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興市場貨幣在貶值,為什麼人民幣卻在持續升值意味什麼
環球外匯——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中國和俄羅斯等經濟較為獨立的國家所受沖擊不大,而巴西、印尼和南非等依賴外國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更易受到沖擊。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不是壞事,能夠緩解人民幣升值和熱錢流入壓力。但中國仍需防範間接風險,尤其是QE過快退出給周邊國家和中國貿易夥伴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對中國產生間接負面沖擊。
目前的環境對新興市場可能非常不利,投資者面臨兩大麻煩,一是美聯儲政策的不確定,二是經濟增長的不確定,特別是中國方面。這樣一來,人們自然不敢買入新興市場資產。
B. 以什麼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
中國。新興市場的對象為發展中國家,包括國家巴西、智利、中國大陸、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南非、泰國、土耳其等國家(地區)。
以什麼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
新興市場是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經濟發展速度較高、市場發展潛力較大的市場。
新興市場指的是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或能源市場,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獲得較高收益的可能性。
新興市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巨大的商品供應國和銷售市場、全球資本的重要流入對象。
C. 現在財經類信息中經常有提到一個詞,叫「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是什麼意思呢
像中國、印度、印尼、巴西等都是新興市場,最近幾年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因為經濟發展快,所以商業機會多,吸引資金流入很多,比如說我國經常說今年外商投資多少多少億美元。
還有這些國家都是這些年才發展起來,無論是基礎設施、人員素質、法制化建設等都離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差很遠,所有這些都要重新建設。
D. 新興市場中國電子產品好賣嗎通過展會能不能打開市場
中國電子產品不算太好賣,可以通過展銷會來打開市場,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產品。
E. 新興市場的介紹
新興市場(1Emerging Markets),是一個相對概念, 泛指相對於成熟或發達市場而言目前正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地區或某一經濟體,如被稱為「金磚四國」的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以及後來興起的薄荷四國「印尼、奈及利亞、土耳其和墨西哥等等。新興市場通常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天然資源豐富的特徵。一方面,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都會將生產線移至新興市場,憑借低廉勞動力成本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會向天然資源豐富的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買入廉價原材料。新興市場亦可籍此獲得先進生產技術,改善收入,提高消費能力,並帶動經濟發展。
F. 新興市場: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
對於這一輪新興市場國家的遭遇,多數分析都將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看做是罪魁禍首。對於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而言,無論是量化寬松的進入還是退出,產生的外溢效應都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傷害。全球央行年會也警告, 美聯儲QE退出將破壞金融穩定性。 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令美聯儲動用了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廉價的美元大舉進入新興市場攫取高額回報。隨後,歐元區、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紛紛效仿。由此帶來的熱錢湧入和本幣升值壓力,使得更多新興經濟體不得不跟風降息或是採取匯市干預措施。 而現在到了這一流動性盛宴行將收場的階段,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可能退出的預期,令全球資本的流向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一旦廉價美元不復存在,資本又開始大舉從新興市場中撤出,此時,新興市場國家便開始面臨資產價格重新估值、去泡沫化的過程。 幾個出現金融市場動盪的新興經濟體都有其自身的問題。新興市場國家此前所存在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也在這一輪資產價格去泡沫化過程中,充分暴露出來。 近年來,印尼、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資產負債表貨幣錯配問題日益嚴重,經常項目赤字明顯擴大的同時,外債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以印度為例,根據印度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自2004年起,經常賬戶便持續表現為赤字,且赤字額呈不斷擴大趨勢,今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經常賬戶赤字總額達到181億美元,這在外匯市場上便會表現為對外幣的過度需求和對本幣的需求不足,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自然無法支撐一國貨幣走強。 另一大問題經濟從此前的高速增長迅速滑落至低速增長。經濟增長放緩令外國投資者對印度的信心受挫,也加劇了資本的進一步外流。 如果美元一幣獨大的地位不發生根本性改變,未來新興市場將依然會被美國經濟政策所左右,建立一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弱化美元的強勢地位,是從根本上減弱外部因素對新興市場影響的解決方案。
G. 新興市場將因美聯儲收緊QE遭遇哪些沖擊
新興市場領導人認為,遏制高通脹壓力的必要性,是巴西和俄羅斯等國繼續大幅加息的部分原因。美聯儲推遲縮減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給這些新興市場的價格帶來巨大的上行壓力;另一個是預期美聯儲收緊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的資本外流的影響。一些新興市場的加息似乎未能有效遏制資本外流。2021年7月,巴西股市出現82.5億雷亞爾的凈流出,這是自3月以來的首次月度流出,巴西甚至一度連續14個交易日出現凈流出。
