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林紹良的成長記錄
華裔商人
大家都知道紅頂商人胡雪岩,在華人中,他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之所以叫紅頂商人,是因為胡雪岩充分利用了當時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在今天同樣,華裔商人也能夠在海外擔當紅頂商人的角色,甚至取得了遠遠超過胡雪岩的成就,這個就是印度尼西亞華裔商人林紹良創造的輝煌(1916年7月16日至2012年6月10日)。
賣雜貨的小販
1916年7月16日,林紹良出生在中國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裡一個殷實的農民家庭。祖祖輩輩都是以種田為生,家裡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過得安逸自在。
從小,林紹良就聰明好學,記憶力很強,在村子裡很多人都不喜歡念書的情況下,他在私塾一直念到了15歲。然後開始學著做點小生意,家人給他在村口租了一間房子,開了一個小麵店。
可是,好景不長,「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東三省,人心惶惶,林紹良的麵店也只好關門了。
林紹良的家鄉是個田少山多的貧困地區,正如當時許多出外闖世界的人一樣,很多當地的年輕農民都去了南洋謀職。林紹良的叔父去了印尼,後來大哥林紹喜也離鄉背井到了那裡,可以說家裡的頂樑柱就是林紹良和父親了。
然而禍不單行,1935年,年邁的父親因病去世了,操勞家務的重擔全落在他母親的肩上。而這時國民黨抓壯丁的風聲也越來越緊,母親擔心兒子被抓走,便主張他出走南洋,一來可以避免被抓壯丁,二來也可以去南洋闖一闖。
就這樣,林紹良來到異國他鄉,開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1938年春天,他來到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的古突士鎮,投靠叔父。當時叔父林財金在鎮上開了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裡當學徒。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空餘時間還要學習印度尼西亞語及爪哇方言。
作為東南亞一部分的印尼,也並非安樂之邦,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也已經邁向了這里。爪哇島上並不比家鄉好多少,烽火連天,經濟凋零,生意人想要賺錢,談何容易。林紹良發現,在店中坐等顧客上門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銷,叔父答應讓他去試試。
於是,林紹良走街串巷,上門推銷花生油。戰時對日用品的需要其實是很大的,但因為戰亂,顧客很少出門,林紹良的送貨上門受到了熱烈歡迎,銷售額開始成倍地增長。叔父高興地給他加了薪,鼓勵他繼續幹下去。
兩年後,林紹良有了些積蓄,他開始有了新的想法,光一輩子寄居在叔父家,不會有什麼出息,他想獨立,尋求更大的發展。沒有太多的本錢,林紹良做起了販賣咖啡粉的小本生意。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事實上,這段生活是非常艱苦的,為了生計和理想,林紹良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將買來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舊報紙包成小包,天還未亮,就騎上自行車,不管刮風下雨,趕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寶壠市去販賣。只有當夜深人靜入睡時,才會忘記疲勞。這種生活雖然盈利不多,但卻培養他的膽識,積累了社會經驗,接觸了很多人。時至今日,林紹良每當回憶起這段「騎自行車販賣」的艱苦生活時,還不無感慨地說,人需要經得起磨練,才會有所進步。
② 輩分之間的稱呼
直系血親在補充欄里;
旁系血親
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的妻子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姻親
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中國人對丈夫的稱呼大全
良人】古時管丈夫「良人」,這稱呼好聽啊,估計那時的丈夫都不泡妞,家裡一桿旗幟永遠飄揚,所以叫「良人」。在當時,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當時男女比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邊加個「阝」,就是「郎」」;在「良」字左邊加「女」,就成「娘」。「郎」為夫君。李白就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郎」多親切的稱呼阿!
