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尼國土面積很大,可為什麼首都和泗水這些大城市都在爪哇島上
縱觀大多世界強國,國家人口多、國土面積廣、人均GDP高這些要素缺一不可,從體量上來看,印度尼西亞顯然擁有成為世界強國的資本。
地區發展的嚴重不均衡,讓印尼的發展被嚴重阻礙。近些年來,印尼遷都的話題不斷,根據相關報道,總統佐科·維多多,已宣布將首都遷往加里曼丹省,什麼時候能徹底完成,這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㈡ 只有一個地球
60餘億人口----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而與此相對照,空氣、水、森林、耕地、一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則相應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各國經濟發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地球影響規模空前加大,人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復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可再生資源。
與上述可再生資源相區別的礦物種、新領域資源,資源利用新途徑的出現,使資源種類增加,數量上升,質量提高。 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至200萬噸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使秘魯魚產量減少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溫還使世界大面積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紅海的珊瑚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厄爾尼諾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厄爾尼諾周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現在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西部有一個海洋表面溫度較高的區域,被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發動機把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大雲團送進大氣層。暖氣流越過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太平洋東部的陰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氣在信風的作用下轉而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域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於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乾燥起來,而南美沿岸的大氣更加濕潤。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徵兆。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你就知道暴風雨要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能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熱帶太平洋水溫的細微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聖嬰兄妹到來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過一副含義深遠的漫畫: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著長隊等候進入博物館觀看地球上已很難看到的稀有物種----活著的樹。漫畫家通過形象和誇張的手法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呼號: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類保護森林的措施卻遠遠跟不上無情的利斧。據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個英國或半個德國的面積。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繼續按這個速度消失,總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頭"。
人類年年呼籲保護森林,然而森林面積年年銳減。這看似矛盾,但實則有因果聯系。我們需要森林的庇護,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類在尋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專家警告說,在人類仍被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功利心所驅使的情況下,森林就難以擺脫目前的厄運。
森林是地球的寶藏。正因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捷徑。當耕地和牧場不夠用時,有人便向森林索取;當需要外匯時,一些國家不惜對森林亂砍亂伐;當市場上稀有木材傢具行情看漲時,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員"便要大禍臨頭。有關數字顯示,最近30年,這種類型的砍伐樹木活動增長了3倍。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長,它象一張大口吞噬著日益減少的森林。以造紙業為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造紙工業迅猛發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脅。90年代每年用於造紙的木材消費比1950年增長了兩倍,到2013年紙的消費量還將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樹木有百分之四進了工業國家的造紙廠。美國是紙消費的第一大國,每年人均消費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紙製品消費卻佔世界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木材幾乎全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因此發達國家對世界森林的減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禍猛於虎。造成森林銳減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之肺",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12回答者: dongzhei - 高級經理 九級 2006-10-24 20:02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謝你!感謝你對新手的幫助!!!~~~~
相關內容
• 人類是如何破壞地球自然資源的,結果是? 180 2008-10-26
• 人類是如何進行破壞地球的? 9 2007-5-22
• 人類如何開發好月球,不像破壞地球一樣破壞它? 2006-12-22
• 人類怎麼破壞地球? 37 2008-10-26
• 各位,你們說,照人類這樣破壞地球下去,將來的海洋是我們的糧倉么? 2008-1-18
更多關於人類是如何破壞地球的資料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人類 破壞 破壞 地球
其他回答 共 4 條
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斗地成為一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凶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症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一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乾旱,飢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凶惡的自然」將再一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就必須保護「溫和的自然」,不讓它繼續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在自信心極端膨脹之後的可貴共識。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10年前,178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聚集,共同商討保護環境的問題。與會領導人計劃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人類的福利和發展。1997年,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由於減少排放阻礙經濟發展,美國這個二氧化碳頭號排放國卻拒絕執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繼續商討改善環境的計劃。
10年過去了,人類在保護環境問題上雖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分歧仍然嚴重。地球現在到底處在怎樣的狀態呢?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迎接未來呢?
