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海鮮是什麼魚

印尼海鮮是什麼魚

發布時間:2022-06-21 02:27:50

⑴ 在海鮮市場,看到了一些海魚~請指教這都是什麼魚~海裡面的!

圖1是小的海鯔魚,sea
mullet;
圖2不是海魚,應該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捕撈的,鹹淡水交界的一種魚,具體是什麼品種確定不了,看不太清楚;
圖3是小的海鰻,sea
eel,不過真的是太小了。

⑵ 老頭魚有幾種印尼海域俗稱老頭魚應該是什麼魚

你好,老頭魚,又名蛤蟆魚、鮟鱇魚、丑婆等。魚綱,鮟鱇目,鮟鱇科,體柔軟,無鱗,頭和體的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體前半部平扁,圓盤形,尾部細小。體長50厘米以上。背紫褐色,腹面淡色。頭大,口寬,牙尖銳,口內有黑白斑紋。胸鰭寬大,臂狀。背鰭最前3鰭棘分離,第一棘頂端有皮瓣(也叫皮質穗),瓣內寄生著一些發光的細菌,像一隻懸掛明燈的釣魚桿。此外,老頭魚也是鱸形目,塘鱧科的葛氏鱸塘鱧的俗稱。鮟鱇魚別名編輯簡介
[圖片]生活在溫帶海洋中50米到100米深的海底的海域的海魚,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體柔軟,無鱗,頭和體的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鮟鱇魚是一種深海魚,屬於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學名為鮟鱇魚,俗名蛤蟆魚、老頭魚、結巴魚、海哈蟆、丑婆、海鬼魚等。不過,它還有一個更貼切動聽的名稱,叫琵琶魚。這是因為它體前半部平扁,呈盤狀,向後逐漸尖細,全身猶如一把琵琶撥樂器。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平時潛伏海底,不善游泳。有時藉助於胸鰭在海灘塗上緩慢滑行,每移動一步哼哼,發出酷似老頭咳嗽的聲音。所以,在我國北方沿海又稱它「老頭魚」。[1] 種類
種類多樣:大者可達1—1.5米。我國只有兩種,一種叫黃鮟鱇,另一種是黑鮟鱇。前者下頜齒多2行。口內白色,臂鰭條 8~11根;後者下頜齒多3行,口內有黑白圓形斑紋,臂鰭條6~7根。黃鮟鱇分布於黃渤海及東海北部,黑鮟鱇多見於東海和南海。[1]

