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尼的節假日
印度由於宗教多,民族多,加上地方大,所以節日多達上千個。全國性的較大的節日有(印度節日多充滿宗教色彩,但日期多以印歷計算,有別於公歷,故無法確定其公歷日期,以下月份均以公歷計算):
元旦:1月1日。
印度共和日:1月26日,即國慶日,個邦首府均有慶祝省會及巡行,而以首都新德里的循行最壯觀。
甘地逝世紀念日:1月30日,是日在首都的甘地陵有誦經文、祈福活動。
濕婆神節:濕婆神節也叫濕婆神之夜節,在印度教寺廟慶祝,時間在公歷2-3月(印歷12月黑半月第四天)舉行。節日時期,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貴賤都要齋戒。
灑紅節:灑紅節就是波水節,是印度教紀念黑天的節日,源於古時的豐收祭儀,在每年的2-3月(印歷為12月望日)舉行。節日期間,成群結隊的印度教徒,載歌載舞,在篝火旁盡情地跳躍,慶祝春天來臨,並互相波水,向路人撒紅粉或紅水。
拉瑪節:3-4月,印度教徒慶祝毗濕奴的化身拉瑪的生辰。
馬哈維那節:耆那教徒慶祝其祖師馬哈維那(大雄)壽辰之日(3-4月)。過節時,數以方針的教徒聚集在當地耆那教聖人的大石像前舉行祭典和參拜活動。
復活節:4月,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後第三日的復活。
佛誕節: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公歷在5-6月。每年的此日,各國的佛寺及僧眾都要舉行誦經法會,並根據「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用香水灑洗佛身。同時,崇佛之家還要以花獻佛,,祭拜佛祖,施捨僧人。
獨立節:8月15日,是印度的全國性節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了殖民主義統治,獲得了獨立。獨立節這一天,印度總理要在德里的紅堡上升起山色國旗,發表講話,總統要向全國人民支辭祝賀獨立節。
十勝節:是印度教最盛大的節目,又叫凱旋節。儀式共舉行10天,慶祝拉瑪戰勝邪魔。時間在9-10月。
燈節:燈節是印度教徒四大節日之一,在公歷10-11月舉行。燈節這一天,全國各地的印度教神廟顯得格外熱鬧,人山人海。婦女們虔誠地手棒擺滿祭品的盤子,緩步朝廟堂走去。祭祀儀式開始時,人們雙手合十,閉合雙眼,對著神靈,默默禱告。祈禱結束之後,祭司在教徒的前額上點白灰、硃砂等,然後給教徒一點神賜的聖水和祭物。慶祝燈節匯使人的身心得到凈化,逢凶化吉,同時表示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戀。
② 印尼在那裡啊
是一個國家。(印度尼西亞)
印尼,位於亞洲南端,沿著赤道羅列大大小小島嶼,綿延5,000公里。如此綿長的國土中,以蘇門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伊利安加亞五大島嶼陸塊為主,全國約有300多個不同族群,方言則有365種以上。19世紀末於東爪哇出土的50萬年前「爪哇人」頭顱,是亞洲考古事紀的重大發現,而印尼各地保留的傳統文化,更是人類的重要寶藏。
除了觀光發達的都市外,印尼給人的印象多為原始、落後。長期受荷屬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的印尼,盛產西方世界最珍視的瑰寶—香料;一艘艘香料船為荷蘭帶來無限財富,然而荷蘭對印尼的建設卻乏善可陳。印尼的農業仍停留在人力勞動階段,而手工藝品則是經濟廠區外的主要工業。
以島嶼組成的印尼,當然少不了沙灘度假的悠閑,特別是熱鬧非凡的巴厘島,已成為各國人士旅遊印尼的必到之處;然而在急速開發的同時,印尼人渴求進步的期盼與保育人士急呼的生態平衡沖擊著這個國家的發展,如何在保存紅毛猩猩、科摩多巨蜥生存空間以及提升印尼人生活水準間取得共識,仍有待各界共同努力。
國旗:紅色象徵勇敢和正義,白色象徵自由、公正和純潔。
國徽:印度尼西亞國徽是一隻金色的昂首展翅的印度教神鷹,象徵印尼人民的光榮和勝利。8月17日是印尼獨立日,神鷹尾部有八根羽毛表示8月,雙翅上各有十七根羽毛表示17日,從而紀念8 月17日這個值得印尼人民驕傲的日子。神鷹胸前有7枚盾擻,盾面上有5幅圖案:
正中的金色五角星是伊斯蘭教的象徵,印尼大多數國民都信奉伊斯蘭教;金色水牛頭展現人民主權,綠色榕樹堅實剛勁如同民族主義在印尼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棉桃和稻穗織出一片繁榮昌盛,金鏈環緊緊相扣象徵國內個民族一律平等。一條黑色橫線貫穿盾徽,表示赤道穿過印尼領土。神鷹雙爪下的白色飾帶上用古印尼文書寫著印尼格言「殊途同歸」。
人口:約2億(2000年統計)
語言:印度尼西亞語為官方語言。
面積:1,919,440平方公里
貨幣:印度尼西亞盾