7個可喜進步
環保意識在增強
經過長期的宣傳,環保意識已經為很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們開始關心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並希望這種影響不會惡化自然環境。政府間開始通過合作來處理環境問題,1992年裡約熱內盧峰會、1997年京都氣候會議和去年的約翰內斯堡峰會都體現出了世界環保意識的加強。雖然,美國因為自身利益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對未來跨國環境合作造成重大損害,但國際環保努力的進程卻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清潔汽車問世
汽油電動混合型汽車已經問世,並且已經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的道路上行駛,這種汽車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國克羅拉多州的「超級汽車」公司的發明家們正在研製零排放的汽車。其中一種汽車設計是以氫氣作為燃料,發明者聲稱,開這種汽車外出度假可以不帶飲用水,因為這種汽車排出的就是100%的純凈水。而電動汽車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個人代步工具。
封殺12個「環境殺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上決定在全球范圍內限制使用12種碳、氯制劑的化學葯品。此舉是為了保護空氣、水和土壤資源不受污染。會議呼籲限制或完全消除頑固的有機污染物如氯氣、DDT農葯和PCB農葯等等。1987年通過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協議已經發揮作用,地球臭氧層的破壞速度變緩。
生態旅遊的發展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生態旅遊社會」把生態旅遊描述為「保護環境和支持當地人民福利的負責任的旅遊」。生態旅遊和它所產生的利潤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支持發展中國家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長。自然環境同文化傳統一樣成為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動力。但環境主義者仍然擔憂,生態旅遊市場經濟的作用遠遠大於保護環境的意義。
企業的環保運動
大公司日益意識到,環境保護能夠幫助它們吸引更多的客戶。施樂公司的「無廢物計劃」回收了該公司工廠2002年產生的80%的無危害固體廢料。它還把6萬多噸的已填埋電子廢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樂公司的這個舉動一年可節約數百萬美元。施樂公司的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受到環保團體的歡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識到環保回收的巨大作用,殼牌、IBM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清潔計劃」。
更環保的建築
環保建築物最重要的標准就是減少能量消耗。歐洲一些民宅的屋頂開始安裝吸收太陽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壕溝」公司也開始在辦公室的屋頂安裝高性能的隔熱玻璃。而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會總部的辦公樓的環保設計更是超出一籌,利用特殊貯水裝置,辦公樓的抽水馬桶採用收集的雨水沖洗;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來向辦公室提供電力供應。相對普通的同樣面積的建築,這棟辦公樓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電力和十分之一的純凈水。
酸雨危害的減少
美國和歐洲已經證明了減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對地球表面環境有相當大的改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來減少酸雨對環境的巨大危害。它們開始禁止在工廠中使用炭作為燃料,轉而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例如天然氣和凈化炭來發電。汽車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標號更高,燃燒後二氧化氮的排量大為減少。酸雨在美國和西歐的危害已經大為減輕,以英國為例,酸雨危害在過去15年裡減輕了一半。
7個值得憂慮的跡象
地球變暖
科學家已經發出警告,日益增加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會使氣候急劇變化,海平面上升。據美國全國氣象局的統計報告,美國2001年11月到2002年1月這3個月的平均氣溫是自1895年以來最高的。同樣,全球范圍內這3個月的平均氣溫也是自1895年以來最高的。氣溫上升的直接威脅是海平面上升,同時會引發其他的極端氣候現象,造成自然災害。
對石油無節制的需求
地球上有很多河流,但還有一條河流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那就是石油形成的河流。每天石油形成的河流都圍繞在我們身邊,而這條河流的流量是每秒鍾1100立方米。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的消耗量增加了14%,而且還在不停地增加。在每年向大氣排出的240億噸二氧化碳中,有40%來自石油的燃燒。在人類歷史上,目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是42萬年來最高的。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儲備聚集在中東地區,這也成為該地區政治和經濟不穩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時候,人們會認為上天太厚愛中東地區,給它如此集中和富裕的液體黃金,但是石油雖好,卻也給該地區帶來永不結束的沖突和紛爭,在這些石油耗盡之前,這種沖突和紛爭似乎沒有結束的時候。
