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怎麼來泉州的

印尼怎麼來泉州的

發布時間:2022-06-26 06:24:38

⑴ 泉州的歷史資料

泉州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座古老城市,與台灣一水之隔,人傑地靈,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淀深厚,是我國首批的歷 史文化名城。

泉州古港實是泉州人民的生命線。「港口興,泉州興」,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形成了由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構成的古刺桐港(亦稱泉州港)。東面沿海的刺桐港是宋元時期我 國和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為我國古代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憑借大自然的恩賜,泉州的先民打開了城門,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南朝(520至527年)間,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到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翻譯梵文佛經,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文化交流之例證。八世紀後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興起,注重從海上經蘭竺和我國進行貿易。唐代,泉州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出現"市井十洲人"的繁榮景象。五代時,閩王王審知為「資公用」,和泉州統治者重視"招徠海中蠻夷商賈",用鋼鐵、陶瓷交換蕃商66金貝、珠寶、香料,因而泉娼,梅交外貿繼續發展,為宋元時期泉州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宋代泉州有三條海外航線:東北線為泉州——明州(寧波)——高麗(今朝鮮)——日本;東南線為泉州——澎湖——麻逸(今菲律賓民多洛島)——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西南線為泉州——西沙——占城(今越南中部),其中一路至渤泥,另一路自占城抵三佛齊(今蘇門答臘),越過馬六甲海峽,經細蘭(今斯里蘭卡)--印度故臨——波斯灣沿阿拉伯海西行至亞丁灣和東非的弼琶羅(今索馬里)——層拔(今桑給巴爾)。當時泉州與日本、高麗、古城、渤泥、 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馬六甲(馬來西亞)、蒲甘(今緬甸)、天竺、細蘭、波斯、大食、弼琶羅、層拔等57國家和地區有海交貿易關系,泉州港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蕃商都居住在泉州東南隅的「蕃人巷」。他們運來犀象、珠璣、玻璃、瑪瑙、香料、胡椒,運去絲綢,瓷器、茶葉。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灣對外貿易的繁榮。這艘南宋末年的帆船,載重量約200噸,船上遺物很多。除有香料木、胡椒及其他貴重葯物外,還有木牌、木簽、貝殼、桃、李、橄欖、荔枝等果核,以及唐宋鋼鐵錢、宋代陶瓷器等。這對我國與世界的海上考古,具有重大價值,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是艱難曲折的。南宋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時,正是泉州海外貿易衰退的時期。他針對時弊,重振泉州經濟和海外貿易。三年間,來泉蕃舶大增,再現泉州海外貿易之雄風。

元初,世祖忽必烈委任棄宋投元的阿拉伯人後裔蒲壽庚招徠蕃商互市,「各從所欲」。蒲氏後裔任福建行省左丞,受命招諭南海諸國蕃商。此後,元朝政府幾次重大的招諭活動,都從泉州港啟航,且主要由泉州當局負責,並有蒲氏親信參加。元朝年間,泉州多次設行省,恢復市舶司,與98個國家、地區有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海外貿易處於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駕齊驅。1292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泉,說泉州港比埃及亞歷山大港還要繁榮,港灣中有許多印度的大船,是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來泉;也說泉州「為世界最大港口,港中有大船百餘,小船不可勝數」。宋元時期泉州港的繁盛,為泉州、福建的經濟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

元末,泉州陷入10年戰亂。明清兩代實行閉關俄國政策。明中晚期,倭寇嚴重擾亂和殖民者東來,清初禁海遷界,晉江日漸淤塞,加上官吏貪贓舞弊,使泉州海外貿易逐漸衰弱。晉江安平(安海)港距府城較遠,有較好的通商基礎,在鄭芝龍家族的努力下,發展成為私商海港,為中國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較早的地區之一。

⑵ 泉州在歷史上的作用。。 比如海上絲綢之路的那種求完整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公元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
魅力泉州(15張)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貌似總而言之就是個港口

⑶ 泉州城的基本概況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3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 北接省城福州、莆田,南毗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接漳州、龍岩、大田縣、尤溪縣。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語言:閩南語(河洛語)或客家話。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公元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和Zayton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口800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共有750多萬泉籍華僑、華人(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各國。)75萬泉籍港澳同胞,254萬歸僑、僑眷,全市150多個鄉鎮中重點僑鄉佔四分之三。目前,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明朝、清朝時祖籍是泉州。90年代以來,泉州工業迅猛發展,產值躍居全省第一,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晉江鞋業、晉江陶瓷、晉江服裝、石獅服裝、安溪茶葉、德化陶瓷、南安石材、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相映生輝,泉州市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數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國城市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黃少萍;市長:鄭新聰

