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東盟領袖在哪裡

印尼東盟領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23 05:36:07

① 東盟包括那幾個國家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3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的成立。成立30多年來,東盟已日益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並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機制。現任東盟秘書長王景榮 。

東盟除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始成員國外,20世紀80年代後,汶萊(1984年)、越南(1995年)、寮國(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先後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東盟10國的總面積有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 3億(1998年統計數字)。觀察員國為巴布亞紐幾內亞。東盟10個對話夥伴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紐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 東盟成員國GDP概況

東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系准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國際和地區組織進行緊密和互利的合作。

東盟主要機構有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常務委員會、經濟部長會議、其他部長會議、秘書處、專門委員會以及民間和半官方機構。首腦會議是東盟最高決策機構,自1995年召開首次會議以來每年舉行一次,已成為東盟國家商討區域合作大計的最主要機制,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外長會議是制定東盟基本政策的機構,每年輪流在成員國舉行。常務委員會主要討論東盟外交政策,並落實具體合作項目。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出版有《東盟常務委員會報告》、《東盟通訊》等刊物。
1976年,各成員國首腦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第一次首腦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南亞國家聯盟協調一直宣言》,正式將政治合作列入聯盟合作范圍,並就經濟合作制定了具體原則,同時加強了組織上的聯系,標志這東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東盟積極開展多方位外交。1994年7月成立東盟地區論壇,1999年9月成立東亞-拉美合作論壇,10+3和10+1合作機制也應運而生,2002年1月又啟動東盟自由貿易區。

1997年12月15日,首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0+3)在馬來西亞舉行。東盟各國和中日韓3國領導人就21世紀東亞地區的前景、發展與合作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並取得廣泛共識。在10+3合作進程中,外交、財政、經濟、農林、旅遊和勞動等6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已經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相關領域的合作。

與10+3並行的是東盟分別與中日韓領導人(10+1)會議,即三個10+1合作機制。>>>

2001年11月,在汶萊舉行的第5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10+1)會議上,雙方領導人達成共識,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並授權經濟部長和高官盡早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形成一個擁有17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達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的大市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成為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為了早日實現東盟內部的經濟一體化,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1月1日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實現區域內貿易的零關稅。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6國已於2002年將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降至0-5%。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4國將於2015年實現這一目標。

2003年10月,東盟第九次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召開。與會各國首腦在會上通過了「東盟共同體」宣言,確立了更為明確具體的目標,向更加密切的共同體邁進。這標志著東盟在政治、經濟、安全、社會與文化領域內的全面合作進入歷史新階段,並朝地區一體化邁進一大步。10月8日,中國政府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第7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上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與東盟簽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中國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域外大國。

同年12月11日,日本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特別首腦會議在東京開幕,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會議上宣布日本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2004年7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俄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聯邦法律。>>>

隨著經濟實力核影響的不斷加強,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其中,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合作機制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系。

東盟作用影響:東盟政治經濟方面的合作有力地促進了東盟成員各國經濟的發展和地區的穩定,擴大了東盟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影響。

② 誰知道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立時間

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於1967年8月8日,20世紀後的重要事件如下:

2003年10月,第九屆東盟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議發表《東盟協調一致第二宣言》(亦稱《第二巴厘宣言》),宣布將於2020年建成東盟共同體。

2004年11月,第十屆東盟首腦會議在寮國萬象舉行。會議通過為期6年的《萬象行動計劃》。

2005年12月,第11屆東盟首腦會議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會議簽署《關於制定<東盟憲章>的吉隆坡宣言》。

2007年1月,第12屆東盟首腦會議在菲律賓宿務舉行。會議簽署《關於加速於2015年建立東盟共同體的宿務宣言》、《關於<東盟憲章>藍圖的宿務宣言》和《關於建設一個關愛和共享的共同 體的宿務宣言》。

2009年2月,第14屆東盟首腦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議以落實《東盟憲章》和合作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為重點。

(2)印尼東盟領袖在哪裡擴展閱讀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組織機構如下:

1、首腦會議:就東盟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發展方向做出決策,每年舉行兩次。

2、東盟協調理事會:由東盟各國外長組成,是綜合協調機構,每年舉行兩次會議。

3、東盟共同體理事會:包括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理事會、東盟經濟共同體理事會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理事會,協調 其下設各領域工作,由擔任東盟主席的成員國相關部長擔任主席,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