逐步消失的濕地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為魚類,許多鳥類和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成為生態系統里重要的環節。另外,濕地有很強的消化污染物的能力。但是在世界范圍內,濕地的面積正在高速縮減。從美國的亞馬遜盆地到伊拉克,濕地都逃不過悲劇命運。濕地消失的根源是人類的農業活動、水利活動和其他發展活動。開墾更多的耕地,修建更多的大壩使濕地逐漸消失。科學家們估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濕地面積已經縮減了50%。31年前,132個國家曾在伊朗簽定了《保護濕地條約》。但是實際上條約的約束力和作用是相當有限的。
超級大壩不斷增加
人們以為修建超級大壩顯示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確,大壩改造了自然,提供了電力,但也給環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大壩改變了河流的自然流向,改變了洪水自然瀉洪的方向。大壩在地面上形成非天然的蓄水庫,這樣影響了魚類的自然分布。在1950年,世界范圍內的大型大壩大約有5000個,但到了2000年,超級大壩的數量激增到45000個,而且規模不斷加大,對自然的改造作用也越來越大。平均來說,每天都有2個高度超過15米的大壩建成,新建大壩基本上都位於發展中國家。有些巨型大壩高度超過180米,寬度超過1500米。修建這樣的大壩的代價是驚人的,要淹沒大面積的土地,無數物種要另擇棲息地。
越來越少的珊瑚礁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棲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過去的50年內,珊瑚礁的數量已經減少了27%。光是在1998年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數量就一下子減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變暖。當然,海洋中來自太陽的輻射增加和漁民野蠻的捕魚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過度捕魚
人類科學技術使捕魚速度和數量都超過了海洋的天然補給能力,這樣的結果是很多魚類的數量正在銳減,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現在每年海洋中魚類的總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減少。科學家們提出把特定的海洋區域劃為保護區,停止捕魚,讓大自然有時間和機會重新積蓄。但人類似乎不願意給自然這樣的機會。限制捕魚會直接影響漁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而魚類市場只講究價格和利潤卻從不考慮物種保護。
核廢料的處理
2003年全球超過440個商用核反應堆會產生超過11000噸的核廢料。如何處置這些核廢料給人類提出了難題。首先這些核廢料很可能會有泄漏的危險,其次這些核廢料很可能被恐怖分子獲得,從而用於可怕的目的。美國有超過100個核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佔世界總量的25%左右,而處理核廢料的核垃圾場就更多了,共有131個。共有超過一億人生活在核垃圾堆附近100公里以內的范圍內。無論將核廢料運到哪裡,都不可避免地給當地造成污染。利用核能越多,類似的污染就會越多。在享受核能的超級動力時,人類千萬不要忘記核廢料的隱憂。
7個震驚的聲音
「目前人類對保護地球資源的意識空前地提高,但大規模、大范圍破壞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的行為並沒有減緩。我對人類在科技上的成績感到鼓舞,但是,這些科技成果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又使我絕望。」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在環境保護方面,對海洋的保護是相對落後的。因為人類一直都認為海洋是這樣的巨大而豐富,難以想像人類的活動會對這樣的巨人產生怎樣的影響。不幸的是,我們已經對海洋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
――――簡?盧布徹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我們必須承認在過去10年裡,人類對大氣化學構成的認識進步了很多。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溫室氣體』這樣的名詞,也知道工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造成地球氣候變暖。但是人們對『溫室氣體』的其他危害還一無所知,就像10年前一樣無知。」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人類種植農作物的同時也破壞了土壤的表土。大量的表土被刨起,然後隨河流被沖到海洋里。在海洋里,農葯和殺蟲劑不斷積聚,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危害在逐日增加。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人類要改變種植的農作物的種類,要多種深根植物,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
――――韋斯?傑克森,農作物遺傳學家 「溫室氣體使大氣的溫度升高,同時也使海洋的水溫升高。一旦海洋的水溫升高就是全球性的災難,因為洋流的運動會使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溫一樣高。」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地圖學家
「合成化學制劑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但是它們也是干擾荷爾蒙的元兇。合成化學制劑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影響了人類和所有野生動物的繁殖和發展。但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禁止合成化學制劑在商場里出現,我們還要繼續承受它們帶來的副作用。」
