最大出口國

印尼。

鎳是電動汽車鋰電池的關鍵元素,簡單來說,要想提高車輛續航里程,提高鎳含量被認為非常重要,鎳金屬的地位由此可見。印尼是世界第一大鎳生產和出口國,但卻沒有完整的鎳加工供應鏈,為了成為全球鋰電池汽車的生產基地、發展本國工業,最近幾年,印尼開始限制鎳礦出口,甚至將出口禁令提前至2020年1月實施

2006年1-12月,中國鎳累計產量為111280.01噸,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2.07%;2007年1-12月,中國鎳累計產量為115772.10噸,與2006年同期相比增長了8.51%;2008年1-10月,中國鎳累計產量為112209.99噸,與2007年同期相比增長了8.99%。

中國鎳行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鎳礦中多為低品味,露采比例很小,可采儲量僅占總儲量的10%,開采和冶煉的技術相對較為落後;選礦一般採用弱酸或弱鹼介質浮選工藝,選礦能力為430萬噸/年。

中國鎳冶煉除幾家大型企業以外普遍採用火法的選鋶熔煉技術,精煉鎳主要採用硫化鎳陽極隔膜電解和硫酸選擇性浸出——電積工藝,與世界先進技術還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國開采和冶煉的成本居高不下。

❹ 印尼鎳礦中含鎳有多少

印尼是世界鎳紅土礦的重要產地,其含鎳比中國的高,一般鎳也能達到1.5~2%,如果已選出了含鋁產品,剩餘的含鎳能達到2%或以上,可以直接用於提煉鎳產品了;

❺ 印度尼西亞的礦產資源情況

印尼出產紅土鎳礦,為不銹鋼生產的重要原料。已探明儲量320萬噸。

印度尼西亞鎳資源主要為基性、超基性岩體風化殼中的紅土鎳礦,分布在群島的東部,礦帶可以從中蘇拉威西追蹤到哈爾馬赫拉、奧比、瓦伊格奧群島,以及伊利安查亞的鳥頭半島的塔納梅拉地區,由於印度尼西亞超基性岩帶風化殼廣泛分布,因此其紅土型鎳鈷礦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從我國進口印尼鎳礦的日常檢驗來看,印尼鎳礦鎳含量在1.7%左右的居多,據貿易商介紹鎳品位在1.7%左右的鎳礦價格較合理,市場需求量大。另外,由於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就開始與印尼進行合作,成立合資礦業公司開采含鎳2%以上的高品位鎳礦,高品位鎳礦幾乎被日本進口商壟斷,出口到中國的很少。
印尼鎳礦鐵含量在10.66 %-17 %之間,極差為38.51%, 標准差為11.16%,波動極大。
一般鎳含量越低,鐵含量越高,鎳含量9%左右的鎳礦,鐵含量一般在40%左右。磷含量的波動范圍為0.001%-0.024%。印尼鎳礦磷含量普遍較低,絕大多數磷含量在0.01%以下的0,極個別磷
含量超過0.02% 水分含量波動范圍在28.9 %-1 %之間,極差為16.2%,標准差為5.06%,品質波動較大。水分含量40%以上的佔55.26%,水分含量普遍較高。

❻ 介紹一下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狀況及潛力

1.自然資源

印度尼西亞礦物資源豐富, 石油和錫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天然氣、鈾、鎳、錳、銅、鉻、鋁土礦、金剛石儲量也較豐富。石油探明儲量總計13億多噸, 是目前東南亞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另外, 據估計, 印尼沿海海底石油蘊藏量要比陸上石油多3-5 倍,以三馬林達近海的阿塔卡油田為最大。印尼天然氣儲量也很可觀, 約73萬億立方米。印尼的錫礦儲量也很大, 是繼馬亞西亞之後的世界最大錫生產國, 鎳礦儲量562萬噸, 居世界前列。 伊里安查亞還有豐富的鈾礦。廖內群島的賓坦島有鋁土礦。日惹附近產錳。金剛石推測儲量約150萬克拉, 居亞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加里曼丹。