4、東盟領域部長機制:加強各相關領域合作,支持東盟一體化和共同體建設。

5、東盟秘書長和東盟秘書處:負責協助落實東盟的協議和決定,監督落實。



③ 東盟指哪裡

東盟(也稱亞細安)國家協會是於1967年8月8日於曼谷成立,當時的成員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過後,汶

萊於1984年1月8日加入,越南與柬埔寨於1995年7月28日加入。寮國和緬甸於1999年4月30日加入,合共10個成員國。為加強化成員

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東盟於1992年的峰會中,採納了強化經濟合作關系架構協議,通過消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於2003年建立東盟

自由貿易區 ( 簡稱AFTA ) ,關稅從0到5%,以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效益,生產力和競爭力。一旦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實,東

盟區域將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因為東盟區域擁有約5億人口,從面積450萬平方公里。在貿易方面,東盟提供龐大的經商機會,

在2000年首三季,東盟貿易增加保持強勁的成長趨勢,貿易總額達到5千413乙美元,與1999同期比較,成長了26.5%,其中出口額

為2千999乙美元,而進口額為2千4944乙美元。經過多年的發展,東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變得舉足輕重,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

易組織之後,雖然彼此之間帶來競爭,但是在全球化貿易趨勢下,競爭無可避免,只要東盟於中國互相取長補短,都會對東盟,中

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有利。

④ 東盟是指哪幾國

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成立的目標:

1、維護和促進地區和平、安全和穩定,並進一步強化以和平為導向的價值觀;通過加強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合作,提升地區活力;

2、維護東南亞的無核武器區地位,杜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確保東盟人民和成員國與世界和平相處,生活於公正、民主與和諧的環境中;

3、建立一個穩定、繁榮、極具競爭力和一體化的共同市場和製造基地,實現貨物、服務、投資、人員資金自由流動;

4、通過相互幫助與合作減輕貧困,縮小東盟內部發展鴻溝;在充分考慮東盟成員國權利與義務的同時,促進和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

5、根據全面安全的原則,對各種形式的威脅、跨國犯罪和跨境挑戰作出有效反應;

6、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本地區環境、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確保人民高質量的生活。

7、建設一個以人為本的東盟,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東盟一體化和共同體建設進程,並從中受益;

8、在一個開放、透明和包容的地區架構內,發展與域外夥伴的關系與合作,維護東盟的主導力量、中心地位和積極作用。

(4)印尼東盟領袖在哪裡擴展閱讀

東盟成立的意義:

1、東盟共同體的建成,使東盟踏上了一個邁向未來的新起點。東南亞將形成一個人口超6億、經濟總量超2萬億美元的單一市場,該地區經濟增長有望提速。

2、東盟多國此前集中精力通過雙邊協定或自貿協定來發展同中日韓、歐盟、美國等方面的貿易夥伴關系,而東盟成員間的貿易潛力卻被忽視。東盟共同體的建成,為東盟國家提升內部的貿易水平提供了一個機遇。

3、盡管東盟成員國利益訴求多樣,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東盟共同體宣布成立是落實其路線圖的既定之舉,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東盟成員國的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盟

⑤ 東盟有哪幾個國家

東盟(也稱亞細安)國家協會是於1967年8月8日於曼谷成立,當時的成員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過後,汶萊於1984年1月8日加入,越南與柬埔寨於1995年7月28日加入。寮國和緬甸於1999年4月30日加入,合共10個成員國。為加強化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東盟於1992年的峰會中,採納了強化經濟合作關系架構協議,通過消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於2003年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 ( 簡稱AFTA ) ,關稅從0到5%,以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效益,生產力和競爭力。一旦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實,東盟區域將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因為東盟區域擁有約5億人口,從面積450萬平方公里。在貿易方面,東盟提供龐大的經商機會,在2000年首三季,東盟貿易增加保持強勁的成長趨勢,貿易總額達到5千413乙美元,與1999同期比較,成長了26.5%,其中出口額為2千999乙美元,而進口額為2千4944乙美元。經過多年的發展,東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變得舉足輕重,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
易組織之後,雖然彼此之間帶來競爭,但是在全球化貿易趨勢下,競爭無可避免,只要東盟於中國互相取長補短,都會對東盟,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有利。