【郎君】但單音節詞似乎太甜膩了,大約除了個別那時的「小甜甜」,如鄭袖,鉤弋之流,眾多良家婦女們在人前還是羞於叫出口。於是就在前頭或尾後加一個字變雙音詞,即「郎」字後面加上一個「君」字;在「娘」字後面加上一個「子」字,成了表示親昵的「郎君」,「娘子」。(註:起先,「娘子」一詞僅用青春妙齡的少女。大約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郎君」,是對丈夫的雅稱;丈夫稱妻子為「娘子」,是對妻子的愛稱。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時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宮延中,出現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門大官人。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個新台階啊。官當然是管人嘛,那家裡的官人當然就是管家裡的老婆了哦。
【老爺】老爺, 僅限於官宦人家對老公的稱呼,其在家中的尊貴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稱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點的就叫稱做「外子」,丈夫則稱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還稱「內人」。在別人面前,對妻子的謙稱還有「賤內」、「家內」;這都是那時的小資和偽小資們最喜歡喜歡的叫法了。潘金蓮稱西門慶一定是甜甜的一聲「官人」:但李易安稱趙明誠則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過京劇,越劇,黃梅戲的話,無論青衣,還是花旦在台上,拉長了音兒一聲「相——公——」,就是這倆字兒。這比「官人」又進了一步,已經不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後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況愈下,從對丈夫的稱呼中也可明顯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的,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辭海》「先生」目下載:「《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由此而可見,這一稱謂,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著職業、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台地區還在廣泛地使用。
【愛人】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區一些受新文化運動熏陶的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一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裡的」、「做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而在舊中國國統區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顯出「資產階級」的色彩。於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
【男人】男人,這是最有歸屬感的叫法。通常必須加上定語,謂之「我男人」。可惜僅見於通常極具團隊精神的鄉下女人口中。
【我們家那口子】帶有一種隱秘的親熱味道!但其中已無尊敬的意思。
【孩子他爸】最隱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這么個紛繁復雜的時代,這個稱呼太缺乏准確性了,極不嚴謹。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極可能並不是她老公的哦。
【老闆】現在中國到處都叫老闆,連有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導師為「老闆」,就是這么爛的稱呼,丈夫們享用的機會都不多,更多的時候倒是稱自己的老婆做老闆和領導的。
【老公】老公這詞最初卻就是太監。這宦官吧 , 古代官名稱為寺人、黃門、貂璫。尊稱內官、內臣、中官、中貴;卑稱內豎、閹宦、太監、閹人。民間則俗稱老公,李自成進北京後,即有「打老公」一說(《棗林雜俎》)。如是看來,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監。
現在的女人在呼叫老公時,是否骨子裡潛意識就想過,這眼前的男人,就真還有些太監的味道?所以,以後請各位「老婆們」改改口才好。否則,似乎是在說華夏的男性,正呈現被閹割的趨勢。
對老婆的稱呼
皇帝稱老婆叫鋅童;
宰相稱老婆叫夫人。
文人稱拙荊;
雅士叫執帚。
商賈稱*內;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稱娘子;
莊稼漢叫婆姨。
有修養的人稱太太;
沒文化的叫老婆。
年輕人稱媳婦;
老頭子叫老伴。
不結婚時稱女朋友;結婚後叫對鼻子。
北方人稱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
大陸上稱愛人;
台灣叫內子。
喝過洋墨水的稱達令;
土生土長的叫那口子。
捨不得老婆的人稱心肝;
闊別老婆的人叫寶貝。
對老婆親熱時稱親愛的;
對老婆厭惡時叫那娘們。
河北人稱老婆為家裡的;
河南人稱老婆為屋裡頭的;
四川人稱老婆則叫堂客
上海人叫老布
東北人叫老婆子
天津人叫孩兒他瑪瑪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親屬
(1)岳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范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15 15:49 直系血親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親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親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