⑶ 這是什麼魚

石斑魚 (動物) 編輯
黑貓魚即石斑魚,沿海當地居民俗稱。生活在海邊石頭縫隙,有海中鯉魚之稱,實際上食用價值和味道高於鯉魚。比常見魚類價格偏貴。
石斑魚,屬鱸形目,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具輔上頜骨,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體被小櫛鱗,有時常埋於皮下。背鰭和臀鰭棘發達,尾鰭圓形或凹形,體色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條紋和斑點,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
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1]
中文學名 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sp 別 稱 石斑、鱠魚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鱸形目 亞 目鱸亞科 科鮨科 亞 科 石斑魚 屬 石斑魚屬、喙鱸屬 亞 種 石斑魚 分布區域 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
目錄
1 外形特徵
2 棲息環境
3 生活習性
4 繁殖方式
5 種群現狀
6 保護級別
7 物種分類
8 主要價值
▪ 經濟價值
▪ 營養價值
▪ 食療價值
外形特徵編輯
石斑魚體形特徵,大同小異,一般體中長,側扁,色彩艷麗,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有條紋和斑點,口大,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背鰭和臀鰭硬棘,很是發達,赤點石斑魚和雲紋石斑魚,青石斑魚因體色為青褐色,故又稱青斑,是福建產量較多的一種。石斑魚體橢圓形,側扁,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有發達的鋪上骨,體披細小櫛鱗,背鰭強大,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成魚體長通常在20~30厘米。
棲息環境編輯
石斑魚多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范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范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生活習性編輯
石斑魚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石斑魚喜靜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濁。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帶,經常多見。個體小的,活躍在淺水域,好動,易釣。個體大的,喜靜卧,深居簡出,經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2]
繁殖方式編輯
石斑魚
石斑魚(2張)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別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於雌性。
鮭點石斑魚是屬於分批產卵類型。在同一個卵巢中具有不同時相的卵母細胞。即使在已成熟、產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較多第3~4時相的卵母細胞,且未呈現退化跡象,說明卵母細胞的發育是非同步性的。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卵母細胞仍能發育至成熟,在一個繁殖周期內,卵子能分批成熟產出。赤點石斑魚是屬於一次產卵類型,但在生殖季節,個體的性成熟和生殖則有先後之分,先成熟的個體早生殖,後成熟的個體晚生殖。然而,觀察到赤點石斑魚整個產卵周期可持續2~3個月,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每期都進行連續多次產卵,中期為產卵盛期,所產之卵占總卵數的一半以上。石斑魚個體總產卵量在7萬~100多萬粒不等,大型種類有1000萬粒。
種群現狀編輯
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各種石斑魚類均遭到持續的濫捕,多種石斑魚類面對絕種危機。
單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過27.5萬噸的石斑魚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條3公斤推算,數量相當於9000萬條。香港大學更指出,實際數量可能更多。因為香港和印尼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魚,重量只有1公斤。
根據報告,過度的捕撈、缺乏監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魚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據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魚銷售總金額,高達10億美元。漁民不分大小的捕撈,一方面杜絕了成年的雄魚,另一方面令小魚無法生存至成年,扼殺石斑魚的繁殖機會。
所有石斑魚,包括常見的紅斑、星斑、鼠斑和龍躉,它們出生的時候都是雌性,成年後才會轉為雄性。然而,石斑魚要10年才到成年,許多幼魚未及成長即被人捕獲,令成功繁殖的機會銳減,魚的數量大幅下跌。
由於數量下跌,需求卻不斷上升,漁民不惜使用稀釋的山埃捕魚,雖然能捕捉一定數量的大小石斑,卻把魚苗(俗稱魚毛)毒殺。一些品種被趕盡殺絕,再沒有魚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養殖業,也會補撈魚苗。
在亞洲,包括但不僅限於中國,由於人口眾多,客人又願意付款,即使價格上升,他們仍會點選石斑菜式。另外,亞洲區餐館把活魚養在魚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於運費及關稅等問題,進一步推高石斑魚在中國的售價,許多中國遊客專程到香港的餐館用膳。全球的石斑漁獲,有8成在亞洲水域捕獲。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學者薛綺雯(Yvonne Sadovy)指出,香港與中國大陸為鄰,是環球石斑貿易的一個主要中心,在管理海產進口和銷售方面的條例已經過時,因此未能遵守國際公約和協定。從事漁業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紅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見於福建沿岸,但因中國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過度捕撈,十之八九已被人捕獲。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魚面臨絕種,表示會考慮不再吃,又稱還有許多海鮮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樣好吃。
2015年7月,美國的山姆·格爾森(Sam Gerson)與同伴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出海時捕獲一隻重達300磅(約136千克)的巨大石斑魚,合照留念後將其放生。[3]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瓊海博鰲鎮一漁民在博鰲港捕獲一條260多斤龍膽石斑魚,當地一家飲食連鎖企業以26000元高價采購到店。[4]
保護級別編輯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163種石斑魚類,有20種面臨滅絕,另有5種屬瀕危水平。
物種分類編輯
石斑魚
石斑魚
石斑魚可分為很多種類:
海紅斑,東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錢斑,杉斑,蘇鼠斑、紅瓜子斑。
(1)點帶石斑魚吻短鈍,背鰭8~11根棘,基底無黑斑,體側有5條不明顯橫帶,體側及各鰭上分散著斑點。為熱帶中、下層魚類,喜棲息於岩礁底質海區,為南海名貴魚類。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飢餓時自相殘殺。可生活在鹽度11~41‰水域,最適水溫22~28℃,18℃以下食慾減退,15℃以下魚體失去平衡。可進行網箱養殖。分布於我國東海、南海等海域。
(2)赤點石斑魚背鰭Ⅺ,16條,背鰭基底具一黑斑,體棕褐色,頭、體、奇鰭有許多橙黃色斑(浸制標本變白色)。暖溫性中、下層魚類。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齡性成熟,體長231~295毫米時,從雌性轉變為雄性。大部分6齡魚(個別為5齡魚)體長340~400毫米,絕對生殖力為10萬~25萬粒,產卵期為5~9月,盛期為5~6月。肉鮮美,可供出口,是名貴魚類,現已進行人工繁殖,是網箱及淺海養殖對象。分布於我國台灣,東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3)青石斑魚體下部具若干橙紅色斑點,體側具6條深褐色垂直條紋,第3與第4帶間隔最寬;僅尾鰭具斑點。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仔稚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魚先性成熟,體長250~400毫米時性逆轉,雄魚6齡(個別5齡)全部性成熟。絕對生殖力為8萬~25萬粒,產卵期為5月下旬至7月,20℃開始產卵,22~24℃盛期,產浮性卵。水溫22~25℃,需23~30小時孵出仔魚。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活魚大量銷往香港及澳門。為中國及東南亞淺海養殖對象,可以用網箱養殖。分布於我國台灣,東海、南海,以及日本。
石斑魚
石斑魚
(4)斜帶石斑魚身體延長,在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紋呈白色;無數橙褐色或是紅褐色的小點分布於頭、身體和鰭條的中部;身體上有5大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個黑斑在前背鰭棘的下方,最後的黑斑在尾柄上;2個黑斑在中鰓蓋,而另外的1~2個在次鰓蓋和中鰓蓋的邊接處。當暴露於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而在防腐劑中則變得模糊。
斜帶石斑魚常棲息於大陸沿岸和大島嶼,但在河口、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魚全長25~30厘米時成熟(2或3年齡魚),而性轉化常發生於55~75厘米體長。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魚估計為85萬粒,而62厘米的魚約為2萬粒。
主要價值編輯
經濟價值
石斑魚屬於鮨科、石斑魚屬,是暖水性近海底層名貴魚類。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贊譽,活魚運銷港澳市場,被奉為上等佳餚,供不應求。其價格昂貴,經濟價值高。
營養價值
石斑魚蛋白質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體代謝所必須的氨基酸外,還富含多種無機鹽和鐵、鈣、磷以及各種維生素。
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尤其適合婦女產後食用。
石斑魚營養價值很高,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磷、鉀等營養成分,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名魚之一。
食療價值
清蒸翡翠石斑魚
清蒸翡翠石斑魚
石斑魚具有健脾、益氣的葯用價值。
因為石斑魚經常捕食魚、蝦、蟹,就會同時攝取蝦、蟹所富含的蝦青素,對人類來說,石斑魚就成為了含蝦青素的食物。
蝦青素(英文名Astaxanthin,在日本和港澳地區也稱蝦紅素)是1938年從龍蝦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的一種超強的天然胞外抗氧化劑。也是唯一能達到延緩器官和組織衰老功能的抗氧化劑。石斑魚也含蝦青素的,石斑魚的魚皮膠質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的營養成分的重要物質叫二甲基碸(MSM);而「膠原蛋白」是高脂的極易被氧化,所以要配合抗氧化劑使用才能達到美容護膚的效果。因為石斑魚是同時具備了二甲基碸(MSM)和蝦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護膚之魚」的稱號。