――――柯爾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污染物部主任
「在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上,『地球峰會』可以說是一次轉折點。希望人們能意識到,對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對濕地、森林等自然環境的保護將影響未來地球的運作機制。」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7個善意的警告
「如果人類持續現在的行為而不做任何改變,那麼到21世紀結束的時候,地球上的物種會減少一半。如果這些數據都不能改變人類的行為,還有什麼會使人類警醒呢?」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當被問到『你從自然得到什麼東西?』時,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食物、纖維、葯物和基因。但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的其他服務。它凈化著空氣和水源,調節著氣候,使貧瘠的土壤肥沃,控制著害蟲和病原體。只有當我們失去這些服務時,才會意識到它們的可貴。」
――――簡?盧布徹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厄爾尼諾現象使人們開始警覺,但是誰也說不清下一次厄爾尼諾什麼時候再來。沒有人知道,它的惡果是漸變的還是突變的。如果是突變的,那自然就是不準備給人類任何機會了。」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農業和野生動物的關系已經得到重視,但農業和海洋的關系卻還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前曾經有人警告過,再不控制農業,野生世界就要完蛋。現在我要警告,如果再不控制農業,海洋就要完蛋。」
――――韋斯?傑克森,農作物遺傳學家 「100年前,當颶風襲擊人類時,當時的人們只會問政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政府已經能夠預報颶風,了解颶風的力度和方向,為人們盡量減少損失。100年以後我們需要的是政府同樣了解其他極端的自然災難。」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地圖學家
「現在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化學制劑能夠進入子宮,影響人類的大腦發育、影響免疫系統的形成和發揮作用。人類需要聰明的後代,也需要明智的政策制訂者。」
――――柯爾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污染物部主任
「歷史證明,少數人的意見可以喚醒公眾的關注,進而改變社會發展的方向。現在科學家們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一起,我們將提出更多的、更明確的證據使公眾和政策制訂者改變想法。」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7個生態天堂
Kruger國家公園
位於南非的Kruger國家公園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灌木叢組成,是世界上哺乳動物最集中的地方。Kruger國家公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當時這里是一個狩獵區,為了狩獵的方便放養了147種野生的哺乳動物,包括獵豹、白犀牛。另外還有超過500種鳥類。後來,處於當時一種相當創新的觀念,Kruger被簡稱國家公園。
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
這是位於太平洋偏遠海岸的生態保護區,目的是保護海洋魚類。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於1988年成立,為了限制當地毫無節制的捕魚活動。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的面積為330平方公里,有超過450種海洋魚類安逸地在這里生活。在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中,任何的捕魚活動都是違法的。可遺憾的是,在世界范圍內,這樣的海洋保護區實在很少。
Prespa公園
Prespa公園是一個跨國自然保護區,於2000年成立。2000年,阿爾巴尼亞、希臘和馬其頓簽署協議成立跨三國的自然保護區。Prespa公園保護的主要是區域內的濕地資源,在這里生活著超過160種鳥類,有另外幾百種鳥類路過這里,或者會在這里做短暫停留。現在Prespa公園已經成為很多珍稀鳥類最後的樂園。
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
在秘魯的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資源保護區。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的佔地面積是1萬平方公里,在這里有著茂密的森林。而在保護區里,所有的破壞行為被嚴格禁止。另外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也保護著流過公園的3條河流的水資源,自2000年開始,在這些河流里捕魚也被禁止。在這個綠色的世界裡,生活著超過200種哺乳動物、900種鳥類和1200種蝴蝶。
Nahanni國家公園
在加拿大的西北部,佔地4760平方公里的Nahanni國家公園保護著加拿大最崎嶇不平、最天然的土地。在Nahanni國家公園里沒有一條道路,沒有任何人類活動的痕跡。這里有很多自然的奇觀,包括天然大峽谷,落差為92米的宏偉大瀑布(這個瀑布的落差比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高一倍)。但是加拿大政府禁止將這里天然的美景開發成旅遊資源,每年只有大約900個探險者進入Nahanni國家公園。成立於1976年的Nahanni國家公園於1978年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自然遺產。這在諸多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Nahanni國家公園是惟一的。