在農林產品方面,印尼的胡椒、金雞納霜、木棉和藤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橡膠、椰子產量居世界第二。印尼的熱帶雨林面積僅次於巴西亞馬孫地區。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的鐵木、努沙登加拉 的檀木、蘇拉威西的烏木、爪哇的柚木都是馳名於世的珍貴木材。印尼海域水產資源豐富, 種類繁多。蘇門答臘東海岸的巴眼亞比等地附近為著名漁場。勿里洞沿海產海 參, 馬魯古群島沿海產珍珠,馬都拉島沿海產海鹽。

2.經濟簡史

自1945年獨立以來, 印尼致力於推行初級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和由石油產業支持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 同時對外國資本進入印尼加以限制,以保護印尼民族經濟的發展。自 1967年蘇哈托政府執政以後的前十五年裡,印尼通過開發豐富的石油和其它資源, 實現 了糧食自給和生產自立。國家收入主要來自石油出口,1982年石油出口收入占國家收入的80%。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 石油出口景氣, 印尼經濟一度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1973年到1981年,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7-8%。從1982年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和其它初級產品價格開始趨向疲軟, 印尼經濟受到很大沖擊, 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 世界石油價格暴跌, 印尼經濟出現了衰退。

1982-83年度, 出口和政府收入下降, 財政赤字和經濟項目逆差擴大。自八十年代初以來, 印尼經常項目赤字連年不斷, 外債償付額高達27.6億美元(1988年外債總額為530 億美元), 支付石油和天然氣服務費用為26億美元。另外印尼在對外貿易的運輸費用上也支付了大量的外匯(印尼用於對外貿易的船隊不足), 同時直接投資收入又用於再投資, 不能為支付平衡起作用。 印尼雖有巨額外債, 但印尼嚴格履行金融契約, 因而能得到國際組織的友好資助。印尼的旅遊業發展比較快, 1990年相當興旺, 遊客達211萬人次,外匯收入為18億美元。

3.經濟概況

自1968年以來特別是80年代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後,印尼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第一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內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6%,通貨膨脹控制在10% 以內。1994年4月印尼進入第二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即經濟起飛階段。政府採取了進一步簡化進出口手續、降低關稅、放寬投資政策等措施,把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旅遊、增加出口作為經濟建設中的主要任務,使印尼經濟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1995年5月起,印尼政府頒布了放寬經濟限制的一攬子計劃,開放投資領域,減少對產 業部門經營和發展的限制,鼓勵私營企業在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1995年、1996年分別吸引外資399億和299億美元。1996年批准外資項目959個,比 1995年上升23%。但由於外資投入猛增、人口和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將制約經濟的發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全國擁有可耕地1980萬公頃。1995年,農業總產值616370億盾,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7.2%。農業人口約占勞動力人數的50.6%。農業以種植業為主, 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糧食作物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 主要由小農分散經營。 糧食作物主要是稻穀, 其次是玉米、木薯、甘薯、大豆等, 大米是印尼人民的主要食糧。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國之一, 經濟作物大都在種植園種植, 是外匯 收入的重要來源, 主要有橡膠, 咖啡, 棕櫚油, 椰子, 甘蔗, 胡椒, 奎寧, 木棉, 茶 葉等。橡膠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大部分在民間小膠園內種植, 產量僅次於馬來西亞, 居世界第二位, 主要供出口。咖啡也是主要的經濟作物, 約90%的產量供出口, 椰 子是傳統的出口作物。

農產品產量統計

(2).工業概況

印尼工業發展的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製造業。1995年製造業、采礦業產值各為919290 和351450億盾,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3%和8.4%。主要部門有製造、采礦、紡織、輕工、裝配業等。1994年、1995年製造業增長率分別為12.5%、11.1%。工業品出口額已超過29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4.5%。1995年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0%。煤炭生產約 3830萬噸,其中出口3160萬噸,成為僅次於澳大利亞和南非的世界第三大煤炭出口國。

工業行業產值統計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90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02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8.07%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8025.00盾

通貨膨脹率(1996年):6.47%

經濟增長率(1996年):7.8%

❼ 世界上鎳礦最多的國家,哪個國家鎳礦最多

鎳是一種銀白色金屬,由瑞典礦物學家克朗斯塔特於1751年發現。它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延展性,難熔耐高溫,並具有很高的化學穩定性,在空氣中不氧化等特徵。

鎳被廣泛應用於飛機、雷達、軍工製造業的有色金屬原料。在全世界范圍內,鎳對各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世界上鎳礦最多的國家是哪個呢?