⑷ 這是什麼海魚

以下供參考

布氏石斑魚Epinephelus bleekeri

別名:芝麻斑、橙色石斑魚、紅點鱠

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台灣、印尼及澳洲北部等。台灣澎湖海域有產。

特徵: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截形或略凹。頭部及體側褐色、紅褐色或紫灰色,其上散布許多橘紅色、金黃色或黃色斑點;背鰭及尾鰭上方1/3部位亦具上述之班點,尾鰭下方2/3部位則為暗色。幼魚則有7條不顯之暗帶,前2條在頸部,最後1條在尾柄上。

⑸ 這是什麼海魚

須鰻鰕虎魚,外形有點像泥鰍。它全身通紅、半透明,頸腹部有像漏斗或喇叭狀的半透明紅色鰭。雙眼退化,像針眼幾乎看不到。須鰻蝦虎魚以小魚、小蝦為主,雖然長得像外星生物,很有侵略性,但它本身並不那麼暴力,會偶爾咬人,有微毒。

⑹ 這是什麼海魚

⑺ 在香港被叫做「龍噔」的是什麼魚

你說的是龍躉(龍躉,英文是Ling Cod)。

龍躉,學名中巨石斑魚,別名豬羔斑,為暖水性海洋底層魚類,屬鱸形目,石斑魚科,石斑魚亞科,石斑魚屬。它體呈長橢圓形,側扁,口較大,魚頭部、體側及各鰭均散布著很多青黑色斑點,為大型名貴食用魚類。在天然海域,成魚一般體長60厘米~70厘米,最大體長可達2米,體重一般在30千克~40千克左右,大者可達100千克~160千克以上。據記載,1999年7月,香港漁民在東沙群島曾活擒一頭母龍躉,體重180千克,被視為龍躉王。

龍躉為底層肉食性魚類,喜棲息在礁盤內的海域中,最深可達60米左右,以底棲甲殼類及小魚小蝦為食。它游泳速度雖不快,但因其身體構造較特殊,故往往以突襲方式來捕食,令獵物猝不及防。人工養殖可採用新鮮雜魚及小蝦,切成片投喂,有時添加海水魚類粉狀配合飼料。

龍躉魚大多生活於熱帶、亞熱帶的珊瑚礁海區。據記載,它除了在我國西沙、南沙群島及海南島南部等出產外,國外在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亞,北達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布。龍躉在大海中不輕易露面,有經驗的漁民往往用延繩釣、手釣或底拖網捕獲它。

特別是超過150千克的大龍躉,據說它已有四五十年的海上生活經驗,所以就更難捕到,偶爾捕獲便成為罕見之物。龍躉魚是海洋中的一種名貴魚類,它肉質美味,營養豐富,味道好於一般石斑魚,能做多種海鮮佳餚,目前貨源稀少、售價昂貴,在廣州市場,每公斤批發價高達190元左右,酒家食肆更賣到200多元,但仍受人們青睞。