⑷ 「誰是球王」泉州戰罷 印尼華僑後裔勇奪後冠

本次「誰是球王」泉州海選從12月9日公布以來,已經吸引了200多名業余羽毛球愛好者的積極參與。泉州作為我國的「東亞文化之都」,歷史上就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城市,同時也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和富集地。本次「誰是球王」泉州海選的報名中就有多個民族的羽球愛好者加入到「球王」的爭奪中來,選手的多樣性同樣也展現了「誰是球王」全民健身全民參與的理念。泉州羽毛球協會還將利用「誰是球王」進一步推動建設本地健康羽球生活平台,利用「球王」榜樣傳播健康快樂的生活理念,帶動更多的群眾加入到羽毛球健身的隊伍。

本場海選首先進行的是男雙決賽,由趙麟/許林毅對陣蘇彧俊/張智敏。兩對選手都是泉州本地有名的業余高手,第一局比賽的比分一直呈現膠著狀態,雙方一直打到10:10,最終蘇彧俊/張智敏抓住對手失誤,成功拿下第一局。第二局開始後,雙方失誤頻繁,但蘇彧俊/張智敏組合率先找回狀態繼續強攻對手,很快獲得第二局的勝利,最終順利成為泉州男雙「球王」。賽後張智敏表示,自己和蘇彧俊雖然平時總在一起訓練,但兩天前他們才為了「誰是球王」專門組成了雙打組合,因此本場比賽進入狀態較慢,第二局才打出了自己的節奏,希望能在大區賽中更進一步。

⑸ 關於福建泉州的詳細資料急需

泉州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又稱鯉城(市區地圖似鯉魚)、刺桐城(古時據說遍布刺桐樹)、溫陵,地處福建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中文名稱: 泉州 外文名稱: Quanzhou 別名: 鯉城、刺桐城、溫陵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4市轄區,5縣,3縣級市 政府駐地: 福建省泉州市庄府巷24號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區碼: 362000 地理位置: 福建省東南部,台灣海峽西岸 面積: 11015平方公里 人口: 786萬人(2009年) 方言: 閩南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塗門街、府文廟等 機場: 泉州晉江機場 火車站: 泉州站等 車牌代碼: 閩C 市花: 刺桐花 市樹: 刺桐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自1999年起歷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毗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接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語言:閩南語(河洛語)。 歷史文化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即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公元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宋代紹興年間,一代大儒朱熹曾為泉州開元寺撰寫對聯雲:「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泉州歷代人才輩出,唐朝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更多詳細資料你看這里 http://www.qz97.com/bbs 吧

⑹ 「阿北仔」怎麼來的

泉州的一個論壇上說的--

按泉州人的歸納方法,世人所有的人只分為三種:一種是本地人,一種是阿北仔,一種是外國人。其中本地人並不單指泉州人,而是泛指一切使用閩南語的地方,如廈門、漳州乃至台灣。泉州人是決不會稱廈漳、台灣人為阿北仔的,它們另有美稱,那就是廈門仔、漳州仔和台灣仔了。那末阿北仔指的是哪裡人呢?它指的是一切不會講閩南語只會講國語的中國人。不論你來自漠河以北抑或曾母暗沙,也不論你出身高官貴族或者只是平頭百姓,更不論你是印尼的「番客」還是美國的華人,只要你不會閩南語而只會國語,那一概統稱為阿北仔,簡稱北仔。在這一點上,一視同仁,決無例外。至於外國人呢?那就是即不懂閩南語又不懂國語的老外了。不過有時泉州人也會將日本人與其它外國人區分開來,特稱日本人為「日本鬼仔」,簡稱「鬼仔」,以示對日本人的厭惡與鄙視。 哆里哆嗦一大堆,只不過想說明一個問題,泉州人是以語言,而不是以地域來區分人的。因此也決不存在什麼地域岐視。至於為什麼會按語言來區分,我想大概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語言習慣的因素,另一個是風俗習慣的因素。很多人都知道,泉州人日常交流都習慣使用閩南語,某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甚至不會講國語,而泉州的風俗習慣尤其是某些涉及到禮貌(泉州人稱之為禮數)的風俗和其他閩南語地區大體雷同,和別的地方卻差別很大。千百年來,泉州人使用著特有的語言,遵循著特有的「禮數」,保留著特有的習慣,延綿至今,倒也並沒覺得有什麼不方便。不過近年來,隨著泉州開放程度的日益加大,許多不懂閩南語的外地人紛紛落戶泉州,泉州人一張口就是閩南語和以特有的「禮數」規范自己同時也約束他人的習慣終於遭遇到了種種尷尬。為避免這種尷尬的繼續,泉州人想出了用語言區分人的方法,把一切不懂得閩南語言和不懂得閩南風俗的人統稱為阿北仔。假如你的老闆讓你去應酬一個客戶,老闆特別交代客戶是一個「北仔」,那意味著你不能一見面就嘰哩咕嚕的大講閩南語,要使用普通話,以免人家不知所雲;如果你給該客戶泡茶而該客戶並沒有將「五指按在桌上其中中指不住輕扣桌面作磕頭狀」,那也不算客戶「失了禮數」,你也大可不必因此而耿耿於懷。 綜上所述,泉州人稱某部份人為阿北仔,只不過為了生活及工作方便罷了,不知情者千萬別想當然誤會這是泉州人對你們的岐視稱呼而憤憤不平,甚至於因而對泉州人群而攻之,製造不和諧的聲音,影響了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