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
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是南亞地區非常有特色的自然保護區。在這里,鱷魚自由地游在河裡,還有包括孟加拉虎在內的珍稀哺乳動物生活在這里。自1973年成立以來,屬於尼泊爾皇家的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旅遊項目,遊客從1973年的每年1000人發展到現在每年超過10萬人。不過這對自然保護區不是一件好事,但幸運的是,在這里的哺乳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在逐年增加。
Goualougo三角地帶
Goualougo三角地帶是個商業和自然保護成功結合的保護區。這個非洲著名的森林保護區同樣也是大伐木公司表演的舞台。伐木公司向世界證明,他們並不是在所有時候都扮演破壞者的角色,事實上,在Goualougo三角地帶,伐木公司獲得利益的時候,森林資源的再生也得到了保障。Goualougo三角地帶是民主剛果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在這里,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密度是世界最高的。
回答者: 名字沒創意 - 探花 十級 2006-10-24 20:02
砍伐樹木
回答者: 我愛半人馬 - 書童 一級 2006-10-24 20:13
人類對地球破壞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生態系統評估機構:
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奧斯陸路透電)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系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污染和過度開發。
該機構由45個成員組成的董事局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系統因此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
報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發現:「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凈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系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面也比任何一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
報告補充道,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面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報告說:「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整理報告的專家解釋說,生態系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裡,接著再沖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
參
㈢ 印尼野人是怎麼回事
1983年夏季,來自巴厘島上的3個獵人到蘇門答臘南部的沼澤地帶去度假。
傍晚時分,他們到達沼澤地邊緣,搭起了一座帳篷。也許是蚊子困擾的緣故,半夜過後,獵人們還是不能入睡。他們傾聽著森林裡傳來各種各樣古怪的聲音,有夜鳥的叫聲,也有青蛙的齊鳴。就在這時,從沼澤地深處突然傳來一陣凄厲模糊的叫聲,使獵人們感到毛骨悚然。
天剛亮,獵人們再也忍不住了,便掀開帳篷向叫聲方向跑去。眼前的景象使他們目瞪口呆:泥地上躺著一個似人非人的怪物,它污跡斑斑,腳上沾滿野草,長長的頭發一直撥到腰下。「野人!」獵人們驚訝地叫了起來。聽到了喊聲,「野人」便慢慢地抬起頭來,翕動了幾下嘴唇,突然頭一低,昏了過去。獵人們大聲吆喝著,把「野人」救回了帳篷。
獵人們經常來到這一帶,知道在6年前,附近的塔蘭格·烏里克·巴洛米村曾有一個小女孩伊米亞季失蹤了,這個「野人」會不會就是伊米亞季呢?
事情發生在1977年2月11日。那天,村子裡的幾個孩子異想天開,打算去作一次長途探險。塔蘭格村位於蘭布格境內,四周全是沼澤地,沼澤地外是一大片連綿不斷的原始森林。森林裡有野獸,河流里有鱷魚,這些都使孩子們的旅途充滿了危險。可天真的孩子哪管這些,他們瞞著大人,駕船出發了。
同行的共有5個人,12歲的伊米亞季,她5歲的妹妹伊達瑪麗雅尼和另外3個男孩子。一開始倒還順利,小船順著河流駛得飛快。可是,在中途船突然陷進了漩渦,漩渦激流使船陀螺般打起轉來,最後,翻了個底朝天,孩子們全都落了水,一場悲劇發生了……也不知過了多久,伊達瑪麗雅尼和另外2個孩子蘇醒了,他們發現自己已經被水沖到岸邊。伊米亞季和另一個男孩卻失蹤了。
村民們趕到河邊,像梳理頭發似地把整個河底「梳」遍了,但只找到男孩的屍體。伊米亞季的父母急得快發瘋了,他們跑遍了附近的河岸、森林和沼澤地,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伊米亞季。6年多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人們早就忘記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
獵人們回到村裡,好奇的村民馬上包圍了他們,想目睹一下獵獲物。伊米亞季的母親也擠在人群里,端詳著這個「野人」。突然,她發現「野人」的鼻子、眼睛、耳朵無一不像伊米亞季。母親的心顫抖了,她認出了女兒。於是,一把摟住女兒就痛哭了起來。奇怪的是,伊米亞季卻嚇得直往後退,並露出恐懼的眼神。
人們請醫生替伊米亞季治病,檢查的結果使人十分吃驚:伊米亞季的體重只有25千克,身高還像個12歲的孩子。幾個月後,她的個頭明顯長高了,體重也增加到31千克,但遺憾的是,伊米亞季沒能回憶起人類的語言,只能用手勢「說」話。
人們始終沒法弄清楚,失蹤6年多,伊米亞季和誰生活在一起?根據經驗,一個12歲的落水兒童沒有別人的幫助,很難在沼澤地帶和叢林中生存。據當地的老人們說,過去這一帶常發生母猩猩偷孩子的事。人們還注意到,伊米亞季害怕時,面部表情特別像猩猩,她不能直立,手腳彎曲,佝僂著腰在地上爬行。
然而,根據這些現象就能肯定小女孩伊米亞季一定是被猩猩帶大的嗎?