儲量分布

紅土鎳礦:古巴,新喀里多尼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越南和巴西。

硫化鎳礦石: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和南非等。

主要鎳生產國:印度尼西亞,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古巴,澳大利亞,菲律賓,新喀里多尼亞。

世界上鎳礦最多的國家(2014)

排序 國家 儲量(噸)

1 澳大利亞 18000000

2 新喀里多尼亞 12000000

3 巴西 8400000

4 俄羅斯 7900000

5 古巴 5500000

6 印度尼西亞 4500000

7 南非 3700000

8 加拿大 3300000

9 菲律賓 3100000

10 中國 3000000

11 馬達加斯加 1600000

12 哥倫比亞 1100000

13 多尼米加 930000

14 美國 160000

--- 其他 6500000

--- 全球總量 81000000

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14年報告的鎳儲量數據

❽ 印度尼西亞

劉增潔

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由大小13700多個島嶼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國土面積191.94萬km2,陸地面積182.64萬km2,人口2.38億。

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礦業產值佔GDP的10%。為亞太地區唯一的歐佩克石油生產國,石油和天然氣為印度尼西亞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占政府收入的24%,油氣出口收入佔印度尼西亞出口總收入的15%。2006年國際礦產品市場價格高漲,印度尼西亞GDP增長5.5%,2007年增長6.1%。

一、儲量與資源

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天然氣、煤、錫、鋁、鎳、銅、金、銀等礦產。其中重要的礦產資源有錫居世界第三位、銅居世界第二位、鎳居世界第八位和金居世界第六位。

據美國《油氣雜志》2007年終號報道,截至2007年底,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5.99億t,佔世界總儲量的0.3%,居世界第二十五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6589.66億m3,佔世界總儲量的1.5%,居世界第十三位。印度尼西亞約有60個沉積盆地,其中73%位於海上,目前已勘探的36個含油氣盆地主要位於西部地區,主要的含油氣區有蘇門答臘油氣區、爪哇油氣區、東加里曼丹油氣區。

表3 印度尼西亞主要礦產品消費量

資料來源:①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7;②World Metal Statistics,February 2008。

三、礦產品貿易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重要的礦產品出口國,2006年印度尼西亞煤炭、銅、天然氣、鎳和錫等資源性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2006年印度尼西亞貿易出口總值101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4.4%;主要出口商品為石油、天然氣、煤炭、銅、錫、鎳、電力設備、橡膠等,其中礦產品佔15.7%,石油和天然氣佔21.2%。主要貿易出口國或地區為日本、新加坡、美國、中國、韓國和中國台灣。貿易進口總值 610億美元,比 2005年增長9.1%;其中石油產品佔77%,主要貿易進口國為新加坡、中國、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為亞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國,2006年石油出口收入為153.3億美元,占其出口總收入的15.6%。2006年石油出口量為52.7萬桶/日,其中原油出口量為30.13萬桶/日,主要出口到亞太地區的日本為10.97萬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36.4%,韓國為6.21萬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20.6%,澳大利亞為5.04萬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16.7%,美國為1.57萬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5.2%。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二大LNG出口國,2006年LNG出口量為295.7億m3,佔世界LNG總出口量的14.0%,主要出口到日本(186.0億m3)、韓國(67.2億m3)和中國台灣(42.5億m3)。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重要的煤炭出口國,僅次於澳大利亞,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國,煤炭產量的70%用於出口,2006年出口量為1.62億t,比2005年增長28.6%,主要出口到中國香港、日本、朝鮮和中國台灣。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重要的銅礦出口國,僅次於智利,為世界第二大銅出口國,2006年出口量為58.27萬t,占其礦山產量的71.4%,主要出口到日本、西班牙、韓國和印度。精煉銅出口量為11.09萬t,比2005年下降60.4%,居世界第十七位。精煉銅進口量為1.77萬t。