⑺ 泉州這個地方怎麼樣

泉州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座古老城市,與台灣一水之隔,人傑地靈,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淀深厚,是我國首批的歷 史文化名城。 泉州古港實是泉州人民的生命線。「港口興,泉州興」,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形成了由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構成的古刺桐港(亦稱泉州港)。東面沿海的刺桐港是宋元時期我 國和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為我國古代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憑借大自然的恩賜,泉州的先民打開了城門,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南朝(520至527年)間,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到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翻譯梵文佛經,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文化交流之例證。八世紀後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興起,注重從海上經蘭竺和我國進行貿易。唐代,泉州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出現"市井十洲人"的繁榮景象。五代時,閩王王審知為「資公用」,和泉州統治者重視"招徠海中蠻夷商賈",用鋼鐵、陶瓷交換蕃商66金貝、珠寶、香料,因而泉娼,梅交外貿繼續發展,為宋元時期泉州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宋代泉州有三條海外航線:東北線為泉州——明州(寧波)——高麗(今朝鮮)——日本;東南線為泉州——澎湖——麻逸(今菲律賓民多洛島)——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西南線為泉州——西沙——占城(今越南中部),其中一路至渤泥,另一路自占城抵三佛齊(今蘇門答臘),越過馬六甲海峽,經細蘭(今斯里蘭卡)--印度故臨——波斯灣沿阿拉伯海西行至亞丁灣和東非的弼琶羅(今索馬里)——層拔(今桑給巴爾)。當時泉州與日本、高麗、古城、渤泥、 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馬六甲(馬來西亞)、蒲甘(今緬甸)、天竺、細蘭、波斯、大食、弼琶羅、層拔等57國家和地區有海交貿易關系,泉州港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蕃商都居住在泉州東南隅的「蕃人巷」。他們運來犀象、珠璣、玻璃、瑪瑙、香料、胡椒,運去絲綢,瓷器、茶葉。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灣對外貿易的繁榮。這艘南宋末年的帆船,載重量約200噸,船上遺物很多。除有香料木、胡椒及其他貴重葯物外,還有木牌、木簽、貝殼、桃、李、橄欖、荔枝等果核,以及唐宋鋼鐵錢、宋代陶瓷器等。這對我國與世界的海上考古,具有重大價值,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是艱難曲折的。南宋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時,正是泉州海外貿易衰退的時期。他針對時弊,重振泉州經濟和海外貿易。三年間,來泉蕃舶大增,再現泉州海外貿易之雄風。 元初,世祖忽必烈委任棄宋投元的阿拉伯人後裔蒲壽庚招徠蕃商互市,「各從所欲」。蒲氏後裔任福建行省左丞,受命招諭南海諸國蕃商。此後,元朝政府幾次重大的招諭活動,都從泉州港啟航,且主要由泉州當局負責,並有蒲氏親信參加。元朝年間,泉州多次設行省,恢復市舶司,與98個國家、地區有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海外貿易處於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駕齊驅。1292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泉,說泉州港比埃及亞歷山大港還要繁榮,港灣中有許多印度的大船,是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來泉;也說泉州「為世界最大港口,港中有大船百餘,小船不可勝數」。宋元時期泉州港的繁盛,為泉州、福建的經濟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 元末,泉州陷入10年戰亂。明清兩代實行閉關俄國政策。明中晚期,倭寇嚴重擾亂和殖民者東來,清初禁海遷界,晉江日漸淤塞,加上官吏貪贓舞弊,使泉州海外貿易逐漸衰弱。晉江安平(安海)港距府城較遠,有較好的通商基礎,在鄭芝龍家族的努力下,發展成為私商海港,為中國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較早的地區之一。