孫: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③ 林紹良來到印尼爪哇後第一筆做的什麼生意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日軍侵佔福清,為了避免被抓壯丁,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財金。叔父開了一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裡當學徒。當時的印尼也是兵荒馬亂,市面蕭條,賺錢並不容易。林紹良獨辟蹊徑,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銷」,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銷售額於是成倍增長。
④ 叔父是什麼關系
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
⑤ 林紹良來到印尼之後幹了什麼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日軍侵佔福清,為了避免被抓壯丁,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財金。叔父開了一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裡當學徒。當時的印尼也是兵荒馬亂,市面蕭條,賺錢並不容易。林紹良獨辟蹊徑,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銷」,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銷售額於是成倍增長。
⑥ 什麼叫叔父
叔父是指爸爸的弟弟。
家庭稱謂:
1、外婆:媽媽的媽媽。
2、外公:媽媽的爸爸。
3、奶奶:爸爸的媽媽。
4、奶爺:爸爸的爸爸。
5、太姥姥:姥姥的媽媽,姥爺的媽媽。
6、太姥爺:姥姥的爸爸,姥爺的爸爸。
7、太奶奶:奶奶的媽媽。奶爺的媽媽。
8、太奶爺:奶奶的爸爸。奶爺的爸爸。
9、姨姥姥:姥姥的姊妹。
10、姨姥爺:姨姥姥的丈夫。
11、舅姥爺:姥姥的兄弟。
12、舅姥姥:舅姥爺的妻子。
13、姨奶奶:奶奶的姊妹。
14、姨奶爺:姨奶奶的丈夫。
15、舅奶爺:奶奶的兄弟。
16、舅奶奶:舅奶爺的妻子。
17、姑姥姥:姥爺的姊妹。
18、伯姥爺:姥爺的兄兄。
19、伯姥姥:伯姥爺的妻子。
20、叔姥爺:姥爺的弟弟。
(6)印尼叔父叫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家庭稱謂:
1、叔姥姥:叔姥爺的妻子。
2、姑奶奶:奶爺的姊妹。
3、姑奶爺:姑奶奶的丈夫。
4、伯奶爺:奶爺的兄兄。
5、伯奶奶:伯奶爺的妻子。
6、叔奶爺:奶爺的弟弟。
7、叔奶奶:叔奶爺的妻子。
8、姨媽(有地方稱呼為「幾娘、姨媽、姨娘、姨母、姨姨、母姨」):媽媽的姊妹。
9、姨爸(有地方稱呼為「姨父、姨爸、姨爹、姨丈、爺、尹」):姨媽的丈夫。
10、舅爸(有地方稱呼為「舅舅、舅爸、舅爹、母舅、舅媽」):媽媽的兄弟。
11、舅媽(有地方稱呼為「舅媽、舅娘、妗娘、妗子」):舅爸的妻子。
12、(有地方稱呼為「娘娘、姑媽、姑娘、姑母、姑姑、姑爸」):爸爸的姊妹。
13、姑爸(有地方稱呼為「姑父、姑爸、姑爹、姑丈、亘、歸」):姑媽的丈夫。
14、伯爸(有地方稱呼為「大爹、叔爸」):爸爸的哥哥。
15、伯媽(有地方稱呼為「大娘、叔媽」):伯爸的妻子。
16、叔爸(有地方稱呼為「幾爹、叔爸、叔叔」):爸爸的弟弟。
17、叔媽(有地方稱呼為「幾娘、叔媽、叔娘、嬸娘、嬸子」):叔爸的妻子。
18、堂姐、堂妹:姨姨、叔叔、伯伯的女兒子。
19、堂哥、堂弟:姨姨、叔叔、伯伯的男兒子。
20、表姐、表妹:姑姑、舅舅的女兒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家庭稱謂
⑦ 如何尊稱對方的叔叔和姑姑要區分叔父和伯父等等嗎
叔父應該是你父親的弟弟,伯父一般指您父親的哥哥。不過比如你去女友家裡,也會叫她父親為伯父。這是尊稱而已,和普通的叔叔阿姨一樣,不過更親切。因為一般只有比較熟悉的長輩才這樣稱呼吧。如果對方家裡不是很重規矩。她的姑姑,你也可以叫姑姑。
⑧ 叔父是指什麼人
叔父是指爸爸的弟弟。
家庭稱謂:
1、外婆:媽媽的媽媽。
2、外公:媽媽的爸爸。
3、奶奶:爸爸的媽媽。
4、奶爺:爸爸的爸爸。
5、太姥姥:姥姥的媽媽,姥爺的媽媽。
6、太姥爺:姥姥的爸爸,姥爺的爸爸。
7、太奶奶:奶奶的媽媽。奶爺的媽媽。
8、太奶爺:奶奶的爸爸。奶爺的爸爸。
9、姨姥姥:姥姥的姊妹。
10、姨姥爺:姨姥姥的丈夫。
11、舅姥爺:姥姥的兄弟。
12、舅姥姥:舅姥爺的妻子。
13、姨奶奶:奶奶的姊妹。
14、姨奶爺:姨奶奶的丈夫。
15、舅奶爺:奶奶的兄弟。
16、舅奶奶:舅奶爺的妻子。
17、姑姥姥:姥爺的姊妹。
18、伯姥爺:姥爺的兄兄。
19、伯姥姥:伯姥爺的妻子。
20、叔姥爺:姥爺的弟弟。
(8)印尼叔父叫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家庭稱謂:
1、叔姥姥:叔姥爺的妻子。
2、姑奶奶:奶爺的姊妹。
3、姑奶爺:姑奶奶的丈夫。
4、伯奶爺:奶爺的兄兄。
5、伯奶奶:伯奶爺的妻子。
6、叔奶爺:奶爺的弟弟。
7、叔奶奶:叔奶爺的妻子。
8、姨媽(有地方稱呼為「幾娘、姨媽、姨娘、姨母、姨姨、母姨」):媽媽的姊妹。
9、姨爸(有地方稱呼為「姨父、姨爸、姨爹、姨丈、爺、尹」):姨媽的丈夫。
10、舅爸(有地方稱呼為「舅舅、舅爸、舅爹、母舅、舅媽」):媽媽的兄弟。
11、舅媽(有地方稱呼為「舅媽、舅娘、妗娘、妗子」):舅爸的妻子。
12、(有地方稱呼為「娘娘、姑媽、姑娘、姑母、姑姑、姑爸」):爸爸的姊妹。
13、姑爸(有地方稱呼為「姑父、姑爸、姑爹、姑丈、亘、歸」):姑媽的丈夫。
14、伯爸(有地方稱呼為「大爹、叔爸」):爸爸的哥哥。
15、伯媽(有地方稱呼為「大娘、叔媽」):伯爸的妻子。
16、叔爸(有地方稱呼為「幾爹、叔爸、叔叔」):爸爸的弟弟。
17、叔媽(有地方稱呼為「幾娘、叔媽、叔娘、嬸娘、嬸子」):叔爸的妻子。
18、堂姐、堂妹:姨姨、叔叔、伯伯的女兒子。
19、堂哥、堂弟:姨姨、叔叔、伯伯的男兒子。
20、表姐、表妹:姑姑、舅舅的女兒子。
⑨ 叔父和伯父有同一稱呼嗎
爸爸的兄弟比爸爸大的叫伯父比爸爸小的叫叔父,如果非要統一稱呼,那應該是叫叔伯。
⑩ 叔父是什麼東西
叔父,就是自己父親的弟弟。各個地方好像會有不太一樣的稱呼,叔父則是比較文字化的正統稱呼。另外順帶一提,父親的哥哥是伯父,姐姐是姑媽,妹妹是姑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