2006年印度尼西亞鎳礦石和精礦出口量為439.41萬 t(毛重),主要出口到日本(206.75萬t)、烏克蘭(72.62萬t)和澳大利亞(70.79萬t)。

2006年印度尼西亞精煉錫出口量為11.29萬t,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主要出口到新加坡(8.25萬t)、英國(1.33萬t)、馬來西亞(0.42萬t)、美國(0.08萬t)及其他國家(1.22萬t)。

2006年印度尼西亞鋁進口量為18.61萬t,出口量為15.61萬t。

2006年印度尼西亞鋅錠進口量為7.42萬t。

四、礦業政策

印度尼西亞憲法規定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鼓勵國內和外國公司投資礦業。為吸引外國投資發展本國經濟,印度尼西亞政府早在1967年就制定了外國印度尼西亞投資法,並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外國投資,並進一步簡化手續,降低關稅,外資對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投資協調委員會(簡稱BKPM)為非官方組織,負責投資主管。由總統並直接對總統負責,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同時兼任投資部長。BKPM的職能是協助總統制定投資政策,辦理投資批准許可,監督實施投資項目。外資公司可以單獨投資的方式成立,即外方可擁有100%的股權。要求在15年的商業經營期限內,公司可通過直接銷售或通過國內證券交易所非直接方式,把部分股權轉讓給印度尼西亞的個人或法人。通常而言至少轉讓5%給印度尼西亞方。同時規定外資企業自建立起,准予30年的經營期限,若在此期間增加了投資額(擴大投資項目),對於所擴大的項目另行准予30年的經營期。對印度尼西亞規定外資可進入領域方面,在1967年的外資法中規定比較簡單,只是規定了禁止外資佔全部股份的領域(主要是國計民生領域):港口、公用電力、海運、電訊、航空、飲用水、公共鐵路、原子能開發和大眾傳媒。同時規定,采礦業領域需要和政府合作。印度尼西亞政府在1995年第31號總統令中對限制和禁止投資的行業目錄作了補充和修訂,其後,2000年又進一步作了修正和完善。2007年3月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政府擬訂的新《投資法》,該法規定除國防、軍火等領域外,內外資享有同等權益,並規定了投資企業享受的優惠政策和便利服務等內容。

2007年印度尼西亞政府又頒布2007年1號條例,規定15類行業的投資和增資企業將獲得減稅及分期支付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企業所得稅減為全部投資額的30%,並可分5年付清;外國投資企業紅利所得稅則減為10%,15類行業為食品、紡織品與成衣、造紙與紙漿、化學工業原料、化學葯品、樹膠、陶瓷、鋼鐵材料金屬、非鐵材料金屬、機械及其配備工業、電動機和發電機、電器和遙控儀器、陸路運輸工、船舶及造船業,該條例2007年1月1日起生效。2007年11月印度尼西亞政府頒布有關工業發展的總統決定書,給予32種工業免稅或減稅優惠,以此促進其發展,獲得稅務優惠的32種工業概括為五大類,其中第一大類是工廠生產類,具體包括鐵礦開采和鋼鐵工業、水泥工業、化工產品業和瓷磚工業等基礎原料工業。

為了促進石油工業的發展,印度尼西亞1960制定出台了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法,並在不同時期頒布了不同的石油法令,從租讓合同到工作合同又到產量分成合同制和聯合經營產量分成合同制,目前主要採用產量分成合同形式,主要內容:印度尼西亞對石油資源擁有所有權;外國石油公司承擔從勘探、開採到經營的全部費用,並承擔一切風險;勘探期限為6年,可申請兩次延期,每次2年。近年來印度尼西亞原油產量不斷下降,目前為95萬桶/日,比2001年的130萬桶/日減少35萬桶/日,為鼓勵在邊際地區投資,增加油氣開采,2007年11月印度尼西亞政府擬向在深海和邊疆地區油氣區塊進行開發開採的公司提供更優惠的產品分配方案,這些公司將得到49%的產量,印度尼西亞政府得51%,而目前的分配是油、氣開采公司分別得15%和30%,同時政府也將修改產品分配方案中有關補償營運費用的規定。