⑻ 泉州的文化史

泉州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地處福建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同時泉州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其中儒商文化在泉州經濟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推動泉州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加上泉州人「愛拼才會贏」的拼搏精神使得泉州經濟不斷的發展,並逐漸發展成為福建省的經濟巨頭。
儒商精神這一概念是指一種援儒入商所形成的獨特的商業人格和行為規范,所謂儒商也就是指作為商人而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氣度、儒的道德規范,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為准則去從商、經商,在商業行為中滲透儒家所倡導和躬行的"仁、義、禮、智、信"。
誠信,是儒家倡導的重要道德規范。儒商的經營原則是「誠篤不欺人亦不疑人欺」,所開辦的商號買賣公道、童叟無欺,獲得了長久而良好的商業信譽。儒商奉行的誠信為本,還表現為守法重約。儒商大多從小就受到「安分守法」的庭訓,有凡事「立字為據」的習慣,能夠信守契約和法條的要求與原則。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其現實意義: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信息透明、法制健全,無論從商從政還是為人處世,惟有堅持誠實守信、平等待人、彼此無欺,才是長遠制勝之道,才能有效促進人的身心和諧與社會和諧。同時,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法治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除了從制度設計上發揮法律與契約的規范作用,還應強化人們的法律意識與契約意識。
義利,是儒家關注的核心價值命題。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商把「重義」視為經商的重要原則,強調寧舍利取義而不見利忘義。明代一位著名晉商在總結其經商經驗時提出,商人應與士一樣,講究道德修行,做到「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正確處理義利關系,今天仍然是促進人的身心和諧與社會和諧所必需的。在社會分工與合作十分發達的條件下,人們的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人與人之間具有高度的利益相關性。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代社會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有機統一體。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互助友愛等,是促進社會和諧與健康發展的「大義」所在。每個人在謀取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必須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並有助於促進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同時是否妨礙他人合法利益的實現;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應該使前者服從於後者。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和諧社會「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求真而務實的泉州商人,不拘泥於傳統封建理學的言義、言理、不言利的舊觀念,把義與利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又信奉謀利而不忘義,謀利就是為了義,有了利才能真正實現義。否則,空談義,不謀利,於事無益,於家無補,一切徒勞。泉州商人知書明理,通情達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他們為人處世禮讓三先,輕易不與人爭斗,給人以謙恭、儒雅的良好形象。在處理商務活動中,他們以理在先,遵守規矩,守德守義守信。與人相處講道理,明是非,這使得泉州商人在商務活動中,給人以信任感、可靠感,如此便使其生意不斷地做強做大。儒商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泉州寶貴的經濟文化的基礎,更是泉州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人文支撐。
說到泉州的歷史與經濟,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歷史。泉州,古稱「刺桐」,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於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到了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的泉州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上,從泉州港口開出的貨船,裝載著絲綢和瓷器等物品前往印度洋沿岸,然後進入波斯灣地區,形成了一條聯接亞、非、歐、美的海上大動脈,一派繁華熱鬧。 頻繁的貿易讓泉州見證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漢人往泉州的遷移,促進了先進生產工具和造船技術的傳播,也使泉州元宵節泉州游園活與海外地區的海上交通成為可能。唐代中葉,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絲綢外銷的主要途徑。宋元全盛時期,泉州港更是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不同膚色、不同服飾的外國商人和中國商賈,雲集在泉州街頭,碼頭上進口的香料、珠寶,出口的絲綢、瓷器,堆積如山,各國的商船以及前來進貢朝廷的諸侯國使者,都集中在這個盛大的海港。北宋末年,官府在泉州設置來遠驛,專門接待來華外國使節。一些外國商人,聚居在泉州城南一帶,形成了「蕃人巷」。元代,泉州是中國最重要的港口。當時與泉州有海上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一百多個,中國和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的交往相當頻繁。往來的商船為東南亞各國帶去了養蠶取絲的技術、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也為中國帶來了東南亞的染料、埃及的歷表、印度的香料,還有葯材、犀角、珠寶、鑽石和許多珍禽異獸。商船來來往往,每次能裝載二三百噸貨物,揚帆出海,十分壯觀。因為擁擠和超載,當時有些運載貨物的商船剛出港口就沉沒了,今天泉州港口附近還有百餘只沉船,沉船上有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
同其他港口城市一樣,泉州至今還保存著海岸文化交流重鎮的歷史與遺跡,其中包括因港口形成的橋梁建築,比如中國第一座跨海石橋——洛陽橋。這座橋梁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將生物學和工程學綜合運用的工程,它首創了筏形橋基,並且採用種植牡蠣的方法加固橋基。泉州還有中國古代最長的跨海石橋安平橋,全長2250米,直接從碼頭插入海岸,供人和貨物進出。透過這些橋梁,人們看到了港口昔日的繁榮。古泉州的其他建築,也體現著中外文化藝術的相互滲透。比如泉州的清凈寺,圓形的穹頂、尖拱形的大門,具有十分濃郁的阿拉伯宗教建築風格,細部結構卻又有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各國商客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給泉州留下了豐富的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泉州確定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館」。
這些宗教遺跡,是泉州發達的海上貿易促成的文化遺存,也與從事航運的人們特有的海神崇拜有關。人們從泉州港口出海時,常在泉州西郊九日山麓的廷福寺舉行祈風儀典,祈禱中外商船都能平安地抵達或歸來。人們同時還拜祭女性海神媽祖。由於泉州港口的地位和影響,泉州迅速成為媽祖信仰的傳播中心,並在華人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祈風和拜祭儀式中,人們會在岩石上刻上祈禱的記錄,長時間以來形成了寶貴的祈風遺跡。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記載了泉州港同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和東非等地區的海上貿易史及民間友好交往史,是現存中國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證,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這里有網站,可以自己去看:http://www.8264.com/whither-info-11211.html