別稱:千島之國、火山之國(活火山約佔世界活火山1 / 6 )。 宗教: 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約佔87.2%,基督教新教6.1%,天主教3.6%,其餘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民族:爪哇族佔47%,其他主要有巽他族、馬都拉族、米南卡保族、馬達族、馬來族、亞齊族以及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主要城市:雅加達:首都,人口850萬。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海陸空交通樞紐。有食品、機械和造船工業。市東約10千米的丹戎不碌為其外港。萬隆:人口146萬,1955年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在此舉行。附近盛產金雞納霜,有紡織、橡膠等工廠。
節日:印尼的各種節日多得不可勝數,其中有紀念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有宗教節日,也有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印度尼西亞城市同其他國家一樣,大多是現代化建築,農村卻到處是帶有民族特色的建築。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每天至少要沖洗三次澡。印度尼西亞人習慣用手抓飯,咖哩雞是馳名東南亞的美味佳餚。人們普遍喜歡吃辣的,辣椒、辣醬是餐桌上常見的佐料。
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群島之國
自然環境:全境島嶼分布比較分散,領域范圍南北寬1900千米、東西延伸5000千米,由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伊里安島西部等組成。各島多山,僅沿海有平原。除加里曼丹島外,各島幾乎都有活火山,著名的喀拉喀托火山位於巽他海峽中,海拔813米。大巽他群島中的爪哇島北部是平原,土壤肥沃;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火山群島之間有寬廣的山間盆地,分布著許多茶園、橡膠園和金雞納樹園。爪哇島及其延伸的馬都拉島歷史上為國家重心所在,稱為內島或內省,其餘各島通稱為外島和外省。全境多屬熱帶雨林氣候,具有溫度高、降雨多、風力小、濕度大的特徵。年平均氣溫攝氏25-2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於季風影響,有多雨季節和少雨季節之分。
經濟:經濟以農林礦的原產品生產與出口為主。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主要農產品是稻米、玉米、木薯、花生。種植園主要種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胡椒、木棉、金雞納霜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橡膠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此外還產豆蔻、丁香、甘蔗、椰子、茶葉、咖啡和棕櫚油等。工礦業產值約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0%,1992年產原油560多萬桶、錫3.2萬噸。主要外貿對象有美國、日本等。出口原油(約占出口總值的3/4)、木材、天然橡膠、錫,此外還有椰干、棕櫚油、茶葉、鋁土礦、香料等。進口棉紗、棉布、糧食、工業原料和機械設備等。全國鐵路長6700多千米,公路長28萬千米,大部分集中在爪哇島。
③ 各國的兒童節日期
各國兒童節節日日期
中國:6月1日
日本: 「女兒童節」3月3日,「男兒童節」5月5日,「七歲三歲五歲」兒童節11月15日
美國:5月1日
新加坡:10月1日
中國香港:4月4日
中國台灣:4月4日
英國:7月14日
印尼:7月23日
古巴:7月6日
土耳其:4月23日
泰國:每一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印度:11月14日
瑞典:12月13日
巴拉圭:8月16日
哥倫比亞:7月4日
巴西:8月15日
越南:與中國中秋節同一天(農歷八月十五)
韓國:5月5日
德國:9月20日
墨西哥:4月30日
秘魯:4月28日
匈牙利兒童節:每年五月的最後一個周日
巴勒斯坦兒童日:4月5日
土耳其兒童節:4月23日
墨西哥兒童節:4月28日
④ 印尼巽他族的風俗習慣
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洲南端的一個大的和小島嶼沿赤道,拉伸5000公里,列表。所以揮之不去的家園,土地質量的五個主要島嶼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伊利安加亞主要是超過300種不同的族群,方言有超過365種。在東爪哇的「爪哇」頭蓋骨出土於19世紀後期,50萬年前,整個印尼的亞洲考古的事情學科保持傳統文化的一個重大發現,它是人類重要的寶藏。