為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2007年印度尼西亞財政部和內政部的聯合工作小組已經廢除了1276項阻礙投資的地方條例,其中省政府簽發的135條,市政府簽發的231條,縣政府簽發的910條。

2008年4月15日印度尼西亞國會正在審議的新《礦產法》對擁有礦業特別許可證和開采許可證的礦場,將根據開採的礦產品限定采礦面積,如:

(1)黃金、錫:勘探期間面積限制為10萬hm2;開采期間面積限制為2.5萬hm2

(2)鑽石、寶石:勘探期間面積限制為2.5萬hm2;開采期間面積限制為5000 hm2

(3)煤:勘探期間面積限制為5萬hm2;開采期間面積限制為1.5萬hm2

對於持礦業代理委託書的礦業公司,則根據其為個人經營、團體經營還是合作經營,面積分別限定為1 hm2、5 hm2、10 hm2

五、展望

印度尼西亞以初級礦產品出口為主,為增加礦產品出口收入,防止錫降價,印度尼西亞能源礦產部官員表示,自2008年起印度尼西亞中央政府將限定每個省份的錫錠出口額,其中產錫大省邦加勿里洞省的出口限額為9萬t。目前印度尼西亞國內煤炭需求超過4000萬t,預計2015年將達到3億t,為了保證國內市場需求,印度尼西亞政府將從2010年開始限制煤炭出口,每年出口限額1.5億t,目前印度尼西亞每年的煤炭出口為1.45億t。

1950年4月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建交,1967年10月斷交,1990年8月恢復外交關系。近年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貿易發展較快,印度尼西亞已成為我國在東盟的第五大貿易夥伴,2006年實現雙邊貿易額190億美元。

中國深圳中金嶺南有色金屬公司與印度尼西亞多種金屬公司所組成的棠果公司已對當地的先驅鋅礦公司正式提交有條件收購要約。該要約表明,棠果公司願意以每股2.5 澳元,總金額約合4.48億美元的資金收購先驅鋅礦公司已發行的全部2.02億股股份。

先驅鋅礦公司是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企業,主要是在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從事金屬和金礦的勘探、開發及投資。2007年度該公司銷售收入631萬澳元,凈虧損為123萬澳元。

主要參考文獻

[1]Chin S Kuo.The Mineral Instry of Indonesia,USGS.Mineral Yearbook,2006

[2]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London,June 2007

[3]Oil,gas reserves inch up,proction steady in 2007.Oil&Gas Journal,Dec.24,2007

[4]06 Charts Some Remarkable Finds..Http://www.Aapg.org/2006/01jan/discoveries.cfm

[5]Indonesia Country Analysis Brief,January 2007.http://www.eia.doe.gov/emeu/cabs/Angola/Background.html

閱讀全文

與印尼鎳礦佔比世界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孩子不記中文怎麼表達意思 瀏覽:669
英國國土面積最大是多少平方千米 瀏覽:969
印度佛教什麼時候被引入中國的 瀏覽:247
跟伊朗客戶聊什麼話題好 瀏覽:246
英國最大的國家是多少 瀏覽:807
中國銀行如何利用貨幣調控 瀏覽:289
中國學校有哪些紀律問題 瀏覽:556
印度是什麼時候開始統治的 瀏覽:61
盒子裝義大利面怎麼加熱 瀏覽:981
蘭博基尼要多少印度尼幣 瀏覽:322
義大利細面條是什麼做的 瀏覽:259
和平精英國際服五指操作怎麼設置 瀏覽:657
艾滋病毒如何傳入中國的 瀏覽:282
義大利衣櫃一線品牌有哪些 瀏覽:771
美國政客怎麼制裁中國的 瀏覽:950
印度最大傷亡多少軍官 瀏覽:358
伊朗為什麼成為伊斯蘭世界異端 瀏覽:368
如何填寫英國入境旅客信息表 瀏覽:417
印度人喊老公怎麼喊 瀏覽:38
中國庫存糧能吃多久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