⑼ 印尼人為什麼要拜鄭和

中國元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興盛期,當時印尼爪哇的杜板與中國泉州有交往,每月都有定期船舶往返。伊斯蘭教也隨之在印尼盛行。鄭和(1405—1433)在七下西洋間每次都在印尼傳播伊斯蘭教,促進華人穆斯林社區發展。印尼各地建立清真寺。印尼中爪哇省會三寶壟有紀念明朝航海家鄭和的三保廟。印尼各地香客都來此地燒香膜拜,並敲鑼打鼓、舞龍舞獅、高擎彩旗、手持各種兵器舉行驤災祛病的活動。三保太監成為印尼人的保護神。至今,在每年4月、8月,人們在月光下廟前舉行歡快的舞會,以此紀念三保太監。

⑽ 泉州的海外華僑有多少他們分布在世界的那些地方為家鄉辦了哪些公益事業投資建設了哪些項目

祖籍泉州的海外華人華僑大約有700多萬,分布於世界五大洲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各國,旅居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4個國家的泉州僑民,尤為集中。旅外鄉親心系桑梓故土,懷揣回報家鄉、兼濟蒼生的博愛情愫,捐資於文教、衛生、交通、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建造樓宇、購贈設備、設立基金等,濟世惠民,拳拳愛心,赫赫義舉,德澤黎民而功施社稷,貢獻至偉。
城鄉處處,先後涌現了華僑大學、仰恩大學、光前學村、慈山學村、季延中學、梧桐中學等巨額僑資建造的知名學府。泉州大地,星羅棋布的僑建學校、醫院、體育館、圖書館、老人會、道路、橋梁,凝聚著海外赤子奉獻給父老鄉親的一片真情。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已接受「三胞」捐資超過60億元人民幣。捐資超億元的個人或團體有李氏基金、黃仲咸、洪祖杭等9個團體和個人,捐資超千萬元的有107人。尤其是教育事業,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更是傾注了巨大的熱情和財力,在捐助的60多億元善款中,70%以上用於興教助學,可以說,泉州從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到中專、大學乃至老年大學,85%以上學校受益於三胞的捐助。其中設立各類教育基金會843個,基金總額達4.32億元,以基金獲利歷年用於獎教助學逾5億元。愛心所及,不囿於一時一地,有的惠及全省、乃至全國。

閱讀全文

與印尼怎麼來泉州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些地方又有水稻也有小麥 瀏覽:315
英國人健身房多少錢 瀏覽:471
印尼萬人住在哪裡 瀏覽:805
越南鼓是哪裡出的 瀏覽:510
越南護照尺寸多少合適 瀏覽:167
義大利國際生是什麼意思 瀏覽:23
印度人盤子里吃的什麼東西 瀏覽:875
中國最大城中湖是什麼 瀏覽:354
印尼虎頭苗有什麼好 瀏覽:616
英國衛褲怎麼穿正確 瀏覽:715
哪個日本動漫在中國受歡迎 瀏覽:246
奧運會印度首金是什麼項目 瀏覽:75
泰國聽中國哪個明星歌多 瀏覽:767
去伊朗做什麼最賺錢 瀏覽:107
義大利衛浴奢侈品牌有哪些 瀏覽:81
英國海盜有多少人 瀏覽:598
世界盃中國贏了越南後如何 瀏覽:507
德國和伊朗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616
怎麼給印尼的人打錢 瀏覽:249
伊朗為什麼打擊美軍 瀏覽:221