除了觀光發達的城市印度尼西亞給人的感覺原始,落後的。印尼的長??期殖民統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富裕的西方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物 - 香料,香料船為荷蘭帶來無限的財富,荷蘭的印尼建築的船隻,但是,是不是好。印尼農業仍然是人類勞動的階段,和手工藝品是主要的產業在經濟中的異地。
印度尼西亞的島嶼,當然,悠閑的海灘度假,尤其是繁華的巴厘島,已成為國家在印尼旅行的人必到之處,快速的發展,但是,印尼的渴望進步的希望保護主義者痛苦的生態平衡,影響這個國家的發展,如何保存猩猩,科莫多巨蜥的生存空間,以及提高印尼人的生活水準之間的共識,但來自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標志:紅色,象徵著勇氣和正義,白色象徵自由,公正和純度。
國徽:印度尼西亞國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驕傲的翅膀印度禿鷹,印尼人民的光榮和勝利的象徵。 8月17日是印尼獨立日,8月17日的8個羽毛尾翼的禿鷹,紀念這一天,8月17日,印尼人民的驕傲,有17羽毛。 7禿鷹胸部屏蔽抖動,面罩模式:
中間的金色五角星是伊斯蘭教的象徵,印尼的人口的大多數是穆斯林;的金水牛節目主權的人,一個純綠的榕樹大膽的民族主義已深深紮根於人民心中的印度尼西亞,棉桃和穗編織了一個繁華的金鏈環緊緊相扣,象徵著國內民族一律平等。一個黑色的水平線貫穿的紋章,表示赤道穿過印尼的領土。禿鷹爪白腰帶與古印尼文書寫了印尼的口號是「殊途同歸。
人口約200萬(2000年)
語言:印尼語為官方語言。 / a>
面積:1919440平方公里
貨幣:印尼盾
昵稱:千島群島的國,火山國(活火山約1 / 6)是世界上活火山。宗教:穆斯林占約為87.2%,新教,天主教3.6%,6.1%,其餘的人信仰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
國家的:Java的家庭佔47%,其他主要巽他??族,馬都拉民族米南加保保羅家族電機系列,馬來人,亞齊省的家庭,以及作為中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主要城市:雅加達首都的人口850萬。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空中,海上和陸地交通樞紐。食品,機械,造船等行業。市東約10公里處的丹絨不碌外港。萬隆:一個人口為1.46億,在1955年的亞非會議(也被稱為「萬隆會議)舉行。豐富的金雞納,紡織,橡膠廠附近。
節日:在印尼無數的各種節日,紀念歷史事件和英雄,宗教節日,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關:在印尼的城市,像其他國家一樣,大多數的現代建築,農村,到處是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由於炎熱的天氣,每天至少沖洗三次澡。印尼的手抓飯,咖喱雞是眾所周知的東南亞美食。人們普遍喜歡吃辛辣,花椒,辣椒醬放在桌子上常見的調味品。
</最高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
天然環境:分布較分散的島嶼,北部和南部的視野范圍廣泛的1900公里全境,延伸5000公里,東到西,由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伊里安島西部。每個島嶼是山區,唯一的沿海平原。除加里曼丹島,島上幾乎所有的活火山,著名的喀拉喀托火山在巽他海峽,813米以上海平面。大巽他群島中的爪哇島北部的平原,土壤肥沃,南部的熔岩高原和山區之間的廣闊的山間盆地,分布許多茶園,橡膠園和金雞納樹園,火山島。爪哇,馬都拉島的歷史和它的延伸作為一個國家中心的重力島是位於,稱為內的島或內省,其餘的島嶼被稱為作為外島,並在各省全境主要是熱帶雨林的高的溫度,降水,風,濕度特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2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為2000毫米。由於季風的影響,雨季和旱季。
>
經濟: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的農業,林業礦石,70%以上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木薯,花生,種植園成長熱帶此外,出口經濟作物。胡椒,木棉,金雞納霜,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天然橡膠生產。生產豆蔻,丁香,甘蔗,椰子,茶,咖啡和棕櫚油工業和采礦業占工業與農業,1992年年產超過560萬桶原油,32000噸錫總產值的約30%。主要外貿美國,日本和其他對象。 (約占出口總值的3/4)的出口原油,木材,天然橡膠,錫,除了椰干,棕櫚油,茶葉,鋁土礦,香料等。進口棉紗,棉花,糧食,工業原料機械和設備。全國鐵路超過6700公里長的公路2800萬米,主要集中在爪哇島。