伊米亞季的悲慘身世引起了義大利女醫生安娜·盧多維利的注意。在此以前,人們在塞拉勒窩內發現了一個名叫貝比·霍斯皮塔爾的小女孩,她的情況與伊米亞季相仿。因此,貝比也引起了安娜醫生的注意。
那是1978年的事。在塞拉勒窩內的邊遠地區斯耶爾拉·列奧納,墾荒的農民們發現一個「野人」正在與黑猩猩玩耍。看見了人,黑猩猩逃之夭夭,「野人」卻被逮住了。農民們把她丟進網兜里,帶了回來。有個農民想欺侮這個小「野人」,他透過網眼掐住了她的腳趾。不料,小「野人」靈活地掙開了,還用牙在他的手背上狠命咬了一下。
人們「欣賞」著這個俘虜,問了她許多問題,但女孩只會像黑猩猩那樣咕咕呀呀地嘟噥。給小「野人」鬆了綁,她就弓著腰在地上爬。她不會使用杯子,只會舔水。有人往地上扔下香蕉,她立刻趴倒在地,用牙銜起香蕉大嚼起來。她根本不懂得襯衣有什麼用,把人們給她穿的衣服撕成了條條碎片……
人們給小「野人」起了個名字叫貝比·霍斯皮塔爾,並用鐵鏈鎖住她的腳,把她拴在後院里的小板棚里,每天喂她吃些麵包和粥。這樣的生活一共維持了4年。直到1982年地區的巡迴醫療隊來到村裡,她才被帶到地區醫院進行治療。
其實,在安娜醫生研究的在野外發現的孩子中,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除了猿猴、猩猩以外,還有豹子、狼和熊。安娜認為,這些孩子被野獸帶大是肯定無疑的。她認為,一個成年人在野外單獨生活已是十分困難,更不用說是孩子!那麼,野獸為什麼要撫養孩子呢?安娜以為這主要是出於動物的母愛。這些動物或是剛剛喪失了自己的孩子,或是因為乳房腫脹需要吮吸,因而就當起孩子的「養母」。
然而,另一些科學家表示不同意安娜的觀點。他們認為孩子失蹤的原因各異,應該作具體分析。就說伊米亞季吧,她是翻船以後失蹤的。那麼貝比·霍斯皮塔爾呢?還有著名的「印度狼孩」阿瑪拉和卡瑪拉呢?他們的情況全不一樣。以「狼孩」阿瑪拉和卡瑪拉為例,人們認為她們是狼撫養大的人,都說她們的習性乃至形態都變得像狼,像狼那樣舔水,吞食生肉,在地上爬行,再熱的天氣也不出汗而只是大口喘氣,在黑暗中眼睛能像狼那樣閃閃發光。而反對者則認為,人要做到像狼那樣舔水是很困難的。因為人的舌頭太短,用舌頭舀水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還有,人的體表長有汗腺,而狼則沒有汗腺,要想讓人也像狼那樣在夏天不出汗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再有,狼習慣了夜間活動,眼內生有一種特別的反光層,能在晚上閃閃發光,而人沒有這種反映層,又怎麼能像狼那樣閃閃發光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因此,他們認為貿然下結論,認為在獸穴附近發現的,或是和野獸同時發現的孩子就一定是由野獸撫養大的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但是,說這些孩子不是由野獸帶大的,那又是由誰帶大的呢?他們也說不上來。
關於「獸孩」的討論目前已經持續了很久,在這個謎沒有被徹底解開以前,爭論將一直繼續下去,這些問題暫時還得不到回答。
㈣ 鱷魚的簡介
鱷魚,屬於脊索動物門蜥形綱。分布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4種。
長吻銳齒、四肢短小、尾巴扁平有力、皮硬厚鱗。棲於熱帶河流沼澤,並很少離開水過遠的地方。食肉為主。卵生。
鱷魚擁有較強的免疫力,能夠防止鱷魚在險惡環境下,與掠奪者搏鬥後留下的傷痕產生致命感染。曾有科學家們發現鱷魚強大的免疫系統可以殺滅艾滋病毒(HIV),研究人員發現鱷魚血液中所含的某些蛋白質能夠殺死對盤尼西林有抗葯性的細菌,例如金黃葡萄球菌。
(4)印尼河裡為什麼這么多鱷魚擴展閱讀:
鱷魚喜歡棲息於河流、湖泊、沼澤中,或生活於丘陵中的潮濕地帶,平時靜靜地躺在水裡,一動不動,只露出一對鼻孔和眼睛,耐心地觀察著水面和陸地上的東西。