新興市場的其他央行大幅加息,正悄悄影響著國內散戶投資者與海外資本之間的多空博弈。例如,巴西利率大幅上調,導致個人投資者對經濟增長基本面持相對悲觀的看法,投資風險偏好下降,外資外流導致巴西股市持續走低。相比之下,面對高通脹和美聯儲收緊量化寬松政策的壓力,印度央行推遲加息,這促使散戶投資者對印度經濟復甦的前景感到樂觀,他們的投資風險偏好也大幅上升。整個7月,印度散戶投資者向印度股市注入了超過1800億盧比的資金,這不僅幫助印度股市創下歷史新高。它還設法抵消了大約200億盧比外資的撤出。
H. 印尼為何大幅提高1000多種商品進口關稅
抑制貨幣貶值 ,印尼大幅提高1000多種商品進口關稅。
政府數據顯示,涵蓋在稅項下的商品金額在今年前八個月達到50億美元,2017年全年則為66億美元。
Lukita指出,政府同時將放寬對煤炭、棕櫚油及藤的出口規定;他並未提供細節。
目前尚不清楚進口商會否將關稅上調轉嫁給消費者,然而Lukita預測這對通脹所造成的沖擊將微乎其微。
I. 新興市場的存在問題
第一是信息少。監管機關對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督查不夠,有的國家的宏觀數據、資本市場數據和行業數據也值得懷疑。對於證券分析師來說,信息少意味著猜的工作(guesswork)增加。
第二是有疑問的交易實踐。內幕交易、提前交易(front-running,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鼠倉)和劣質執行在新興市場非常普遍。一位資深市場人士曾經這樣評論捷克共和國存在的問題:「捷克金融市場最大的問題之一不是缺少書面上的法律,而是缺少執行。」
第三是不透明的會計標准。證券分析的一個基本方法就是對比同處一個行業的相似公司的優缺點,這就要求被分析公司必須使用一致的會計方法。全世界的監管者都在尋找統一會計記賬標準的方法,我國是從2012年1月1日起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新會計准則披露報表。
第四是可對比的公司較少。美國市場如此之大以至於每一個上市公司都有數個可對比公司,而新興市場公司則幾乎找不到一家可對比分析的公司,分析師不得不把泰國的電信公司和印尼、印度和波蘭的電信公司比較。鑒於不同的市場環境和多變的會計系統,這種方法存在明顯缺陷。
第五是不重視提升股東價值。這種公司往往屬於家族企業,他們與美國投資者的理念明顯不同,他們不是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而是追求家族在公司的權力穩固。
第六是流動性比較差。大的機構投資者偏好交易活躍的股票使得他們可以以合理的價格進出。新興市場股票的交易量普遍不大,這阻礙了大的機構投資者大舉進行投資的信心。
第七是不確定的注冊、結算、清算和託管系統。在一些新興市場,投資者要面對證券買賣中存在的注冊、結算和託管風險,而這些風險在發達市場是很罕見的。在某些國家,證券是採用電子記賬的形式,而不是紙質票證的形式,這就加大了管理作假的風險。我國曾經發生的「327」事件,長虹禁售股提前上市和管理層持股提前拋售等情況都屬於此類。
第八是小股東權力小。華爾街有一句諺語:「小股東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這句諺語隨著新興市場的興起而流傳開來,因為小股東在新興市場享有的權利要比在美國少很多。小股東對管理層行動的影響微乎其微,小股東對於遭受的不公平對待幾乎沒有追償權。為了表示抗議,他們除了選擇賣出,別無他法。
第九是文化差異,這個很容易理解。這些不同是並購的前景令人生畏,如果企業沒有做足功課,並且對自己的企業文化沒有信息,而過度看重對方企業文化的話,就會產生大問題。
第十是出價過高,美國公司在考慮進入新市場,特別是中國時的另一個擔憂是可伸縮性問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包括中國、巴西和俄羅斯,這些國家都是疆域遼闊,所以在那裡擴大規模變得非常昂貴。
J. 新興市場的發展歷史
從一般意義上講,新興市場的出現,並不是什麼新現象。自從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特別是在英國率先發生產業革命後的150年期間,先是美、法、德相繼崛起,繼而日、俄等國追趕上來。這些國家,在當時,對老牌帝國英國來說,都是新興市場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探索發展道路、致力於改變落後貧困面貌的艱難過程中,前進步伐的快慢大不相同。
其中位於東亞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起飛,其經濟高速增長,僅僅用了大約20年時間,到80年代基本上完成工業化,被稱為新興工業經濟體。
當今所說的新興市場國家,是繼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新興市場國家之後的又一批新興國家。它們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興起的,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興起與過去歷次相比,大不相同。 不像過去一定時期只有一兩個或少數幾個,此輪興起的新興市場成為一個群體。1993年9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推出「國家出口戰略」時曾提到美國將以經濟增長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10個新興市場為主要貿易對象,它們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波蘭、土耳其、中國、印度、印尼、韓國。進如21世紀,西方媒體和經濟學家論及新興市場時,所提到的國家就更多了。
如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6年)載文提到近幾年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有32個。美國《紐約時報》(2007年)載文稱,新興市場有26個。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7年6月)發表世界銀行前行長詹姆斯.沃爾芬森的文章稱,新興經濟體「包括大約30個中等收入或貪困國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估計不是像柯林頓當年從美國與之發展對外貿易關系的角度,而是從世界力量對比、世界格局的變化和全球治理的角度提出的。 本輪興起的新興市場之間有著較強的互補性。美國高盛公司曾提出,BRICs四國之間互補性強,關系密切。它們有可能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6年8月)載文,援引經濟界人士話語:「這四國都保持著高經濟增長率,而且它們之間己形成良性循環。」「中國和印度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給俄羅斯和巴西注入了資金,其中俄羅斯是石油生產大國,而巴西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這些大國與其他新興市場之間經濟互補關系和相互促進作用也正日益增強。
由於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具有上述種種特點,雖然它們的社會制度、經濟水平、意識形態等各不相同,但它們在全球國家分類中,被視為單獨一類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過去把全世界國家分為三大類:先進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從2004年開始,將全世界國家重分為兩大類:先進經濟體(包括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