⑤ 有誰知道媽祖節的歷史
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 林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編輯本段媽祖其人
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些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
編輯本段媽祖成神及崇拜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大家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念了經,與諸姐說:「今天要登山遠游,實現自己的心願,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大家不得與我同行,」諸姐笑著安慰她說:「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須多慮呢!」媽祖於是告別諸姐,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只見湄峰頂上濃雲四合,一道白氣沖上天空,彷彿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雲天,彩虹輝映,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雲布合,不可復見。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於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護國佑民。於是鄉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
媽祖節有過的。歷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宋·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飢」,「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
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樂封「天妃」,立廟京師,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後」。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間對媽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編輯本段媽祖崇拜地域
媽祖,作為民間神祈,護航海神,自宋經元、明、清等幾代傳播迄今已歷千年以上。奉祀媽祖的宮廟,在中國沿海各省、市,以及內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廟。《媽祖宮集成》乃匯集全國30個省、市(包括港澳地區)500多縣、市有關節媽祖宮廟的記載而成。隨著元明清之間航泫交通的日益發達,也隨著華人足跡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美國乃至法國巴黎等。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編輯本段湄州媽祖廟及媽祖節
位於湄洲島外的媽祖廟聞名海外,目前已成為全世界華籍船員頂禮膜拜、海內外同胞神往的聖地。媽祖廟常年香火經年不衰,每逢他的誕辰之日和忌日,廟宇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媽祖燈籠、媽祖舞、船帆式發髻、龍舟掛彩等媽祖習俗反應了媽祖文化的深遠影響。
湄州媽祖節位於福建省湄州,每年的4月25、10月4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分別被封為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民眾都要前來祭拜媽祖。節日期間還要開展媽祖文化研究、民間歌舞表演、工藝品展銷。
編輯本段世界各地的媽祖信仰
日本
據記載,首先是永祿(1558-1570)年間,在薩摩的野山間建起供奉的祠堂。位於日本列島南端的薩摩自文武朝時期打開與中國建交的南路後就處於中日交往的前沿。所以從藩主到百姓對中國船、中國貨都有親切感。因此他們沒有排斥中國人的信仰,反而是自