⑥ 東盟的英文縮寫和總部在哪

東盟總部所在地印尼雅加達
盟(英文縮寫為ASEAN

⑦ 東南亞國家聯盟總部所在地

在雅加達!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的前身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的外長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
1967年8月28—29日,馬、泰、菲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部長級會議,決定由東南亞國家聯盟代替東南亞聯盟。
東盟的宗旨和目標是:(1)以平等與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2)遵循正義、國家關系准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3)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科學等問題的合作與互相支援;(4)在教育、專業和技術及行政訓練和研究設施方面互相支援;(5)在充分利用農業和工業,擴大貿易,改善交通運輸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進行更有效的合作;(6)促進對東南亞問題的研究;(7)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標的國際或地區組織保持緊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尋與其更緊密合作的途徑。
東盟成員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寮國和柬埔寨。
對話夥伴國:美國、日本、歐洲聯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印度、中國和俄羅斯。觀察員:巴布亞紐幾內亞。

⑧ 東盟總部設在哪裡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總部設在雅加達。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成員國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其前身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⑨ 東盟十國首領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成員國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
印尼元首是佐科·維多多,馬來西亞元首是阿卜杜勒·哈利姆·穆阿扎姆·沙阿,菲律賓元首是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新加坡元首是陳慶炎,泰國元首是普密蓬·阿杜德,汶萊元首是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越南元首是張晉創,寮國元首是朱馬里·賽雅頌,緬甸元首是吳登盛,柬埔寨元首是諾羅敦·西哈莫尼。

⑩ 10+3機制的東盟簡介

東盟簡介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3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的成立。
成立30多年來,東盟已日益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並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機制。
東盟除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始成員國外,20世紀80年代後,汶萊(1984年)、AB國(1995年)、寮國(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先後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如今的10個成員國。東盟10國的總面積有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 3億(1998年統計數字)。觀察員國為巴布亞紐幾內亞。東盟10個對話夥伴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紐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
東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系准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國際和地區組織進行緊密和互利的合作。
東盟主要機構有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常務委員會、經濟部長會議、其他部長會議、秘書處、專門委員會以及民間和半官方機構。首腦會議是東盟最高決策機構,自1995年召開首次會議以來每年舉行一次,已成為東盟國家商討區域合作大計的最主要機制,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外長會議是制定東盟基本政策的機構,每年輪流在成員國舉行。常務委員會主要討論東盟外交政策,並落實具體合作項目。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出版有《東盟常務委員會報告》、《東盟通訊》等刊物。
近年來,東盟積極開展多方位外交。1994年7月成立東盟地區論壇,1999年9月成立東亞-拉美合作論壇,10+3和10+1合作機制也應運而生,2002年1月又啟動東盟自由貿易區。
1997年12月15日,首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0+3)在馬來西亞舉行。東盟各國和中日韓3國領導人就21世紀東亞地區的前景、發展與合作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並取得廣泛共識。在10+3合作進程中,外交、財政、經濟、農林、旅遊和勞動等6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已經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相關領域的合作。與10+3並行的是東盟分別與中日韓領導人(10+1)會議,即三個10+1合作機制。

閱讀全文

與印尼東盟領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料澆什麼醬汁 瀏覽:93
義大利哪裡物價最便宜嗎 瀏覽:185
中國多少葯娘 瀏覽:390
英國的孩子做什麼去上學 瀏覽:728
和平精英國際服韓文叫什麼 瀏覽:664
伊朗和伊拉克屬於哪個國家 瀏覽:299
在越南做貨運代理怎麼樣 瀏覽:692
印尼雨季是什麼原因 瀏覽:885
義大利哪些收入需要報稅 瀏覽:397
中國的製造業是什麼製造業 瀏覽:821
印度劇有什麼軟體 瀏覽:337
中國最小宜家是哪個 瀏覽:882
英國人脫歐後怎麼居住 瀏覽:668
博爾迪蓋拉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593
中國最老古村在哪裡 瀏覽:173
中國去越南做什麼生意最賺錢 瀏覽:633
中國最長壽的水牛有多少歲 瀏覽:638
印度的茶是什麼 瀏覽:988
硼替佐米印度賣多少 瀏覽:611
印尼清關紅燈期怎麼處理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