當鱷魚發現岸邊有可捕食的獵物時,鱷魚會將身體躲到水面下,然後悄悄地朝獵物所處的方向游去,慢慢接近目標,趁其不備時突然從水中一躍而起,將獵物一口咬住,用力將其拖入水中溺死。
鱷魚常用的獵食獵物的方式為死亡翻轉,即用強大的下顎緊緊地咬住獵物,然後盡全力旋轉身體,用旋轉的力量把肉從獵物身上撕扯下來。
鱷魚捕獵時善於把握最佳時機,講究用最少的體力消耗獲得獵物,加之平時的運動量較少,對食物的吸收利用率極高,並具有很強的抗飢餓能力,這些特性有助於在食物極度短缺時生存下來。
㈤ 印度尼西亞有袋鼠和鱷魚嗎
有鱷魚,沒有袋鼠。袋鼠為澳大利亞特有
㈥ 什麼樣的水裡才有鱷魚,一般的河裡為啥沒有
鱷魚通常棲息在淡水,大多生活在溫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澤,也有的生活在靠近海洋的淺灘中。
鱷魚平時喜歡棲息於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亂草蓬蒿中的潮濕地帶。鱷魚往往給人以行動遲鈍的假象。還有人形容鱷魚行進時,不用身體貼地向前爬行,而是踉蹌蹣跚、四足伸張、身體浮起、尾拖於地⋯⋯。
(6)印尼河裡為什麼這么多鱷魚擴展閱讀:
鱷魚還是個比較聰明的動物。例如鱷魚的捕食方法就很奇特,每當它在水中游動時,忽然發現有個小動物,它不急於馬上捕捉它,而是它先將身體躲到水底,然後悄悄地朝小動物的方向游過去,先是一動不動地盯著對方、然後突然一躍而起將小動物捉住。
最後用嘴叼到河裡,將它溺死,再痛痛快快地飽餐一頓。據解剖分析,鱷魚喜歡吃的食物有:野鴨、野兔、青蛙、老鼠、魚、螺等動物。
㈦ 印尼國土面積很大,可為何首都雅加達和泗水這些大城市都在小小的爪哇島上
縱觀大多世界強國,國家人口多、國土面積廣、人均GDP高這些要素缺一不可,從體量上來看,印度尼西亞顯然擁有成為世界強國的資本。
地區發展的嚴重不均衡,讓印尼的發展被嚴重阻礙。近些年來,印尼遷都的話題不斷,根據相關報道,總統佐科·維多多,已宣布將首都遷往加里曼丹省,什麼時候能徹底完成,這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㈧ 我聽說鱷魚和眼鏡王蛇的都免疫力很強,那如果他們被科莫多巨蜥咬一下,會感染嗎
會感染。(只要被科莫多巨蜥咬傷,傷口步及時處理都會感染,難易癒合,直到死亡)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布萊恩-弗萊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科莫多巨蜥不僅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細菌,而且其下顎發達的腺體能夠分泌致命毒液。
科莫多巨蜥不但有毒,還有五十四種毒液,其中五種是致命死亡的,凡是被它咬一口,不及時清零傷口,會致命中毒感染。
科莫多巨蜥擁有毒腺並且帶有很多種劇毒成分,包括擴張血管,導致血液無法凝固的成分,這些成分會使血壓迅速下降,誘發昏迷。
(8)印尼河裡為什麼這么多鱷魚擴展閱讀:
這是世界上最毒的兩種冷血動物。而且一般的大蟒蛇都是眼鏡王蛇食物。而科莫多巨蜥,繼承了巨蜥光榮傳統,也經常捕捉蛇類。
眼鏡王蛇站立起來,大約有1~1.5米高,能形成恐嚇作用,不斷的噴吐毒液。但是科莫多巨蜥,是否對於這樣毒液有免疫是未知的。如果沒有免疫,會被毒液噴濺,但是因為皮膚厚,效果不大。
科莫多巨蜥的毒液,不緊緊毒液,還有致命的肉毒桿菌。能導致嚴重的疾病。科莫多巨蜥會把眼鏡王蛇當作食物吃掉。但是眼鏡王蛇,就算咬死巨蜥,也不會吃掉。
鱷魚有著超強的免疫力,終身都不會患上癌症,科學家為了測試動物的免疫力曾經向包括鱷魚在內的很多動物,注射了大量的致癌物質黃麴黴素但通常情況下也免疫不了科莫多巨蜥的毒素和裡面的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