媽祖節然而然地接受了。繼薩摩之後就是元和寬永(1615-1644)年間建起的長崎三唐寺了,即漳州寺(分紫山福濟寺)、南京寺(東明山興福寺)和福州寺(聖壽山崇福寺)三座寺廟。這三座寺廟都有華僑商幫的背景,如章洲寺與福建幫,南京寺與三江幫,福州寺與福州幫,所以為了祈求航行平安、生意興隆,媽祖信仰更為興盛。元祿年間(1688-1704),媽祖信仰傳到了日本東部。主要包括了常陸國的水戶天德寺的媽祖祠,磯濱的天妃祠、磯原天妃山,以及下北半島大間村的天妃祠[7]。此外,神戶中華會內有天妃宮,九州的五島、平戶也有。更往北上傳播的是青森縣的天妃廟。參考荒木博之的研究,日本的天後宮數目已超過300座。由以上事實可看出,媽祖廟在日本的分布廣、年代久,媽祖信仰是比較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
產生於中國的信仰對象傳人日本後,在逐漸被接受的過程中與當地的習慣、民俗相融合,發生相應的變化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上文出現的這些媽祖廟在創建之初完全是中國式的,因此充滿了異域魅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信徒不再局限於華人,加入了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時,媽祖信仰也就明顯帶上了本土氣息。比如,他們把媽祖當成是日本航海守護神船靈來信奉,或者當成水魂祭祀。又如,日本在九月二十三日要舉行村莊法會之一的女性集會——秋祭因為媽祖的祭日是三月二十三日,所以將媽祖與稱為二十三夜的月待結合起來,把媽祖尊為二十三夜的神體。在秋祭上,有把勢至菩薩像擺上神龕,眾人坐在神像前舉行法會的習慣,因此人們法會時把媽祖像當成神力無邊的勢至菩薩擺上神龕。
日本人有自己信仰的海神,但媽祖信仰同樣興盛。以日本東部的大間村為例,人們信奉的海神是綿津見神,信奉的船靈是住吉大神,但到明治之前人們日常生活中在村內祭祀的卻是稻荷神、辯天神、金毘羅神、水天神以及天妃女神。其中特別信仰天妃。這是因為天妃是靈驗的新航海守護神,村民的生活與航海密不可分的緣故。自天妃祠建立後天妃一直在大間村的信仰中占據中心地位。李獻璋在進行實地考察是試著問過代宮司們,他們認為天妃是什麼神仙,意外的是大家都認為她是天照大神。這雖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表明了媽祖在大間村的村民心中將長盛不衰。
東南亞
媽祖的信仰,也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於南洋各地。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比較典型。例如,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青雲亭、寶山亭,檳榔嶼的觀音亭(廣福寺)都有奉祀媽祖。在新加坡的天福宮,林厝港亞媽宮、林氏九龍堂等,也都供奉媽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地的地緣協會館內也都兼祀媽祖。
香港、澳門、台灣
台灣、香港、澳門的民間信仰大部份是從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泉州一帶傳去的。如關帝聖君、觀音菩薩、清水落石出祖師、保生大帝、媽祖娘娘等到。媽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漁民和航海者奉為海上保護神,為其在台灣同胞心目中占著重要不得地位,影響也最為深刻。一千多年來,特別是自宋徽宗以後歷代帝王對媽祖的確良褒封,加上朝的護國庇民、元朝的漕運保泰、明代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及清代施琅平定台灣等,使媽祖信仰在台、港、澳的傳播更加廣泛。
台灣的媽祖廟。據統計,至1930年末,台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目前台灣民間祀奉天上聖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座之多。媽祖廟宇名稱不一,有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厝等;奉祀的媽祖,因來自大陸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如來自興化軍稱「興化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泉州舊稱)媽祖,來自龍溪的稱「清溪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等。在台灣的媽祖廟中,以台南64座為最,高雄60座次之,再次為屏東及台中各49座,雲林縣48座,彰化縣42座。可見,台灣媽祖廟自清代以後勤部不斷增加,且幾經修建,規模日益壯觀。
現澎湖馬公鎮的「提標館」是所有台灣媽祖廟中最早的一座。澎湖媽祖廟創建年代雖未記載,但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均創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並且當時還在廟前開了一個墟市叫「媽祖宮市」。