龍躉為原野生魚種可進行人工養殖,目前在廣東深圳人工繁殖種苗和成魚養殖均已先後獲得成功。據介紹,龍躉人工養殖生長速度快,利用水泥池進行工廠化養殖,放養規格為體重22克、體長1.2厘米的魚種,經過360天的養殖,平均每尾體重增到1830克,體重絕對增重量為1808克,在海水魚類的養殖品種中,這樣的生長速度是極其迅速的,增重效果明顯。據養殖試驗顯示,經過1年的養殖,龍躉每尾可達1.5千克~2千克,第二年便可達到12.5千克~15千克。當年養殖,最小的個體為750克,最大的個體達到2500克,且70%的魚體重均介於1500克~2000克之間,規格較為整齊,所以龍躉養殖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因此,各地可根據市場需要和資源條件,積極研究發展龍躉魚的養殖。

據觀察,龍躉在大海中不輕易露面,有經驗的漁民採用延繩釣、手釣 或底拖網方可捕獲。龍躉是海洋中的一種名貴珍饈,它的肉質鮮,營養豐富,為海鮮中的名品。它的葯理功能也不俗,能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冠 心病爭心血管疾病。

⑻ 海洋館里有什麼魚

海洋館里的魚有:
1、美麗硬仆骨舌魚:
美麗硬仆骨舌魚又名亞洲龍魚、金龍魚。屬一種古老的原始淡水魚類。原產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等地河流和湖泊。
成魚體長50-65厘米,最大可達102厘米,壽命可達數十年。性情兇猛,主要獵食活魚蝦、水生昆蟲、青蛙等。成魚將魚卵產含於口中直至孵出幼魚,所以有「龍吐珠」的俗名。
2、血鸚鵡:
鸚鵡俗稱紅財神、財神魚。其全身鮮艷通紅,有著胖嘟嘟的體形和柔柔的鰭條,顏色紅彤彤,十分討喜,成年體長15-20厘米,體副寬厚,體呈橢圓形。
幼魚期體色灰白,成年魚體體態臃腫,粉紅或血紅色。 血鸚鵡強健壯碩,幾乎什麼都吃,像人工餌料、薄片、顆粒、紅蟲、豐年蝦、水虱等等。因其食性廣且總是吃個不停,加之它們對水質的適應力極強,要養活它們很容易。
3、斗魚:
斗魚身體長方體,側面偏扁。口裂小並向上斜。背鰭和臀鰭都較長而且位置上下相對。腹鰭外側第一鰭條延長成絲狀。鰭蓋後緣有藍斑。體赤褐色。雄魚兇猛善斗。因體色美麗、善斗,又是滅蚊能手,所以很早就被人們飼養作為觀賞魚類。
4、鼠魚:
鼠魚是指甲鯰亞科中Aspidoras、Brochis、Corydoras這三個屬的成員。鼠魚嘴巴旁邊長著兩撮小「胡須」,酷似水中游動的小老鼠,因而得名「鼠魚」。
鼠魚和異型魚類一樣,體披骨板,胸鰭與背鰭的第一鰭條為硬棘,可藉以保護自己,但不同於異型魚的是鼠魚身軀兩側的骨板是由上下均等的硬鱗,緻密且有規則的排列而成。

⑼ 印尼都產什麼能吃的魚

很多耶,因為印尼很大,也靠近沿海地帶的地方很多。 靠捕魚為生的更不用說。
魚類更是印尼特產之一。所以印尼有繁多魚類料理。而且印尼也能產出來的,都是能吃的了==

閱讀全文

與印尼海鮮是什麼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印尼查體多少錢 瀏覽:697
日語訓讀像中國哪裡的方言 瀏覽:577
中國特種兵有哪些部隊 瀏覽:929
印度為什麼反對中國製造 瀏覽:455
印尼n95多少錢 瀏覽:199
義大利二次疫情期間缺什麼 瀏覽:283
往義大利郵寄食品怎麼寄 瀏覽:780
越南回程機票怎麼買 瀏覽:727
伊朗每天確診多少例 瀏覽:482
義大利它的首都是什麼 瀏覽:867
2015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137
印度7千盧比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
英國為什麼舉辦那麼多奧運會 瀏覽:665
英國是白種人的一種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90
美國日本義大利英國哪個不吃月餅 瀏覽:782
中國女排什麼時候再次奪冠 瀏覽:364
南山印尼鋁廠什麼時候投產 瀏覽:806
英國資產怎麼樣 瀏覽:715
伊朗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823
越南買東西回國後怎麼辦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