台灣較早的媽祖廟,其大多數是由湄洲祖廟分靈至台。自清嘉慶到清光緒年(1796~1908)間,台灣海上貿易興旺,經濟發達,涌現出許許多多規模更大諸如台南大天後宮,近年竹南天後宮又建起露天媽祖祖象。截至目前,台灣共有大型媽祖廟510座。在媽祖廟中有鎮殿媽、二媽、副二媽、副三媽、四媽,又有三郊媽、斑鳩媽,還有溫陵媽、銀同媽、湄洲媽。除鎮殿媽外,其他媽祖像可供每年輪流誕辰出巡之用。特別是早期的媽祖廟,在例定誕辰日有「遙拜」儀式,即在行「三跪九叩」禮節時,一律面向莆田湄洲祖廟施行。這一俗例充分說明台灣同胞永遠懷念大陸的深遠意義。
編輯本段媽祖文化的影響
一千多年來,媽祖由人變為神,又從道教女仙中脫穎而出,由「夫人」升為「天妃」,又升到「天後」,信眾之多,影響之大,傳播之廣古所罕見,豈能簡單用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詮釋。
媽祖死後,人們按自己願望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愛、護國庇民的女神,目的是教化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題詩。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十分重視媽祖教化功能和「民族認同」信仰作用,希望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明萬曆三十二年(1640年)荷蘭殖民者企圖強占澎湖,中國水師將領沈有容依恃媽祖庇護從廈門率船隊抵達,把殖民主義者驅逐出澎湖海域,澎湖媽祖廟迄今尤存「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石碣。又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國冊使汪楫所著的《使琉球雜錄》詳述在媽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飛速通過釣魚嶼、黃尾嶼、赤嶼進入琉球國姑米山、馬齒山海域,使迎接的大夫鄭永安驚嘆如「突入其境」。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原始資料還澄清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鄭和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詳細記錄七下西洋過程,對史書的訛誤和不足起了訂正和補充作用。由此可證,釣魚島列島自古就是與台灣連結一起的中國領土。
在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史上,更與媽祖信仰密不可分。從東北至華南,我國許多著名港口城市開發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形象說明。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營口、煙台、青島、連雲港等亦都以媽祖廟興建為標志,使荒涼漁村變為繁榮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於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記載,則成香港歷史文獻第一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音譯。台灣同胞把早期分靈媽祖稱為「開台媽祖」,更充分說明媽祖渡台和寶島開發直接關聯。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獨特地位。古代有一種航海習俗,新船下水出航必須同時製作一隻模型供奉在媽祖廟,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安全,許多媽祖廟便留下大量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隻,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重要資料。現存一批媽祖廟古建築,如福建泉州、山東、江西景德鎮、廣東澄海、貴州鎮遠和寧波慶安會館等天後宮,從廟宇結構造型到各類雕刻構件,都是極為珍貴古代建築藝術精品。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一些特殊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後宮存有一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難得實物資料。天津天後宮所存的滅火「水機」,是迄今發現最早機械消防器材之一。
媽祖文化形成本身也給人類留下相當的精神財富。目前,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歷史文獻資料最保守估計已超過一百萬字,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領域許多課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很高。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天後》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台灣學者李獻璋60年代起20年研究,終於寫成《媽祖信仰研究》,成為媽祖研究第一部學術性較高專著。自80年代起,台灣、澳門、廈門等地掀起研究熱潮,舉辦多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百餘篇學術專著。
⑥ 各國的兒童節的日期是
常見國家的兒童節日期如下:
1、中國:6月1日
從1949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並要求學生正式著裝(普及校服前為白襯衣藍線褲)香港雖屬共和國一部份,但民間在約定俗成下,香港兒童節的日期與中國台灣的兒童節日期一樣,即4月4日。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遊玩。
2、日本: 11月15日
七五三兒童節,每年的11月15日是日本的傳統節日七五三節,這一天5歲的男孩以及3歲和7歲的女孩穿上和服,跟父母到神社參拜,祈願身體健康,順利成長。
3、韓國兒童節
韓國的兒童節開始於1923年,是從「男孩節」演變過來的。這也是韓國的公眾假日,定在每年的5月5日。家長們通常會在這一天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或者其他游樂設施,讓孩子開心地度過假日。
其他的還有古巴:7月6日、土耳其:4月23日、泰國:每一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印度:11月14日 、瑞典:12月13日、巴拉圭:8月16日等等。
(6)3月30日是印尼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相關節日
國際兒童日
1954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定11月20日為國際兒童日。決議號召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的權利。指出全世界所有民主團體和成年男女要同僱用男女童工現象作斗爭,由國家保護兒童的健康,用削減軍費的辦法滿足兒童所需的經費。
世界兒童日
1986年,土耳其9歲的女學生豐達·卡拉戈茲萊和另一位同學給世界兒童寫信說:「我們希望在社區內人人平等相待,我們希望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中。我們雖然是孩子,也能夠改善這個世界。」這封信被送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又送到聯合國代表們的手中,引起強烈反響。
同年4月27日被定為「世界兒童日」,同時,豐達·卡拉戈茲萊亦成為該組織的名譽主席。此後,每年4月的第四個星期日,全世界的兒童代表來到紐約聯合國總部,表達他們對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願望,講述他們為自己社區所作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兒童節
⑦ 印尼3、4月份都有什麼節日啊
「3月11日命令書」紀念日:1966年3月11日,蘇加諾總統迫於軍方和學生的壓力,簽署了把權力移交給蘇哈托的命令書。自此,蘇哈托接管政權,建立「新秩序」,命令書簽署之日被定為紀念日。
⑧ 09年印尼、馬來西亞兩國的開齋節是什麼時間
9月20日或者21日(等會兒我解釋為什麼可能是2天)全球都是一個時間(要有區別就是時差差幾個小時的問題)從8月21日開始齋戒一個月(30天) 然後齋月過完之後第二天就是開齋節(不過頭天晚上沒看到新月就再齋戒一天第二天才是開齋節)------你可以看到最近新聞 全球已經進入齋戒了。。(昨天我看足球新聞 國際米蘭有個伊斯蘭教的球員因為在齋戒所以體力不支中途被換下場)
⑨ 請問印尼的新年有什麼習俗
印尼的新年習俗: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全國伊斯蘭教徒都要實行白天齋戒禁食,齋月後第一天便是開齋節(日期在公歷二三月間)。開齋節前夕,伊斯蘭教徒要進行慈善捐贈活動。節日法定只放假一天,但實際上一般都要放假三天以上,有的單位甚至放假一周以上。開齋節前夕的晚上是個不眠之夜,各清真寺整夜念長經,誦經聲通過高音喇叭傳到四面八方。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在這里都有較多的信奉者,民間還盛行拜物教。由於其歷史上曾受到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大小島嶼分布范圍較廣,居民交流不便,印尼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
⑩ 其他國家的,六一兒童節,在幾月幾日
大多數國家的兒童節是6月1日。
國際兒童節(又稱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於每年的6月1日。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它是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撫養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了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而設立的節日。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
日本是世界上慶祝兒童節次數最多的國家,他們一年要慶祝三次兒童節,而且慶祝方式十分有意思,充滿了濃濃的日本風情。
3月3日女孩節:這個節日是專門為小女孩設立的,每到這一天,家中有女兒的父母會在家裡設置一個陳列台,台上放上穿著日本和服的漂亮女娃娃玩偶,作為給自己女兒的節日禮物。
5月5日男孩節:節日當天,有兒子的家庭,門前都懸掛「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的意思。鯉魚旗,用布匹或綢緞裁成「空心鯉魚」,分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自己。家裡有幾個男孩兒,門口就懸掛幾面青藍旗。青藍旗子越多,表示這家的哥們兒就越多。在日本人心目中,鯉魚象徵力量和勇氣。
11月15日「七五三」兒童節:在日本習俗里,三歲、五歲和七歲是小朋友特別幸運的三個年紀,所以每年的這一天,會專門為這三個年紀的孩子熱鬧地慶祝一番。這一天,小朋友會穿上最好的傳統和服,還會背上一個畫了松樹、烏龜或鶴等圖案的小紙袋,紙袋裡裝滿了父母買的糖果和玩具。穿戴整齊後,父母會帶小朋友上神社,祈求並感謝神明給小朋友帶來健康和快樂。
韓國
韓國的兒童節於1923年,從「男孩節」演變過來的。也是韓國的公眾假日,每年的5月5日。這一天,孩子們可以盡情享受歡樂,父母要給孩子准備他們最想要的禮物。很多孩子也會在這天穿上韓服,體驗傳統的韓國文化。
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將每年的7月4日定為兒童節。在這個節日里,全國的學校都要舉行各種生動活潑的慶祝活動,兒童們還常常戴上各式各樣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的樣子在街頭玩耍,十分開心。
巴西
巴西的兒童節在8月15日,這一天正好也是巴西的「全國防疫日」。所以,每到這個日子,各地的醫生們都要為孩子們看病,還要給5歲以下的兒童注射預防小兒麻痹症的疫苗,表明政府十分關心兒童的健康。另外,巴西的「聖母顯靈日」10月12日也往往作為兒童節,有一些慶祝活動。
瑞典
瑞典也把兒童節分得比較細,每年的8月7日是「男孩節」,又稱為「龍蝦節」,意思是鼓勵全國的小男孩學習龍蝦的勇敢精神。這一天,孩子們要打扮成龍蝦的樣子,表演一些非常活潑可愛的節目。
12月13日則是瑞典的「女孩節」,又叫「露西婭女神節」。露西婭是瑞典傳說中專門保護女孩的女神,每到這個節日,女孩子都要打扮成女神的模樣,為其他孩子做好事。
俄羅斯
俄羅斯的兒童節和國際完全「合拍」,就在6月1日。每當兒童節來臨的時候,俄羅斯各地的孩子們都會興高采烈地歡度自己的節日,還會表演一些民族歌舞,學校里則舉行慶祝活動。
其實說起兒童節的來歷,與俄羅斯有重要關聯。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為國際兒童節。
西班牙
西班牙的兒童節在1月5日,其實這是一個宗教節日,從西班牙語譯過來是「魔術國王之日」的意思。傳說很久以前,從東方來了三個國王——黑臉國王、黃臉國王和白臉國王到西班牙,這三個國王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和歡樂。他們還是專門給小孩送禮物的「欽差大臣」。送禮物時間就定在每年的1月5日,於是這個節日就和兒童掛上了鉤。
為慶祝這一節日,在1月5日傍晚、6日早晨,西班牙各地都有花車遊行。花車上「三個國王」不斷撒出各式糖果來慰問兒童。當遊行隊伍到達市政府或區政府的大門口時,凡能坐在國王腿上的兒童都能得到一件精美的禮品,得到禮品的孩子也必須向國王保證一定會好好學習。
英國
1925年8月,54個國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對兒童精神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等問題發出熱切的呼籲。大會以後,各國政府先後訂定本國的「兒童節」,藉以鼓舞兒童,使他們感到自己偉大、幸福和歡樂,也使社會人士重視和愛護兒童。英國政府定每年7月14日為英國兒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